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儿科论文

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医学论文 > 中医学论文 > 中医儿科论文 >

浅谈中医儿科保健现状及发展方向

来源:中医药管理杂志 作者:曹巧华
发布于:2018-08-30 共3026字

  摘要:中医儿科预防保健历史悠久, 方法多样。中医学认为, 儿童为纯阳之体, 生机蓬勃, 发展迅速。我国儿童基数较大, 儿童健康与否对国家的未来发展有着重要影响, 如何提高儿童健康水平, 降低发病率是儿科工作者的义务和责任。文章通过对我国儿童保健研究现状、中医儿童保健研究现状进行分析, 提出中医儿童保健发展方向。

  关键词:中医儿科; 中医; 预防保健;

中医儿科论文

  《黄帝内经》提出:“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 不治已乱治未乱, 此之谓也。夫病已成而后药之, 乱已成而后治之, 譬犹渴而穿井, 斗而铸锥, 不亦晚乎。”其中, “治未病”与重视“未病先防”的思想理论, 经过两千多年的发展, 现在越来越受到医学界的关注。儿童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 我国拥有儿童和青少年3.8亿, 每年新生人口达2000万, 这么庞大的人群的健康与否至关重要[1]。要对儿童进行全面的、连续的、整体的健康管理, 为儿童提供系统的保健服务, 消除“亚健康”状态, 消除疾病隐患, 是儿科工作者的义务与责任。

  1 我国儿童保健研究现状

  20世纪80年代末, 我国为了规范儿童保健事业, 制定了《儿童保健服务规范》。该规范对儿童保健事业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2009年12月, 卫生部对《全国儿童保健工作规范》进行了修订, 指出:根据不同年龄儿童生理和心理发育特点, 提供基本保健服务, 包括出生缺陷筛查与管理 (包括新生儿疾病筛查) 、生长发育监测、喂养与营养指导、早期综合发展、心理行为发育评估与指导、免疫规划、常见疾病防治、健康安全保护、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等。

  目前, 我国的儿童保健工作主要由医生负责, 同时指导社区护士进行具体管理, 对保健医生进行指导;加强新生儿、婴幼儿、学龄前和学龄期儿童的保健工作, 重点关注新生儿的喂养、清洁护理等, 谨防儿童发生意外事故、中毒、营养不良等[2]。新生儿身体虚弱, 抵抗能力较差, 很容易受外界因素的影响而产生不适反应。在日常生活中如果不做好儿童的保健工作, 极有可能产生不良症状。通过预防保健, 避免对儿童家庭造成伤害。医生通过对家长进行相关培训指导, 使儿童健康成长。内容包括日常饮食起居;安全用眼, 防止近视;耳鼻喉口腔保健, 严防病从口入;及时进行药物干预等。

  2 中医儿童保健研究现状

  中医在养生保健方面有着独到的见解和方法。明代的“医圣”万全尤其擅长儿科, 根据儿童生长的不同阶段, 保健方式也不相同。他在《万密斋医学全书》中提出“育婴四法”:预养以培其元, 胎养以保其真, 蓐养以防其变, 鞠养以慎其疾[3]。该方法为中医儿科护理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促进了中医儿科预防保健的发展。

  北齐的徐之才根据胎儿发育的过程和不同时期的生长特点, 提出了逐月养胎法。他在《陈氏小儿病源方论》中提出“养子十法”:要背暖、要肚暖、要足暖、要头凉、要心胸凉、勿令忽见非常之物、脾胃要暖、儿啼未定勿便饮乳、勿服轻朱、宜少洗浴。此方法至今对小儿的保健仍具有指导意义。小儿想要少生病或不生病, 重要的在于摄入营养要均衡:少食多餐, 多吃软的、热饭。在日常生活中要加强对儿童的保健管理, 要从生活的每个小细节中加强对儿童的健康保健, 结合儿童常见病的发病特点对儿童进行有效的预防, 以防止疾病的发生[4]。经常吃凉饭、硬饭、一顿吃很多就容易生病。小儿应该吃饭七分饱, 冬天衣服不要穿得过厚、“春捂秋冻”, 经常帮小儿揉肚子, 不要每天洗澡等。

  中医体质学说认为, 体质是客观存在的一种生命现象, 是在先天遗传的基础上, 经过后天的发展而表现出的心理、生理上的综合状态相对于稳定的特质。将其用于儿童预防保健, 根据小儿的体质特征, 未病先防, 有病提早治疗, 已经生病则防止病情变化或转移, 防止复发。这样才能使儿童身心健康, 快乐成长。

