体育硕士论文

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毕业论文 > 在职硕士论文 > 专业硕士论文 > 体育硕士论文 >

儿童游泳初学者恐水心理研究绪论

来源:学术堂 作者:周老师
发布于:2016-11-24 共6357字
  本篇论文快速导航:

展开更多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选题依据。
  
  一 现实依据。
  
  (一)游泳运动可以提高少年儿童的体质与健康水平。
  
  教育部最新的体质监测结果表明,在少年儿童身体形态发育水平提高、 营养状况改善的同时, 少年儿童体质与健康存在的重大问题: 大、中、小学生肺活量水平持续下降; 速度、柔韧、力量、 耐力等身体素质水平持续下降;7 -- 22 岁学生中超重与肥胖检出率持续增加, 上述因素严重影响了少年儿童体质与健康。
  
  游泳是一项十分有益的体育活动,它是在水中进行的身体活动。人在游泳时,胸腔会承受水的压力 15--20 公斤,有效锻炼了呼吸肌和肺活量;水的阻力约是空气阻力的 800 倍,在水中游泳可以有效提高全身骨骼肌的柔韧性和力量;水温低于正常人的体温 10 度左右,游泳可以锻炼皮肤温觉神经感受器, 可以提高机体调节体温的能力, 增强身体对气温急剧变化的适应能力,提高人体的免疫力。经常游泳还可以塑造健美的体型,胖人游泳可以减肥, 瘦人游泳可以强壮身体。少年儿童经常进行游泳锻炼, 可以增强体质,促进健康,健美体型,愉悦身心。
  
  游泳运动不仅促进少年儿童的体质与健康水平提高,还能培养积极心理和勇敢精神。参加游泳锻炼可以为郁积的各种消极情绪提供一个合理发泄的通道, 使遭受挫折后的冲动通过运动的方式转移和升华, 避免心理障碍的产生。少年儿童在紧张的学习之余, 情绪有时处于焦虑、紧张不安等状态之中。只要到水中游上几趟, 通过水流对身体的摩擦和冲击, 不仅使肌肉得到放松, 还会使紧张的神经顿时松弛下来,把那些消极的, 对身体产生副作用的情绪散发出去, 恢复积极、 健康的心理状态。
  
  游泳运动还可以培养少年儿童的勇敢、不怕困难的精神。学游泳的第一步就要克服怕水的心理, 因为对水环境的陌生感使他们心生恐惧。学习游泳的过程, 就是克服恐惧, 克服冷、 累等困难的过程, 会对少年儿童的勇敢精神、坚强意志等心理素质的培养起到积极的作用, 使其终身受益。
  
  (二)游泳是重要的生存技能之一。
  
  在 “百度”搜寻“儿童溺水”,有两个引人注目的标题令人震惊。
  
  1 溺水身亡事故频发,已成为学生非正常死亡的头号杀手2 儿童安全数据显示,每年近 3 万儿童死于溺水,暑假正成为儿童意外死亡的高发期。中国平均每年有 5 万多名儿童、平均每天有近 150 名 6-14 岁的儿童因意外死亡而失去生命,其中溺水身亡儿童占 60℅之多。
  
  在我国,每年夏季发生的中小学生安全事故中,溺水是首要原因。2012 年全国各类中小学生安全事故中,溺水在所有事故灾难中占 31.25%,高居首位。溺水事故大多发生在校外,时间多发生在家长监护和学校老师管理时段之外,在溺水死亡事故中,绝大多数儿童是因为不会游泳而死亡。
  
  美国、日本、意大利、德国、澳大利亚等发达国家都很重视游泳运动的普及和提高,并把游泳作为一门课程纳入中小学的必修课程,进行正规化教学与训练,最大限度避免了少年儿童的溺水死亡事故。
  
