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硕士论文

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毕业论文 > 在职硕士论文 > 专业硕士论文 > 体育硕士论文 >

李成银的武学研究成果分析结论与参考文献

来源:学术堂 作者:韩老师
发布于:2015-11-21 共5705字
  本篇论文快速导航:

展开更多

  5 结论

  李成银的武学思想主要体现在他的多部着作及发表的学术研究成果中;其武学思想的形成因与当时的社会环境以及自身的学识,密切相关。通过研究,我认为,作为一个武术教育家,李成银的武学思想对于当今武术的发展具有以下借鉴作用:

  1. 武学教育思想是培养武术人才的基础李成银提出了适应现代信息化社会生活方式的武学教育思想。在充分遵循了社会及人的发展规律的前提下,他首重德教、推崇实学的思想对武学教育的传承和武术人才的培养具有重要作用。

  2. 武学伦理具有移风易俗的重要作用通过对当今社会道德现象及武术界内武德教育等现象进行分析,李成银提出的以人为本,求同存异的武学伦理思想对武术融入社会,社会伦理道德建设以及推动武术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积极作用。

  3.武学发展思想应与当代社会现实紧密结合在此前所未有的科学发展时代,李成银把科学发展观融入到武术理论研究与社会实践中,对武术的长远发展将会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李成银的加强建设、勇于创新的武学科学发展思想与武术的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的社会现实是极为一致的。

  4.中国传统武学文化是当代武学思想的根本从上世纪 90 年代,李成银就开始把武术与中国传统文化结合起来研究,这无疑是非常明智的。武术文化最能体现中国特有的思想文化内涵,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以及与国际社会交往的日益频繁,在全球化背景下,多元文化的沟通和交流,促使我们寻找自己民族之根和文化身份。当我们试图从传统中寻找能代表我们民族的精神和文化象征时,挖掘传统文化及儒家思想中有价值、有益的思想资源就成为很自然的事,这也是我们这个民族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的一种表现。李成银武学文化思想,始终与古老的中华武学文化相通,且遥相呼应,这对武术的长远发展必然具有一定的理论引导意义和实践价值,他的研究成果在那个年代,开创和填补了武术文化理论研究的先河,拓宽了武术的研究领域,为武术学科建设的飞速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李成银浸润武术事业已将近五十年,对武术之教学研究,用力颇勤,其情意之殷殷,让人感叹。治学非臻于此境,不能有所成就,此可谓真心向学者也。

  李成银笃深的学识、严谨的精神、其道德文章的深入研究堪为吾辈后学之楷模,其在武学领域的成就令我后辈感佩不已,其对传承发扬中华武术所做的贡献值得学界重视。在长期的武术教育研究过程中,李成银构建起 “既根植于深厚传统文化又服务于现代社会”的武学思想体系,形成了以“教育、伦理、科学发展、文化”为核心的武学思想,在当代中国武术界具有一定的地位,由于时间所限,他在武术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所做出的贡献、学科建设的“传、帮、带”方法以及甘当铺路石,培养了众多优秀武术教育工作者所做出的成绩将是我进一步深入研究的课题。
  
  6 注释
  
  [1]周伟良。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概论高级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2]孙豹隐。武术发展呼唤理论,繁荣武术需要方法-评李成银关于“武术理论与方法”的研究[J].武坛,1996
  [3]国家体委武术研究院编纂。中国武术史[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7.
  [4]周伟良。武术概念新论[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01:10-13.
  [5]杨建营,程丽平。大武术观统领下广义武术概念的确立[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13,04:88-93.
  [6]辞海编辑委员会。 辞海[Z].上海:上海辞海出版社。 1979: 1643
  [7]万会珍。 孙禄堂武学思想研究[D].河南大学,2007.
  [8]夏征农。 辞海[Z].上海: 上海辞书出版社。 2000: 2027.
  [9]万会珍。 孙禄堂武学思想研究[D]. 河南: 河南大学,2007:9
  [10]李成银。试论中国武术文化的结构[J].体育科学,1992,04:19-21+93.7
  
