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教育论文

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教育论文 > 职业教育论文 >

就业导向的高职会计与审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运行机制

来源:学术堂 作者:刘老师
发布于:2014-06-28 共5932字


论文摘要
  “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是指根据用人单位的岗位需求,以就业为导向,与用人单位共同制定或修订人才培养方案,签订学生就业订单,并在师资结构、专业建设、技术支持及实训设备等办学条件方面加强校企合作,利用学校、企业的资源优势,采取多种形式组织教学,学生毕业后直接到用人单位就业的一种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近年来,国内高职院校就“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实践,取得了显着成绩。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 ~2020 年) 》指出,高等职业教育要把提高教育质量作为重点,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实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继续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进一步研究、实践和创新“订单式”人才培养工作,已成为区域经济建设对高等职业教育提出的一项重大战略任务,成为巩固高职教育发展成果,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满足区域经济发展需求的一项迫切要求。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会计与审计专业高技能人才一直是人力资本市场最为紧缺的资源之一,高职会计与审计专业人才培养如何适应市场需求和变化、如何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是本专业建设和教育教学改革中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高职工科类专业的“订单式”培养模式已经比较普遍与成熟,而会计等财经类专业在人才培养方面有其独特的要求和规律,至今尚未有成熟的“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

  甘肃林业职业技术学院( 以下简称学院) 会计与审计专业于 2008 年成立以来,主动更新观念,创造条件,依托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自 2010 级开始实施了“订单式”培养模式,先后与山东威龙公司、人本集团台州十足便利店有限公司、浙江两岸食品连锁有限公司等多家企业合作,签订了《“订单式”人才培养合作协议书》,组建了“威龙班”、“人本班”、“两岸班”等订单班级,累计近 300 名订单学生,对本专业“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积极实践。经过四年的实践,对本专业“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运行的长效机制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取得了阶段性成果。

  一、高职会计与审计专业“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的运行机制

  ( 一) 互惠机制,深化校企合作利益融合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利益互惠机制是维系校企合作良性运转的动力和纽带。

  校企合作“订单式”人才培养,其目的是为实现“三赢”.因此,找准校、企和学生三方的利益共同点,建立互惠机制,是校企合作实现可持续的保证。学校开设适应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专业,通过与企业的深度合作,改善自身的办学环境,联合培养合格人才,实现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目标,从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升办学水平和社会知名度,提高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而企业主要强调经济效益,追求利润,关心学校提供的人才和技术服务是否符合生产、经营和发展的需要。订单式培养的主体是学生,将来受益最大的也是他们,通过订单培养更好的满足学生及其家长对职业教育的需求。

  在办学过程中,校、企、学生之间会出现一些矛盾,如教学计划的修订、教学模式的更改、课程的设置、教学内容的变更以及实习与生产计划的冲突等,必须处理好双方矛盾。订单式人才培养签约学生往往认为实习就业缺乏选择性,也容易与企业设置的岗位、待遇等方面产生矛盾,这就要求我们协调好三者的关系,建立利益互惠机制。

  充分发挥互惠共赢的机制,需要进一步深化和完善校企合作。深化就是要做实,校企双方要开展具体的、实质性合作; 完善就是要丰富合作内容,进行多形式、深层次合作。只有双方加强务实合作,才能促进订单培养可持续发展。“订单式”

  不仅仅是人才培养的校企合作,我们提出了“产学研工”立体合作模式,特别是要解决企业方面遇到的技术和研发问题,深挖合作潜力,创新了合作模式,深化了利益融合。

  ( 二) 保障机制,提供校企合作优质资源

  1. 制度保障。学院为校企合作提供良好的制度环境,是顺利推进校企合作的重要保障。主要有: 《校企合作运行机制创新工程实施办法》、《兼职教师聘任制度》、《毕业生跟踪评价制度》、《顶岗实习三级管理制度》、《实习生考核选拔制度》、《顶岗实习与就业考核制度》等,为校企合作的实践和研究提供了具体的措施和充足的经费保障。

  2. 师资保障。师资队伍建设是提高技能型人才培养质量、完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关键性因素,推动职业教育科学发展必须把师资队伍建设摆在突出的位置。

  专业能否在高起点发展,做精做强,关键在教师队伍。专业建设进入到以提高质量、强化特色、突出服务为主要特征的新的发展阶段,师资队伍建设也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师资队伍建设的成败直接关系到人才培养质量的高低,要培养造就高素质的技术技能型人才,需要一支职业道德水平高、教学理念新、业务精通、专业技能过硬的“双师”素质师资队伍。会计与审计专业的课程操作性很强,这就要求教师不仅要有扎实的理论知识功底,还要有丰富的会计职业经验和突出的实践能力,要通过多种方式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实现专业教师队伍的全面优化。一方面,聘请企业财务部门第一线的专家、专业技术人员担任实训课、顶岗实习的指导教师; 另一方面,建立专业教师实践培训制度,不断提高教师的专业和实践教学能力,努力营造教师成长的良好环境。