  游泳不仅可以强健身心,而且是重要的生存技能之一。能够系统进行两年游泳锻炼的儿童可以有效避免溺水事故。
  
  (三)游泳在中小学体育教学中尚不普及。
  
  长期以来,党和政府重视健康意识的普及,执行全民健身计划,重视游泳竞技的奥运夺金计划,但是目前我国中小学体育教学中的游泳教学设置显着落后于其它体育项目,中、小学校游泳教育的普及程度远远跟不上社会的变化,形成了大多数中小学生不会游泳的状况。多数少年儿童学习游泳技术,掌握生存技能目前主要依靠家长带领孩子参加社会游泳培训。
  
  二 理论依据。
  
  (一) 阿基米德原理。
  
  阿基米德认为,在水中,浮力的大小等于该物体所排开的同体积液体是重量。
  
  阿基米德原理告诉我们,物体在水中的浮沉决定于它所受到的重力和浮力的关系。
  
  当浮力大于重力时,则上浮;当浮力小于重力时,则下沉,当浮力等于重力时,则漂浮。物体在水中的浮沉可以直接从它的密度看出来。当浸入水中的物体的密度小于或等于水的密度时,这一物体就可以漂浮;当浸入水中的物体的密度大于水的密度时,这一物体就下沉。人体密度平均值接近于水的密度,约为 0.96-1.05 克/厘米3.而人的胸廓与肺器官可通过气体交换有节律性的改变人的平均密度。吸气后体积变大密度变小,约为 0.96-0.99 克/厘米3,所以人体在水中可以漂浮起来,因此所有人都可以学会游泳。
  
  (二)儿童的生理、心理特点。
  
  儿童时期是机体处于不断生长发育的阶段,随着体格生长发育的进展,身体各部位逐渐长大,头、躯干、四肢比例发生改变,骨骼、肌肉中水分为主,最适宜参加游泳运动,不适合参加运动负荷过大,对于骨骼、肌肉冲撞、挤压的体育项目。
  
  儿童时期是心理、行为形成的基础阶段,可塑性非常强。及时发现小儿的天赋气质特点,并通过训练予以调适;根据不同年龄儿童的心理特点,提供合适的环境和条件,给予耐心的引导和正确的教养,可以培养儿童良好的个性和行为习惯。
  
  (三)游泳技术特点。
  
  游泳是在水中进行的运动,人需要俯卧或仰卧于水中,依靠划手和打腿(蹬夹水),借助水的浮力、阻力推动身体向前游进。改变了日常陆地直立活动的习惯;游泳时主要是口式呼吸为主,而陆地活动主要是鼻式呼吸为主。身体姿势和呼吸形式的改变是游泳技术的重要特点。
  
  第二节 研究目的及意义。
  
  一 研究目的。
  
  (一)掌握儿童的心理特点,帮助他们尽快克服恐惧心理,并结合游泳技术教学,找出适合儿童学习游泳的方法;(二)提高儿童游泳学习效果。
  
  二 研究意义。
  
  (一)儿童游泳教学是一项科学的、系统的工作。所以,在儿童游泳教学中,要根据他们的生理、心理特点,通过本研究找到切合儿童实际的教学手段和科学的训练方法,不断加强身体、心理训练,逐步实现人人会游泳的目标。
  
  (二)儿童正处于游泳打基础和积极提高的有利时期。在儿童游泳教学中, 找到儿童恐水的各种原因,有效解决问题,通过游泳学习,促进儿童身心全面发展, 健康成长。
  
  第三节 文献综述。
  
  一 儿童概念的界定。
  
  张幼坤在 1990 年出版的《教育大辞典》第二卷中指出,中国儿童现行年龄划分阶段如下:(l)乳儿期(婴儿期)0 一 1 岁;(2)前幼儿期,1 一 3 岁;(3)幼儿期,3 一 6、7 岁;(4)儿童期,6、7 一 11、12 岁。本研究的儿童指 10 一 12 岁这一年龄阶段、并学习游泳的人群。
  
