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 言
(一)研究背景
1.新媒体的兴起给影视制作与传播带来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新媒体是一个“与时俱进”的概念。这是因为“新”与“旧”是相对的,彼时为“新”,当下可能就成为 “旧” 了。因此,当前还没一个为学界公认的新媒体的定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新媒体做了这样的界定:“以数字技术为基础,以网络为载体进行信息传播的媒介。”这一界定概括了当下新媒体本质内涵,是关于新媒体的国际权威定义。这一定义反映出,新媒体在技术利用上,高度依赖数字技术、网络技术等现代媒体技术,在传播平台上,更注重通过互联网、无线通信网以及卫星等进行传播,其传播终端更加多样化,如电脑、手机或其他电子设备都已成为向客户提供影视产品与服务传播的终端。
一般认为,与传统媒体相比较,新媒体具有交互性与即时性,海量性与共享性,多媒体与超文本,个性化与社群化等主要特征①。新媒体因此给影视创作与传播带来更先进的平台,提供了更多发展的机遇与空间。如何把握新媒体给影视制作与传播带来的机遇?研究其因应对策,具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
例如,一部影视剧当其选择了新媒体(网络)进行传播时,可迅速能够赢得更广泛的受众,更容易迅速走红。因此,影视作品如何利用新媒体影视传播的巨大的威力去赢得受众,获取更大的经济与社会效益,就成为一个值得认真探索的课题。
又如,从影视创作的层面来说,新媒体对影视制作有着深远的影响,在媒体制作中,新媒体是不可或缺的。新媒体都是完全不同于传统媒介的:第一,传播平台及性质不同。以电视机和电影院为代表的传统传播媒介是一种单向的线性的传播,受众只是被动地接受内容。而新媒体概念中的传播媒介并不是一个点对点的单向传播,而是受众能够与影视艺术创作者进行双向沟通、探讨创作内容,甚至能够影响作品的创作风格及走向。如何根据不同目标人群的需求,充分发挥新媒体在体现交互性与即时性、个性化与社群化方面的独特优势,也是一个值得研究问题。
再如,新媒体给了广大受众群体一种全新的感官体验,它利用崭新的传输技术为每一个个人实现了感官的延伸。这种延伸带给人们近乎真实的情境和情感体验,使得人们能够以近乎身临其境的感觉来体验影视作品。当然,除了能为受众提供更多元化的感官体验之外,新媒体更是为影视创作者们提供了全新的传播方式与平台。因此,在科技高速发展的21世纪,如果想要吸引更多的观众,影视作品新媒体化是必不可少的且是顺应时代潮流的。这种变化不单纯只是影视作品传播媒介的延伸与扩展,更是对影视创作者的一个全新的考验:在满足观众情感体验的前提下,能否使自身作品得到升华并得到更为广泛的传播?显然研究这一问题的因应对策也具有极强的现实意义。
总之,新媒体的兴起给影视制作带来更先进的平台,拓宽了影视传播的空间和维度,影视制作与传播提供了更多发展的机遇与空间,如何更好地推进便捷、高效的互联网等新媒体在影视制作与传播中的应用,提出把握新媒体所带来的机遇的因应对策,已经成为摆在影视工作者面前的重大问题。因此,理解新媒体在影视制作与传播中的优势,探索新媒体环境下影视制作与传播的发展路径,是一项极具现实针对性的研究课题。
2.新媒体在给影视制作与传播方式带来巨大变革的同时也派生出了诸多问题
应该看到,新媒体的迅速发展与普及并不只是给我们带来方便,同时也必然会出现一些不容回避的问题。不解决这些问题,不仅会给广大受众带来困扰,更有可能使影视创作与传播走向歧途。同时也应注意到,在中国当前的影视制作与传播中,大多数影视艺术创作与传播还不能很好的利用“新媒体”--无论是从技术上完善影视创作上还是从新传播媒介影响下的新的创作模式上,都不同程度地存在不相适应的的问题。
如何有效克服新媒体在影视制作与传播方面存在的问题?研究这一课题,提出相应的对策措施,其现实意义也是显而易见的。例如,新媒体对影视作品及其传播的审核和规范存在不足,就是一个很突出的问题。新媒体对所传播的影视作品的物质性的技术质量(如画面清晰度、声光效果、节目信号的传播质量等)与精神性的内容质量(如作品所表达的主题与思想内涵、艺术品质、美学价值与艺术感染力等)的掌握是做好新媒体影视制作与传播的重要前提。
若把过分追求娱乐化、经济效益而置社会效益于不顾,制作和传播低俗、迷信、艺术塑造过于粗糙、趣味低下、不正确甚至错误的思想观点,则会造成恶劣的影响。新媒体机构必须审慎审核,科学把握所传播的影视作品的技术标准、艺术标准、政治标准、经济标准和社会标准,不达标准的不可轻易传播或转发。因此,研究新媒体环境下影视作品及其传播的审核和规范的标准与措施,就有着很强的现实意义。
