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情感故事受众心理分析
受众的研究由来已久,起初发生在文学领域,后来逐渐延伸到戏剧、电视传媒等领域。
在文学领域中,20 世纪 60 年代,德国康士坦茨大学中的五位学者创立了“接受美学学派”,人称“康士坦茨学派”,代表人物为沃尔夫。伊瑟尔、汉斯。罗伯特。姚斯等。该学派以文学作品为主要解析对象,认为对文学本质、特质的研究并无多少意义,而对“文学作品存在方式”的研究才是关键所在。可以将问题理解为“什么是美”转移到“为什么让人感到美”,即把美的接受者当做了主体。汉斯。罗伯特。姚斯把这种存在方式概括成为一种“三角形”:“在作者、作品和大众的三角形之中,大众并不是被动的部分,并不是仅仅作为一种反应而存在,相反,它自身就是历史的一个能动的构成。一部文学作品的历史生命如果没有接受者的积极参与是不可思议的。”[33]
可见从那时起,学者已开始意识到受众的重要性,文学作品从本质上说,注定是为大众而创作的,是一部被消费史、被接受史。按照该思路而言,受众心理的重要性并不低于创作心理,反而是创作心理的有机组成部分。创作心理发展的每一环节,都离不开受众心理的推动和矫正。
针对一场戏剧而言,可以没有布景、服装、灯光、舞台等,唯独观众是决不可缺少的。
早期的戏剧家也意识到这一点,例如法国戏剧理论大家德尼。巴勃莱就曾指出,现代的戏剧导演正想办法改变观众的被动状态,引导观众去参加一场典礼、仪式,并力图使他们对这一切作出反应,并借以改变导演自身。该观点逐渐延伸到电视传媒领域,西方大众传播学者们对受众的认识日益全面化和理性化。从 20 世纪一二十年代开始的“魔弹论”,认为传播媒介拥有强大的力量,所传播的信息能渗入受众大脑,引起直接迅速的反应,从而左右人们的意见和态度,甚至支配他们的行为。演变到后来的“有限效果论”,认为媒介没有力量直接改变个人对事物的的态度,大多数受众仍然受其它因素的制约,如个人经济、政治、文化,群体归属关系、群体规范等。虽然各个理论都有利弊,但从其发展中我们可以看出,受众在传播中的地位日益凸显,获得了越来越多的话语权和主动权。
综上可见无论是一部文学作品、一场戏剧,还是一部电视栏目,受众也是创作者,因此作品只有在接受中才能完成,这就是他们真正的存在方式。戏剧、电视作为综合性艺术的“综合”二字,主要体现在受众的综合心理需求上,而并非来自于自身艺术成份的组成。
这似乎使他们失去了自足性,其实却找到了艺术的安身立命之本。不管什么形式的作品,创作出来都是为了传播给受众,这才是作品的本质,是其存在的一个必要条件。针对于电视传媒领域中选秀节目而言,近年来受众的地位逐渐提高,由原本单纯的观众转变为节目的参与者,从单一的被动接受信息到主动参与信息反馈,对节目的发展与策划起到导向作用。选秀节目中情感故事的叙述,能否得到受众的心理认同是评判其优劣的重要指标之一。因此,对选秀节目受众的研究,应当首先分析受众心理这一要素,该分析能增强节目发展的预见性,有助于受众和节目更好的相互呼应。观众心理学,是研究观众在接受状态下心理活动的程序和规则的学问。在创作学上,它揭示了各种艺术手段的“潜在原理。”[34]同时也是制约和影响传播活动的重要因素之一。受众心理具有很强的主观性和不确定性,是一个十分抽象且复杂的概念,该部分主要从它的多元性、自我性、解读性进行分析。
一、多元性
受众心理是由多种社会因素相互交织而成,总体而言分为外因、内因。所谓外因,是指受众所处的社会大环境,例如政治、经济、文化等外界因素。就其属性而言,具有客观性,从社会整体外在现状的范畴来说,外因基本上相同,存在统一性。现代社会物质高速发展,人们之间的情感越来越淡,受众将现实生活中所缺少的情感体验寄托于电视媒介,以期更好的辅助自身完成个体社会化。“受众通过传媒满足社会化需求主要通过三个途径,一是通过大众传媒获得消息、知识、技能及娱乐;二是获得判断的标准;三是学习和扮演社会角色。”[35]选秀节目中情感故事的叙述,能使观众在娱乐的同时,获得为人处事的技巧,学会掌握判断是非的标准,满足多重身份的情感体验。因此情感故事的阐述对节目的成败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所谓内因,是指受众的年龄、性别、性格、受教育程度、职业等个体内在因素。