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食疗学论文

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医学论文 > 中医学论文 > 中医食疗学论文 >

药膳食疗不同制剂特点与功效

来源:国医论坛 作者:王靖博,翟烨,田文杨
发布于:2014-05-14 共3159字

  【摘要】 药膳食疗剂型是药食输送到人体的必要形式,选择合适的剂型有助于药食疗效的发挥,耐受性的提高,方便携带和使用。通过药膳食疗剂型的研究,明确药膳食疗剂型的使用规律,更好地发挥药膳食疗在防病疗疾方面的作用。
  
  【关键词】 药膳食疗剂型; 制作; 使用;
  
  药膳食疗剂型是根据病情的需要、药食的性质以及给药方法将原料药食进行加工制成。正确地使用药膳食疗剂型,有助于更好地发挥乃至增强治疗效果,所以针对药膳食疗剂型的研究就显得十分有意义。
  
  药膳食疗剂型在漫长的历史演变中推陈出新,种类繁多,我们以卫生部2002年公布的《药食同源物品可用于保健食品物品名单》为依据对《中华医典》中养生部为主的千余本书籍进行筛选整理,符合标准的剂型有汤、粥、膏、丹、丸、散、酒、汁、腐、饼、霜、缠、生吃等。
  
  1 汤、粥、膏、丹、丸、散剂
  
  汤剂是将药物、饮片混合加水浸泡,再煎煮一定时间,去渣取汁而成的液体剂型。如《食宪鸿秘》载杏仁汤:杏仁煮,去皮、尖。换水浸一宿。如磨豆粉法,澄去水,加姜汁少许,白糖点注,或加酥蜜(北方土燥故也)。作为中医使用最早、最广泛的一种剂型,汤剂以其吸收快,发挥药效迅速,生物利用度高,制作简单,疗效确切,以及可以根据病情的变化、服用者的具体情况进行加减化裁等优点,充分体现着中医辨证论治的思想。但汤剂有煎煮麻烦、口感不佳、一次服用药量大等缺点。
  
  针对汤剂的这些缺点,中医通过改善制备工艺,添加不同的赋形剂、附加剂、粘合剂出现了诸如粥、膏、丹、丸、散等剂型。粥剂是将具有一定功效的药食与稻米、小米或玉米等粮食煮成稠糊食物。如《养生类要》的薏苡仁粥,用薏苡仁四两,粳米三合,照常煮粥不拘时用,治老人脾胃虚弱。粥剂的特点是服用耐受性好,易于患者坚持服用,并能较好地发挥药效。
  
  膏剂种类较多,在药膳食疗中多使用煎膏。煎膏是将药物加水反复煎煮,去渣浓缩后,加炼蜜或炼糖制成的半液体剂型。其特点是体积小、含量高、便于服用,口味甜美,有滋润补益作用,一般用于慢性虚弱病人,有利于较长时间用药。
  
  丹剂并非一种固定的剂型,内服丹剂有丸剂也有散剂,每以药品贵重或药效显着而名之曰丹。
  
  丸剂是将药物研成细粉或药材提取物,加适宜的粘合剂制成的原型固体剂型。丸剂与汤剂相比,吸收较慢,药效持久,节省药材,体积较小,便于携带与服用。适用于慢性虚弱型疾病。分为蜜丸、水丸、糊丸、浓缩丸。
  
  散剂是将药物粉碎,混合均匀而制成的粉末状制剂。内服散剂一般是研成细粉,以温开水冲服,量小者亦可直接吞服。散剂的特点是制备方法简便,吸收较快,节省药材,性质较稳定,不易变质,便于服用与携带。
  
  药膳食疗是中医学的组成部分,汤剂又是药膳食疗剂型的重要组成部分,可广泛应用于大部分疾病的治疗、调护与预防,并可根据具体情况采用粥、膏、丹、丸、散剂型,以提高疗效及耐受性。
  
  2 酒剂
  
  药膳食疗中的酒剂是将适当的药食经过相应的加工,用度数适宜的白酒或黄酒为溶媒,浸出其有效成分,去渣取液制成的澄明液体。在传统中,也有在酿酒过程中加入中药酿制的。中医认为酒乃水谷之气,味辛、甘,性大热,气味醇香,入心肝二经,“汤液者,取其荡涤之功;醪醴者,取其宣通闭滞。凡病始作,多以汤液,盖取其荡涤之功,甚于丸散。病久日深,乃以醪醴,其法众多,以夫受邪坚牢,取差或迟,是故服饵之方,用酒醴者十常六七”.酒剂有着悠久的历史,使用范围相对集中于保健养生方面。
  
  2.1 祛风散寒,宣阳通脉 《太平圣惠方》言“治一切风通用浸酒药二十二道”、“治风腰脚疼痛通用、浸酒药十四道”.如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用酒水煎,借酒以破“阳邪传入厥阴而厥寒”之结。又如《本草纲目》之花蛇酒、乌蛇酒。
  
  2.2 活血化瘀,调和气血 现代医学认为酒能扩张血管增加脑血流量,刺激中枢神经系统、血液循环系统等。中医认为酒能活血化瘀、调和气血,不仅在于酒轻扬窜透能散痹络之邪,而且还在于其能引药入血分,故每于活血调血药中加酒,如张仲景《伤寒杂病论》:“妇人六十二种风,腹中血气刺痛。红蓝花酒主之。”红蓝花行血活血,酒煎增益药效,使腹痛自止。又如《本草纲目》所载当归酒。
  
