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务管理论文

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管理学论文 > 财务管理论文 >

经营绩效与股权结构的理论综述

来源:学术堂 作者:周老师
发布于:2016-03-16 共4692字

本篇论文目录导航:

  【题目】上市银行经营绩效与股权结构的关系探究
  【第一章】上市银行股权结构与经营绩效关联分析绪论
  【第二章】经营绩效与股权结构的理论综述
  【3.1  3.2】上市银行财务分析
  【3.3】上市银行股权结构分析
  【4.1】基于因子分析的上市银行经营绩效评价
  【4.2】基于回归分析的股权结构与经营绩效的关系研究
  【第五章】上市银行股权结构优化对策与建议
  【结论/参考文献】上市银行股权结构调整分析结论与参考文献

  第二章、经营绩效与股权结构的理论综述

  2.1、银行绩效评价的理论综述

  2.1.1、银行绩效的含义

  绩效是指在一定时期内,组织或个人可以被衡量的工作行为和结果。本文所研究的绩效主要是组织绩效中的企业绩效。企业的绩效评估,是指通过运用一定的定量方法,结合定性分析,对企业在一定期间内的经营效率和业绩,做出的客观、全面和准确的评价。通过绩效评估,可以充分了解企业在经营时期的经营表现,明确自身的优势和不足,为以后的经营及改进提供指导建议,有利于企业的进一步发展和竞争力的提升。

  目前,学术界已经对商业银行的经营绩效做出了一些有意义的研究,但目前还没有形成一致性的定义。李建军(2004)通过研究商业银行的绩效后,认为商业银行的经营绩效是指以实现银行的稳定发展、保障经营安全和提升盈利能力为前提,商业银行所进行的经营管理活动后的效率和效果。

  2.1.2、绩效评价的方法

  目前,国内外用于评价银行绩效的方法比较多,主要包括单项指标方法和多指标综合运用的方法。评价方法主要分为以下几种:

  1.净资产收益率

  净资产收益率(ROE)作为比较直观和简单的指标,常用来衡量企业的经营效率。净资产收益率等于公司税后净利润与净资产(股东权益)的比值。在着名的杜邦分析法中,净资产收益率被视为核心指标。

  净资产收益率越高,说明企业的盈利能力越强,为股东创造利润的能力越强。该指标是一个百分比值,克服了仅用净利润或营业收入等规模指标衡量企业绩效的不足,可以在不同规模的企业中进行对比分析。但是用净资产收益率来衡量企业的经营绩效存在着许多弊端。作为单项指标评价方法,它仅仅考虑到企业的盈利能力,而不能评估企业的安全性和流动性等其他重要的方面。同时,净资产收益率不能反映企业的未来价值,它不能全面评价企业的经营绩效。

  2.经济增加值

  经济增加值(Economic Value Added,简称 EVA)的概念最早由美国学者 Stewart在 1991 年提出,并由美国着名的 Stern Stewart 咨询公司进行了注册和构建,形成了模型。经济增加值的计算公式为:

  经济增加值 = 税后净营业利润 — 股权资本成本相较于单纯的净利润和净资产收益率指标,经济增加值考虑到了企业所投入的资本成本。若该指标为正,说明企业创造的价值高于所投入的资本成本,实现了企业价值的增值;若为负,则说明企业创造的价值低于所投入的资本成本,实现了企业价值的减值。但是,该方法也存在不足:它不能用于企业全面和综合的对比分析;没有考虑到非财务指标的影响;仅仅评估企业当期的绩效,没有考虑企业未来的发展前景。

  3. 平衡计分卡(BSC)模型

  作为企业绩效评价的着名方法——平衡计分卡模型,由美国的 Kaplan 教授和Norton 总裁在 1992 年提出。目前,平衡计分卡已成为全球大中型企业广泛运用的绩效评价的方法。平衡计分卡模型由四个方面组成:财务层面、客户层面、内部运营层面和学习及成长层面。平衡计分卡模型在注重财务指标考核的同时,加入了员工学习,外部形象和内部成长等因素的考虑。它以企业价值的最大化为目标,能够综合、全面和系统地对企业的绩效进行评价。其四个层面的主要内容包括:

  (1)财务层面:通过主要的财务指标来衡量企业的战略实施效果及目标是否实现。其评价的指标主要有:总资产收益率、营业收入、净利润及经济增加值等。

  (2)客户层面:只有为客户不断提供优秀的产品及优质的服务,把客户的利益视为企业的核心利益,才能有助于维持并获取更多的客户。通过不断创造新的客户群,来提高企业的市场份额,促进企业竞争力的提升。其衡量的指标主要有:客户满意度、客户保持率和新客户增长率等。

  (3)内部运营层面:建立合理规范的制度和流程体系,保证日常运营和生产活动的规范化,提高经营效率,始终保持企业较高的市场竞争力,并为顾客提供优秀的产品和优质的服务。其评价的指标主要有:产品的售后服务水平、产品的改进与创新能力、企业运营流程的控制能力等。

  (4)学习及成长层面:企业要提高内部管理水平,提升企业的竞争力和经营效率,必须提升员工的知识储备和工作能力。因此,企业有必要培养和提升员工的学习意识,增加对培训的投入,促进他们的工作技能和工作能力的提高,以此促进企业经营效率的提升。该层面的主要衡量标准有:员工的工作技能水平、信息系统的效率和生产效率等。平衡计分卡模型通过四个层面,来促进企业规范日常经营活动,提高治理效率和企业价值,其四层面的相互关系如图 1 所示:

图 1 平衡计分卡的四层面关系图
图 1 平衡计分卡的四层面关系图

  4. 多指标的评价方法

  单项指标评价方法尽管操作简便,计算容易,但是它不能全面地反映企业的经营绩效。运用单项指标进行评估企业绩效时,会存在类似的企业,绩效评价结果却相差巨大的情况,其可信度往往比较低。通过选用多指标来评价企业的经营绩效,能够克服单一指标存在的不足,从多层面和多角度来综合评估企业的经营绩效,比单项指标更加客观和准确。在多指标评价方法中,常用的财务指标如表 1所示:

表 1 常见的企业经营绩效评估指标

表 1 常见的企业经营绩效评估指标

  在多指标评价体系中,其他常用的方法有因子分析法,DEA(数据包络分析)方法和层次分析法等。目前,国际上比较着名的商业银行评级方法主要有:CAMEL评级体系、穆迪评级法和标准普尔评级法。不过,这三种着名的银行评价法主要侧重于商业银行的信用等级,资产安全和财务安全方面,与本文所研究的银行经营绩效存在较大的差别,故不作详细阐述。

  2.2、上市银行股权结构对经营绩效影响的理论阐述

  企业的股权结构决定股东大会的组成,股东大会决定董事会的组成,董事会决定高级管理层的组成,而企业的战略执行和日常运营均通过高级管理层来实施的。在商业银行中,股权结构可以通过激励机制、监督机制和代理权竞争机制影响其内部治理机制,最终影响着商业银行的经营绩效。它们的结构关系如图 2 所示:

图 2 股权结构与经营绩效关系图
图 2 股权结构与经营绩效关系图

  本文的研究中,企业的股权结构主要包括股权集中度和股东性质两个方面。

  其中,商业银行的股权集中度是指银行的所有股东因持股比例的差异,展现出来的股份集中或分散化的具体数量指标。在本文的研究中,主要通过各股东所持有股份的比例值来衡量股权集中度。商业银行的股东性质是指所有股东中,各自所代表主体的性质属性。在本文的研究中,将上市银行的股东主要分为国有股和非国有股,其中非国有股又分为外资股份和其他社会股份。

  2.2.1、股权集中度对经营绩效的影响

  许多学者的研究成果表明:商业银行的股权结构通过内部治理机制决定银行的治理效率,最终决定银行的经营绩效。然而,学者们在银行的股权集中度和经营绩效到底是正相关或负相关的问题上,并未形成一致的结论。因此,集中型和分散型的股权结构对上市银行的经营绩效具有不同的影响。

  当商业银行的股权集中度较高时,最大股东或前几大股东掌握绝对的控股权,在遇到重大决策时,容易形成统一的意见,战略执行效率较高,有利于加强对董事会和管理层的监管。同时,对董事会和管理层的激励会更加直接和迅速,激励效果比较显着,促使管理层工作效率的提高,促进银行经营绩效的提高。

