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医儿科预防保健历史悠久, 方法多样。中医学认为, 儿童为纯阳之体, 生机蓬勃, 发展迅速。我国儿童基数较大, 儿童健康与否对国家的未来发展有着重要影响, 如何提高儿童健康水平, 降低发病率是儿科工作者的义务和责任。文章通过对我国儿童保健研究现状、中医儿童保健研究现状进行分析, 提出中医儿童保健发展方向。
关键词:中医儿科; 中医; 预防保健;
《黄帝内经》提出:“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 不治已乱治未乱, 此之谓也。夫病已成而后药之, 乱已成而后治之, 譬犹渴而穿井, 斗而铸锥, 不亦晚乎。”其中, “治未病”与重视“未病先防”的思想理论, 经过两千多年的发展, 现在越来越受到医学界的关注。儿童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 我国拥有儿童和青少年3.8亿, 每年新生人口达2000万, 这么庞大的人群的健康与否至关重要[1]。要对儿童进行全面的、连续的、整体的健康管理, 为儿童提供系统的保健服务, 消除“亚健康”状态, 消除疾病隐患, 是儿科工作者的义务与责任。
1 我国儿童保健研究现状
20世纪80年代末, 我国为了规范儿童保健事业, 制定了《儿童保健服务规范》。该规范对儿童保健事业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2009年12月, 卫生部对《全国儿童保健工作规范》进行了修订, 指出:根据不同年龄儿童生理和心理发育特点, 提供基本保健服务, 包括出生缺陷筛查与管理 (包括新生儿疾病筛查) 、生长发育监测、喂养与营养指导、早期综合发展、心理行为发育评估与指导、免疫规划、常见疾病防治、健康安全保护、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等。
目前, 我国的儿童保健工作主要由医生负责, 同时指导社区护士进行具体管理, 对保健医生进行指导;加强新生儿、婴幼儿、学龄前和学龄期儿童的保健工作, 重点关注新生儿的喂养、清洁护理等, 谨防儿童发生意外事故、中毒、营养不良等[2]。新生儿身体虚弱, 抵抗能力较差, 很容易受外界因素的影响而产生不适反应。在日常生活中如果不做好儿童的保健工作, 极有可能产生不良症状。通过预防保健, 避免对儿童家庭造成伤害。医生通过对家长进行相关培训指导, 使儿童健康成长。内容包括日常饮食起居;安全用眼, 防止近视;耳鼻喉口腔保健, 严防病从口入;及时进行药物干预等。
2 中医儿童保健研究现状
中医在养生保健方面有着独到的见解和方法。明代的“医圣”万全尤其擅长儿科, 根据儿童生长的不同阶段, 保健方式也不相同。他在《万密斋医学全书》中提出“育婴四法”:预养以培其元, 胎养以保其真, 蓐养以防其变, 鞠养以慎其疾[3]。该方法为中医儿科护理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促进了中医儿科预防保健的发展。
北齐的徐之才根据胎儿发育的过程和不同时期的生长特点, 提出了逐月养胎法。他在《陈氏小儿病源方论》中提出“养子十法”:要背暖、要肚暖、要足暖、要头凉、要心胸凉、勿令忽见非常之物、脾胃要暖、儿啼未定勿便饮乳、勿服轻朱、宜少洗浴。此方法至今对小儿的保健仍具有指导意义。小儿想要少生病或不生病, 重要的在于摄入营养要均衡:少食多餐, 多吃软的、热饭。在日常生活中要加强对儿童的保健管理, 要从生活的每个小细节中加强对儿童的健康保健, 结合儿童常见病的发病特点对儿童进行有效的预防, 以防止疾病的发生[4]。经常吃凉饭、硬饭、一顿吃很多就容易生病。小儿应该吃饭七分饱, 冬天衣服不要穿得过厚、“春捂秋冻”, 经常帮小儿揉肚子, 不要每天洗澡等。
