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诊断学论文

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医学论文 > 中医学论文 > 中医诊断学论文 >

从中医角度谈脾胃病的诊断、辨证施治、疗效的体会

来源:未知 作者:傻傻地鱼
发布于:2014-08-27 共3084字
论文摘要

  脾胃病是一种常见、多发病,临床主要表现为恶心、呕吐、脘腹胀满等。脾胃病主要涉及三个脏器,即:脾、胃、肝,其多因饮食伤肝所致,使脾虚失运而易生湿,湿邪滞留,或者是肝胃失和,阻滞气机,升降失常,影响肝气疏泄,从而造成肝郁气结。肝气不顺又使脾胃功能失调。因此脾胃病给人们的日常生活带来了较大的不便,影响了人们的生活质量。本文从中医角度对脾胃病的诊断、辨证施治、疗效的体会进行讨论。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取自 2010 年 6 月~2012 年 6 月期间患有脾胃病的患者 208 例,其中男性 112 例、女性、96 例,年龄 25~68 岁、平均年龄(43.5±5.6)岁;其主要类型为:萎缩性胃炎患者 14 例,十二指肠球部溃疡患者 67 例,慢性腹泻患者 79 例,胆石症患者有 11 例,胃食管反流患者 15 例,便秘患者 22 例。对所有患者采取中药组方进行治疗。

  1.2 治疗方法:对 208 例患者进行了辨证治疗方法下。

  ①肝气犯胃、肝胃郁热型。主要症状有胃脘痞胀,疼痛连连,嗳气频繁,每逢遇到心情不佳时病情就会加重,同时舌苔伴有薄而泛黄现象,脉象弦滑。治则以疏肝理气为主,合胃降逆。治疗药物:郁金、乌药、小茴香、青皮、丹参、川芎、沉香、木香、元胡、三棱、枳壳、甘松、萝卜种(莱菔子)、香橼、桃仁、赤芍等,这些中药都具有良好的疏肝理气活血作用。肝胃郁热型主要症状为胃脘灼痛,口苦口干,舌苔黄而腻,且烦躁易怒,脉象呈弦数。治则以疏肝泻热、和胃止痛为主;治疗药物:陈皮、川厚朴、鸡内金、半夏、砂仁、焦三仙等等。

  ②脾胃虚寒、寒邪客胃型。主要症状为胃部隐隐作痛,喜温喜按,得食则减,吐酸水、吐清水,发呆少食,大便溏薄,体乏缺力,神经疲怠倦,舌肉质呈淡红色,舌苔呈白色且浅薄,或者存在齿痕,脉象迟缓,中医治则以温中健脾为主,治疗药物:炙黄芪、白术、党参、当归、茯苓、酸枣仁、木香、桂圆、五味子、浮小麦、麦芽、补骨脂、远志、夜交藤、红枣、生姜等。这些药物在温补脾阳、补益肝肾、健脾开胃的效果好,且无副作用。由寒邪客胃导致的脾胃病多发生严重胃部疼痛,呕吐反清水,遇寒则病情更加严重,温度上升病情就会得到缓解,口淡不易出现口渴现象,喜欢吃热的食物,患者舌苔薄而泛白,脉象弦紧,中医治则以温中散寒、行气止痛为主;治疗药物以黄芪、白术、红参、当归、桔梗、枳壳、陈皮、柴胡、升麻、炙甘草为主,以水煎服,每日一剂,可起效。方中的黄芪具有良好的甘温补气、升阳固表的作用,陈皮、枳壳具有行气和胃。

  ③饮食停滞型。主要症状为胃脘部胀满不适,嗳腐食臭,吞咽酸水,口吐苦水,呕吐后方能有所减轻,大便呈现黏腻而不爽,舌苔厚腻,脉象滑。在治疗时应以消食导滞为主,可用成药保和丸治疗。

  ④瘀血停滞型。主要症状为胃部呈针刺状疼痛,疼痛处固定,且抗拒按压,吃过东西或夜晚加重,偶尔伴有呕血及黑便,舌头呈现暗紫色,且有瘀斑存于表面,脉象涩。治则以活血化瘀、行气止痛为主,药物为丹参饮合失笑散治疗。

  ⑤胃阴亏虚、寒热互结型。主要症状为胃部隐隐作痛,饥饿却没有食欲,口干咽干,大便呈现干结状,舌头红而无舌苔,脉象细数。治则以益胃养阴为主。寒热互结型患者的胃脘呈现痞满状态,嗳腐食臭,肚腹易雷鸣,大便呈现溏薄状,舌苔属黄白相间型,脉象弦数。治则以和胃消痞、辛开苦降为基础,组方为半夏泻心汤。

