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国际化人才的界定
在全球化形势下,世界各国都将国际化人才当作提升本国国际竞争力的核心战略资源。与发达国家常用的“全球公民”(global citizen)或“世界公民”(worldcitizen) 来界定国际化人才,《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年)》指出:“适应国家经济社会对外开放的要求,培养大批具有国际视野、通晓国际规则、能够参与国际事务和国际竞争的国际化人才”.[1]
可见,我们理解的国际化人才是熟练掌握外语、理解并尊重国内外主流文化的差异,扼守国际规则,扞卫国家利益和尊严,开拓性与适应性较强的专门技术人才。
二、新加坡双语教育的背景、准则与经验
新加坡是国际重要的服务和航运中心,也是继纽约、伦敦、东京及香港之后位居全球第五的世界金融中心。新加坡特殊的发展成就使其成为亚洲乃至亚太地区屈指可数的,国际化程度最高、国际人才最密集的重要区域。这些成绩的取得与新加坡积极推行和完善双语教育,促进多种族、多元文化和谐共生密切相关。语言是不同文化交流的基本工具,是实现多元文化共生共荣的前提,从这一视角看,双语教育构筑了新加坡国际化人才培养的基石,是新加坡国际化发展生生不息的动力源泉。
(一)新加坡双语教育的形成背景
新加坡素有“人种博物馆”和“移民国家”的称号,华人占 76.9%,其次是马来人 14.6%和印度人 6.4%.多种族必然带来多语言、多文化,新加坡通行的语言种类繁多:华人共有 11 中母语,印度人 9 种、马来人7 种。
移民者将各自的文化传统带入新加坡,也曾制造过大麻烦。殖民时期,政府偏袒英语教育且缺乏统一规划,导致语言发展不平衡,教育质量参差不齐,文化冲突加剧,引发了包括华裔在内的各族裔的不满,学生运动和工人罢工风起云涌,民族矛盾动摇了国家的政治稳定。1965 年新加坡独立后李光耀便着手抓语言教育,指出:“新兴国家一开始如能使语言统一、避免分歧,必会促成建国路程顺利稳当。”
应该说,新加坡的双语教育从一开始就提到了危及国家政局稳定和民族安定团结的高度,国家高度重视语言文化教育,推动双语教育政策的力度也是一般国家所无法企及的。
(二)新加坡双语教育的基本准则
半个世纪以来,新加坡推行双语教育逐步形成了一套适合本国国情、符合全球化发展潮流的基本准则,正是这些准则及其规划有效地保障了新加坡双语教育的成功实践,极大提高了该国国际化水平,提升了国民的文化素养和多民族国家的凝聚力。
1.突出英语的地位
作为国际航运中心,各国人流物流来往频繁,新加坡政府意识到英语的特殊地位和巨大价值,早已将英语作为国家法定第一语言。1983 年开始,新加坡小学陆续取消了泰米尔语和马来语的教学班,将学生的主要精力引导到英语的学习当中。1987 年开始,全国中小学都施行统一教学,构建“国民型”学校,将英语确立为第一教学用语,其次是“民族语”.
2.重视母语文化传承功能
英语的普及极大推动了新加坡的现代化进程,但民族语言的缺失使新成长起来的新加坡人成为了没有文化基因的伪西方人。“让孩子们知道他们文化的根儿在哪里”成为了新加坡改革语言教育的当务之急。在多元文化中历练成长的新加坡人很快意识到英语的功能仅是进行国际经贸活动、学习先进知识、从事高新技术研发的工具,但是母语是传承优秀民族文化传统、灌输国家文明价值观的媒介,两者缺一不可,不能偏废。上世纪 90 年代起新加坡实行双语制,特别是强调汉语言文化的学习,有的中小学将汉语列为第一语言,有的中小学将汉语、英语同时并列为第一语言。今天的新加坡人会英语、汉语或是其他语种的人超过一半以上。
3.强调语言的标准化
虽然新加坡几乎人人会讲英语,但由于长期以来英语与各族方言交流转化产生变体,形成“新加坡英语”.随着全球化、现代化对英语语言要求的不断提高,2000 年 4 月,时任新加坡总理吴作栋发起“讲标准英语运动”(Speak Good English Movement)。强调全国中小学教师和学生讲好标准英语,为此还特地拨款责成教育部门对 8000 多名教师进行专项培训。上个世纪 90 年代中叶以后,世界经济发展中心向亚洲转移,中国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成就令世人瞩目,新加坡 政 府 实 行 标 准 华 语 运 动 (Speak MandarinCampaign),[5]成立“华文课程与教学法检讨委员会”,该委员会着力研究标准普通话教育的方式方法进行师资培训,逐步向全国推广。
(三)新加坡双语教育的经验
1.营造良好的语言学习环境
良好的语言环境对语言学习能够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新加坡双语教育是全民性的,起始早,衔接自然。国民从幼稚园开始接触英语和母语,在中小学阶段实行分流教育,大部分学生通过常年的语言学习都能较好地掌握两种语言,无形中在全社会营造出了双语教育的大环境。此外,该国推出浸濡计划,鼓励本国学生与同龄海外学子结为学习伙伴,亲自体验国外的学习和生活环境,大大提升语言学习能力。
2.实行三级分流的双语教学模式
