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国务院颁布了《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第一次明确提出要“完善现代职业学校制度”,反映出我国在现代职业教育发展中,中观及微观层次的制度设计已经成为职业教育实践领域亟须探讨和解决的问题。以往关于“现代职业学校制度”鲜有专门研究,而是混同在关于基础教育现代学校制度的研究中,抑或等同于“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研究。
那么这些研究是否能回答建设现代职业学校制度的基本理论问题?如果不能,是否有必要专门研究现代职业学校制度。这一研究的独特性在哪里,其内在生成机制是什么?现代职业学校制度的内涵、基本特征是什么?我们试图对这些基本理论问题进行初步探讨,并提出一些基本策略建议,以期引发深入研究。
一、现代职业学校制度的独特性
这里第一个问题是,关于“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研究是否能够等同于“现代职业学校制度”的研究。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是现代职业教育发展的核心问题,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指的是“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要求、体现终身教育理念、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满足人民群众接受职业教育的需求,满足经济社会对技术技能人才需求的职业教育系统。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以各级各类职业院校和职业培训机构为主要载体,具有适应需求、有机衔接、多元立交的特点。”[1]可以看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是国家教育体系的一部分,同时也是一个有着自身特殊领域及功能的相对封闭的教育系统,它涵盖职业教育领域宏观、微观层面的包括理念及制度机制等所有问题。可以说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是一种从宏观到微观的总体指导方针和制度设计。而现代职业学校制度正是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中观及微观层面的制度设计,是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构建的落脚点。这一方面说明职业教育体系不能等同于职业学校制度,就像教育体系问题不能等同于学校制度问题一样;另一方面也说明职业学校制度是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实践进程中首先面临的问题,是根基性问题,二者不能混淆。
第二个问题是,现代职业学校制度与“基础教育现代学校制度”“现代大学制度”是什么关系。
我国从《2003-2007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提出要探索建立现代学校制度之后,关于现代学校制度的研究一直是教育理论界的热点问题,并且这种探讨和认识逐步深入,取得了丰硕的理论和实践成果,这为探讨现代职业学校制度问题提供了丰富的研究基础和富有启发的理论观点。但是这些基本理论问题的研究主要集中探讨的是在现代社会中,实施通识、自由教育的中小学及大学的现代性功能如何通过构建自由、平等、创新的学校制度得以实现。虽然从教育层次上似乎是涵盖了中高等职业教育,但实际上是忽视了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的根本性差异。这种忽视不仅仅体现在对现代职业学校制度的研究上,更是体现在教育行政部门对职业教育的管理上。尤其是在财政政策、评价机制中与普通教育混同的倾向,是对职业教育独特性的严重漠视。这就导致了职业学校在办学过程中的纠结和摇摆。一方面职业教育有其自身发展的独特规律及强烈诉求,另一方面又受制于学校制度建设中无处不在的普通教育化的倾向,很难办出特色、办出成效。如今提出要建立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完善现代职业学校制度正是认识到了职业教育有着不同于普通教育的特点及办学规律,必须尊重职业教育的独特性,建立符合职业教育发展规律的现代职业学校制度,与基础教育现代学校制度、现代大学制度共同构成我国现代学校制度体系大厦。