  二 儿童的心理特点。
  
  刘云艳等人经过研究认为 10-12 岁儿童的大脑结构生理日趋成熟,随着神经系统的发育,儿童的兴奋和抑制功能不断增强,第一信号系统发育较早,模仿能力强、好动。第二信号系统发育较晚故抽象思维能力,理解力较差。另外好奇心强,注意力易分散,不能持久,不随意注意占优势,活泼好动,顽皮贪玩。
  
  儿童的情绪、情感由于皮层下中枢的活动仍占优势,故儿童的情绪易激动、不稳定,情感也具有易变性和富有冲动性,情感和情绪的调节性差。
  
  儿童性格最突出的特点是活泼好动、好奇心强、好提问题、易冲动、自制力差、易受暗示、模仿性强。
  
  三 恐惧心理。
  
  楚更五、李鸿飞、张 引等人认为,恐惧心理是在可怕情景影响下产生的一种十分紧张的情绪反应。特别是当这种情景可使人具有重大意义的需要遭到剥夺时,如威胁到人的生命安全、名誉、前途和经济的利益时,恐惧的情绪就会支配人的整个身心。可怕情景并没什么绝对的标准,主要特点是个人安全受到威胁时,缺乏处理或摆脱这种情景的能力。
  
  恐惧是随儿童年龄增长而发生变化的。如有些过去不感到害怕的人物或事物(如想象中的生物、黑暗、动物、有伤害性的威胁等)会渐渐变成儿童害怕的对象;而过去曾经害怕的人物或事件(如带毛的小动物、昆虫、陌生人等)反倒变得不那么恐惧了。
  
  儿童害怕对象的变化是与儿童年龄的增长、知识经验的丰富和认识能力的发展有很大关系的。
  
  四 游泳学习中恐水心理成因。
  
  (一)内部因素的影响。
  
  1 身体素质:身体素质包括力量、柔韧、耐力和协调能力等在儿童时期发育不均衡的,形成了个体差异。如,身材弱小,运动能力差,身体笨重,灵活性,协调性较差的儿童,在游泳学习时容易产生恐惧心理;生理年龄小于生物年龄,发育相对迟缓的儿童在游泳学习中也容易产生恐惧心理。
  
  2 自卑和胆怯心理。
  
  徐廷江等人认为自卑心理是个人由某种原因如生理,心理,学习成绩欠佳的等,从而产生的轻视自己,认为自己在某方面不如他人,对体育学习丧失信心。同时常用自己的短处和别人的长处相比,办起事来前思后想,总怕把事情办错被人讥笑,缺乏毅力;遇到困难畏缩不前。儿童在初次游泳学习中遇到挫折时,老师的训斥、同学的嘲笑、家长的打骂可能会使儿童产生学习游泳的自卑心理。
  
  何凡的研究认为,胆怯心理指有些儿童胆怯心理较严重,虽然掌握了相应的技术,具备了一定成功的能力,但对日常生活中较少接触的游泳动作,仍然不敢练习,出现犹豫不决、动作失调等现象,结果不能完成动作。
  
  3 缺乏学习动机。
  
  陶建刚等人研究认为动机是行动的内驱力,是学习积极性的源泉,是激励学生从事学习活动的主观动力。学生对游泳学习缺乏足够的积极性,就会产生冷漠心理,部分学生也正因为缺乏良好的学习动机才产生了学习游泳时的恐惧心理。
  
  (二)外部因素的影响。
  
  1 游泳技术教学特点。
  
  (1)体位、动作、习惯的改变。
  
  游泳是在水中进行的运动,游泳时人体要仰卧或俯卧在水中做动作, 改变了人从陆地上习惯的直立体位、动作、用力方式与生活习惯。人在游泳时浮在水中是无固定支撑,人在流体的水中活动时,只有保持平衡才能游泳;水中动作是缓慢的,陆地上的动作是敏捷的,这些无疑会加大恐惧心理,进而更难控制身体。
  