中医体质学说认为, 体质是客观存在的一种生命现象, 是在先天遗传的基础上, 经过后天的发展而表现出的心理、生理上的综合状态相对于稳定的特质。将其用于儿童预防保健, 根据小儿的体质特征, 未病先防, 有病提早治疗, 已经生病则防止病情变化或转移, 防止复发。这样才能使儿童身心健康, 快乐成长。
小儿体质研究经历了四个阶段:钱乙的纯阳学说“五脏六腑, 成而未全, 全而未壮……”万全的“五脏有余不足”论;吴鞠通的“稚阴稚阳”说;及“少阳之体”学说。前三种学说指出了少儿体质存在的不足。《温病条辨·解儿难》曰:“其用药也, 稍呆则滞, 稍重则伤, 稍不对证则莫知其乡。”说明由于小儿体质的多变性, 导致用药困难。现代研究表明, 处于生长发育阶段的小儿, 身体可塑性较大, 恢复性较好, 但存在一定的不足[5]。因此, 不能把对待成人的保健方法照搬到小儿身上, 要根据小儿特点进行体质分型。
当代医学家根据小儿体质采取预防保健的论述也有很多。“两体论”以脏腑阴阳八纲辩证为基础, 将小儿体质分为平和体质和热体 (心肝有余) 、寒体 (脾肺不足) 的偏颇体质。针对不同体质, 采取不同的方法予以调理:饮食结构调整、穴位针灸及及时的药物治疗等, 对脾肺不足进行及时补充, 对心肝有余的及时排出体外。皇甫燕对758例3~13岁小儿以舌、脉、证、形作为依据, 进行中医体质调查, 将其分为五种体质:正常型、脾胃不足型、肝肾不足型、肾气不足型、血虚型[6]。根据体质特点, 分析先天遗传和后天环境的影响因素, “对症下药”, 根据体质特点采取不同的保健方案, 如注意起居环境、良好的作息时间、通过药物及时祛除隐藏疾病, 改善饮食, 慢慢地改变体质特征。
我国儿科预防保健起步较晚, 发展较缓慢, 存在一定的不足, 如小儿体质分类至今没有统一的标准或方法;现有保健方法未能根据年龄和生理阶段进行划分, 划分标准较粗糙, 将儿童时期作为一个整体进行研究, 导致儿科预防保健起不到效果;儿科预防保健仅仅停留在临床用药治疗方面, “未病而治”的预防保健层面未能达到。如何全面开展中医儿科预防保健工作, 成为儿科医生的新工作要点和着力抓手。
3 中医儿童保健发展方向
2011年, 卫生部对公共卫生服务规范进行了修订, 实行《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规范 (2011版) 》。其中儿童《0~6岁儿童健康管理服务规范》指出:“积极应用中医药方法, 为儿童提供生长发育与疾病预防等健康指导。”《规范》将中医学体质学说与“未病而治”思想紧密结合, 形成一种新的保健模式。小儿不断成长的过程, 是一个动态过程, 根据小儿心理、生理、病理等特点, 以及年龄规律确定体质类型。此外, 心肝、脾肺、肾气、血液等在小儿不同时期有着不同功能, 总结出脏器规律, 结合先天遗传因素和后天成长环境, 为中医儿科预防保健提供发展方向。
“辨体保健”作为中医儿科预防保健的新方向, 极具中国特色。以辨识小儿体质为基础, 以“未病而治”作为指导思想, 根据小儿成长的动态, 不同年龄段、不同体质给予个性化的保健建议:饮食、运动、情志疗法、中药、外治法、推拿等, 充分发挥中医、中药的优势, 达到预防保健的目的。饮食方面:制定个性化食谱, 均衡营养, 通过药膳, 调理体质;运动方面:通过游泳、跑步等调节偏颇体质, 提高小儿的抗病能力;情志方面:进行音乐治疗或心理疏导, 确保小儿能够适应社会环境, 健康成长;中药:可调节小儿偏颇体质, 降低患病率或免除患病;外治法:如中药洗浴、三伏敷贴、三九敷贴、熏蒸等, 提高小儿免疫力;推拿:如轻捏小儿背部、轻揉小儿腹部、温灸、刮痧等, 改善小儿体质。通过以上手段相互配合, 再结合小儿自身的体质特点和病患特征, 采取有效的个性化保健方法, 使小儿健康无忧地成长。
参考文献
[1]陈伟燕, 刘晓鹰, 王元元.中医儿童保健现状与展望[J].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 2013, 24 (2) :65-66.
