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妇科论文

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医学论文 > 中医学论文 > 中医妇科论文 >

中医药多途径干预防治慢性盆腔炎

来源:未知 作者:小韩
发布于:2014-08-21 共2045字
论文摘要

  盆腔炎性疾病( PID) 指女性上生殖道及周围组织的一组感染性疾病,主要包括子宫内膜炎、输卵管炎、输卵管卵巢脓肿、盆腔腹膜炎。炎症可局限于一个部位,也可同时累及几个部位,最常见的是输卵管炎。大多发生在性活跃期、有月经的妇女,初潮前、绝经后或未婚者很少发生 PID,若发生 PID 也往往是邻近器官炎症的扩散。严重的 PID 发展可引起弥漫性腹膜炎、败血症、感染性休克,严重者危及生命。

  笔者在临床诊疗中发现中医药多途径干预对防治慢性盆腔炎的发作有较为满意的效果。

  1 临床资料

  1. 1 一般资料 70 例病例均来源于 2010 年 8 月—2012 年 12 月常州市中医医院妇科门诊已婚或未婚有性生活患者,年龄 23 ~52 岁。平均年龄 35 岁,病程为 3 个月 ~3 年。将 70 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 35 例。1. 2 诊断标准 根据《妇产科学》第 8 版诊断标准制定。性活跃的年轻女性或具有性传播疾病的高危人群,若出现下腹痛,并可排除其他引起下腹痛的原因,妇科检查宫颈举痛或子宫压痛或附件区压痛即可诊断。

  2 治疗方法

  对照组方选香砂六君子汤合桃红四物汤加减,药物组成: 香附 10 g,丹参 15 g,失笑散 15 g,砂仁 6 g,红藤 10 g,败酱草 10 g,党参 10 g,炒白术 10 g,茯苓10 g,桃仁 10 g,红花 6 g,炒柴胡 5 g,当归 10 g,薏苡仁 30 g,炙甘草 6 g。1 剂/d,分 2 次服用。治疗组在上方基础上将药渣加水再煎后进行足浴; 同时自行进行穴位按压,如足三里、中极、三阴交、子宫、次 、肾俞穴。1 个月为 1 个疗程。分别于 1 月后观察疗效,3 个月后观察复发情况。

  3 结果

  3. 1 疗效标准 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制定。痊愈: 腹部疼痛及腰骶部疼痛等症完全消失,妇科检查、B 超检查完全正常,月经正常; 显效:诸症明显减轻,妇科检查、B 超显示明显改善; 好转:诸症有所减轻,妇科检查、B 超显示有所改善; 无效:诸症、B 超、妇科检查均未见改善。

  3. 2 治疗结果 2 组临床疗效结果比较,治疗组总有效率为 94. 29%,对照组为 74. 29%; 3 月后复发率比较,治疗组 6. 06%,对照组 30. 77%。2 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 <0. 05) ,见表 1。【表1】
论文摘要
  
  4 结语

  慢性盆腔炎为妇科常见病,多发病,且较难治愈,病程长者严重影响家庭及工作。其主要症状为腰骶酸痛、腹痛,发病机制通常由于女性的生殖系统自我防御功能下降或遭到破坏,机体抵抗能力下降后,各种炎性因子及致病菌大量繁殖,从而发病。中医认为,疼痛的病机为“不荣则痛,不通则通”。许多患者发作时使用抗生素治疗,或加中药清热解毒之品,长此以往,导致患者对抗生素产生耐药性,且抗生素及中药苦寒之品易损伤脾胃,脾胃虚弱导致运化功能减退,机体水谷精微不足,则致体质虚弱,不能抵御外邪,平时生活起居稍有不慎或情绪波动就会导致盆腔炎的发作。另外,顾亚萍认为女子以血为本,以肝为先天,肝主疏泄,性喜调达而恶抑郁,临床治以健脾和胃、扶助正气为主,并酌加疏肝活血通络之品,方选香砂六君子汤合桃红四物汤加减,疗效较好。患者脾健胃和则对饮食营养物质的吸收增强,营养充裕则五脏六腑功能正常,气血旺盛则能濡养机体,加疏肝活血之品,使气行则血行,更有利于气血的运行,达到“荣则不痛、通则不痛”之效。

  中医认为,人体是以五脏为中心的有机整体,脏腑生理功能的紊乱和脏腑气血阴阳的失调,均可导致妇产科疾病,其中关系最密切的是肾、肝、脾三脏。

  而肝脾肾属足经,循行于下肢。足部是人体整体的缩影,足部之隐白、涌泉、大敦为人体十二经络中足三阴经( 脾、肝、肾) 之井穴,即为经气始生始发之地,为经气之所出,又系足三阳经( 胃、胆、膀胱) 之终,五脏六腑之精气通过经络汇聚于足,故在预防盆腔炎性疾病反复发作中,选用相关中药配伍进行足浴,既能平衡阴阳,强身健体,提高人体免疫力,又利于防病,符合百姓日常生活习惯,易于接受。吴大斌等通过穴位贴敷配合中药治疗慢性盆腔炎,选足三里、中极、三阴交、子宫、次 、肾俞穴为治疗慢性盆腔炎的常用穴位。足三里为全身强壮要穴; 肾俞为肾的背俞穴,为强腰健体的要穴; 三阴交为足太阴脾经、足少阴肾经、足厥阴肝经的交会穴; 太溪为肾经之原穴,足少阴肾经之所注输穴,指导患者通过穴位按压及足浴可以促进机体气血运行,使气机调畅,增强肝脾肾等脏腑功能,提高正气的抗邪能力,达到防病治病之效。

  参考文献:

  [1]丰有吉,沈铿. 妇产科学[M]. 8 版. 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 279.
  [2]郑筱萸. 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S]. 北京: 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2: 115.
  [3]张丽萍. 盆腔炎反复发作的中医治疗分析[J]. 吉林医学,2011,32( 36) : 7735.
  [4]顾亚萍. 慢性盆腔炎从肝论治心得[J]. 甘肃中医,1997,10( 5) : 32-33.
  [5]张玉珍. 中医妇科学[M]. 7 版. 北京: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2: 28.
  [6]覃妍,魏绍斌. 盆腔炎反复发作的预防方法研究[J]. 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2012,28( 2) : 288-289.
  [7]吴大斌,邱明霞. 穴位贴敷配合中药内服治疗慢性盆腔炎59 例疗效观察[J]. 云南中医中药杂志,2011,32( 11) : 61-62.

作者单位:
相关内容推荐
相关标签:
返回:中医妇科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