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硕士论文

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毕业论文 > 在职硕士论文 > 专业硕士论文 > 艺术硕士论文 >

不同民族文化下动画艺术的发展规律及其审美特点

来源:学术堂 作者:周老师
发布于:2015-09-22 共8620字
  本篇论文快速导航:

展开更多

  第三章 不同民族文化下动画艺术的发展规律及其审美特点

  第一节 中国动画艺术民族化风格的彰显--以动画影片《神笔马良》与《骄傲的将军》为例

  不同民族文化下创作的动画影片都拥有其各自的特点,因其历史背景、人文特征、文化、地域环境以及审美习惯的不同,创作出属于本国却又风格迥异的动画作品。在社会动荡不安,旧制度革新的时代背景下,中国动画在思想上是积极向上有革命精神且寓教于乐的,另外中华民族自古以来重意轻形、含蓄内敛的审美习惯,也影响了中国动画艺术风格的形成。1929 年万氏兄弟受美国动画影片《逃出墨水井》、《大力水手》等影响,开始自己摸索和制作动画。万氏兄弟于 1922 年制作了我国第一部动画广告影片《舒振东华文打字机》,随后 1926 年制作了我国首部动画影片《大闹画室》,该片于 1941年在上海三家影院上映。1935 年,在美国影片《汽船威利号》大获成功后,万氏兄弟便开始摸索有声动画,并制作了中国第一部有声动画影片《骆驼献舞》。1938 年《铁扇公主》的大获成功以及之后《大闹天宫》的完成,不仅标志着万氏兄弟动画技术的成熟,且中国的动画制作技术已然接近世界动画的水平。中国动画艺术家坚持在传统民族文化艺术中汲取灵感,走出属于自己风格特色的动画艺术道路。

  在 1946-1956 这十年间,我国动画发展稳中求变。万氏兄弟带领中国动画走上了民族风格与动画技术相结合的道路。“中国动画学派”的创始人特伟,将中国动画从模仿中走出来,努力做到了“探索民族风格”的道路。中国的动画影片善于选取古典名着、成语故事和民间传说等,来宣扬正义与善良,弘扬一种时代的精神,演绎出深刻的寓意。

  如 1955 年创作的《神笔马良》和 1956 年创作的《骄傲的将军》,均是我国开启探索民族风格之路的经典作品。《神笔》根据民间故事《神笔马良》改编,讲述酷爱画画的马良,在没有纸笔的困境中练得一手好画,夜里梦见神仙送他一只神笔,画出的东西可成真。马良得到神笔后为百姓画耕牛和水车等,使百姓丰衣足食。官老爷得知后强迫马良画金山,而聪明的马良用神笔画出狂风大浪,淹没了官老爷行进的船只。该影片以木偶片的制作形式,将中国风味体现十足,在人物造型、动画音乐、故事结构,以及剧中人物的语言、动作等方面,都彰显出我国的民族气派。该影片用木偶造型的角色形象来表现故事情节,具有强烈的传奇色彩。片中人物造型、着装服饰等符合古代人的精神面貌和生活状况,动画艺术家运用浪漫主义手法塑造了善良、正义的马良人物造型。该影片获 1956 年威尼斯国际儿童电影节的儿童文娱片一等奖,以及 1957 年文化部优秀美术片一等奖,并在叙利亚、南斯拉夫等国家多次获奖。