[2]汪受传.中医儿科学发展现状与趋势[J].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 8 (1) :7-10.
[3]丁宗一.我国儿童保健事业发展的新阶段[J].中华儿科杂志, 2003, 41 (7) :481-482.
[4]朱锦善.中医儿科学术发展现状的反思与前瞻[J].中国中西医结合儿科学, 2009, 1 (1) :4-9.
[5]陈慧, 程燕.人文主义教育在中医儿科临床教学中的体现[J].中医教育, 2012, 31 (1) :80-82.
[6]于源秀.关于基层儿童保健的现状、原因及措施研究[J].中国中医药咨询, 2011, 34 (3) :79.
体质是在中医理论框架下研究人体形态结构、功能活动方面所固有的、相对稳定的个体特征,它受先天禀赋和后天因素影响,并表现为与心理性格的相关性[1].而小儿体质学的研究是中医体质学的重要内容.小儿脏器娇嫩,生长发育迅速,具有易感性更高,易变性更...
2013年8月本院门诊收治了1例诊断为未分化结缔组织病的患儿,在院外西药治疗效果欠佳,经中医药治疗有明显好转,现总结如下。1病简介患儿女,14岁,因双下肢红斑半年就诊。半年前不明原因出现红斑,主要见于小腿伸侧面,稍隆起于皮面,数目4~5个...
咳嗽变异性哮喘(CoughVariantAsthma,CVA)是哮喘的一种潜在形式或特殊类型。现代中医文献根据发病特点及临床表现将其命名为哮咳、风咳等。目前CVA的发病机制尚不明确,很多西医学者研究[1]认为,其本质是慢性气道变应性炎症与气道高反应性。临床上用...
幽门螺杆菌感染是引起慢性胃炎和溃疡的主要诱因之一,该感染在儿童时期表现明显,感染率达42.7%~92.8%,感染平均率为62.5%。目前临床治疗药物常用胶体铋剂或质子泵抑制剂配合二、三联疗法等,药物短期治疗根除率低,长期抗生素联合使用副作用明显,表现为耐...
支气管哮喘是小儿时期最常见的慢性呼吸系统疾病之一,近年来儿童哮喘患病率在我国呈上升趋。多数患儿反复发作,迁延难愈,严重影响儿童的生长发育。积极治疗儿童哮喘,控制症状、减少哮喘的发作是一项重要的任务。目前现代医学对哮喘缓解期的防治重点在于气...
家父周基钱老中医从小跟师学医,长期在基层工作,擅长治疗内外妇儿等各科疾病,特别是在中医儿科脐疗方面,师古学今,颇有效验。笔者自小耳闻目览,跟父随诊,受益良多,现将其脐疗经验介绍如下。1、小儿高热药物:生石膏5g,生地龙5条。将生石膏碾末后与...
过敏性紫癜是小儿较常见的毛细血管变态反应性疾病,病变主要累及皮肤、黏膜、胃肠、关节及肾脏等部位的毛细血管壁,使其渗透性和脆性增加,造成出血症状.本病多发于冬春季节,好发于3~10岁儿童,发病前1~3周常有呼吸道感染史.依据其临床表现,可将其归为中医学紫...
EB病毒(Epstein-Barrvirus,EBV)属于-疱疹病毒家族,广泛存在于人群,90%的人建立了终身潜伏状态感染,它与我国高发的鼻咽癌存在密切关系[1].在儿童时期EBV感染可直接导致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进一步发展还可致恶性疾病,并与自身免疫性疾病相关[2,3]....
小儿腹泻为常见的消化道疾病,半岁到3岁幼儿为多发人群。该疾病发生原因可能是气候突然发生变化造成小儿腹部受凉,最终引发腹泻,夏天尤为小儿腹泻的高发期。小儿腹泻临床主要特征为排便次数增多,排遗物稀薄,并伴随着高热、恶心、呕吐及食欲降低等并发性症...
中医对小儿PIC, 无论是从病因、病位、病机还是辨证治疗方面都有深刻的认识和非常丰富的经验, 越来越多的理论和科研成果均证实了中医药治疗该病的有效性与安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