就其属性而言,因人而异,具有很强的主观性、差异性,即使是针对同一个人,当其处于不同年龄段及不同社会群体时,也会呈现出不同的心理状态。德国哲学家莱布尼茨所说:“世界上没有两片相同的树叶,也没有两片不同的树叶。”受众心理就如同这句话而言,受内外因的共同影响,具有统一性和差异性,而正是这种组合构成受众心理多元性的特点。因此情感故事要在符合社会主流价值的基础上,保持题材的多元性,尽量地满足受众多方面的精神需求。而目前节目中情感故事往往以煽情为主,评委、受众都现场飙泪,观众起初还为其感动,而当该类型的故事在节目中反复地叙说,就容易引起受众的情感疲惫。可见针对目前的市场,应该适当增加些阳光、快乐题材的故事,从而使得观众在富有戏剧性、刺激性和人情味的故事情节中,获得情感宣泄,进而满足受众心理多元性。
二、自我性
心理学家罗杰斯提出了其人格理论的核心“自我观念”,它是人们对自身特性进行认知的观念,每个个体对自身都有不同的看法,从而将自己归类为哪种人的观念。“自我观念”地形成起于儿童时代,并通过个体在生活中对人、对事互动时经验地获得,逐渐形成关于自身是什么人的想法,并在内心深处对自身进行评价,将现实生活中的自我观念演变成为理想的自我观念,即自身最终想成为什么样的人。这种观念被应用到消费心理学中,指消费者为了追求理想中自我观念,出于对自身明确的认知,而有意选择购买更符合自身形象及辅助理想中的自我实现的品牌,这一点与人们往往会选择品行较为接近的人做朋友是一样的。
针对于传媒领域中的心理消费学而言,“自我观念”指的是受众在解读和消费媒介提供的商品时,并不是单方面地接受,而是根据自身喜好选择能满足自我追求的节目,具有极强的独立性、自主性,这种独立性有力地抨击了上文提到的“魔弹论”.在收看选秀节目的过程中,这种自我性体现在,观众更喜欢去聆听与自身经历相近的情感故事,更容易与选手产生移情共鸣,从而获得情感上地宣泄与寄托。例如节目中,通过选手情感故事地阐述,使观众意识到与自己相似的普通人,也能通过自身不断的努力一步步地迈向成功,将在现实生活中无力完成的梦想寄托于选手,在亚现实环境中得以实现。可见正是由于受众心理的自我性,使得这样的情感寄托深受观众地喜爱,对于选秀节目而言,其绝大多数的受众为普通老百姓,因此在情感故事的选择上要更加平民化、更加接地气。
三、解读性
斯图亚特·霍尔,媒介理论家、当代文化研究之父,曾担任英国伯明翰大学的“当代文化研究中心”主任,他针对于媒体传播信息的特点提出“编码-解码”理论,即媒介产品地生产和解读分别是一种编码和解码的过程,所谓编码是指媒介会依据其意识形态,将原生态的信息,适当地加以修改,使之成为有利于自身利益的“协商符码”;解码是指受众对媒介产品的解读,会以自身在社会结构中的立场和地位为基础,再加上媒介产品本身就是一种多义文本,不同年龄、性别、阅历的受众对同一个媒介产品会有不同地解读,因此编码、解码两个过程常会出现不重合的现象。
霍尔曾指出:“根据这种一般看法,我们可以粗略地勾勒出电视传播过程的如下特点。广播的制度结构及其实践和生产网络、它们的构成的关系和技术基础结构,都是制作一个节目所必须的。这里,生产建构了信息。那么,在某种意义上,流通就从这里开始。当然,生产过程并非没有其话语的方面:它也完全是由意义和思想来架构的:即应用中的知识--这关乎生产和日常秩序、历史地界定了的技术技巧、职业观念、制度知识、定义和设想,有关观众的设想等等,所有这些都通过这种生产结构来架构节目的体例。进而言之,尽管电视节目的种种生产结构开创了电视话语,但并未构成一个封闭系统。”[36]
他将媒介产品的传播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制码”阶段,即传媒工作者对原生态信息地加工;第二阶段为“成品”阶段,即具有代表某种群体“意义”的话语所组成的主观性电视作品。
第三阶段为“解码”阶段,受众对媒介产品的解读,是最重要的阶段。上述研究成为研读受众接受心理的理论背景,也很好的使用于选秀节目中情感故事地传播。在第二“成品”阶段中,舞台上所阐述的情感故事,出于某种原因已经被赋予了选手的主观“意义”,而现场的观众对此毫无察觉。例如斯图亚特·霍尔所言:“一个未经加工的历史事件不能以这种形式通过电视新闻来传播。事件必须在电视话语的视听形式范围之内符号化。在以话语符号传送的这一环节中,历史事件服从语言所赖以指涉的所有复杂的形式规则'.用悖论的方式讲,这个事件在变为可传播的事件之前,必须要变成一个故事.”[37]