  此外,影片《骄傲的将军》根据成语“临阵磨枪”展开情节,讲述将军凯旋归来,庆功宴上百官称赞,奉承的食客也上前恭维,将军志得意满,从此懈怠不再练武,成天花天酒地、纸醉金迷。数月后将军已是大腹便便,举不起石担,也射不了大雁。在将军生日当天,众人前来祝寿,此时敌兵来进攻,将军慌忙应战,可他枪已锈,箭壶已破,手下的官兵也逃跑了,敌兵攻进城来,无奈将军只好束手就擒。该影片是动画创作人特伟“走民族风格之路,探喜剧风格之门”的首部作品,是中国民族特色文化融入动画影片的关键转折之作。影片中借鉴了中国传统京剧文化的很多成分,通过影片让我们对京剧的程式化也有了许多理解。为了解和清晰影片故事内容、人物造型、环境背景的设计及音乐的制作,动画工作者远赴各地搜集素材,如搜集或考察大量民间工艺作品、雕塑、绘画、建筑等,研究工艺品的造型、历史和民族文化,将其中民族化传统艺术形式运用到影片的创作中。如文中章节里提到的影片人物造型,便是取材我国京剧的脸谱,将军是花脸,食客是丑角,宫女造型取自中国传统的年画和工笔画等。此外,片中音乐浓缩了传统戏曲的精髓,中国式的京剧效果尤为明显。背景音乐中采用的民族调式,强化了锣、鼓等传统乐器,丰富了影片声音艺术的色彩。片中锣鼓点与人物动作的配合以及镜头的衔接处流畅自然、相得益彰。京剧音乐在该影片中充满了东方韵味,起到了烘托剧情的作用。

  中国的动画艺术在起初的创作中,就与传统民族民间艺术元素有着紧密的联系。无论是京剧、书法、篆刻,还是皮影、武术、古代纹饰,这些带有浓厚中国色彩的传统民族元素,都能被广泛应用到动画艺术的创作中,并充分地反映和体现本国的民族性特质。

  相反,如果过分强调民族性,也会对国产动画今后的发展产生质疑和阻碍。动画影片《神笔马良》宣扬了中国人民自古的正义与善良,《骄傲的将军》则是一部寓意的“说教式”动画,两部影片均属探索动画艺术道路中的新品种。

  第二节 美国动画艺术全球视野下的多元化融合--以动画影片《花木兰》与《功夫熊猫》为例

  美国动画作品题材大胆多样,内容涉及到世界各个民族的民间文化。无论是影片中的故事情节、动画造型,还是电影音乐的创作,都能做到把握和符合各国的特色风情。从影片内容来看,美国动画多是围绕童话故事、英雄主义、科幻冒险的题材和内容来展开的,表现了西方国家那种丰富的想象,饱满的激情,励志向上的歌颂正义与真善美。

  如非洲原始味道的《狮子王》,影片史诗气派十足,充满了王者的风范;来自改编经典文学名着《一千零一夜》的影片《阿拉丁神灯》,充满了阿拉伯文化和神秘的东方气息,惊奇的异国风情题材神圣而严肃;还有以《圣经》旧约中“出埃及记”的故事为创作蓝本的《埃及王子》等等。当然,在中西文化融合的今天,美国也大胆的利用中国元素和题材,近年来对中国题材的应用也越发明显,如动画影片《花木兰》、《功夫熊猫》。

  《花木兰》是美国第一部以中国题材为元素的动画影片,该影片以中国古代民间文学乐府民歌《木兰辞》为创作元素,讲述女英雄花木兰忠孝节义,女扮男装替父从军的故事,引用中国民族题材,诠释了一种新的“传统文化”.在传统文学作品《花木兰》中,女性主义的意识淡薄,无意识去营造女性英雄,女性无立场可言,相对男性更多的是趋于服从。木兰的“替父从军”其实是父权社会里对女性的期待,这是一种女性服从的需要,也是符合当时统治阶级的需要。动画影片《花木兰》相比文学作品而言,女性意识要强烈一些,更多的是花木兰作为女性的一种价值追求。花木兰的形象大咧、毛躁、不爱打扮,有如风一般风风火火,完全反中国传统意识具备的三从四德的女子形象。故事中木兰因体谅年事已高的父亲自作主张,乔装男生替父从军,体现中国自古以来的孝道,但更多是彰显了女性主义的觉醒。木兰打破女性自古不能参战,用自己的智慧和勇气两次救得将军,打破印象中英雄救美的画面,以及之后木兰的身份被大家发现并被遗弃之后,沮丧失落中木兰不断自省为何而从军?要如何做真正的自己?都反传统中女性是弱势群体的概念,体现了女性存在的价值和期望。美国迪斯尼公司在该片中弘扬了中国传统孝道文化,更是将中国文学作品中木兰作为女性在这种被动和服从的社会环境下意识的觉醒,以及女性主义在人生价值中的自我追求做了新的诠释和探索。

