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国内外文献综述
2.1 国内关于学校体育资源社会共享的研究
2.1.1 高校体育资源社会共享的相关研究综述
高等教育在社会上的地位不同于基础教育,各级政府、教育主管部门划拨给高校的经费相对较多,用于配套的体育场馆设施的建设资金也相对较为充裕。有关高校体育场馆向社会开放的研究相对较多,且在现状调研、资源配置、经营管理等方面各有侧重点。
翁惠根和金钦昌(1995 年)较早关注了高等院校体育资源社会共享的问题,并对沿海 10 省市 30 所普通高校进行了现状调研,结果显示:高等院校体育资源中场馆设施因使用权和所有权界定不明,使高等院校体育资源社会共享进程缓慢,处于尝试性地社会共享阶段。
沈谊(1996 年)在《论高校参与“全民健身计划”的意义和途径》中指出,高校可以以学校的现有的体育场馆设施为依托,成立为社区居民服务的体育俱乐部,从而达到学校的体育场馆资源与社会共享,提高高校体育场馆的利用率。同时还需加强相关的法律法规建设,让学校体育场馆设施资源向会共享工作能更加健康、可持续发展.雷历(2001 年)在《对高校体育场馆有偿开放的优势分析》一文,对北京市的7 所对社会开放的体育场馆设施,并取得了相对较好的经济效益的高校进行了实地的调研,结果显示:“7 所高校的优势在于:对各种社会关系处理相对得当;有偿开放的软硬件条件优越、具有吸引力;尝试了多元化的经营管理手段,经营管理不断完善;有偿收入补充投入;有效调动管理人员的积极性,因此,在体育场馆资源社会开放工作中取得了较好的效益”.曹可强(2004 年)在《高校体育场地的社会开放策略》中提出,当前只有 28.5%的市民能利用学校和单位的体育场馆资源进行体育锻炼,大多数的居民体育锻炼场地还局限于公园、公路边等非正规场所。并且对高校体育场馆设施对外开放的收费和怎样与社会共享作了了探讨,强调了体育场馆设施向社会开放是高校体育改革的需要,也社区居民体育锻炼实实在在的需要.俞峰(2005 年)在《对上海市部分高校体育场馆经营管理现状的调查及研究》一文中,结果显示:高校体育场馆设施资源是在以创造开放营业收入为辅助,以教育教学前提下实施的社会共享。所以,管理者的运营方式要灵活机动;影响群众到高校体进行有偿健身的主要因素是:体育场馆设施状况好坏、收费是否合理、周边交通是否方面等.姚春华(2006 年)在硕士论文《对苏州体育资源与学校共享》中指出:苏州市多数高校领导认为学校体育场馆设施资源应该社会共享,但实际的情况却不尽人意,体育场馆设备资源与社会共享的高校数量相对较少,即使开放,开放的项目也较为单一,缺乏综合效应。主要的影响因素是学校担心影响正常的体育教学训练、体育活动、业余竞赛以及开放所带来得一系列安全、管理、经费等原因.刘小平(2006 年)在《对我国高校体育场地与人力资源及社会共享的现状调查与分析》中指出:我国高校体育场馆设施对社会开放的方式上主要是有偿开放,在高校与社会共享体育场馆方面主要表现出随机性和缺乏系统性。进一步提出缺乏专业的体育指导员直接影响着群众体育锻炼的深入持续开展.有关高等院校体育资源社会共享的研究相对较早,研究的时间跨度也较大,并且不同地区间存在非常大的差异。所以,在研究得出的结果也各不相同,但比较完整地反映了各个时期、各个区域的特点,如:发达东部沿海地区的高校体育场馆设施资源比中西部地区优越,向社会开放的程度也更高,社会化程度较高;在发展历程上,走过了从无偿到无偿与有偿相结合;从非专业到相对专业的管理之路。
张勇(2006 年)在《普通高校体育场馆管理的探讨》一文中,以安徽省普通高校体育场馆设施为例,对其实施社会共享进行了相关的调查研究,得出:安徽省高校体育场馆设施社会共享的管理模式和特征,提出普通高校体育场馆资源社会共享管理的过程中应注意的若干建议,比如:管理理念需不断更新;努力培养优秀稳定的管理团队等.翁国柱(2006 年)在《对福州 5 所高校体育场馆资源配置和经营效益》一文中指出:从高效体育场馆资源的分配情况、现有的场馆资源与《普通高等学校体育场馆设施器材配备目录》的相关要求作了比较分析、体育场馆规划布局的特点进行了相关阐述.刘小平(2007 年)在《资源配置理论下我国高校体育资源及其社会共享探讨》中,在资源配置理论的角度下,清晰地阐述了高校体育资源及其社会共享的涵义,并指出高校体育资源实现社会共享的意义所在,进而提出我国高校体育资源实现社会共享的相关建议.