  (2)呼吸方式的改变。
  
  游泳的呼吸与陆地不同的是,水中要求吸气时用口在水面上吸气, 用鼻和嘴在水下呼气, 并在吸气和呼气之间有一段闭气, 还要求呼吸必须与划手打腿等技术动作配合的条件下有节奏的进行。因此,呼吸是游泳教学中的难点。
  
  2 水的环境。
  
  (1)压力、浮力、阻力。
  
  苗广明等人研究认为水的压力使人体在齐胸深的水中,会明显感到胸腔受到压迫,呼吸费力,不如陆地上自如,站不稳,行走困难。这都与水具有压力、浮力和阻力等特性有关。会使初学者慌乱,不知所措。
  
  人在游进时,既要克服水对人体的阻力和压力,又要充分利用水的阻力,用四肢划水时,水会对手和脚产生反作用力,造成尽可能大的推进力,还要适应水中上、下压力之差产生的力,即把人托起的浮力。这一系列生理变化,给儿童身心带来各种不适,以致在学习游泳过程中及其容易出现喝水、呛水等现象,造成儿童恐水心理。
  
  (2)水质和水温的条件。
  
  水温的不适会造成初学者的不适心理,过低的水温会造成人体体表温度的下降,使人在水中活动出现肌肉僵硬,甚至痉挛、头痛、无力等现象,使初学者产生恐水心理。
  
  (三)教师的执教水平。
  
  教师的执教水平在游泳教学过程中至关重要。
  
  1 教师的教法步骤。
  
  田 颖等人认为教师没有采用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的教学方法,开始就练习完整动作,这样很容易给学生造成学习困难,从而产生对学习游泳的恐惧。难度过大也会使大脑产生不同程度的抑制,对运动器官的指挥出现暂时性紊乱,造成动作不协调,从而加剧了心理恐惧,并可能诱发事故。
  
  2 教师的行为。
  
  唐 颖等人认为在教学中,教师的一言一行直接影响游泳的教学效果。课堂上教师讲解的精练,明确、生动,示范标准、规范,会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游泳的愿望。如果教师讲解乏味,语无伦次,游泳技术的重点,难点和技术关键不能表达出来,示范又不准确,学生容易产生厌烦情绪,继而产生恐水心理。
  
  3 教师的师德。
  
  曾文等人认为,教学中个别教师对学生不能一视同仁,冷落体育接受能力暂时较慢的学生,有的甚至让他们当反面教材,使他们失去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产生畏惧情绪。
  
  五 儿童恐水心理的行为表现。
  
  (一)不下水。
  
  儿童初学游泳时,由于恐水,总是站在离水较远的岸边及其以外的地方,而且无论教师、家长、同伴怎么劝说都不靠近岸边,严重的甚至大哭大叫 ;即使看到其他小朋友在水里玩耍,自己的心里也渴望和其他小朋友一起玩耍,但是由于克服不了恐惧而不敢下水,就一直待在岸边,静静地看着其他小朋友在水中嬉戏。
  
  (二)下了水不敢呼吸或者不敢睁开眼睛。
  
  有一半的儿童初学者,特别是那些有呛水经历的儿童,下水了之后也是立着游的,抬着头,挺着胸,生怕头部沾水或者鼻子吸水而被呛水或者总是站在水中不做动作由于怕呛水,在水里的时候嘴就闭得紧紧的,不张嘴吐气,始终憋着气,待出水后又吐又吸,造成身体缺氧无力,根本做不出技术动作。有的儿童把头埋在水里,眼睛也不敢睁开,害怕眼睛疼,从而导致了四肢乱挣扎,盲目做动作,心跳较快,容易造成溺水。
  
  (三)动作急 .
  