  主要参考文献  
  
  [1]李成银。 试论中国武术文化的结构[J]. 体育科学,1992,04:19-21+93.
  [2]李成银。 武术文化对义和团运动的影响[J]. 山东体育学院学报,1993,03:78-80.
  [3]韩之波,李成银,曹文明。 毛泽东关于青少年体育的思想探析[J]. 成都体育学院学报,1993,04:14-18+30.
  [4]李成银。 梅花拳源流考[J]. 体育文史,1984,06:20-21.
  [5]李成银。 初探站桩功脑清目明精力充沛的科学依据[J]. 山东科学,1991,04:49-52.
  [6]李成银,周培启。 论中国传统武术文化[J]. 体育科学,1991,03:14-16+93.
  [7]李成银,孙国昌。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与体育的振兴[J]. 体育科学,1994,01:25-28.
  [8]李成银,申玉山。 试论近代武术价值功能的演变[J]. 成都体育学院学报,1994,03:20-25.
  [9]李成银。 试论中国传统文化对形意拳的影响[J]. 山东师大学报(自然科学版),1995,01:85-88.
  [10]李成银。 试论太极推手的战术与发力[J]. 山东体育科技,1995,02:11-12.
  [11]李成银。 从全息科学角度看武术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J]. 山东体育学院学报,1995,01:23-26.
  [12]汤慈美,卫星,张建平,芦宗玉,王金明,梁枫,孙炳尧,李成银。 气功对性格的影响──追踪研究[J]. 中国行为医学科学,1995,01:15-18+55.
  [13]李成银。 气功效应与现代科学认识[J]. 中国气功科学,1995,06:12-13.
  [14]韩之波 ,李成银 ,申玉山 ,曹文明 ,邱建华。 近代中国武术发展的双向性[J]. 体育与科学,1995,03:16-18.
  [15]李成银。 从气功热谈起[J]. 中国宗教,1996,01:46-47.
  [16]李成银。 武术美学探微[J]. 山东体育科技,1996,04:57-58+65.
  [17]李成银,宋爱真,于红梅,曹文明。 武术的民族性与世界性[J]. 山东体育学院学报,1996,02:67-71.
  [18]李成银。 创建武术理论体系框架的理论思考[J]. 体育科学,1996,05:12.
  [19]李成银,申玉山。 近代中国武术传播的新特点[J]. 河北体育学院学报,1999,01:61-65+81.
  [20]李成银 ,刘逢翔 ,张子民 ,王飞。 子午门功夫与齐鲁文化[J]. 体育文化导刊,2002,02:49-50.
  [21]初学玲,孙刚,刘篷翔,李成银。 论武术产业化趋势与武术发展研究[J]. 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2,02:23-25.
  [22]刘逢翔,郭庆平,张月会,李成银,孙刚,吴俊茂,王建军,邓以华。 山东省城镇中学武术教学现状的调查与对策研究[J]. 山东体育科技,2002,02:42-43.
  [23]郭庆平,杨本升,李成银。 中国武术可持续发展的研究[J]. 山西师大体育学院学报,2002,03:78-79.
  [24]李成银,孙金玉。 中华武术发展新思路--发展 21 世纪武术的初步设想[J]. 山东体育科技,2000,01:106-109.
  [25]王军,杨安花,李成银。 增强人口体质与武术市场建设[J].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1,S1:98-99.
  [26]郭庆平,刘大明,孙刚,李成银。 关于竞技体育举国体制的发展与思考[J]. 山东师大学报(自然科学版),2001,03:341-343.
  [27]杨本升,刘爱荣,李成银。 发展传统武术的思考[J]. 山东体育科技,2001,01:76-78.
  [28]林磊娟 ,杨安花 ,李成银。 武魂永存--形意拳大师尚云祥[J]. 体育文化导刊,2003,02:75.
  [29]孙刚,李成银。 太极拳起源辩[J]. 体育文化导刊,2003,04:40-41.
  [30]李成银。 齐鲁武术简论[J]. 搏击·武术科学(学术版),2005,08:1-2.
  [31]孙刚,李成银。 太极拳生命意境论[J]. 山东体育科技,2003,01:70-71+64.
  [32]李成银,刘逢翔,岳宗周,王安玉。 子午门功夫的历史与源流[J]. 春秋,2003,06:54-56.
  [33]唐韶军,李成银。 中国舞龙的运动风格初探[J]. 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05,01:17-18.
  [34]张志雷,李成银。 武术套路创编的依据与原则[J]. 体育学刊,2005,01:71-73.
  [35]李成银,赵国伟。 武术网络传播的思路、对策及产业化研究[A]. 中国体育科学学会。第七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一)[C].中国体育科学学会:,2004:1.
  [36]唐韶军,李成银。 试论发展“竞技武术”的理论依据[A]. 中国体育科学学会。第七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二)[C].中国体育科学学会:2004:1.
  [37]李成银,邢静欣。 关于建立武术文献学的几点设想[A]. 中国体育科学学会。第八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一)[C].中国体育科学学会:,2007:1.
  [38]颜秉峰,李成银,陈寿忠。 2008 北京奥运会武术比赛突发事件及其应对策略研究[A]. 中国体育科学学会。第八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一)[C].中国体育科学学会:,2007:2.
  [39]李成银,张银行。 关于北京奥运会期间武术的宣传策略研究[A]. 中国体育科学学会。第八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一)[C].中国体育科学学会:,2007:2.
  [40]李成银,林志刚,周士菊。 关于设置全国武术功力锦标赛的可行性研究[J]. 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07,03:100-102.
  [41]李成银,林志刚,李宁。 传统武术发展应坚持三个方向[J]. 体育文化导刊,2007,05:60-62.
  [42]张银行,李成银。 峨眉武术的特点及发展前景研究[J]. 四川体育科学,2008,01:103-105+131.
  [43]李成银。 论武术功法运动的发展、功理及特点[J]. 搏击。武术科学,2009,02:1-3+7.
  [44]李成银,曹昭民,周江美。 漫谈“孙膑拳”[J]. 春秋,2009,02:54-55.
  [45]李成银。 太平拳的历史渊源与技法体系研究[J]. 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10,11:28-33.
  [46]吕梅,李成银。 少林武术发展与市场化研究[J]. 搏击(武术科学),2011,01:43-44+52.
  [47]李成银。 论传统武术发展的四个关键[J]. 搏击(武术科学),2011,07:1-2+16.
  [48]李成银。 论传统武术发展应坚持的三个方向[J]. 搏击(体育论坛),2011,08:1-2+44+97.
  [49]李成银。 临清肘捶的历史渊源与技法体系研究[J]. 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11,10:37-42.
  [50]李成银。 设立“水浒武术文化生态保护区”的可行性研究[J].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11:141-143.
  [51]李成银,张志成。 非遗视野下的山东传统武术文化研究[J]. 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01:49-51.
  [52]李成银。 昔日教门拳 今朝普世界--山东安丘查拳发展调查[J]. 民俗研究,2012,02:101-104.武学思想研究
  