进一步追问的第三个问题是,现代职业学校制度的独特性到底是什么。任何制度设计的根本目的都是协调相关利益主体的关系。因此,现代职业学校制度的独特性就体现在其要协调和规范的利益主体之间关系及运行机制的独特性上。《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第二十三条规定“职业学校、职业培训机构实施职业教育,应当实行产教结合,为本地区经济建设服务,与企业密切联系,培养实用人才和熟练劳动者”可知,现代职业学校制度的利益主体至少包括政府、市场、学校、企业、培训机构和学生及家长。其独特性就体现在职业学校办学中政府的行政领域、市场的作用机制、企业的参与方式以及职业学校的教学规律均与普通教育截然不同。必须认识到职业教育的独特性,才能从根本上正视职业教育自身的发展规律,建立适合职业学校发展的制度体系。
二、现代职业学校制度的形成机制
在给“现代职业学校制度”下定义之前,有必要考察那些已经得到公认的现代职业学校制度的形成机制,进而从中归纳、概括现代职业学校制度的内涵及基本特征。尽管国外鲜有“现代职业学校制度”这样的提法,但是不能否认他们都十分重视职业教育办学中的制度创新,并形成了符合本国经济发展需求的独具特色的职业学校制度,比如德国的双元制、澳大利亚的TAFE学院等。
从世界范围来看,现代职业技术教育是现代大工业生产的产物。[2]
尽管各国最终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职业教育模式,但是与本国现代化经济进程紧密相关,与经济、产业发展需求相适应是其共同特征。18世纪60年代,工业革命首先从英国开始,很快遍及欧洲各国,并带动美、日进入大工业机器生产时代。一方面产业发展需要大批技术工人,另一方面工艺学的产生,也使得生产过程的基本原理与基本技能得以积累和专门研究,职业技术教育开始走上现代化道路,职业学校应运而生。各国纷纷颁布法案推进本国职业教育的合法化以及相应制度的确立。英国1889年颁布《技术教育法》,法国1919年颁布的被称为法国技术教育宪章的《阿斯蒂埃法》,美国1862年便通过第一个职业教育法《莫雷尔法案》,日本于1894年、1899年分别颁布《实业教育国库补助法》和《实业学校令》。这些法案的最终目的都是推进本国人才培养体系的完善,满足现代工业生产的需求,进而形成了一系列职业学校制度。这些学校制度规约政府、行业、企业、学校在职业教育活动中各自的权利和责任,并明确相互之间的关系,奠定了各国现代职业教育发展的基础。随着第二次工业革命、第三次工业革命的到来,职业技术教育逐渐从低层次的济贫教育转变成支持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技术革新的引擎,各国开始认识到职业教育对于本国经济发展的战略意义。“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或者新兴工业化国家,都寄希望于通过教育和培训提高劳动力技能以便在全球化中取得竞争优势。”[3]
然而各国的职业学校(培训)制度却差异较大,国际劳工组织将国际上典型的国家培训制度归纳为三种类型:合作式制度、以企业为主的制度和国家主导型制度。并认为这些制度不分优劣,各有千秋,进而断言“世界上不存在一种理想的培训制度”.但是富有效率的制度却是有着基本要素的,即高质量的教育基础、有效的激励机制及良好的机构安排。[4]
从我国职业教育发展历史来看,真正现代意义上的职业教育发源于社会急剧转型带来的国民经济发展的迫切需求。晚清时期的洋务运动开始探索与以往截然不同的工艺技术教育形式,兴办各类专业技术学堂,既传授技术更传授理论,培养出一批杰出人才。在兴办学堂的同时,清政府着手建立与之相适应的学制系统,明确职业教育在国民教育体系中的地位和关系。1903年癸卯学制,第一次将实业教育作为独立的教育类型,并颁布《实业学堂通则》等 7 部实业教育相关法规,明确实业教育的隶属、体系及实用性原则。[5]
这体现了现代化生产需求催生现代职业教育发生发展的根本性规律。当然,在这一进程中形成的学校制度是否真正符合经济发展需求,是否能够很好的规约各方的行为,理顺各个利益主体的关系,受到制度制定者政治立场、视野范围、认识深度及行动智慧的影响。新中国成立后,一系列的政治经济体制改革,深刻地影响了教育领域的认识与制度设计,行政指令成为推动职业教育发展的主要动力,这种日益强势的行政规划手段奠定了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基本方式和制度形成机制。经过1953年的院系调整,1954年《中等专业学校章程》《技工学校暂行办法》出台,到1958-1965年职业教育发展迎来短暂的春天,当时强调两种劳动制度和两种教育制度,鼓励行业办学,职业教育获得健康发展,符合国民经济发展的整体需求。但是经过“文化大革命”的彻底否定和停滞期,直到1985年《决定》之后职业教育才得以恢复。但是这些恢复和发展,以至90年代后的高等职业教育的跨越式发展,从今天看来是呈现了一些虚假的繁荣。因为,今天的中国职业教育面临着严重的发展问题,中职萎缩、高职特色弱化、社会高级技术人才缺乏、制造业发展的人才瓶颈等问题,其根本性原因在于我国职业教育的举办与产业、企业发展渐行渐远,与其内在发生机制背道而驰。
另外,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全球化的全面发展,地区经济的关系日益紧密,催生类似欧盟、东盟等国际发展联盟,这种国际产业发展的联动也正在带动国际职业教育的共同进步。“跨欧洲甚至跨大陆的劳动力流动意味着不同劳动力素质和劳动技能之间的直接交流越来越多,这也使得对技能与资格进行国际互认的呼声越来越高。”[6]