  小儿体质研究经历了四个阶段:钱乙的纯阳学说“五脏六腑, 成而未全, 全而未壮……”万全的“五脏有余不足”论;吴鞠通的“稚阴稚阳”说;及“少阳之体”学说。前三种学说指出了少儿体质存在的不足。《温病条辨·解儿难》曰:“其用药也, 稍呆则滞, 稍重则伤, 稍不对证则莫知其乡。”说明由于小儿体质的多变性, 导致用药困难。现代研究表明, 处于生长发育阶段的小儿, 身体可塑性较大, 恢复性较好, 但存在一定的不足[5]。因此, 不能把对待成人的保健方法照搬到小儿身上, 要根据小儿特点进行体质分型。

  当代医学家根据小儿体质采取预防保健的论述也有很多。“两体论”以脏腑阴阳八纲辩证为基础, 将小儿体质分为平和体质和热体 (心肝有余) 、寒体 (脾肺不足) 的偏颇体质。针对不同体质, 采取不同的方法予以调理:饮食结构调整、穴位针灸及及时的药物治疗等, 对脾肺不足进行及时补充, 对心肝有余的及时排出体外。皇甫燕对758例3~13岁小儿以舌、脉、证、形作为依据, 进行中医体质调查, 将其分为五种体质:正常型、脾胃不足型、肝肾不足型、肾气不足型、血虚型[6]。根据体质特点, 分析先天遗传和后天环境的影响因素, “对症下药”, 根据体质特点采取不同的保健方案, 如注意起居环境、良好的作息时间、通过药物及时祛除隐藏疾病, 改善饮食, 慢慢地改变体质特征。

  我国儿科预防保健起步较晚, 发展较缓慢, 存在一定的不足, 如小儿体质分类至今没有统一的标准或方法;现有保健方法未能根据年龄和生理阶段进行划分, 划分标准较粗糙, 将儿童时期作为一个整体进行研究, 导致儿科预防保健起不到效果;儿科预防保健仅仅停留在临床用药治疗方面, “未病而治”的预防保健层面未能达到。如何全面开展中医儿科预防保健工作, 成为儿科医生的新工作要点和着力抓手。

  3 中医儿童保健发展方向

  2011年, 卫生部对公共卫生服务规范进行了修订, 实行《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规范 (2011版) 》。其中儿童《0~6岁儿童健康管理服务规范》指出:“积极应用中医药方法, 为儿童提供生长发育与疾病预防等健康指导。”《规范》将中医学体质学说与“未病而治”思想紧密结合, 形成一种新的保健模式。小儿不断成长的过程, 是一个动态过程, 根据小儿心理、生理、病理等特点, 以及年龄规律确定体质类型。此外, 心肝、脾肺、肾气、血液等在小儿不同时期有着不同功能, 总结出脏器规律, 结合先天遗传因素和后天成长环境, 为中医儿科预防保健提供发展方向。

  “辨体保健”作为中医儿科预防保健的新方向, 极具中国特色。以辨识小儿体质为基础, 以“未病而治”作为指导思想, 根据小儿成长的动态, 不同年龄段、不同体质给予个性化的保健建议:饮食、运动、情志疗法、中药、外治法、推拿等, 充分发挥中医、中药的优势, 达到预防保健的目的。饮食方面:制定个性化食谱, 均衡营养, 通过药膳, 调理体质;运动方面:通过游泳、跑步等调节偏颇体质, 提高小儿的抗病能力;情志方面:进行音乐治疗或心理疏导, 确保小儿能够适应社会环境, 健康成长;中药:可调节小儿偏颇体质, 降低患病率或免除患病;外治法:如中药洗浴、三伏敷贴、三九敷贴、熏蒸等, 提高小儿免疫力;推拿:如轻捏小儿背部、轻揉小儿腹部、温灸、刮痧等, 改善小儿体质。通过以上手段相互配合, 再结合小儿自身的体质特点和病患特征, 采取有效的个性化保健方法, 使小儿健康无忧地成长。

  参考文献
  [1]陈伟燕, 刘晓鹰, 王元元.中医儿童保健现状与展望[J].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 2013, 24 (2) :65-66.
  [2]汪受传.中医儿科学发展现状与趋势[J].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 8 (1) :7-10.
  [3]丁宗一.我国儿童保健事业发展的新阶段[J].中华儿科杂志, 2003, 41 (7) :481-482.
  [4]朱锦善.中医儿科学术发展现状的反思与前瞻[J].中国中西医结合儿科学, 2009, 1 (1) :4-9.
  [5]陈慧, 程燕.人文主义教育在中医儿科临床教学中的体现[J].中医教育, 2012, 31 (1) :80-82.
  [6]于源秀.关于基层儿童保健的现状、原因及措施研究[J].中国中医药咨询, 2011, 34 (3) :79.

作者单位:
原文出处:曹巧华.中医儿科预防保健的现状与思考[J].中医药管理杂志,2017,25(09):4-5.
相关内容推荐
相关标签:
返回:中医儿科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