  职业教育实现以就业为导向、以职业为载体的人的全面发展,客观上要求教师在具备专业科学知识、教育科学知识、理论知识和实践知识的基础上,形成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过程设计能力和实施能力。

  学院与订单企业进行合作,利用暑假组织一部分专业教师进入企业进行顶岗实践,与企业的管理层和职工进行沟通,并深入生产、服务第一线。通过实践锻炼,使专业教师熟悉了企业的管理、生产流程等,提高了教师实际操作能力,积累了实际工作经验,更新了教学理念,根据企业的要求来组织教学,调整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法,使课堂教学内容与企业的实际联系更紧密、更有效。同时,教师通过培训,有效地提高了自己的专业技能和实践能力,为更好地指导和培养优秀学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近年来,通过引进、培训、聘用等方式,建成了一支适应会计行业、企业发展需要、专业结构合理、专兼结合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并被评为院级教学团队。

  3. 实训条件保障。实训基地是实践教学的主要场所,实训基地建设的优劣,直接影响到人才培养的质量。当前,会计与审计专业的实训体系需从企业对专业人才需求的职业能力要求出发,将实训体系培养目标与职业能力进行结合,与企业的实际需求对应,培养适应企业所需要的复合型会计人才。

  由于财务工作的特殊性和保密性,更应注重校内实训基地建设。学院校内实训场所为学生提供了模拟、仿真的实习环境,已建有会计电算化实训室、审计信息化实训室、会计手工实训室等校内实训基地,还购置了 ERP 沙盘和营销实战沙盘,满足了本专业学生的校内实训要求,实现“做中教,做中学,教学做一体化”.设备、软件均源于企业实际,基于企业真实案例,运用情景教学法和角色扮演法,模拟工作实际,培养学生较强的解决实际工作现场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会计岗位操作能力和综合职业能力。

  订单企业作为稳定的校外实训基地,是校内实训基地的必要补充,给学生提供真实的工作环境,使学生直接体验将来所从事的职业和工作岗位,真正做到与企业的要求零距离接轨,有助于就业后顺利实现从学生到员工的角色转换。另一方面,充分利用校外实训基地,减少设备投入,为学院节约了大量的资金。

  ( 三) 双选成班机制,有效化解学生思想顾虑

  成立“订单班”不是由学校一手包办、统一安排,而由企业与学生“双向选择”.由于学生思想单纯,对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认识模糊,有的学生担心参加订单式培养将来会影响专升本,还有的学生担心影响毕业后就业的选择权。学生中存在的这些问题不解决,将会影响此项工作的顺利开展。一是认真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进行充分动员,二是切实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三是“三方就业协议”签订的时间确定在成班后的第二个学年,此时学生已对高职教育的特点有了较深的认识,对自己的职业生涯有了较为明确的规划。订单企业与学生双向选择的成班机制,让双方在成班前就达成共识,可有效化解许多未知的、不可预料的矛盾,成班后三方才能自觉履行各自的责任。

  ( 四) 双重管理机制,利于学生自我定位

  订单班的学生有双重身份,既是学校的学生,又是企业的准员工,有利于学生自我定位和校企共同管理。学院为“订单班”配备教学、管理经验丰富的师资力量和辅导员。为使培养出来的人才真正符合工作岗位的要求,订单企业全方位、深层次地参与人才培养过程,不仅参与培养方案的制定,而且每学期委派财会人员、管理人员、技术人员来学院为“订单班”学生授课,做好学生的思想和业务指导工作。

  ( 五) 文化建设机制,促使学生融入企业

  订单班班级文化建设与企业文化相融合。主要采取以企业冠名班级、设置专用教室、教室装饰突出企业文化、教学中注重渗透企业文化、为在校学生提供员工工作服、班主任进企业挂职、任课教师下企业顶岗锻炼、学生利用寒暑假进企业实践或参加企业举办的文体活动、聘请企业管理人员为学生讲座或授课等措施,创建企业文化环境,感知企业文化氛围,以培养学生对企业的归属感和对企业员工的认同感,帮助学生尽快完成角色转换,使学生尽快融入到企业中去。

  ( 六) 激励机制,充分调动师生积极性

  积极鼓励、支持和引导教师参与订单式人才培养实践,制定奖励政策、鼓励教师将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订单式人才培养各环节的设计与研究中,不断提升订单式人才培养质量。近些年,学院积极开展了“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研究工作,并取得了一定成果,其中,“会计与审计专业‘133’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教研课题获学院教学成果奖,为订单式培养工作的开展积累了丰富的研究经验。学院制定了教师聘用与培养、“双师”素质认定、教学名师评选等激励制度,充分调动了教师的工作积极性。

