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辩证法论文

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哲学论文 > 自然辩证法论文 >

心理学发展史中展现的自然辩证法理论观点

来源:未知 作者:学术堂
发布于:2014-08-28 共4013字
论文摘要

  心理学是一门涵盖多种专业领域的科学,但就其根本而言,心理学是一门关于个体的行为及心理过程的科学的研究,其科学性要求心理学结论要建立在依据科学方法原则收集到的证据的基础上,而行为是有机体适应环境的方式,心理学分析的对象往往是个人或动物.心理学研究涉及感觉、知觉、意识、记忆、思维、语言、动机、情绪情感、能力、人格、学习、发展和人际关系等诸多领域,也与日常生活的许多领域,如家庭、学校、社会等发生关联.心理学一方面尝试用大脑运作来解释个人基本的行为与心理机能,同时,心理学也尝试解释个人心理机能在社会的社会行为与社会动力中的角色;同时它也与神经科学、医学、生物学等科学有关,因为这些科学所探讨的生理作用会影响个人的心智.

  1879 年冯特在德国莱比锡大学设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标志着科学心理学的诞生.脱离了哲学范畴作为一门科学而存在的心理学仅仅面世 130 多年,纵观整部人类科学史我们不得不承认这是一门还在发展的年轻学科,但是心理学的观点却已在科学心理学面世前就存在了上千年.心理学(Psychology)一词来源于希腊文,意思是关于灵魂的科学.古希腊先贤苏格拉底最早提出人应当研究"自己的心灵"、"认识自己"的任务,以实现人的全部价值和意义;古罗马着名哲学家、《忏悔录》的作者奥古斯丁则首创内省法,而即便在冯特建立实验心理学后,内省法仍是当时心理学家运用的主要方法,直至 20 世纪初以华生为代表的行为主义心理学家以实证方法取代内省法.

  而在东方,先秦诸子百家,如孟子的"性善说"、荀子的"性恶说",庄子"言者所在意,得意而忘言",孙子"凡战者,以正合,以奇胜"等涵盖了普通心理学、发展心理学、心理博弈等观点,更不论散落在中医宗典《黄帝内经》中的各种心理学观点.由此可见,无论是东方还是西方,朴素的心理学观点早已存在于各种哲学和医学思想中,那我们不禁发问,为何心理学没有向物理学那样,早早地被一颗"苹果"砸开通向科学的大门,反而才只有百年幼龄?

  自然辩证法认为,科学价值的核心是科学精神(求真务实精神、有条理的怀疑精神、开拓创新精神),即从科学研究的过程和成果中显示出来的科学本身独有的一种精神气质,以及与之相应的科学思想和科学方法.在冯特生活的 19 世纪德国,这个具有古典哲学传统的国度里,当时人们在科学和哲学关系的主要倾向就是强调一切知识必须建立在观察和实验的经验事实基础上,应当抛弃关于经验以外的物质与精神何为第一性地争论.与此同时,19 世纪后期,德国为了适应资本主义生产发展的需要,大力发展自然科学,并在大学开设自然科学课程,提倡观察和实验.而 19 世纪自然科学的三大发现(进化论、细胞学说、能量守恒定律)也有力促进了德国科学的发展.德国科学家在吸收外国有益的科学理论之外,他们创造性地把科学方法应用于生命过程的研究,使得德国生物科学迅猛发展,尤其在感官生理学方面领先世界.曾有人比喻,经生物学(进化论)的媒介,哲学(英法两国的经验主义和德国的理性主义)与生理学(感官生理学)的结合,孕育出的新生儿就是从哲学中分化出来的心理学.由上述我们很轻易地可以发现,冯特创建实验心理学不仅有其历史的必然性,更是因为当时哲学和科学的发展为他完成这一历史使命提供了现实的可能性.

  冯特在他的心理学实验室中仍然推崇内省法,诚然这种内省法与奥古斯丁的内省法是有区别的,但冯特依然认为内省法是心理学的主要研究方法,而实验法只能用于简单的心理现象,并且只能作为内省法的一种辅助手段.可是,自然辩证法清楚地指出科学必须在一定理论思维的指导下,通过感观或借助科学仪器,在自然发生的条件下有目的、有计划地感知研究对象,以获得科学事实.可是运用内省法得出的心理学结论明显无法给出令人信服的科学事实及科学结论.1913 年,一战爆发前一年,美国资本主义当时已经发展到新的垄断阶段,迫切要求充分利用人的全部潜力来提高生产效率,最大限度地创造利润,最稳当地维持社会秩序,这是美国现代资本主义社会对人的总要求,也是当时美国心理学家研究人的总目的.

  行为主义深受 18 世纪产业革命以来西欧机械唯物主义哲学思想(以华生为代表的早期行为主义)和逻辑实证主义(以斯金纳为代表的新行为主义),割裂意识和行为,否认行为的遗传,强调学习和训练的作用,用躯体的外部行为去表征内心的心理活动.而对行为主义影响最大的则是巴普诺夫以条件反射为核心思想建立的高级神经活动学说.巴普诺夫摒弃了心灵的思辨,反对内省主义,把客观的研究方法作为自然科学试金石的思想,和华生行为主义的基本信条完全一致,也可以说是它向行为主义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正是这种把客观的研究方法作为自然科学试金石的思想,使得行为主义彻底清除了心灵主义的东西,把心理学的研究对象由自我封闭的主体意识变为可观察、可证明的客观行为,将心理学的研究方法由内省法变为客观观察法,以直接经验材料作为研究的基础,使得心理学再也无法回到哲学思辨的轨道上去,因而华生的行为主义被认为是自冯特创建现代心理学以来西方心理学史上的第一次革命.

