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硕士论文

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毕业论文 > 在职硕士论文 > 专业硕士论文 > 艺术硕士论文 >

国产爱情类型片概述

来源:学术堂 作者:韩老师
发布于:2015-11-20 共2469字
  本篇论文快速导航:

展开更多

  绪论
  
  国产爱情片早在 20 世纪 20 年代初期就开始了漫长的探索之路。1921 年由但杜宇执导的影片《海誓》既是国产爱情片的发端,也是中国最早的长故事片之一。1922 年的《劳工之爱情》简洁而又诙谐地讲述了一段圆满的爱情故事。之后爱情片呈现出迅速发展的态势,并有了相对固定的情节模式和人物形象设置。1937 年上映的《马路天使》以浪漫唯美的爱情场面和复杂多样的社会图景描绘了人们的个人内心情感与日常生活状态,客观真实地传递出爱情的曲折和无奈,成为那个时代中国电影发展的顶峰之作。1949 年的《小城之春》将真挚的情感与伦理道德的矛盾交织在一种含蓄的意蕴里,赋予了爱情主题以强烈的诗意美感和人生哲思。新中国成立以来,爱情片的发展受到了一定的时代影响和环境限制,在一段时间里逐渐远离了主流地位。直到改革开放以后的 1980 年,一部《庐山恋》使国产爱情片焕然一新,将爱情故事与优美风景巧妙地结合在一起,创造了同一影院连续放映时间最长的骄人记录。

  90 年代以后,国产爱情片呈现出更加多样化的发展趋势,吴天明的《非常爱情》,张艺谋的《我的父亲母亲》,张扬的《爱情麻辣烫》等爱情影片在讲述感人爱情故事的同时又将丰富多彩的细节描摹出来,展现出爱情故事里真挚动人的情感。这些影片都为国产爱情片的类型化探索提供了重要的实践经验。

  新世纪以来,国产爱情片类型化趋势愈发显着,爱情类型片在国内电影市场的占有量显着提升,影响力也不断加强,逐渐成为了国产类型片中受众范围广,受青睐程度高的一类影片。国产爱情类型片在讲述动人曲折的爱情故事,充分表现时代爱情价值观与婚姻观的基础下,还对爱情片的商业价值进行了深入地发掘。广告植入、衍生产品、明星阵容、翻拍与续作等商业化方式层出不穷,还有情人节、“七夕”节、“光棍节”等一系列排片档期的出现,这些都足以证明爱情类型片有着难以估量的商业价值和一定的市场竞争力。国产爱情类型片不仅在商业价值的开发中逐渐深入,更在其自身的主题意蕴、叙事线索、视听风格、表现方式等方面不断寻求着突破与创新。《云水谣》将爱情叙事与时间跨度紧密相连,成就了一首唯美的爱情史诗。以《全城热恋》、《爱 LOVE》为代表的多线索叙事的影片与《非诚勿扰》、《爱情呼叫转移》等一条主线串联起多条分支线索的影片丰富了原本单一线索爱情片的叙事空间,而《非常完美》、《失恋 33 天》、《北京遇上西雅图》等影片深受美国好莱坞“小妞电影”的影响,表现出当代女性自信自立的价值观和自由自主的爱情观,国产“小妞电影”也逐渐成为国产爱情类型片风格样式中不可忽视的发展方向。国产爱情类型片还在形式上不断摸索、突破,越来越多的爱情片融入了喜剧片、青春片、魔幻片、时尚片、歌舞片、公路片等其他类型片的风格特色,扩大了爱情片的表现空间,体现出爱情片的类型建构在逐渐趋于完善和创新。尽管国产爱情类型片迅速发展,影响力和竞争力不断扩大,但随之出现的许多问题与困境却也凸显出国产爱情片在类型化发展过程中存在一定的缺失。相比于韩国爱情片,国产的爱情类型片还存在着艺术性不足和本土文化意识薄弱等问题,我们应该思考如何维持好商业性与艺术性的平衡,尽力挖掘出爱情要素的深层价值。融入中国独具特色的民族性元素来提升本土化意识和人文关怀,推动国产爱情类型片在类型化的探索之路上不断前行。

  在本篇论文形成之前,对于国产爱情类型片的理论研究和分析探讨已经有了不少的成果。形成于 2007 年 4 月的西南大学电影学硕士研究生李莉的硕士学位论文《论 90 年代以来中国爱情电影的类型化发展》综合分析了 90 年代以来国产爱情片在类型化探索和发展过程中的历史轨迹,总结出一定的类型特征,并提出了国产爱情片类型化发展中还存在着诸如创作者观念错位、缺少有市场号召力的“银幕情侣”、缺少广为流传的爱情歌曲、缺少现代爱情片等问题。李莉还在 2010 年 1 月发表了《以小搏大,渐成主流--试论国产爱情电影的类型建构》,论文梳理了一些国产爱情片的创作,分析了国产爱情片在主题、人物形象、叙事策略及形式风格上都形成了鲜明特色。雷博在《论爱情类型电影的内容特征》也在梳理了爱情片发展历程的基础上总结出爱情片在内容表现上的一些特质。邱飞的《错乱与悲情、错过与坚守--浅析爱情片的类型与主题》总结出爱情类型片具有多样、错乱、悲情等特点,爱情主题也具有错过、坚守的内在表达。李璠玎在《传统的恪守与超越--论国产爱情电影的商业美学新走向》中提出在复杂的社会转型期与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国产爱情片在遵循与背离类型片模式以及本民族电影各自的传统中逐渐呈现出带有探索性质的商业美学新走向,这也是电影产业化以来国产爱情片愈发显着的特征。李莉的另一篇论文《机械复制时代我们如何讲述爱情--从类型研究的角度审视当下爱情片的生产》发表于 2013 年 1 月的《文艺评论》杂志上。论文提出,进入新世纪以来,国产爱情片伴随着中国电影产业化的历史进程,获得了快速发展的巨大动力。但是,大多数爱情片仍旧给人千篇一律的感觉,在满足了观众好梦成真的心理之后却留不下一丝痕迹。杜彬彬也在《当下国产爱情电影“爱情本位”的审美缺失》中分别从商业元素、喜剧元素、叙事风格等方面对“爱情本位”的审美缺失展开论述,揭示出国产爱情类型片美学意义的缺失与问题。李玉倩也在《期待“国产爱情”击中我们--浅谈国产爱情片的类型化发展》中提出,中国爱情片应该在借鉴好莱坞类型电影基础上,在模式中寻求创新突破,注入民族化的风采韵致,采用好莱坞的电影运营模式进行包装和宣传,力图把中国式的浪漫以一种新的类型走进国人的心灵,满足本民族观众的深层心理需求。这些研究成果都为本篇论文的写作提供了指导方向和研究素材。

  本文在前人的探究成果之上,运用了类型电影的相关理论对国产爱情类型片类型特征进行探究,提炼出爱情类型片在进入新世纪之后所愈发显着的类型特征和特色,分析研究新世纪以来国产爱情类型片发展的时代与文化成因,并通过与韩国爱情片的对比分析提出新世纪以来国产爱情类型片存在的问题和缺失,并从艺术性与商业性相结合的角度提出可行性发展策略和建议,展望和探索国产爱情类型片成熟化、专业化的类型化发展创新之路。  
  
 

返回本篇论文导航
相关内容推荐
相关标签:爱情与婚姻论文
返回:艺术硕士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