  由于害怕下沉,有的儿童在做动作时总是比别人快,特别是在游蛙泳时,节奏特别快,没有充分的漂浮,就进行下一个动作了,生怕沉下去 而且两只手不是在划水,而是在水面摸水,根本就不管动作技术是否正确,只要能浮起来就不停的摸水。
  
  (四)站立式游泳。
  
  有些儿童因为怕水,踝关节僵硬甚至用手掰都掰不动,两腿不是向后做蹬夹水的动作,而是像蝶泳似地拍击水面;还有些儿童立着游,抬着头,挺着胸,怕头部沾水,只能像海马那样立着游。
  
  (五)扶人。
  
  在蛙泳腿的练习中,如果松开手中的浮板,会去扶邻近的学员,或者是扶岸边和水线,不相信自己,总想找点儿依托。
  
  六 消除儿童游泳初学者恐水心理的对策。
  
  (一)熟悉游泳教学场地和环境。
  
  郭薇经过多研究认为在儿童游泳教学第一次课时,教师先要让儿童熟悉一下教学场地和环境,介绍训练器材和安全事项,简要讲解体育文化知识和游泳知识,让其了解相关的体育知识,并简单介绍水的特性及其危险性,加深儿童头脑中的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不要急于下水,让儿童松弛紧张的心理。
  
  教师上课时要用简单的道理或示范讲解使他们对所要进行的练习有一个比较清楚地认识。这样可消除一些人的怕水心理。在教学实践的各阶段儿童都可能产生怕水情绪说,明情由这种方法经实践证明是最有效、最简单易行的方法,也是教师运用最多方法。
  
  (二)建立游泳兴趣。
  
  王丽霞等提出游泳教学中首先认识和尊重儿童的兴趣特点,培养儿童游泳的兴趣,并有机地把启蒙教学与训练相结合,在工作中提高儿童游泳的兴趣,以获取最佳的教学效果,使儿童的基础教学与训练具有发展性和长期性,为儿童启蒙教学和训练打下坚实的基础。
  
  左红卫也提出利用儿童的求知心理、求新心理、好胜心理,教师可充分利用学生的这一心理来培养其学习游泳的兴趣。例如, 在教学中可多穿插一些形式多样的比赛, 教师对学生的表现要及时讲评, 以增进其学习游泳的兴趣。并提出了不要去一味迎合学生的兴趣进行教学。
  
  七 克服儿童游泳恐水心理的教学方法研究。
  
  (一)榜样示范法。
  
  模仿是儿童的天性,在游泳启蒙教学中,可通过多种方法树立榜样,使儿童的情绪高涨、产生强烈的模仿欲望,获得良好的行为习惯,帮助他们克服怕水心理。
  
  (二)游戏教学方法。
  
  李春兰等人认为,游戏教学方法对儿童的害怕心理起到缓解消除作用,使整个教学气氛更加活跃。
  
  张昕调查了丹东市游泳队初学游泳年龄为 6 ~7 岁的儿童 60 名( 男女各 30名),提出水中游戏在儿童教学初期作为辅助练习, 对他们消除恐水心理、熟系水性、学习基本技术有着积极的影响。但要注意不要长时间选用一种游戏, 以避免儿童产生厌倦感,并且水中游戏只适用于游泳教学的初期, 不能作为主要的教学手段, 只适合于作为主要教学手段的辅助练习。
  
  (三)表扬教学方法。
  
  周彩虹等人经过研究调查发现,儿童喜欢得到教师的表扬,并希望有一个自己熟悉、信赖、喜爱的教师来教自己。因此教师要多表扬学生,给他们在全班面前做示范动作的机会,遇到困难多鼓励,帮助儿童克服心理上的冲突。
  
  综上所述,国内众多专家学者从游泳学习的恐水心理形成的内部影响因素、外部影响因素以及克服恐水心理的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了研究。本研究将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解决以下问题:(1)在儿童游泳教学实践中检验儿童恐水心理形成的原因;(2)在儿童游泳教学实践中检验有关消除恐水心理教学法的有效性。
返回本篇论文导航
相关内容推荐
相关标签:
返回:体育硕士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