  2.3 扶正益阳,和养神气 《食疗本草》称酒“通脉养脾气扶肝”.《太平圣惠方·药酒序》认为“夫酒者,谷孽之精,和养神气,性惟剿悍,功甚变通,能宣利胃肠”.《圣济总录》言:“患者素有血虚气滞,除寒痼冷,偏枯不随。拘挛痹厥之类,悉宜常服,皆取其渐渍之力也。古法服药,多以酒者,非特宣通血气而已,亦以养阳也。”因此,对某些久病、重病采用药酒治疗,不仅可以攻邪逐瘀,宣通血气,还可以滋养元气、扶正固本。如《本草纲目》所载人参酒、枸杞酒。
  
  2.4 引药入经,载药上行 酒善入心肝经,故心胸疾病,瘀血诸疾,妇人宫寒、胞阻等皆可随症使用。如《金匮要略》栝楼薤白白酒汤治胸阳不振的胸痹证,用白酒七升煎服以通阳散结。酒轻扬升散,故于清阳不升、心神失养等所致的头痛眩晕、心悸胸痹等疾病治疗中多有使用。但酒性燥热,滋腻厚味,助热势,伤阴津,《千金方》载“酒性酷热,物无以加,积久饮酒,酣兴不解,逐使三焦猛热,五脏干燥”,以及“未有不成消渴”的论述,故糖尿病、高脂血症等疾病当慎用。
  
  3 醋剂
  
  虽然古典文献关于醋剂的记载较少,没有符合《药食同源物品可用于保健食品物品名单》的药膳食疗剂型,但近几年,醋剂随着苹果醋等饮品营养、保健作用的不断发掘,消费需求的日益增加,以一种营养丰富、风味优良的酸性饮品受到青睐,成为药膳食疗创新剂型的一个发展方向。
  
  醋剂是将经过一定工艺处理后的药食与一定量的食醋混合,经一段时间的闷润、蒸煮等方法使药物有效成分浸出制成的。也有在醋酿造过程中加入需要的药食的制作方法。
  
  醋性温,味酸、甘、涩,归肝胃经,具有散瘀止痛、解毒、杀虫之功,在药膳食疗剂型中多取其增加疗效、引药入肝、止痛之效。
  
  3.1 增效作用 醋是亲水性有机溶媒,能与某些难溶于水的成分形成盐而增加其溶解性,如《金匮要略方论》就有“苦参苦酒煎服”的记载,苦参用醋煎,苦参中的生物栖形成醋酸盐,有效成分的浸出增多,增强了疗效。
  
  3.2 引药入肝 《本经逢原》:“入肝经药醋炒。”《得配本草》:“欲其入气,火炮;欲其入血,醋炒。”临床中醋柴胡、醋香附、醋延胡索等,在疏肝止痛、活血散瘀时多使用。
  
  3.3 止痛 据动物实验证明,药物的止痛效力与生物碱含量成平行关系,但游离生物碱难溶于水,因此止痛药物醋制后,成分中的生物碱与醋酸结合成易溶于水的醋酸块,利于吸收,从而达到更好的止痛效果。但是醋剂形成的酸性条件会使甙更易水解,因此含甙类成分的药物,一般少用或不用醋处理。
  
  4 其他
  
  腐即麻腐,用芝麻捣烂滤去渣,加入绿豆粉煮熟,放入瓦缸中,等到冷后凝结成膏状时,再调入油、盐、辣椒、花椒、生姜、蔬菜等,是素食中的好菜。《食物本草》谓:“利肠胃,解热毒,滋益精髓,最利老人。”饼是将药食与调好的面粉糊混合一起,倒入油锅中,文火正反面煎熟。特点是制作简便,口感良好。生吃为一些药食在民间较广泛的使用方法,对于祛病防病起到一定作用。霜、缠因其制作困难或文献记述不明不做论述。
  
  5 结论
  
  不同的制备工艺、添加不同的赋形剂、附加剂、粘合剂会影响药食的稳定性、理化性、药物效应、药物作用、药物动力学过程等,从而改变药食对某些系统的指向性、靶组织的滞留性、对组织细胞的渗透性等,以适应治疗的需要。我们就药膳食疗剂型进行研究认为,汤、粥、膏、丹、丸、散剂广泛适用于养生保健、防病疗疾;酒剂多用于气血不通、阳虚寒凝、清阳不升等证;醋剂可用于肝系病证及止痛之用,也是药膳食疗剂型发展的一个新方向。

  参考文献:

  [1] 翟烨,王靖博,窦海伟,等.古代药食同源方剂用药特点初探[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13,19(2):185.
  [2] 谢鸣.方剂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30.
  [3] 陈熠.中国药酒的起源和发展[J].江西中医药,1994,25(2):48.
  [4] 元艺兰.分析中药醋剂[J].现代医药卫生,2007,23(24):3743.

作者单位:
原文出处:王靖博,翟烨,田文杨,谢青,窦海伟,王亚飞,郭健. 药膳食疗剂型浅议[J]. 国医论坛,2014,29(01):65-66.
相关内容推荐
相关标签:药膳论文膳食营养与健康论文
返回:中医食疗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