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教育论文

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教育论文 > 职业教育论文 >

基于职业能力培养的《会计电算化》教学模式改革

来源:学术堂 作者:刘老师
发布于:2014-06-26 共2982字


论文摘要
  一、引言

  《会计电算化》是一门融计算机科学、管理学、会计学、信息学为一体的多学科知识的综合性课程,是会计专业技能课程中的技能方向课程,职业技能训练与形成的重要环节。该课程发展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不过二三十年的时间,但是已经建立起了比较成熟的学科体系,会计电算化在各类企业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和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社会需既懂会计专业技术又会信息技术,综合职业素质高,而且专业岗位适应性、可持续发展职业能力强的复合性人才,但目前高职院校的教学模式有限性与学生实际自身的职业能力的矛盾日益突出。

  二、《会计电算化》教学模式与学生职业能力培养在高职院校的现状。

  ( 一) 就业层面广,培养目标难定位

  近年来,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和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导致学生就业层面也不尽相同,有的是侧重需要初级会计电算化人才,即能够熟练操作会计电算化软件的操作员,注重的是操作技能,那么学校培养目标相对较低,也就差不多软件培训机构能做的就满足要求了; 有的是侧重需要会计软件的维护、管理及开发等人才,要求除熟练操作会计电算化软件,还要掌握计算机编程等相关知识,那么这类就业需求,要求学校培养目标相对较高,甚至需达到本科及以上学历培养目标。而培养了占据高校毕业生近 “半壁江山”的高职院校为了提高眼前的就业率或为通过评估检查,在注重培养学生专业技能的同时却忽视或弱化了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变成了典型的 “就业型”教育,导致培养目标难定位。

  ( 二) 企业类型复杂,岗位技能培训难充分

  企业类型复杂,不同岗位技能要求不一致,而教学中多数教材及教师讲解 《会计电算化》这门课将重点放在账务处理等纯会计核算操作或知识上,并且因学制、学生基础等原因,教师在讲授这门课程时,一般模拟一种类型企业组织案例进行教学。学生在操作时,也不停更换几类角色进行操作,有的甚至采用系统管理员身份操作,导致学生对各个岗位的操作技能、权限和对会计流程体会不深。学生纯粹是照猫画虎,有的仅能 “胜任某种岗位”,创新、创业能力严重不足,完全不能适应目前科学技术迅猛发展,产业结构不断调整,社会生活节奏不断加快,社会竞争日趋激烈,导致职业岗位和职业技能的变换更新速度提高的现实。

  ( 三) 软件种类多,教学资源受限

  现在各商业会计软件层出不穷,价格及维护费也不一,导致企业采用也五花八门。教学成本、学时限制,一般高职院校会主选一种软件,而且多数是试用或教学版,常有试用期限或不能完整的跨年度核算,因此学生学习会局限于一种常用的会计电算化软件,且练习多数为分模块进行,导致做账的年度完整性、延续性不能很好的体现。另多数商家多注重售前而轻售后工作,在教学中经常会遇到莫名其妙的问题而无法解决。而学生工作中会遇各类企业或不同版本的软件。

  ( 四) 重实践、轻理论,职业应变能力弱

  《会计电算化》具有严密的理论体系,过度的 “就业化”导向,过分强调岗位技能培养,而忽视基础理论素质教育,片面重视该课程的实践操作,而轻视对理论指导的学习,学生往往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甚至换岗后往往需要二次培训,导致学生 “综合素质偏低,理论素质偏差”,在不断变化的实务环境中,学生就职后长远发展缺乏基础,后劲不足,职业应变能力弱,学生可持续发展的职业能力严重不足。

  三 . 教学模式改进与职业能力培养统一

  学生不可能一次就业就完成终身就业,因此高职学生的 “零距离”上岗及就业岗位 “迁移”能力等职业能力事关学生的前途和发展空间。作为高职教育来讲,必须培养学生对未来变化的适应能力、再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对此,作如下探讨。