  科学辩证法认为科学评价和检验是具有复杂性的,主要是由于观察的易谬性,评价和检验受限于评价者和检验者的社会环境和个人因素,以及科学共同体从表述方式及社会形象方面对科学理论的确认.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当时的奥匈帝国在经济上由资本自由竞争进入到垄断阶段,广大人民遭受封建主义、资本主义、民族主义三重压迫.在这种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日益尖锐、常年动乱的情况下,人们精神沮丧、惶惶不可终日,致使神经官能症和精神病的发病率日益增高.作为治疗神经官能症的一种理论、方法和技术的精神分析,正是适应这一社会需求而产生的.

  弗洛伊德的人格学说是早期精神分析学说的核心,主张人的心理是由潜意识、前意识、意识三个层次组成,并由此提出三部人格结构即,本我、自我、超我;而弗洛伊德人格发展阶段学说的基础是性欲论,他把人的一切问题都归因于性的问题,这同样是最受当时心理学家和大众诟病的地方.弗洛伊德认为性的背后有一种名为力比多的潜力,常驱使人们去寻求快感,这是人类与生俱来的一种冲动,是推动个体一切行为的原始内驱力.梦论和潜意识论、性欲论共称精神分析学三大理论支柱,也是了解精神分析领域中潜意识活动的一条最重要的途径.弗洛伊德认为梦并不是偶然形成的联想,而是被压抑的愿望伪装的满足.因潜意识中的原始冲动或性欲难以直接见人,加上意识对潜意识具有稽查和控制的作用,所以必须通过伪装的方式才能满足自己的愿望.因此,必须进行梦的解析,以揭示梦的隐匿意义.弗洛伊德认为,通过释梦可以发现精神疾病患者被压抑的欲望,从而找到治疗的有效方法.因为弗洛伊德对许多心理现象做了主观片面的分析,致使他做出不少错误的结论,并给他的学说蒙上一层神秘主义面纱.但是精神分析冲破模式和否定潜意识的理性主义,沟通个体和群体在心理上的联系,把变态心理学从静态描述转变为精神动力的研究.

  二战结束后,美国经济繁荣,人们的基本生活需要大多得到基本满足,在此基础上人们进一步产生了追求高级需要的满足或包括真善美等高级自我价值的实现.在这种物质生产丰富的条件下,弗洛伊德所论证的西方传统的灵魂与肉体的对立观,才第一次有可能被人的低级生物生活和高级精神生活的统一观所取代.以马斯洛为代表的人本主义心理学所探讨的主题,如人性、价值、意义和自我实现,正反映了美国物质生产高度发展后的社会需要.人本主义心理学在继承了人道主义和人性论传统的同时,又与西方现代哲学中的人本主义思潮有密切联系.人本主义认为人的发展是在生活需要基本满足的基础上对人类高级需要的追求,人性本善且具有建设性,人的恶来自社会或文化,应当重视个人的价值,维护个人的尊严与权利,解放个性,使个人得到充分自由的发展.人本主义第一次把人的本性与价值提到心理学对象的首位,有力抨击了传统心理学的生物还原论和机械决定论,开拓了心理学研究人类许多高级精神生活的新领域,如人的价值、生活意义、意识状态的变化、东西方信仰体系、个人潜能、自我实现、人类协同、超个人合作等.同时人本主义还突出了人的动机系统与高级需要的重要作用,批评了传统心理学把人兽性化、非人格化和无个性化的倾向,阐明了人类从低级到高级分别有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尊重需要、自我实现需要共五个层级的需要,突出了人特有的高级需要所具有的更大的价值.需要层次理论指出需要是调动人的主体积极性的内在动力;看到了人与动物在需要问题上的区别;分析了人的各层次需要及其相互关系,并特别强调了高层次需要的出现是以低层次需要得到基本满足为条件的,但只有高层次需要的追求和满足才会使人更充实、更幸福.显然,马斯洛的需要层次发展是建立在"自然生长论"的基础之上,认为外部条件和社会环境只有获得某种辅助或配合作用的地位,这使得其具有自然主义人性观的烙印;人本主义心理学过分强调个人在自我实现中的作用,忽视社会发展和社会实现对自我实现的决定性意义;由于过分强调经验范式的重要性,人本主义心理学缺乏实证性的检验和支持.

  自然辩证法强调科学是自然发展历史和人类社会发展历史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的中介.心理学作为一门存在于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之间的中间学科,其发展并不是杂乱无章的,而是经过由内向研究过渡到外向研究、由分析性研究过渡到整体性研究、由表层研究过渡到深层研究、由静态研究过渡到动态研究、由上到下研究过渡到由下到上研究,这五个过渡既体现了心理学的思想实质和理论来源,又表明了现代心理学流派发展的基本线索和基本趋势.科学的发展是由生产决定的,但生产的发展又要以科学为条件,这是由人在社会实践中的作用决定的.据此可以预测未来心理学的发展趋势是:开展心理学与本国传统文化的结合,即本土化研究;研究取向多元、综合,促进统一的心理学理论模式的建构;继续强化理论研究,提高心理科学的理论水平;面向社会,深入生活,加强应用心理学研究,以满足人们对心理学越来越高的期望.

  参考文献:

  [1]马文驹,王承璐.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心理学方法论[J].心理学通讯,1983(2).

  [2]车文博.西方心理学史[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8.

  [3]叶浩生.西方心理学理论与流派[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作者单位:
相关内容推荐
相关标签:
返回:自然辩证法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