再如,受新媒体受众市场广阔以及与丰厚利润回报的驱使,一些供应商置社会效益于不顾,只是追求眼前利益,向网络中大量投放具有新异性、刺激性的影视制品,其中相当一部分制品艺术粗糙、趣味低级、低俗庸俗。这些影视制品,吸引了很多人去点击观看,不仅侵占了人们思考与学习的时间,更使“人们习惯于将注意力集中在零碎肤浅的八卦娱乐之中”, 导致人们失却对崇高的向往与艺术欣赏品味滑向低俗。 最终成为了“一场失却了灵魂的杂耍”①。更有甚者,一些影视作品中充斥暴力和色情,由于传播方式的便捷,对广大受众特别是青少年产生了不良影响。近些年来,新媒体上不良视频的传播,对青少年的身心健康造成极其有害的影响,有的青少年甚至因之走到了违法犯罪的道路上。因此,研究如何保障新媒体影视作品既拥有新异性、娱乐性和刺激性的特色,又不失其“崇高化”,更好地担负传递正能量责任与义务,在娱乐化与艺术格调高雅、“细小叙事”和“宏大叙事”之间保持一种相对均衡,是一项基本性和基础性的研究课题。
3.新媒体环境下影视制作与传播研究的理论水准有待进一步提高
近十年以来,有关新媒体环境下的影视制作与传播的研究受到人们高度关注,出现了一批研究成果,但相当一部分成果都是新媒体从业者的经验之谈。这种“经验之谈”因缺乏有深度的理论归纳其参考价值十分有限。与此同时,新媒体对于影视制作与传播的影响也在随着科技的进步和受众不断提高的观赏要求而不断地深入和改进。
现在学术界与业界提出的关于新媒体影视制作与传播的理论还不尽完美、成熟。同时一些影视剧的创作者也没有认识到新媒体对于艺术创作与传播方式的重大改变。因此,本文将在研究方向上寻求突破--在新媒体时代,影视制作与传播如何趋利避害、正确运用新媒体的优势进行创作的方法进行梳理、阐释并延伸,是新媒体和影视剧创作能够有机结合在一起,发挥合力。在艺术创作的道路上越走越好,在视听体验上也能让人耳目一新。
新媒体环境下的影视制作与传播研究,有利于提高从业者对影视艺术创作与传播路径的新认识,重视新媒体环境下的影视制作与传播,凸显影像视觉艺术新的价值,保障影视作品传播的效率与和传播内容蕴含丰富的“正能量”,改变从业者不能熟练运用新媒体进行影视剧创作与传播的现状。
(二)研究问题
以研究背景为起点,本研究主要探讨以下两个方面的问题:
本论文研究的核心问题是:新媒体如何才能正确地影响影视制作与传播并与之有机结合?
本论文拟研究的具体研究问题是:
1.相对于传统媒体,新媒体的优势在哪里?影视制作与传播应如何发挥新媒体的优势?
2.当前利用新媒体进行影视制作与传播存在哪些突出问题?
3.新媒体环境下影视制作与传播应选择的发展路径是什么?
第4章阴阳世界观在玉雕用途中的体现4.1玉器在日常生活中的用途玉石在人们的生活之中有许许多多的作用,它可以陶冶人们的性情美化人们的生活,还可以用来治病保平安。在李时珍着名的传世之作,中医界的重要着作《本草纲目》中记载着玉石具有缓解心中烦...
第5章古代盥洗室对现代的启示5.1影响古代盥洗室发展的因素中国传统盥洗室是建筑单体或群体的一个附属空间,或独立或从属。影响这个空间发展的因素有三个方面。第一,中国古代建筑的兴衰与朝代更替有着直接的关系,这也直接影响到盥洗室的发展。第二,...
第三节新世纪中国当代军旅题材电视剧的影像风格新世纪中国当代军旅题材电视剧的影像风格体现出多样化,擅于运用光线和镜头,最大程度的突出画面的纪实感;在诙谐幽默的表现中充分运用喜剧元素;在社会发展及商业利润的驱使中开始启用偶像明星参与代言。一...
本文从晋中气候、地形地貌入手,进行实地考察与人文交流,结合已有的研究, 探讨晋中合院式民居的建筑空间布局、建造技艺、装饰艺术及文化内涵。基于晋中地区传统民居现状,分析晋中民居产生的原因、建筑形制以及价值,实现传统建筑的开发与设计创新。...
随着人们消费的升级和互联网的渗透,动漫行业也逐渐向多样化发展,传统动漫企业努力完善动漫市场,产业链下游展现出巨大的发展空间。...
第一章绪论1.1论文研究背景知识产权(IntellectualProperty)一词,指的是人类对其在文学、艺术、科技等领域创造的智力成果所享有的专有权利,这一权利通常在世界各国都得到保护。世界知识产权组织(WIPO)是一个通过促进国家之间的交流来推动全世界知识产权...
摘要时尚秀场中的服装设计千变万化,风格各异,以中国国际时装周为例,从1997年至2013年间共计839场发布会,以每场发布会35个造型的平均数计算,近3万套服装设计作品在秀场上进行展示。服装设计师出于灵感的设计为何如此,灵感又是从何而来,并不...
4.3契丹文图形化的创新设计研究文字源出图像,两者间有着潜在的意义关联。文字形态的塑造可以像图像般地构架描绘,而图像的塑造正是文字和图像在神情神态上相互影响、相互吸收,从而进一步加强文字和图像的视觉表现力。不仅如此,文字和图像在传达过程中也...
第1章绪论1.1研究背景1978年12月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将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经济体制的改革为各行各业带来生机与活力,服装产业也逐渐开始复苏。随着棉纺业的迅猛发展,1983年12月1日,国家取消布票等纺织品消费限制性凭证,宣告...
第二章国共两党领导下的云南抗战音乐运动七七事变的炮声震撼了中国大地,抗日战争全面爆发。1937年7月8日,中共中央通电全国:平津危机、华北危机、中华民族危机,并且号召全国同胞、政府与军队团结起来,筑城民族统一战线,把日寇驱逐出中国!在抗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