通过以上各位专家学者的文献研究,我们知道高校体育场馆设施资源与公共的体育场馆之间具有相同的共性,还有很多特殊性,在与社会共享的前提是,保证学校正常的教育、教学、课外体育活动、竞赛等。怎样协调好二者之间的关系、提高利用率,规避相关风险,实施有效管理。本研究将学习高校研究的方法与策略,对苏州市教育局直属中学体育资源社会共享进行调查研究,并针对当前我市教育局直属中学体育资源社会共享现状,提出建议。
2.1.2 中小学体育资源社会共享的相关研究综述
周俊平(2003 年)在《浙江省一级中学体育场馆设施节假日开放的调查与分析》一文中,通过走访、问卷调查得出,浙江省一级普通重点中学体育场馆设施节假日开放情况不容乐观,很多体育工作者甚至是学校分管体育工作的领导不能理解《全民健身纲要》精神,浙江省一级中学体育场馆设施使用率很低,造成了公共体育资源的浪费。
为此,提出学校的开放场馆资源,加强群众锻炼宣传,成立体育俱乐部,部分收取合理费用以馆养馆,同时注重社会效益等建议.
李敬会等(2004 年)在《浦东新区中小学体育设施对外开放可行性研究》中,研究上海市浦东新区中小学体育设施对外开放的可行性,发现开放所面临的问题。作者采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座谈法和数理统计等方法, 得出浦东新区中小学建设有非常优质的体育资源, 可以有计划地与社会共享的结论, 建议努力推进浦东新区中小学体育设施资源社会共享.张岩(2008 年)在《关于中学体育设施向社会开放的管理模式研究》中指出,中学体育设施是社会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要更好地开展好群众体育锻炼运动、有效解决广大群众体育锻炼场地设施不足的困难,有序推动学校体育设施的对外开放是破解之路。在短期内, 全部依靠政府投资兴建居民健身所需的体育设施不现实也没有必要, 只能提高场地设施的利用率,采用科学的管理模式, 挖掘各种潜能, 才是可行的办法。市场化的专业体育公司承包模式、学校和社区共同管理模式、学校专门部门管理模式三种模式。建议实行适当的管理模式的前提是要先建立起相应的中小学体育场馆设施管理机构.王亚达等(2009 年)在《宁波市农村中学体育场馆开放利用的现状与对策》中,通过对宁波农村中学的体育场馆社会共享情况进行调查研究,分析了目前农村中学体育场地馆社会共享状况和存在的一些问题,学校的体育资源要实现社会共享,首先要满足自身需求,在满足自身需求的基础上提出相应共享的对策:通过加强沟通,优化管理就能实现学校、居民双赢.
1引言1.1选题依据北京奥运会上,我国体育代表团勇夺51枚金牌,超越美国,成为第一,这是我国竞技体育的历史性突破。北京奥运会结束后,党中央发出了建设体育强国的号召,在全国掀起了全民健身的热潮。2012年的伦敦奥运会上,我国运动健儿再创佳绩,取得金牌榜第...
2.地方精英的基本理论地方精英自古以来就是国家各级权力、关系在基层交织与联系的纽带,也是促进当地经济发展、维系地方稳定、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在体育社团的发展过程中,地方精英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许多体育社团的建设、发展与繁荣都是通过地方精...
3.8提高张家口市社区居民参与体育锻炼活动的建议3.8.1增强意识,培养观念由于张家口市城市急剧发展,农民演变为城市市民的人数一步步增多,这些人虽然融入了城市居民之中,但他们的认识包括对体育的认识还不很全面,虽然他们也参加体育锻炼,但对于体育...
3研究结果与讨论3.1三套《全国健美操大众锻炼标准》基本内容的分析第一套《全国健美操大众锻炼标准》与1998年9月发布,是为了积极的贯彻落实《全民健身计划纲要》,满足人们对健美操学校的需求,促进健美操运动积极,健康、持续的发展。一共包含一至...
5.3影响苏州市教育局直属中学体育资源社会共享的相关因素分析影响苏州市教育局直属中学体育资源社会共享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大致可以分以为主观环境因素和客观环境因素两个方面。调查结果显示(见表5):苏州市教育局直属中学体育资源社会共享的影响因素主...
4研究结果与分析。4.1近三届奥运会王皓及其对手反手的技术分析。4.1.1雅典奥运会王皓和柳承敏反手技术分析。柳承敏,1982年生,身高1.78米,右手直握球拍,是韩国传统的直拍单面拉打法,正手侧身位力量大,球路比较刁钻,旋转强速度快。柳承敏虽然...
2文献综述2.1国内研究现状近十年随着对学生体质健康的重视,国家相继出台了《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的试行(2002年)、《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2007年)等相关政策,自2007年起,教育部要求:全国学生阳光体育冬季长跑活动要在在大学校园中逐步幵展。各级教育部门...
4调査结果与分析4.1复旦附中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改革的现状分析4.1.1复旦附中体育师资现状调査【1】目前,复旦附中共有14名体育教师,其中男教师8名,女教师6名,25-45岁的中青年教师占86%.参加体育专项化教学改革的高一年级有13个行政班共469名学生,其...
5新媒体背景下驻济高校体育社团发展的对策5.1加强新媒体环境下高校体育社团内部民主管理及健全体育社团规章制度高校体育社团的健康和谐发展的前提条件是有健全的社团规章制度,这对维持社团正常开展活动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另外社团内部的管理机制对社团...
摘要在教育可持续发展模式下,高素质高尔夫专业人才培养是高尔夫教育发展研究中重要的内容,也是高尔夫职业教育的首要任务。我国高尔夫教育还处于初级阶段,尤其是高尔夫高职教育尚处在摸索阶段,高尔夫人才培养在数量、质量上都未能满足当前高尔夫行业的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