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3.1 建设学科、构建体系
学科一般是指在整个科学体系中学术相对独立,理论相对完整的科学分支,它既是学术分类的名称,又是教学科目设置的基础。它的含义有两个:一是作为知识体系的科目和分支,二是高校教学、科研等的功能单位,是对教师教学、科研业务隶属范围的相对界定。学科建设中“学科”的含义偏指后者,但与第一个含义也有关联。学科建设是高等学校建设和发展的核心,是高等学校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学科建设的状态体现高等学校的整体办学实力、学术地位和核心竞争力。
自 1981 年 1 月 1 日国务院颁布“学位管理条例”以来,我国的硕士研究生教育工作才开始走向正规,山东师范大学民族传统体育学硕士点是继上海体育学院、成都体育学院、北京体育大学之后,于 1998 年由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的民族传统体育学硕士授权点,武术与中国传统文化研究是全国唯一的一个研究方向。李成银教授作为该学科点的创建人、负责人,在学科建设中勤勤恳恳、默默奉献,率领其研究生们为弘扬传统武术文化、促进武术学科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近几年,为促进该学科的加速发展,李成银教授先后主编了《中国武术文化专题研究》、《中国武术研究》、《中华武术论丛》三部武术学术文集,从不同的视角,对武术的文化内涵进行挖掘、整理,极大地丰富了武术文化理论体系,也为民族传统体育专业学生及广大武术爱好者提供了对武术进行深入理解的学习平台,深受学生们的喜爱并获得专家学者们的一致好评。如原国家体委副主任、第 1 任中国武术研究院院长、中国武术协会主席徐才先生亲自写序;陕西省戏曲研究院院长、陕西省武术协会副主席、着名武术家孙豹隐先生所写《提升武术研究文化品味的新收获--评<中国武术文化专题研究>》、山东师范大学文学院博士李宗刚先生《把思维掘进到文化的层面上--评<中国武术文化专题研究>》等文对该书给予了高度评价。系列武术学术文集的出版以及所涵盖的武术文化研究范围之广在国内尚属首创,在武术界反响巨大,为促进武术学科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
为推动该学科的全面发展,李成银不仅身体力行,正气扞武魂,而且苦口婆心,笃志育新秀。为开拓学生思路,李成银经常组织研究生学术研讨会,畅所欲言,各抒己见,充分发挥研究生的主观能动性,对本学科的前沿问题进行深入探讨,为本学科的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李成银教授在百忙之余,还专门邀请武术界知名人士作报告,开座谈会,如于海、于承惠等武林名宿的座谈,气氛活跃,思维开阔,使研究生们受益非浅,不仅开拓了思路,而且也为今后的科研带来了新的启迪。李成银鼓励学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希望通过研究生切身体会来感悟武术。如先后举办了全国民间武术擂台邀请赛、全国武术精英邀请赛、全国“育英杯”武术邀请赛;组织学生积极参加武术学术研讨会,如少林武术国际研讨会、全国武当武术研讨会、全国高校武术文化研讨会等,开拓了学生思路,拓宽了研究领域。
李成银在民族传统体育学科建设和研究生教育的探索中,注重 “武术文化学” 体系的建构和研究生培养制度的创建。先后建立了《民族传统体育学硕士研究生导师管理实施细则》、《民族传统体育学硕士研究生学习管理实施细则》、《民族传统体育学硕士研究生开题、答辩实施细则》、《研究生中期筛选科研成果评定细则及规定》、《民族传统体育学硕士研究生学术、业务进修、教育实习、社会实践管理实施细则》和《民族传统体育学硕士研究生毕业综合评价的实施方法》等研究生教育培养管理机制及规章制度。诸多规章制度的出台,对本学科发展有良好的指导作用,对学科的教学和科研工作过程进行了自上而下、全方位的监督和保障,为民族传统体育学的学科可持续发展保驾护航。
3.3.2 积极探索、勇于创新
李成银教授认为,中华武术源远流长,内容丰富、流派众多,从战略眼光看,要走向世界就必须要有本学科系统、科学、统一规范的理论体系。在此基础上,他完成了一系列的科研成果,在《体育科学》等刊物上发表了一系列论文,如《论中国传统武术文化》、《中国传统武术文化结构》、《试论中国传统武术文化的思维方式及特征》等。根据现代科学的发展需要和建立武术学科必需的基本条件,李成银教授在对武术哲学、武术文化学、武术教育学、武术伦理学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以“内外”“母子”“纵横”等术语建构武术理论体系框架结构新观点,创武术哲学、武术文献学,丰富了武术理论,促进了武术发展。