  2、 结 果

  208 例患者通过中医辨证施治,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患者满意。

  3、 讨 论

  中医认为,脾胃为中焦,属后天之本,生化气血之根源。脾胃属土,脾属阴土,胃则为阳土,两者中脾主运化,胃主受纳;脾主清,胃降浊;脾喜燥,胃喜润;两者一阴一阳,一运一纳,一升一降,有机协调,共同完成饮食的受纳、腐熟及排泄过程。而脾胃病就是那些因感受外邪、情志不遂或内伤饮食导致的脾胃、食管、肠道发生病变的病症。对于辨证诊治脾胃病的重点就是抓住主证,该病具有较强的特异性临床表现,例如:脘腹胀满、呕吐、恶心以及大便呈现异常等等;其次对患者的合并症状以及以往的病史必须作清楚的了解,对于诱发原因,特别要弄清楚发病与饮食、冷热之间的关系;最后就是辨别寒热虚实。

  中医辨证认为导致脾胃的主因有以下几种:

  第一、脾胃虚寒证。其临床表现为面色蜡黄、疲倦无力、脘腹隐痛、喜温喜按、自利呕吐等,发病缓慢且不易治愈。脾虚面色则不佳,气弱升降失常就会导致呕吐;寒是阴邪的表现,其性主凝滞见痛,因此脾胃受寒就会导致腹痛,正是由于这种痛是由寒导致的,因此脾胃虚寒者喜温喜按,按之可减轻患者疼痛。当以温中补虚治疗理念为主,严重偏寒者可酌情给予理中丸服用;腹痛伴有呕吐者则应给予患者服用丁萸理中汤;若兼有素体阳虚,则服用附子理中丸效果更佳。古语有云:附子无姜不热,在该方中添加姜,不仅起到了温中止痛的作用,还能温肾壮阳、补火生土固本。腹痛严重者可使用大建中汤,其主要症状为严重呕吐不能进食,腹中有寒,出现上下痛而不能触近,貌似实证,其实是较为严重的虚寒证,可用饴糖进行治疗,如无可使用红糖取代,效果同样良好。

  第二、在治疗上必须与肝密切相连。肠胃功能失降会导致气机阻滞,从而影响了肝气的畅通,使肝形成气滞。肝郁则气机不畅,又使得脾胃失调或不和。此外,如因怒气伤到肝脏,就会因肝郁气滞而出现肝脾不和、肝胃不和。脾胃病虽然在病因上有所不同,但是其结果都是相同的,最终结果都会导致脾胃病的出现。因此,依据肝、脾、胃这一病机,在治疗脾胃病时应与肝脏密切相连。

  第三、要想治胃就必须实脾,要想健脾就首先要和胃。脾与胃的功能是相互连接的,互为表里。脾主运化、胃主腐熟;脾主升清、胃主降浊。失了运化的脾不能给胃提供津液,必定会导致胃实,胃实则脾虚,两者是相继出现的。因此在治疗上,必须以治胃健脾,健脾和胃为主,特别是慢性脾胃病更应多加注意。

  第四、食积气滞证。此类型患者易出现呆纳不喜食,脘腹拒按,大便呈燥结或者溏滞不爽的现象,舌苔白而厚。这是由于脾虚运化不佳,胃纳不良所致,吃完不消化,导致传导受阻,各种病症则蜂拥而至。治疗时以促进消化疏导阻滞、通腑益脾为主。轻者可服用保和丸、木香槟榔丸化裁,对于这类型的脾胃病应以脾虚和食积两者之间哪多哪少,哪轻哪重为依据进行治疗。主要为脾虚、食积者应以健脾为主,促消化为辅。即使食积有再多,却不固本就势必会损伤正气。而当食积处于主导地位时,应以促消化疏导滞气为主,健脾为辅。

  临床上在治疗脾胃病时主要应遵循以下几个原则:首先,顾护胃气,在医治的过程中不能过度地抵制胃气,要时时刻刻注意保护胃气,在治疗不同类型慢性胃肠病时,不论是补益还是攻泻,一旦长期服用中药,都要使用适量的和胃之品进行辅助治疗;其次,调理好脾胃的升降,两者之间的升降互相协调,一旦升降出现失常就应给与补益。最后,要注意对患者实施整体的阴阳平衡调节,利用温寒相适、升降并用、攻实补虚的方法,以实现整体阴阳处于平衡状态的目的。除此之外,在对患者实施辨证论治时,还需要指导患者合理饮食,调节好生活起居,其主要内容包括:劳逸结合、起居规律、顺应四时、进行适当的锻炼、避免饭后进行剧烈运动或过度的脑力活动,要保持心情美好,避免思虑过度或者恼怒等情况的发生,这对于治疗脾胃病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 程道忠. 脾胃病证中医诊断及治疗效果观察 [J]. 当代医学,2011,27:159.
  [2]秦方文.中医辨证治疗慢性胃炎的疗效分析[J].中国保健营养,2013,7:2099-2100.
  [3]杨颖.中医治疗胃痛的临床效果观察[J].白求恩军医学院学报,2012,5:437-438.
  [4]房志科.何炎燊名中医脾胃病诊疗经验的信息化研究[D].广州中医药大学,2010.
  [5]赵小平.关于中医治疗脾胃病的研究[J].中国保健营养,2013,5:1519-1520.

作者单位:
相关内容推荐
相关标签:
返回:中医诊断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