  但是,在进行决策时,单个大股东或少数大股东偏向于考虑到自身的利益,利用其较大的控股权谋取自身利益的最大化,很可能有损其他股东的利益,众多中小股东的利益无法得到保障。在股权集中度较高时,股东会需要较好的监督机制,才能约束和制衡大股东的行为。而在一股独大或多股独大的情况下,良好的监督机制的建设往往比较困难。同时,管理层或代理执行者容易受到大股东的控制,从而其决策行为和行动会照顾大股东的利益,较少考虑其他股东的利益。而这些行为和决策都会直接或间接影响到银行的经营绩效。因此,股权过于集中会对银行的绩效造成不利的影响。

  当商业银行的股权集中度较低或较为分散时,在股东大会中,会出现没有任何股东掌握绝对控股权的情形。因此,在股东大会中,各个股份比例相当的股东可以形成相互制约和监督的局面,他们会偏向于建立稳定有效的监督机制,促进监督体制的完善,提高监督的效果。这些措施可以促使管理层人员更加努力地工作,以银行的利益最大化为目标,有利于银行经营绩效的提高。

  在上市银行中,当股权较为分散时,会造成部分较小股东不愿意或没有条件参与银行的治理和决策,他们的观点和意见无法有效地得到表达,最终有损这些股东的利益。另外,当股权较为分散时,各方都坚持自身的利益和意见,会导致意见较难统一,在关键时刻和重大问题上较难快速决策和响应,错失难得的时机,最终对银行的经营造成不利的影响。因此,较为分散性的股权结构在一定程度上会降低商业银行的经营绩效。

  2.2.2、股东性质对经营绩效的影响

  上市银行的股东依照性质分类,可以分为国有股东,法人股东和社会公众股东。不同性质的股东,所代表的利益主体不一致,所持有的经营理念和方针不一样,那么,他们对银行的内部治理机制造成的影响也不会相同。因此,不同性质的股东对上市银行的经营绩效的影响也不相同。国有股东代表的主体是各级政府或国有企事业单位,他们不仅追求经济利益,还看重国家利益和社会利益,例如:政治和社会的稳定,宏观经济的稳步发展等。国家股东的实质是全体国民,然而作为代理人,其在股东会具有决策力和发言权的却是国有法人。因为较长的代理链的存在,在激励机制方面和监督机制方面,国有股东的执行效率不如法人股东,进而对银行的绩效造成不利的影响。

  上市银行中,国有股东具备其有利的一面。国有股东更多代表的是政府或国家的利益,而银行业的监管部门往往具有较深的政府背景。在某种程度上,国有股东的政府背景和监管部门的政府背景会有部分重合,因此,国有股东能从中获取超过其他类型股东的利益。例如:在国家重大投资项目和基础设施项目上,国有银行争取的信贷项目要远多于股份制银行。

  上市银行中的法人股东,其参股银行的主要目的是获得经济利润。同时,相较于国有股东,它们所附带的行政色彩和行政干预较少,会更加关注上市银行的经济利润和长期收益。在银行的内部治理机制建设方面,法人股东注重通过加强激励机制和监督机制的建设,有效地激励董事会和监督管理层,以此规范日常运营,促使管理层高效率地工作,促进银行经营绩效的提高。因此,在银行的内部治理效率和长远发展上,法人股比国有股更有优势。然而,法人股东的大量存在,也会带来一些弊端。正因为法人股东特别看重经济利益,可能会导致各法人股东间存在不合理甚至非法的关联交易和内部交易,出现不公正的经济行为,从而有损其他股东和债权人的利益。最终,这些行为会有损上市银行的价值,不利于经营绩效的提高。社会公众股东的股份在上市银行的总股份中,不仅份额比较小,股份还比较分散。同时,社会公众股东主要来自资本市场的投资者,他们更加关注资本投资的经济报酬和短期利益。所以,社会公众股东的特点决定了他们在银行的股东会中几乎没有决策的动力、水平和权力。因此,社会公众股东的存在并不会对上市银行的股东会和内部治理机制造成影响,他们对上市银绩效的影响非常有限。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得知:上市银行中,不同的股权集中度及不同类型的股东,通过层层传递作用,影响内部治理机制,最终会影响到上市银行的经营绩效。其具体影响路径如图 3 所示:

图 3 银行股权结构的影响机制
图 3 银行股权结构的影响机制

返回本篇论文导航
相关内容推荐
相关标签:
返回:财务管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