  此外,另一部值得一提的“中国风味”的美国动画影片是由“梦工厂”制作的动作喜剧电影《功夫熊猫》。该影片以中国功夫为题材,讲述一只怀揣功夫梦的熊猫一心想习武成才,而最终成就梦想的故事。影片以中国古代为环境背景,其景观、服装、食物等都充满了中国元素,蜿蜒的山水景致、静雅的亭台楼阁、神秘的武林圣地等营造着一个中国传统的武侠世界。人物设计上选用了中国国宝--熊猫的角色,其他角色选择猴子、蛇、螳螂、老虎、鹤,分别代表着传统武术中的不同拳法。此外,道具的设计上处处可见的是我们熟知的馒头、面条、斗笠、轿子、卷轴、书法、手推车、庙宇、汉字等,都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元素,外在的符号由外自内的对中国传统文化、精神思想等进行深入把握。而影片内在彰显的中国传统的思想文化才是故事精髓的所在,对中国“武术”文化以及“儒家”、“道家”文化做了很好的呈现。如:影片中“五侠”所代表和展现的中国功夫中传统拳法的原型;太郎与“五侠”打斗最终使用的中国功夫中“点穴”的手法;乌龟大师预料到难逃的事情终会发生,而太郎也无意中逃脱枷锁,体现了儒家中“无事即有事”的思想文化;乌龟大师的“羽化而逝”也是影片艺术内涵的体现,展现了道家哲学中“天人合一”的境界;此外,影片中无字的龙之卷真经与鸭子爸爸的无秘方面条秘,均体现了中国“无即有、有即无”的道家思想。该影片音乐上也是力求中国味道,在管弦乐的基础上加入中国传统乐器、箫、笛等民族乐器,让观众听觉上也并不觉得陌生。

  美国带领我们重新认识了本国的传统,在古老文化中挖掘全新的认识,这种感觉多少有些遗憾。这些具备中国元素的好莱坞动画,虽将中国的传统文化在世界范围内广泛传播,但潜在的却是中国动画尴尬的处境,为何美国制作的中国动画能散发着东方的气息,“中国风味”十足,而我国自己却与之无法比拟。

  第三节 日本动画民族化与现代化的艺术体现

  民族文化是各民族在其文化历史中,创造并发展起来的具有本民族特质的文化,它反映的是不同民族间的审美文化差异与价值文化取向,并且不同民族间对同一事物也有不同认识。此外,民族文化决定一个民族的价值观,不同的价值观会影响着本民族中的个体行为,其中也包括艺术创作的行为①。

  从制作水平上看,美国动画虽领先于世界,但由于自身文化环境的因素,商业气息过于浓厚。因此,从综合艺术上来看,笔者更倾向于日本的动画作品。熟悉日本动画的人都会知道,日本的动画可以扬名一批动画导演,如手琢治虫、宫崎骏、押井守、大友克洋等等,每个热爱日本动画的人不仅知道动画作品,同时也知道创作这部影片的动画导演以及他们创作中的故事。

  日本是一个孤悬于西太平洋上的岛国,在旧石器时代即日本的绳文时期,文化体系尚未形成,更多的是就近取材,效仿中国的文化。16 世纪后,西方文化开始传入日本。

  由于地理环境等因素,这个时期的日本国家整体都比较封闭、不开放,而日本的文化也始终处于边缘地带。日本国家自古对中国的文化情有独钟,在向中国文化效仿学习的过程中,创建自己的政治及文化体制,逐渐形成了自己的文化。因此,日本国家无论语言文字,还是艺术思想等,都潜在有中国文化的影子。明治维新后,日本开始转向学习西方文化,甚至全盘西化。日本在中国文化的基础上,学习和效仿西方文化,其艺术文化方面也在不同文化、不同观点、不同学派的摩擦与碰撞中丰富和发展。

返回本篇论文导航
相关内容推荐
相关标签:动画论文民族文化论文
返回:艺术硕士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