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诊断学论文

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医学论文 > 中医学论文 > 中医诊断学论文 >

脾胃湿热证诊断标准的研究文献综述(2)

来源:学术堂 作者:韩老师
发布于:2015-09-06 共2234字

  2. 2 脾胃湿热证的诊断内容及判定形式分析

  表 1 中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或权威机构/单位制定和/或颁布的标准具体内容见表 2.诊断标准中 “病”在表 2 中出现的总频次为 20 次,西医 “病”16 次,中医 “病”4 次,而西医病都属于消化系统的疾病,以胃炎居多,4 个中医病分别为秃发症、痞满证、胃痞和类霍乱。脾胃湿热证最常见的主症为: 胃脘/脘腹或灼热或 ( 胀) 痛或痞闷或痞满,舌质红,苔黄( 厚) 腻; 脾胃湿热证重复出现的次症为: 口干、口苦、口臭、口黏、口渴( 不欲饮/少饮) ,胸闷,纳差,身重困倦,恶心欲呕,大便不爽和 /或大便黏( 溏) ,小便短赤( 黄) .脉滑 ( 数) 或濡 ( 缓、数) .脾胃湿热证的诊断判定形式以 “主症 + 次症”形式最多,共 14 项。

  3 讨论

  本研究发现,脾胃湿热证诊断标准基本都是采用 “病-证”结合的诊断模式,其中所有慢性萎缩性胃炎脾胃湿热证诊断标准同慢性浅表性胃炎脾胃湿热证诊断标准都是以胃脘/脘腹不适及舌红、苔黄腻为必见的主症,而肠易激综合征脾胃湿热证诊断标准中必见的主症是腹痛泄泻、泄下急迫或不爽,所以脾胃湿热证诊断标准的主症内容是同其所对应的疾病密切相关的。另外,同一疾病对应的脾胃湿热证在不同诊断标准中的具体主症和次症内容也有不同,甚至存在争议,如 《慢性胃炎中西医结合诊断、辨证和疗效标准 ( 试行方案) 》[10]将“尿黄”纳入了主症范畴,而 《慢性胃炎的中西医结合诊治方案 ( 草案) 》[7]则将 “小便黄”纳入了次症范围。脾胃湿热证的判定形式以 “主症 + 次症”形式居多,大部分判定形式都共同包含了“具备 2 项主症”的具体要求,有 2 个标准[7,10]将西医胃镜检查结果作为了脾胃湿热证诊断 “次症”内容。

  本研究还发现,参考频次较多的脾胃湿热证诊断标准均为由国家或者权威单位/机构制定的标准,而一些由个人或小团体进行的、专门针对某常见疾病脾胃湿热证诊断标准的制定的研究,其研究成果虽然更具有针对性,但被参考运用的频次却相对不高,究其原因可能是与其研究、制定单位的号召力不强、无权威机构或单位的大力宣传推广相关。另外,相对有权威性的国家标准与目前高等院校教材《中医诊断学》对脾胃湿热证的诊断也并不完全相同,以 《中药新药临床指导原则 ( 试行) 》[3]( 国家标准) 、 《中医诊断学》[12]( 高等院校教材) 为例,二者对于脾胃湿热证的诊断中虽然都包括脾失健运、胃失和降及湿热证的临床表现,但是 《中医诊断学》教材中的脾胃湿热证还可包括湿热蕴结脾胃、熏蒸肝胆的临床表现,如身、面、目发黄色鲜明等。

  综上所述,目前脾胃湿热证 “病-证”结合的诊断模式有形成共识的趋势; 但是对于脾胃湿热证诊断标准的制定和颁布单位还未达成实质性的国家共识,而不同的脾胃湿热证诊断标准其主要症状、次要症状和诊断判定形式等也不尽相同,所以脾胃湿热证诊断标准的研究尚任重而道远。

  参考文献
  
  [1]劳绍贤,胡玲 . 脾胃湿热证研究概要[J]. 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2008,25( 1) : 5-8.
  [2]林敏 . 脾胃湿热证研究进展[J]. 光明中医,2011,26( 12) : 2587-2591.
  [3]郑筱萸 . 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 试行) [M]. 北京: 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2: 126-135.
  [4]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 . 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 第二辑) [S]. 1995: 115,119.
  [5]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 . 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 第一辑) [S]. 1993: 104-105.
  [6]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 . 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 第三辑) [M]. 1997: 94.

相关内容推荐
相关标签:
返回:中医诊断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