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
一、选题缘起。
本论题属于中国哲学中阳明后学的学理研究,试图以"基源问题研究方法"和"范畴分析方法"相结合,对阳明后学中泰州王学一脉作心性论上的探讨,尽可能地理清泰州王学在心性自然思想上的共性论题和基本成就。
进入二十一世纪之后,随着国内学者与港台、美日韩学者之间的学术互动、交流的频繁,陆王心学研究已日益形成了"国际陆王心学研究"的主体脉络,这也成为研究陆王心学的发展趋势和学术视野。阳明后学一直是其中的一个重要研究课题,泰州王学作为阳明后学的一支,由于自身的特殊之处,自然也成为学界研究的重中之重。
2013 年我申请了《成圣与真人--李贽的异端思想新探》的课题,在研究中认识到晚明"性灵文学"的昌盛和"狂禅思潮"的发展,都直承李贽"童心说"的影响。可以说李贽"童心"思想使得晚明的文学思想焕然一新,为后来的文学注入了生机,但究竟是什么样的哲学思想可以迸发出这么大的人文力量?细究李贽的文本,不难发现一种异于儒家传统的心性理论--心性自然的思想,即对于传统道德心性论的一种修正思想,"心性自然思想"突破了儒家传统道德人性论的窠臼,但又不是完全的拒斥,而是以自然人性论对道德人性论进行重新阐释。诚然,李贽的自然心性思想有着理论上的渊源--泰州王学。我在广泛地翻阅相关的研究资料中发现,学界并没有将这一思想的理论内涵进行细致地分析和卓有成效的价值体现。
在此双重背景下,我决定在原有课题的基础上将研究的深度和广度向泰州王学方向延伸,这样的思考结果便是《泰州王学心性自然思想研究》这个选题。文章欲以泰州学派王艮、王襞、罗汝芳、李贽一脉为发展线索,以"心性自然思想"为中心,重在理清泰州学派中"心性自然思想"的形成缘由、核心内容、主要特质及当代启示。这样选题的理论意义在于,在原有课题的研究之上,可以更加全面的把握李贽"异端"思想的理论渊源,拓宽了课题的深度和广度。同时,论文可以参考借鉴原有课题中已经形成的一些基础的认识和心得。再则本文"心性自然"这一概念也是在泰州王学王艮、王襞、罗汝芳、李贽一脉学人的思想分析中界定和确认起来的,试图以不一样的视域和理论去描述和诠释他们的思想。
二、研究现状分析。
泰州王学作为晚明思潮的主要推动者,对明中后期的思想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尽管历来对泰州王学的评价判若云泥,但是晚明思潮已成事实,对于泰州王学在这一历史阶段扮演的角色,从不同的视野观察则得出不同的结论。其中涉及到研究者的研究方法、研究目的、政治立场、价值所好等等因素,重新整理有关泰州王学的研究成果,是首要的入手处。
(一)国内外研究综述。
从明末清初起,阳明后学的研究多是学案体和宗传体,这为后期学者的研究提供了大量的一手资料,甚至成为了后期研究者的文本来源。近代以来,嵇文甫和荣肇祖两位先生开启先声,形成了大陆研究阳明后学的风潮,但是只是短暂的繁荣,建国之后到 80 年代之间独具创新的学术着作十分稀少。恰是在这一时期,日本和港台地区的学者以原典为基础的研究,在实证性和体验性方面都取得了可喜进步。
80 年代之后,大陆学者借鉴和吸收了现代新儒家牟宗三、唐君毅、徐复观等和京都学派冈田武彦、荒木见悟、沟口雄三等为代表的研究方法、思路和学术成果,出现了相关阳明后学(包括泰州学派)的一批研究成果,对此我将相关泰州学派的文献从四个方面进行梳理分析。
1、关于中国哲学史和思想史的研究。
明末清初诸位学人所着的学案、宗传体可以看作是相关泰州学派的最早研究。
黄宗羲的《明儒学案》则是这一方面的集大成,后人研究明代儒学也必参考此书目,但是不可作为明代儒学的实录,其中收录了泰州王学 30 余人的语录和论着节选。
随着清代哲学的转向,考据之风代替了性理之学,对于泰州王学的研究十分匮乏。