  激励学生积极参与订单式人才培养,真正认可这种培养模式。“订单班”学生在享受国家奖、助学金和学院奖、助学金待遇的同时,还享受以企业冠名的“奖学金”、“助学金”,用于激励优秀学生和资助家庭困难的学生,体现了企业的人文关怀,确保了贫困学生能顺利完成学业并且就业,增加了学生对企业的认同度和亲切感,有利于提高“订单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利于为企业解决人才留任的难题。2012 年,企业为 3 个订单班级发放了共计 13. 82 万元的奖助学金,2013 年,为 4个订单班级发放了共计 13. 87 万元的奖助学金。

  每年 9 月份,发放上一学年的奖助学金,每届订单班共发放两次,其中第一次在学校发放,与下一届订单班的成立相结合,第二次在企业发放,与检查顶岗实习相结合。第一次评选的依据主要是第一学年的考试成绩,第二次评选的依据是第二学年的考试成绩、顶岗实习前两个月的技能测试成绩和企业负责人的评价得分,其中学校成绩占50% ,技能测试和评价得分各占 25% .为进一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创业精神和实践能力,自 2011 年起,每年举办一届“人本杯”会计技能大赛,人本集团为每届比赛赞助经费 5000 元,至今已成功举办了三届。

  ( 七) “严”实习“宽”就业机制,利于学生长远发展

  学生在校学习两年,由校企共同培养; 第三年必须到订单企业顶岗实习,由校企共同严格管理。

  为保证严肃性,实习结束后,要提交实习总结报告和企业鉴定,由校企双方考核。通过一年的顶岗实习,可以使课堂学习与实际工作、理论学习与实践学习有机结合。到企业实习,既培养学生的专业基础知识,又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职业道德修养。通过一年的磨砺,在社会的大环境中锻炼了综合能力、培养了综合素养。

  毕业后,经考核合格者在订单企业直接就业,签订劳动合同,成为正式员工,考核优秀者,提拔到管理岗位。目前,会计类专业毕业生就业面临的最大困难是缺乏工作经验,而用人单位往往要求应聘者具有三到五年的工作经验,因此顶岗实习结束后引导、鼓励学生在订单企业就业并工作三年以上,以积累经验。订单企业对毕业生就业不强行限制,允许参加专升本考试、地方招考及参军入伍,也可回甘肃择业。

  学生在订单企业工作几年后,积累了一定的经验,获得了较为先进的理念,增强了创业意识。

  回乡者,以创业带动就业,以创新促进发展,成为服务当地经济的技能型人才。因此,“严”实习“宽”就业机制,不仅仅把在订单企业的就业率做为评价指标,更重要的是有利于学生的择业和长远发展,真正达到提高育人质量和服务经济社会的能力。这是对传统的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内涵的发展,也是对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运行机制的创新。

  ( 八) 反馈协调机制,确保校企合作良性发展

    科学的反馈机制,可以保证订单式人才培养工作的有效运行。为此建立一套完善的订单式人才培养各个环节的信息收集、提炼和反馈机制,加强对人才培养过程的管理。学院通过去用人单位访谈、毕业生跟踪调查、邀请行业企业专家论证等多种方式,获取反馈意见,使人才培养方案更加符合培养目标,课程体系更加科学合理,人才培养模式不断完善优化。通过跟踪、反馈,进一步加强交流,在信息沟通的过程中积极磋商、及时协调校企双方的行为,动态调整专业人才建设方案,找到更多更好的合作切入点,以推动“订单式”培养不断深入,从而确保校企合作高层次、务实性、优质化运行。

  二、取得的成效

  上述运行机制实施后,学校在人才培养方面取得的成效主要有: ( 1) “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的运行机制充分体现了“人才共育、过程共管、成果共享、责任共担”的紧密型办学理念,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和自主意识,有效地促进了校企合作的可持续发展; ( 2) “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运行机制的不断创新,促进了专业建设质量的提高,课程体系、师资培养、实训条件、精品课程等专业内涵建设成效显着提升; ( 3) “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的运行机制能更好的实施行动导向的教学过程,使学生在真实的职业环境和工作任务中学习,在生产实践中适应能力强,进入工作状态快,许多学生在顶岗实习期间就成为业务骨干; ( 4) “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的运行机制能更好的体现就业的导向性,开辟出了会计与审计专业稳定的就业渠道,就业优势明显。毕业生能够更好的掌握本专业的职业技能,有较强的知识运用能力,使人才培养质量得到整体性提高,提升了学生就业质量,企业对本专业毕业生的满意度达到 93%,满足企业的用人需求,在人才培养、社会服务等方面更好的发挥了服务行业、企业、跨区域的高等职业教育基地的作用; ( 5) “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运行机制有利于深入实施校企合作,是高职会计与审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突破点,带动了专业群的整体建设,也为高职院校同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提供经验借鉴。

  参考文献:

  [1]李敏。 不对称依存与合作: 职业学校与企业长效合作机制的构建[J].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3( 15) :29.
  [2]中国教育新闻网。 全国职教师资工作会议召开鲁昕出席 并 讲 话 [EB/OL].
  [3]姜大源。 关于职业教育的哲学思辨[J]. 广州番禺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 2) :1 -3.

相关内容推荐
相关标签:
返回:职业教育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