  参考文献
  
  [1]谢永广。意拳心法 姚承光先生的意拳事业与武学思想[M].北京市: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5.
  [2]童旭东。孙氏武学研究[M].北京市:中国书籍出版社。2008.
  [3]张茂华。八卦掌习练窍要[M].北京市:人民体育出版社。2007.
  [4]赵德润主编。炎黄文化研究[M].第 11 辑。郑州市:大象出版社。2010.
  [5]吴文翰。吴文翰武术文存[M].太原市: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
  [6]蒋天才。中国太极拳[M].西安市:三秦出版社。2006.
  [7]王选杰遗着;于鸿坤编纂。大成拳[M] 第 3 卷 王选杰大成拳大全。北京市:中国档案出版社。2001.
  [8]关文明。一代英杰李小龙[M].广州市:岭南美术出版社。2001.
  [9]陈耀佳等着。蔡李佛与小梅花拳[M].广州市:广东科技出版社。2010.
  [10]陈发科。陈发科太极拳技击讲堂[M].北京市:人民军医出版社。2009.
  [11]张路平。 蔡龙云武学思想研究[D].上海体育学院,2011.
  [12]万会珍。 孙禄堂武学思想研究[D].河南大学,2007.
  [13]郑海娟,赵光圣。 蔡龙云武学思想研究的意义与构想[J]. 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10,06:78-80+87.
  [14]黄建军。 “蔡李佛”创始人陈享的武学思想研究[J]. 体育研究与教育,2011,04:78-81.
  [15]王遂振。 李小龙武学思想之透视[J]. 武术科学(搏击·学术版),2005,04:22-24.
  [16]万会珍。 孙禄堂武学研究综述[J]. 搏击·武术科学(学术版),2005,08:24-26.
  [17]童旭东。 不朽的武学思想 划时代的武学宗师--纪念孙禄堂逝世七十周年[J]. 体育文化导刊,2003,11:71-72.
  [18]万会珍,陈彬。 孙禄堂武学思想的文化价值剖析[J]. 体育成人教育学刊,2006,06:14-15+18.
  [19]万会珍,骆方成。 孙禄堂武学思想的儒家文化印痕[J]. 网络财富,2008,07:144-145.体育思想研究
  