李成银积极参加和组织各种学术交流活动,致力于武术的挖掘、整理和创新发展战略研究,多次在全国及世界武术学术研讨会上作大会发言,对加强传统武术发展等问题建言献策。2006 年向第十届全国政协大会提出了“建立国家武术文化博物馆”等系列极具战略眼光的提案。其中,“建立国家武术文化博物馆”的建议被全国政协大会列为重点提案,政协主席贾庆林做出重要批示,并给予特别奖励。近几年,李成银配合国家体育总局武术运动管理中心积极参与筹措、调研、挖掘、整理流失民间的传统功法,创造了武术的全新发展模式--武术功法运动,参与了全国武术功力大赛的论证会、竞赛规程、评判规则的起草与制订。并先后担任全国武术大赛的调研组组长、仲裁委员、副总裁判长等职务,受中国武术管理中心的委托起草了《设置全国武术功力锦标赛的报告》、《全国武术功力大赛运动员段位评选标准与暂行办法》,为中国武术的可持续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3.3.3 重视科研、科学发展
李成银在武术教学与科学研究方面,通过开展科研工作拓展科研思路,掌握科研方法;与重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科研同教学相融汇,努力在武术文化创新和实践研究上寻找焦点。在日常学习方面,特别强调让学生多写、多练,能快速提高学生的科研能力,同时加强学术交流,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学术活动和社会公益活动,活跃思维,开阔视野,提高他们的认识能力、科研能力、创新能力。李成银依据当前中国武术理论研究与发展亟需解决的问题,策划列出选题,指导学生选题和设计课题,协助研究生查阅文献,积极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并针对选题经常进行专题分析研讨,耐心、精心、认真地修改学生的论文,提高他们的学术水平与科研能力。在李成银教授的孜孜教诲下,其培养的研究生们也秉承师志,奋发图强,为弘扬中华武术,不断开拓创新,取得了优异的成绩。如杨本升同学《论武术的美学特征》一文在《体育科学》发表;孙刚同学在 2002 年第六届上海国际武术博览会武术学术研讨会上做大会发言,所撰论文《关于中国武术国际化发展的理论思考》获一等奖,其硕士论文获山东省优秀硕士学位论文;林志刚、赵金娜等同学的论文孙豹隐先生、李宗刚博士等都给予高度的评价;另有多人次在世界传统武术节、全国武当武术研讨会、全国高校武术文化研讨会上获一、二等奖;2005 年唐韶军、张洪安、张桂铭三名硕士毕业生论文经外省专家盲审荣获山东师大优秀论文奖;据不完全统计,硕士研究生们在《体育科学》、《体育文化导刊》、《上海体育学院学报》、《西安体育学院学报》等国家核心期刊及省级期刊上共发表论文 60 余篇。
据统计,民族传统体育学硕士授权点的研究生参加全省及全国学术研讨会共获得 27 项大奖(其中省级三等奖 3 项、获全国特等奖 1 项、一等奖 1 项、二等奖 2 项、三等奖 5 项),如在全国高校武术文化学术研讨会上,林志刚获得特等奖,赵金娜获得一等奖。可谓是硕果累累,使今后的研究工作在此基础上得到了进一步的提高,同时,在全国武术学术界也产生了较大的影响。还让研究生参加了中国武术管理中心、中国武术研究院科研部委托的全国武术功力大赛规则的起草与制定以及竞赛调研方案的设计等工作,有 13 名研究生被吸收为中国体育科学学会会员和中国武术学会会员。武术科学研究成为武术可持续发展的理论源泉。
3.4 高瞻远瞩、立足当下的武学文化思想
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武术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文化传统,总是顽强的影响甚至从某种意义上规范、制约着这个国家、民族后来的观念和行为;尤其是优秀文化传统,经过这个国家和民族自觉地汲取和传承,这一作用更为显着。武术这个运动项目,其数量和形式之丰富多彩,堪称世界体育项目之最。这块蕴含深厚的民族文化宝藏,对于弘扬东方体育文化、丰富世界文化宝库、维持人类健康的可持续发展的价值,无论怎样评价也不为过。李成银自开始研究武术理论就站在文化的角度上对武术进行研究,武术不是单纯的一种运动技能或运动项目,而是辐射众多学科,侵润着沉甸甸的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文化瑰宝。武术的文化内涵越来越引起大家的重视,原来大家认为武术是一种俗文化,难蹬大雅之堂,殊不知,武术文化是大道至简,是返璞归真的一种文化。李成银武学文化思想主要体现在其提出的“三观论”,即技击观、伦理观、价值观中。三观论一直贯穿李成银教授武学思想的始终,对应着以上所研究的李成银武学思想教育、伦理、发展三部分,因此,有必要对李成银教授提出的三观论进行阐述与探讨。
3.4.1 首提三观论
