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硕士论文

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毕业论文 > 在职硕士论文 > 专业硕士论文 > 艺术硕士论文 >

影视动画中造型艺术的创作体现(2)

来源:学术堂 作者:周老师
发布于:2015-09-22 共5865字
  本篇论文快速导航:

展开更多

  三、中国动画造型艺术的创作体现

  在秦明亮的《动画造型与设计艺术》中有这样一句话:“看一个国家的美术电影是否趋向成熟,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看作品中是否包含本民族的文化元素”.东、西方国家在艺术的发展中有着共同的规律,但又各具特色,如东、西方动画艺术中造型风格的塑造、造型创作的理念及美学思想等。东方注重客观对象的抒情和象征,西方注重客观对象的再现和模拟,二者有着截然不同的创作理念、审美标准和美学体系。东方动画艺术偏重于写意,注重艺术家的主观精神和情感的抒发,并不单单是简单的模拟,在艺术形象的创作中不求形似,而是“得意而忘象”.在动画艺术的创作中,东方国家不太追求生活的真实,而是侧重于对客观对象的内在解读与把握,抓其特征,概括表述。而西方国家偏重于“模仿”的写实,运用艺术形式再现客观事物,追求艺术对象的真实化,对自然事物进行模拟再现。西方国家的动画艺术喜欢取材一些现实生活中的故事题材,因此,在人物造型的塑造上追求似真的立体感,让其尽量与真实贴近,体验生活中的原生态,这在东、西方动画造型艺术上看非常鲜明。在朱少辉的《中美动画形象比较研究》一文中提到说,美国动画中幽默性和幻想性题材居多,其形象造型较写实为主,动画造型呈现出类型化与国际化。而中国动画更多体现教育性和励志性,形象造型以写意为主,且较多呈现出民族化与低龄化。

  中国自古以来便拥着广阔的地域,在这片肥沃的土壤下,沉积着历代祖先五千年里创造的历史文明,传统文化绵延不断,这便为我们遗留下丰富的物质和文化财富,为动画艺术提供着创作元素的精华。同时,也为动画艺术创作的“民族化”风格道路提供了条件。早期中国动画作品中,人物造型的塑造很多借鉴了西方动画的元素,尤其是美国这个动画大国。1937 年,沃尔特·迪斯尼的《白雪公主》上映,这部当时不受多数人重视的纯长篇动画,在好莱坞戏院首演时大获成功。这部为动画史掀起一页全新篇章的影片在我国放映后,国人也是竞相争看。同时,也让中国动画的拓荒者--万氏兄弟感触颇多,决定着手中国人自己真正的动画。于是,1938 年万氏兄弟应邀在当时战争“孤岛”的上海,拍摄了亚洲史上第一部中国传统题材的动画长篇《铁扇公主》,赋予在战争年代的人们,团结力量战胜敌人。该片发行于 1941 年,并在上海三家电影院同时上映。

  影片《铁扇公主》取材于中国传统文学着作《西游记》中“孙悟空三借芭蕉扇”的故事。该片也是世界动画史上的第四部长片动画,具有浓郁的中国特色。万氏兄弟在当时抗战的时代背景下,为该片注入反侵的思想精神。该片也让日本动画大师手琢治虫走上了动画之路。影片在人物造型的塑造上全新设计有种种突破,包括主角数量的增多、人物性格更加鲜明化等等,如原着中孙悟空变成牛魔王的样子骗取芭蕉扇,而后牛魔王又化作猪八戒来反骗,在动画中则改编成猪八戒变成牛魔王,而后牛魔王变成悟空反骗。

  将原着中对主角孙悟空一人的着重刻画,又增添了猪八戒一角色等。但在造型中不难看出,万氏兄弟还是深受迪斯尼画风的影响,在孙悟空的形象塑造上依旧设计成略大的头部、小巧的身子、细长的四肢、大手大脚的戏剧化的造型,雷公嘴的头部无论哪个角度看都是选择梨形的形状,细看难脱米老鼠的影子,包括动画中人物配音以及一些歌舞场面等,都有些迪斯尼影片的套路,可能影片也是有些向《白雪公主》借势来吸引观众以及商业卖点的原因。此外,猪八戒的造型塑造成驼背的罗锅样,将“贪吃、好色”性格刻画成重点,不同于我们印象中的笨拙、迟缓;沙僧则刻画成一个说话结巴的武夫,老实本分却有勇无谋。唐僧的塑造上也与原着颇有不同,成为一名讲经诵佛的智者,言谈举止透露出智慧、朴实和干练,一改原着中的忧心和软弱。该部动画虽具有民族化特色,其实更多是在探索民族化风格和技巧的道路上。