  参考文献
  
  [1]李胜前。 谭嗣同体育思想研究[D].湖南大学,2009.
  [2]杨琳。 左宗棠体育思想研究[D].湖南大学,2009.
  [3]孙萌。 洛克体育思想研究[D].河北大学,2010.
  [4]尚光威。 贺龙体育思想研究[D].河南大学,2010.
  [5]李侃。 魏源体育思想研究[D].湖南大学,2010.
  [6]刘婷。 张伯苓学校体育思想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1.
  [7]蒋维震。 康有为体育思想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1.
  [8]马小燕。 马约翰体育思想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7.
  [9]李长明。 颜元体育思想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7.
  [10]马纯英。 黄兴体育思想研究[D].湖南大学,2007.
  [11]韩燕。 张謇体育思想研究[D].苏州大学,2007.
  [12]马向敏。 吴蕴瑞体育思想研究[D].苏州大学,2008.
  [13]檀俊。 顾拜旦体育思想研究[D].苏州大学,2008.
  [14]熊斗寅。 顾拜旦体育思想研究系列之一--顾拜旦生平及其时代背景[J]. 体育与科学,2003,03:15-18.

  致 谢

  光阴荏苒,硕士研究生的学习即将结束,三年的学习生活使我受益匪浅。

  经历一年时间的磨砺,硕士毕业论文终于完稿,回首这一年来收集、整理、思索、停滞、修改直至最终完成的过程,我得到了许多的关怀与帮助,现在要向他们表达我最诚挚的谢意。

  首先,我要深深的感谢我的导师李成银教授。在整个论文的写作过程中李老师都倾注了极大的关怀和鼓励,从论文的资料收集、写作过程,再到论文的修改、定稿的整个过程中,李老师都无言其烦的指点;特别是论文的研究方法和科学态度方面,李老师都给了我许多有益的指导,同时对我提出了严格要求;在我初稿完成之后,李教授又提出许多中肯的指导意见,使我的论文在逻辑整合及写作技巧等方面更上一层楼。他严谨的治学之风和对事业的孜孜追求将影响和鼓励我的一生,他对我的关心和教诲我将永远铭记。借此机会,我谨向李老师致以深深的谢意。

  其次,我还要感谢李海英教授、孙刚副教授、林志刚老师、田学建老师等对我的论文写作及学习等方面的帮助。他们以极大的热情,帮助我收集资料并指导写作,感谢诸位老师给予的悉心指点和无尽的关怀。同时感谢师哥师姐提供的无私的帮助与建议,使我少走了许多弯路。

  同时,我也要感谢体育学院的各位领导老师,正式因为有了他们的严格、无私、高质量的教导,我才能在这几年的学习过程中汲取专业知识和迅速提升能力;再次,我还要感谢这三年来与我互勉互励的诸位同窗好友,在各位同学的努力下,我始终拥有一个良好的生活环境和一个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能在这样一个团队中度过硕士研究生三年,是我极大的荣幸。

  最后,我要感谢参与我论文评审和答辩的各位老师,他们给了我一个审视这几年来学习成果的机会,让我能够明确今后的发展方向,他们对我的帮助是一笔无价的财富。我将在今后的学习、工作中加倍努力,以期能够取得更多成果回报他们、回报社会。再次感谢他们、祝他们一生幸福、安康!

返回本篇论文导航
相关内容推荐
相关标签:
返回:体育硕士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