此时,舞台上选手所阐述的个人情感经历以俨然成为情感“故事”.而46这种“故事”的产生,就很好地解释了第三章第一节所提出的“情感故事真实性背离”的问题,尤其是“放大情感历程单方面,误导观众”的问题。选手为了更好地展现自己、树立良好的形象、博得大家的同情或者是迫于节目组的强制安排,而将自身的情感经历有所选取、避重就轻地讲述,违背了真实性的原则。
第三“解码”阶段也很好的解释了受众对选秀节目千差万别的评价。如有的学者认为选秀节目的兴起顺应了电视文化的发展,它代表了以草根文化为主体的大众文化的崛起,能更好地促进社会主义文化多元化的发展;而另有一部分学者持相反的意见,认为当前的选秀节目缺少人文内涵,过分注重节目的商业性和娱乐性。再如不同的受众对同一位选手的情感故事阐述,也会持不同的甚至截然相反的看法,有的受众会为选手的故事而打动,对故事的真实性深信不疑,并且会竭尽全力地支持该选手;而有的受众就会觉得选手矫情,并怀疑故事本身的真实性,对选手持敌对的态度。可见同样的节目、同样的故事对应不同的受众会有不同的评价。因此选秀节目情感故事的阐述、传播方面,要充分地考虑受众心理的解读性,尽可能的避免误读的产生,使媒介传播本意与受众的接受尽量保持一致。
第4章阴阳世界观在玉雕用途中的体现4.1玉器在日常生活中的用途玉石在人们的生活之中有许许多多的作用,它可以陶冶人们的性情美化人们的生活,还可以用来治病保平安。在李时珍着名的传世之作,中医界的重要着作《本草纲目》中记载着玉石具有缓解心中烦...
第5章古代盥洗室对现代的启示5.1影响古代盥洗室发展的因素中国传统盥洗室是建筑单体或群体的一个附属空间,或独立或从属。影响这个空间发展的因素有三个方面。第一,中国古代建筑的兴衰与朝代更替有着直接的关系,这也直接影响到盥洗室的发展。第二,...
第三节新世纪中国当代军旅题材电视剧的影像风格新世纪中国当代军旅题材电视剧的影像风格体现出多样化,擅于运用光线和镜头,最大程度的突出画面的纪实感;在诙谐幽默的表现中充分运用喜剧元素;在社会发展及商业利润的驱使中开始启用偶像明星参与代言。一...
本文从晋中气候、地形地貌入手,进行实地考察与人文交流,结合已有的研究, 探讨晋中合院式民居的建筑空间布局、建造技艺、装饰艺术及文化内涵。基于晋中地区传统民居现状,分析晋中民居产生的原因、建筑形制以及价值,实现传统建筑的开发与设计创新。...
随着人们消费的升级和互联网的渗透,动漫行业也逐渐向多样化发展,传统动漫企业努力完善动漫市场,产业链下游展现出巨大的发展空间。...
第一章绪论1.1论文研究背景知识产权(IntellectualProperty)一词,指的是人类对其在文学、艺术、科技等领域创造的智力成果所享有的专有权利,这一权利通常在世界各国都得到保护。世界知识产权组织(WIPO)是一个通过促进国家之间的交流来推动全世界知识产权...
摘要时尚秀场中的服装设计千变万化,风格各异,以中国国际时装周为例,从1997年至2013年间共计839场发布会,以每场发布会35个造型的平均数计算,近3万套服装设计作品在秀场上进行展示。服装设计师出于灵感的设计为何如此,灵感又是从何而来,并不...
4.3契丹文图形化的创新设计研究文字源出图像,两者间有着潜在的意义关联。文字形态的塑造可以像图像般地构架描绘,而图像的塑造正是文字和图像在神情神态上相互影响、相互吸收,从而进一步加强文字和图像的视觉表现力。不仅如此,文字和图像在传达过程中也...
第1章绪论1.1研究背景1978年12月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将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经济体制的改革为各行各业带来生机与活力,服装产业也逐渐开始复苏。随着棉纺业的迅猛发展,1983年12月1日,国家取消布票等纺织品消费限制性凭证,宣告...
第二章国共两党领导下的云南抗战音乐运动七七事变的炮声震撼了中国大地,抗日战争全面爆发。1937年7月8日,中共中央通电全国:平津危机、华北危机、中华民族危机,并且号召全国同胞、政府与军队团结起来,筑城民族统一战线,把日寇驱逐出中国!在抗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