  自 1956 年我国首部彩色单线平涂动画作品《乌鸦为什么是黑的》时开始,中国动画才是真正意义上的诞生。影片取材于中国民间传说的“赛号鸟”.该片在 1956 年、1958 年分别获威尼斯国际儿童电影展览会文艺影片一等奖,以及意大利国际纪录片、短片展览会荣誉奖①。但该影片在意大利评奖中却误认为是苏联作品,这唤起了中国动画艺术家的自觉意识,中国的动画如若不能融入民族的特色,只是一味学习前人之作,这样的片子在国际上始终没有影响力。于是,动画导演特伟于 1956 年提出“探民族风格之路”口号,摆脱模仿、推陈出新的创作道路。该时期创作的动画作品在造型、风格、内容等方面,开始具有真正意义上的民族文化特色。人物角色的造型、服装、配饰以及环境建筑和背景音乐等等,都取材于本民族的传统文化。

  影片《骄傲的将军》可谓是“民族风格化”的先河,“中国学派”的开山之作。该片从成语“临阵磨枪”发展而来,借鉴许多中国传统戏曲京剧的元素,如人物的造型塑造,片中音乐的取材和运用,背景建筑及环境的设计等,让观者在科教“临阵磨枪”的故事后,对中国传功的京剧艺术也做以了解和科普。片中人物造型的设计直接取材于中国京剧的脸谱,将军使用花脸造型,傲慢又自以为是,食客则是选择丑角的造型,殷切且阿谀奉承,而宫女造型则是取自中国传统的年画和工笔画。京剧脸谱是我国高度程式化的一种艺术形式,而脸谱和宫女形象的取材,具有着典型的装饰性与代表性,通过脸谱的色块来彰显人物性格特点,作品整体用色古朴、温和,人物色彩鲜明。对于动画造型艺术这部分,笔者不得不提一部 80 后熟知的影片《小蝌蚪找妈妈》。

  该片是我国第一部水墨动画电影,具有着独特的艺术风格和鲜明的民族特色,标志着我国动画事业的全新高度。影片运用动画的拍摄技法将水墨的构图逐一拍摄,人物造型和环境空间简洁、独特的表现,使得中国传统的水墨绘画艺术在简短的几分钟内完美呈现。

  影片打破了传统动画艺术中“单线平涂”的制作模式,反之运用水、墨两者的刻意渲染,发挥出浓淡、虚实的效果。该片按照国画大师齐白石的绘画风格进行拍摄,国画中特有的“留白”手法,将其笔下的蝌蚪、鱼、虾等赋予新的生命,其“写意”、“传神”的手法,相比“单线平涂”而言更加有质感。该影片独特的审美意境和鲜明的民族特色,不仅彰显了中国传统的美学思想,更使我国动画艺术迈向新阶段。同时,也充分体现了东方传统“写意”的美感。此外,影片《山水情》更是将中国传统水墨艺术在动画中的运用发挥到淋漓尽致。

  片中虽无一句对白,但是情节素朴幽雅,画面悠远清淡、隽永诗意,含蓄隐喻的叙事方式让笔者观看后为之感动。它将中国传统的水墨艺术融入影片,运用一贯的留白手法,不经轮廓线条的勾勒,触笔在留白处自然渲染,落笔细腻、轻灵优雅,水墨间虚实相接、焕然天成。无论是静物还是动态,都充分融入到国画的写意中,使之艺术的格调有了升华。人物角色的塑造上灵巧而自如,动作、表情优美、流畅,山水的泼墨处壮丽豪放,揉笔、顿笔间充满意蕴与诗意,纯熟的画功加上背景音乐中使用的古琴曲,也丰富了该影片悠远的人文情怀,体现着中国绘画艺术中“似与非似”的美学意境。

  动画影片《山水情》融入了中国传统的水墨艺术元素,而中国传统艺术源于生活,它是广大劳动人民的智慧的结晶,体现着劳动人民的思想情感及审美情趣,具有浓厚的中华文化底蕴。它是我国原始艺术的一种延续,具有着根性的、母体性的特征,也具有极高的审美、艺术与文化价值。

返回本篇论文导航
相关内容推荐
相关标签:动画论文
返回:艺术硕士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