欧盟国家已经在试图建立一个通行各国的资格框架,推进国际人才交流和产业发展。这也进一步揭示了现代职业教育发展的根本动力,即它所服务的经济、产业的现代化发展需求。根据地区产业、区域经济、国家经济,甚至是国际经济的发展特征,创新灵活有效的职业学校制度,是现代职业学校制度发展的根源,是其内在的生成机制。
三、现代职业学校制度的内涵与基本特征
现代职业学校制度的内涵,从以上的历史考察可知,首先“现代”具有时间上的意义,产业革命以来的现代社会中的职业学校制度;其次“现代”具有形式上的意义,区别于传统学徒制的新型职业教育组织形式;而其最终的意义则在于现代职业学校制度并不是泛指现代社会的所有职业学校制度,而是强调其符合现代性社会发展特征与需求的价值意义,符合现代经济发展内核的价值诉求及内在规律。现代职业学校制度设置应折射出现代社会发展转型中总的现代性的价值追求,即理性、民主、平等及人文主义。[3]
现代职业学校制度,是协调职业学校内外部各利益相关者的规范体系,包括职业学校与政府、学校与社会以及学校内部各利益主体之间的关系。这些制度的设计应该是基于职业教育的本质、基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基于职业教育发展规律的。这样可以促进社会现代化、经济现代化,以及人的现代化,这就是现代职业学校制度,其构建呈现出一些基本的现代性特征。
第四章职业学校护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4.1建立中职和高职联合开展3+2护理专业人才培养的制度4.1.1地方政府允许中职和高职联合开展试点培养工作黑龙江省政府为贯彻教育部《关于推进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指导意见》(教职成〔2011〕9号)精神...
一、前言改革开放以后,我国的市场经济体系与社会体制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在社会与经济不断与国际接轨的形势下,公共关系学逐渐兴起。公共关系这一门学科具有非常复杂的特性,不论是综合性、理论性还是实践性都非常的强,它在很大程度上对学生的就业与职业...
双师型是我国职业教育教师的指征性概念,伴随职业教育的发展,经历了从民间探讨上升到官方政策的演进过程。正是基于双师型的理论预设,形成了符合职业教育发展要求的教师特色,确立了职业教育教师专业发展的主要目标,并据此评估职业学校的教师素质水平。...
三农问题历来是党和国家关注和着重解决的问题。2004年以来,中央一号文件连续12年是以三农为主题,充分体现了三农问题的急迫性和重要性。2013年12月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指出:我们全党全国都要高度重视三农问题,将其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不断加大强农惠农富...
职业学校不断制定新政策,采取新措施,不断强化教学管理,努力提高教学质量。抓教学质量,规范教学管理,无可厚非。现在小部分职业学校,学生多,师资力量不足,教学难以实施,特别是专业教学和技能教学已经无法满足教学需要,提高教学质量势在必行。一、存...
一、掌握正确的呼吸方法是学好声乐的关键要想唱好一首歌,必须先学会换气和呼吸,能有条不紊地控制呼吸的气息,这样才会使肺里的气息产生一定的压力,这种压力作用于声带,才会形成声音。因此,音乐教师在教学时应着重讲呼吸的重要性,它不同于我们日常生...
第四章职业院校教师企业实践制度分析一、主要价值分析教育制度的价值指向追问的是教育制度满足哪些制度价值主体的需求。根据教育制度所满足需要的主体不同,可以将教育制度价值分为内在价值和外在价值。(一)内在价值教育制度的内在价值是指制度作为主...
职业教育质量是职业教育发展的生命线,提升职业教育质量是现代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核心任务。2014年6月,教育部颁布了《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将建立职业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全面改善职业教育质量作为重点任务。2015年,教育部印发的...
质量是教育的永恒话题。对于职业教育而言,质量评价的重点在于考察学生运用已学的知识、技能和态度去解决不同职业情境下的工作问题的能力,并注重学生的职业意识与职业素养。其中,学生具有适应特定行业的职业技能是核心。因此,对学生职业技能进行考核评...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我国新型工业的发展速度不断地加快,为适应社会的发展,对于高素质的综合性人才的需求不断加大,社会发展的人才缺口不断增大,而对于机电一体化的发展目标就是为社会不断培养人才,为了企业发展的的需求培养新型的、高技能、高素质的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