新加坡实行 有差别多层次双语教育。学校按照学生的语言学习能力和个体差异采用三级分流的双语教学模式,其目标是把每一个儿童的潜能或智力充分开发出来,使学生明确自己的语言学习目标并为之努力。分流不是甩包袱而是因材施教,分流不是一考定终身而是可根据成绩流转。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成绩来自主转换不同层次的语言课程,双语学生最终将接受以英语为教学语言的高等教育。三级分流的教育方式在 1995 年成为了新加坡最基本的教育政策。
3.关注教师的专业发展和教材选编
改变教学媒介语对专业学科教师来说是个大挑战,新加坡相当重视对教师的语言培训和专业发展,开展教师浸濡计划,将教师派到国外学习、培训、考察;开展交换教师计划,与国外学校达成合作意向,互派教师学习访问以扩大本国教师视野增强其专业发展空间。此外,教材选编事关教学质量,新加坡鼓励学习优异的学生学习外语和高级华文,但学生水平毕竟参差不齐,为真正做到因材施教,新加坡教育部门根据不同级别的教学目标重新编写了华文教材和修订了考试方式,特别注重语言的应用能力培养,即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
4.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和新兴教学方法
互联网和多媒体技术是辅助语言教学的有效资源,新加坡注重信息技术对语言教学的独特作用,除了在课堂中利用多媒体网络辅助教学外,还通过互联网实时监控学生语言学习的内容和进度,安排课外语言学习活动。在地铁、公交、社区等公共活动场地的电子屏幕或计算机视频里都可以看到政府为鼓励国民学习语言的良苦用心:如播放一行中文诗歌,一篇马来语新闻报道或是一首印度语歌曲等等。在教学手段方面,新加坡特别注重吸收世界最先进的语言教学方法,激励学生自主式、探究式学习,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充分体会语言学习的无穷快乐,在语言学习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三、新加坡双语教育对我国国际化人才培养的启示
如前所述,国际化人才以视野宽广、语言熟练、文化包容、开拓创新为主要特色,新加坡双语教育的成功经验从语言和文化视角对我国国际化人才的培育提供了借鉴。
(一)培育英语学习的文化氛围
新加坡孩童多出生于双语家庭,拥有得天独厚的语言环境和文化氛围,官方指定语言有 4 种,电视台以英语频道为主,校内、校外均有大量的机会学习和使用英语和了解西方文明。可见,营造良好的双语语言环境和多元的文化氛围至关重要。为此,国内英语教学要突出语言应用能力的培养和语言氛围的营造,增设英语频道、广播和电子、纸质传媒,广泛开展英语沙龙、口语交际等公共活动,在图书馆、车站、街道、食堂等场所采用双语标志,通过双语氛围的浸润,提升全社会年青人学习英语的积极性。
(二)实行分类双语教学
借鉴新加坡的有效经验,可在基础教育或高等教育阶段试行分类双语教学。依据学生英语综合能力划分了“精英双语班、特别双语班、普通双语班”三个层次,[6]精英双语班采用英语原版教材,全英文授课;特别双语班 60%以上课程教材为英文原版,以英语为主、汉语为辅;普通双语班主要采用中文教材,教学语言以汉语为主、英语为辅。每年开展一次统一的英语综合能力等级考试,学生可依据英语综合能力等级的升降自主在三个班级中流转,最大限度地发挥各自的语言潜能和学习能力,做到自主选择、因材施教。
(三)培养优良师资、选编合适教材
国际化人才培养与优良的师资、合适的教材密不可分。师资在新加坡尊称为“教育官”,地位崇高、待遇丰厚,政府采取了各种措施加强师资队伍的培养建设,如定期培训、海外深造、聘请国际知名专家学者访学等。新加坡的大部分教材来自英文原版,自编教材也必请外国专家进行指导。我国国际化教育处于起始阶段,师资培养和教材选编均属于摸索期。高校可探索开设双语教育专业以储备师资,教育行政部门探索成立专门机构对教师进行双语培训,同时选派大量师资进行海外交流以提高教育国际化质量。此外,教材的编写应突出知识的连贯性与先进性,教育部门应设立专项资金有计划的在全国推进双语教材的编写工作,对国际通用性较强的学科如信息技术、生命科学可考虑沿用英文原版教材。
(四)革新教学手段、侧重学生创新能力培养
国际化人才成长需要自由宽松的思维环境和积极进取的学习氛围,传统的灌输式教育远远不能达到理想效果。新加坡采用的自主性学习、合作性学习、探究性学习与国内提出的任务式课堂、翻转式课堂等新兴教学手段和方式提供了许多有益的借鉴。这些手段的共同之处在于以学生为学习活动之根本,以增强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即自学能力为目标,侧重开拓学生视野、锻炼学生思维、激发学生兴趣,因材施教、因人施教,分层次、按能力及个性培养学生,让学生思想上自由、行为上刚毅、理念上先进。此外,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也是培养国际化人才关键一环,国际舞台的竞争在某种程度上就是创新能力的竞争,革新教育的评价模式,将创新教育纳入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全过程十分必要,鼓励学生大胆想象并付诸行动,包容学生的失败,将这些过程计入学生学习考评记录,让敢想、敢做、敢于推陈出新的学生有底气,有动力。
参考文献:
[1]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年)[DB/OL]. [2010 -03 -01].