李成银发表于《体育科学》1992 年第四期的《试论中国武术文化的结构》一文,在文中精辟的阐述了中国武术文化的内涵、中国武术文化的结构,高屋建瓴地提出了武术的技击观、伦理观和价值观三方面的内容。这是最早阐述武术文化结构及内涵的权威论述。中华武术作为一种社会文化现象,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吸取了诸多社会文化方面的精华,形成了具有独特性质的文化体系。武术文化作为一种完整的文化体系,具有稳定的结构。这个结构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武术伦理观、武术技击观、武术价值观,这三个方面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形成了完整的文化体系结构。武术的伦理观是处理武术流派之间武术界与其它各界关系行为规范的总和;武术的技击观是关于武术技击方法体系、技术体系、知识体系、以及人们对技击的目的与意义的理论;武术的价值观是指人们基于武术对社会或个人的意义及功能的认识而产生的一种思想体系。武术是国家的瑰宝,文化领域当中的宝库,20 世纪 90 年代初,武术已进入国际化的发展轨道,武术迫切需要加大弘扬和推广武术的力度,他更加热切呼唤科学的理论,更加期盼能有自己的科学理论体系来发挥积极的作用,来引领其正确的发展。因此,需要想办法来挖掘它、保护它、传播它、发展它。而对传统武术的挖掘、梳理、保护、发展需要有一个明确的指导思想或指导纲领。
相关的武术理论文研究最早见于 1992 年李成银发表于《体育科学》第四期的《试论中国武术文化的结构》一文,在文中精辟的阐述了中国武术文化的内涵、中国武术文化的结构,高屋建瓴地提出了武术的技击观、伦理观和价值观三方面的内容。此为首提武术三观论的依据。
1引言1.1选题依据北京奥运会上,我国体育代表团勇夺51枚金牌,超越美国,成为第一,这是我国竞技体育的历史性突破。北京奥运会结束后,党中央发出了建设体育强国的号召,在全国掀起了全民健身的热潮。2012年的伦敦奥运会上,我国运动健儿再创佳绩,取得金牌榜第...
2.地方精英的基本理论地方精英自古以来就是国家各级权力、关系在基层交织与联系的纽带,也是促进当地经济发展、维系地方稳定、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在体育社团的发展过程中,地方精英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许多体育社团的建设、发展与繁荣都是通过地方精...
3.8提高张家口市社区居民参与体育锻炼活动的建议3.8.1增强意识,培养观念由于张家口市城市急剧发展,农民演变为城市市民的人数一步步增多,这些人虽然融入了城市居民之中,但他们的认识包括对体育的认识还不很全面,虽然他们也参加体育锻炼,但对于体育...
3研究结果与讨论3.1三套《全国健美操大众锻炼标准》基本内容的分析第一套《全国健美操大众锻炼标准》与1998年9月发布,是为了积极的贯彻落实《全民健身计划纲要》,满足人们对健美操学校的需求,促进健美操运动积极,健康、持续的发展。一共包含一至...
5.3影响苏州市教育局直属中学体育资源社会共享的相关因素分析影响苏州市教育局直属中学体育资源社会共享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大致可以分以为主观环境因素和客观环境因素两个方面。调查结果显示(见表5):苏州市教育局直属中学体育资源社会共享的影响因素主...
4研究结果与分析。4.1近三届奥运会王皓及其对手反手的技术分析。4.1.1雅典奥运会王皓和柳承敏反手技术分析。柳承敏,1982年生,身高1.78米,右手直握球拍,是韩国传统的直拍单面拉打法,正手侧身位力量大,球路比较刁钻,旋转强速度快。柳承敏虽然...
2文献综述2.1国内研究现状近十年随着对学生体质健康的重视,国家相继出台了《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的试行(2002年)、《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2007年)等相关政策,自2007年起,教育部要求:全国学生阳光体育冬季长跑活动要在在大学校园中逐步幵展。各级教育部门...
4调査结果与分析4.1复旦附中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改革的现状分析4.1.1复旦附中体育师资现状调査【1】目前,复旦附中共有14名体育教师,其中男教师8名,女教师6名,25-45岁的中青年教师占86%.参加体育专项化教学改革的高一年级有13个行政班共469名学生,其...
5新媒体背景下驻济高校体育社团发展的对策5.1加强新媒体环境下高校体育社团内部民主管理及健全体育社团规章制度高校体育社团的健康和谐发展的前提条件是有健全的社团规章制度,这对维持社团正常开展活动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另外社团内部的管理机制对社团...
摘要在教育可持续发展模式下,高素质高尔夫专业人才培养是高尔夫教育发展研究中重要的内容,也是高尔夫职业教育的首要任务。我国高尔夫教育还处于初级阶段,尤其是高尔夫高职教育尚处在摸索阶段,高尔夫人才培养在数量、质量上都未能满足当前高尔夫行业的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