  ( 一) 转变观念,准确定位人才培养目标

  作为学校,应转变过去纯 “职业教育化”观念,警惕过度 “就业化”,准确定位人才培养目标,培养的学生应立足于现在,更应着眼于将来,要为学生终身发展、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高职学校在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构建课程体系时,应进一步拓展与扩宽专业口径,在素质教育模块和选修课设置上,需强化基础理论,夯实基础,充分考虑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要求,特别是在培养学生创业品质、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方面要有针对性的开设相应的课程和相关的系列讲座,并增加校内外实践活动。作为教师,应针对 《会计电算化》课程,精心选择案例,进行分项目实战,让学生掌握会计电算化的基本操作和日常管理知识,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知识应变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 二) 优化课程教学方式,加强社会联系,增强实践能力

  以 “行为能力”为培养主线,依据社会调研及相关研究,依据企业对专业人才的需求信息,应尽量搜集、采用企业的真实案例,同时遵循教育教学规律,全面、准确把握本专业毕业学生就业岗位和岗位群,高度提炼岗位对知识、能力和素质要求,多做针对性和适应性训练,引导学生对综合会计业务进行分类、自行判断业务类型、进而在不同模块中进行相应处理,培养对实际业务的处理能力、深化会计电算化相关知识和技能,从而实现整体会计职业能力的提高。实训的组织方式上,可以先采用混岗运作的方式,在学生掌握会计各相关工作岗位所需的知识和技能后,进一步采用分岗运作的方式,使学生切实体验会计工作流程、掌握各种会计岗位的基本操作技能,培养其沟通技能与团队协作精神,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和适应能力。高职院校加强校企合作,增强 “工学交替”机会,以解决学生局限于教材、课堂及有限的软件等教学资源中,从而扩大知识面和对社会实践的认知程度。

  ( 三) 加大教学投入,缩小校企工作环境差距

  结合课程特点,增强教学效果,采用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在实训软件的选择上,高职院校应加大资金投入,尽量选择 2 - 3 种当前市场上知名度较高、企业使用较多的正版财务软件,尽量缩小电算化课程所使用软件与企业实际使用软件的差距,使学生能够及时了解到软件的新功能,实现学校教学、企业需求和社会发展的 “一体化”.

  教学上以一种软件为主,进行详细、完整的学习,然后在此基础上,了解其他软件,重点是了解各种会计电算化软件之间的差别,更需加强综合练习。如我在教学中采用主讲用友,辅讲金蝶软件,同时提示其它财务软件的要点,并在教学过程中对比软件间的优缺点,既满足学生工作所需又满足学生考取从业资格要求。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随着经济技术的迅速发展,产业结构不断调整,要培养出既懂会计专业技术又会信息技术,综合职业素质高,而且专业岗位适应性、可持续发展职业能力强的复合性人才,需要各方的共同努力才能实现。《会计电算化》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不能一成不变,需要社会、学校等转变纯 “职业化教育”观念,准确定位培养目标,制订合理的人才培养方案、构建适用的课程体系; 在会计电算化教学中,强化基础理论夯实基础,联系社会和企业,注重实践和实训,积极践行项目驱动教学法; 学校加大投入购买流行、正版软件教学; 软件商家加大软件售后维护、升级服务,尽量缩小校企差距。随着教学的改革和创新,要培养出真正适应社会的综合职业能力强的学生,无论对学生还是对教师、学校,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都有一个适应过程,实施的具体办法和措施还有待进一步的探索和完善。

  参考文献:

  [1]温希东 . 成为高职院校优秀教师 . 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 3) .
  [2]郑婕 . 关于高职院校会计电算化专业课程的现状、问题与对策之思考 . 青岛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 4) .
  [3]龚晓利 . 高职会计电算化课程教学模式的缺陷与重构探析 .考试周刊,2012 ( 40) .

相关内容推荐
相关标签:会计电算化论文
返回:职业教育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