[2]李亦园。东南亚华人社会研究[M].台北:正中书局,1985:37.
[3](新加坡)Kuan Yew Lee.李光耀 40 年政论选[M].吉隆坡:新加坡控股华文报集团,1993:370-373.
[4] [5]陈莉。全球化背景下的新加坡双语教育探析[J].外国教育研究,2010(03):91-95.
[6]王志勤。新加坡双语教育对我国高校双语教学的启示[J].英语教师,2011(01):34-38.
当今社会掀起了一股出国留学热,中国的家长似乎觉得出国留学已经成为培养孩子和教育的一个重要途径。无论孩子成绩好坏,家长都希望孩子出去镀金。好的学生出国留学再有工作经历,回来提高不少身价。成绩一般的学生可能感受到中国教育的压力,怎么也想到国外...
发展一直贯穿在比较教育研究之中,比较教育的基本问题是教育与发展之间的关系问题.比较教育的根本目的就是要改进教育和促进教育的发展,进而起到促进社会发展的作用。比较教育的历史,不管是贝雷迪(GeorgeBereday)所言的借鉴时期、预测时期还是当前的分...
比较教育学理论研究是比较教育学科发展的基点和成熟的标志,而比较教育学理论选择是比较教育学理论体系研究的一个重要议题,更是比较教育学研究过程中一个不可缺少的关键性环节。比较教育学诞生以来,比较教育学理论选择问题一直受到比较教育学研究者的重视...
21世纪以来,0~3岁儿童的托幼保育体系是日本政府长期关注的重点课题。上世纪60年代,日本平均每位育龄女性一生生育孩子的数量是3个以上。现如今,根据日本政府最新公布的2016年数据显示,这一数值下降为1.44。...
师从王承绪先生三十年来,恩师始终以他的人格魅力和学识魅力感召着我,以诲人不倦、教书育人的精神激励着我。在传道、授业、解惑的同时,恩师常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给我以人生的启迪。他与人为善、积极向上、乐观豁达、荣辱不惊的处世态度时时感染着我,帮助...
米歇尔埃康德蒙田(1533-1592)是欧洲文艺复兴晚期一位很有特色的人文主义思想家。我是人,我认为人类的一切都与我血肉相关。在蒙田的书房里,贴着古罗马喜剧作家泰伦修的这句箴言。这句箴言向我们透露出蒙田精神世界的广度以及他对全人类事物的关注和息息相...
从西方世界教育学发展的路径来看,虽然其都源自于希腊的教育传统,但之后随着各国教育的发展总体上形成了以德国Pedagogue为典型的德国模式和以美国Education为典型的美国模式.从我国教育学发展的历程来看,20世纪初期我国从日本引入的教育学和新中国成...
近代传统史学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面临诸多质疑,主要是因为传统叙述史学(NarrativeHisto-ry)将历史建构在关键事件和人物的枯燥叙述上,试图通过对埋藏的史料加以精细的考据研究,尽最大努力还原历史的本来面目,让史料本身说话,而史学家个人关于史...
教育评价是一门古老而又年轻的学科,其渊源可追溯至我国隋朝开始的科举考试制度。但是,教育评价作为一门独立的分支学科,逐步向科学化方向发展,却直到19世纪末的美国才开始实现。我国的教育评价理论也是到上世纪80年代才开始形成。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文...
人类经过漫长的劳动过程创造现代文明。只有正确的劳动方向、劳动方法和劳动理念,才能提升个人价值,推动社会进步。劳动教育是社会发展进程中至关重要的关键环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