民国之时,首开阳明后学研究学风的为容肇祖的《明代思想史》和嵇文甫的《晚明思想史论》,对后世阳明后学的研究影响深远,嵇文甫先生提出的"王学左派"一词在日本学者那里得到长足的发展。岛田虔次的《中国に于ける近代思惟の挫折》
,本书指出了"童心说"是心学的逻辑终点,重在对阳明学、泰州学派、李贽一脉所具有的近代思想因子进行分析。建国之后,侯外庐的《中国思想通史》第四卷和任继愈主编的《中国哲学史》两本书籍尽管带有阶级分析、唯心唯物的观点,但是对于泰州学派的关注尤多。
王健的《中国明代思想史》着重考察了王艮学说思想与陆王心学之间的关系。张学智的《明代哲学史》是目前为止唯一明代哲学断代史,对于泰州学派的脉络给予了很独特的思考。陈来的《中国近世思想史研究》对中国哲学思想史上的"道学"与"心学"进行了文献史料的考证及社会文化史的研究。
总体而言,以中国哲学史和思想史为视角研究泰州王学都是放入整个哲学史和思想史的视域中进行考察和分析的做法,系统性强但是细化深入不够,很多思想甚至有硬拉"古人之意"为自己着作立意的做法,需要细加爬梳。
2、关于宋明理学整体性的研究。
宋明理学的整体性研究无论其采取何种方法,都以概念范畴的明确和思想脉络的理清为主,有着很强的理论思维和辨证方法。其中涉及泰州王学论述的代表性着作有,吕思勉的《理学纲要》专设王门诸子一章,但是没有李贽的评述,这是以一种正统学说为前提的梳理;牟宗三的《心体与性体》在研究方法和研究形态上树立了中国哲学和传统文化研究的新典范;侯外庐、邱汉生、张岂之主编的《宋明理学史》以整个理学的形成和发展为背景,其中对于阳明后学各派的思想特色的介绍及其文献材料的搜集尤为着力。这期间也有些专着注重对理学和心学的逻辑结构、概念范畴、思想脉络的厘定。在心性论的研究上,唐君毅先生首先对心性之说进行了个例的研究。蔡方鹿的《宋明理学心性论》是中国大陆第一部系统研究宋明理学心性论的专着,对宋明理学在心性论上的流变做了仔细的论述。
3、关于陆王心学思想的研究。
泰州学派作为阳明心学的重要一支,其思想渊源正是以陆王心学为主(尽管其有一定的反叛),所以在后人与今人陆王心学的研究中自然也会有对泰州学派的延伸性论述。所以,我将其归为一类进行了整理。80 年代之前,大陆陆王心学的研究一直是屈服于政治之下,没有独立的学术体系,所以成果微乎其微,主要以港台和日本学者的论着为主,两部大着极为关键。冈田武彦的《王阳明と明末儒学》主要对阳明后学的分化作了另辟蹊径的分析;牟宗三的《从陆象山到刘蕺山》主要对王学之分化与发展作了自己独特的解释。改革开放之后,大陆陆王心学的研究也相应地进入了一个正本清源、迅速恢复的新阶段。进入 90 年年代之后,最为代表的就是陈来和杨国荣两位教授,陈来教授的《有无之境--王阳明哲学的精神》和杨国荣教授的《王学通论--从王阳明到熊十力》、《心学之思--王阳明哲学的阐释》,这几本代表了大陆阳明心学研究的最高水平,陈来先生一书不仅史料详实而且对王阳明的问题意识和解决之道都做了新的挖掘和阐释。杨国荣先生一书逻辑推演严密、思想分析深入,着重诠释王阳明哲学的普遍理论意义。这两部专着从不同的视域去剖析王阳明的哲学精神,其中涉及到了泰州王学与阳明心学之间的内在联系。后期,刘宗贤的《陆王心学研究》对陆王心学孕育、萌发、形成、发展到集大成的过程中关键的几位心学家的思想渊源流变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冯达文的《宋明新儒学略论》一文认为王心斋及泰州学派是由主情论开示出了境界论,这种观点我非常认同。
4、关于泰州学派和个案分析的研究。
泰州学派人物厘定一直是学界研究的重点,尤其是对于李贽的定位尤为复杂,泰州学派作为阳明后学研究的重点,无论从哲学史上和思想史都取得了长足的进展,尤其是个案研究。
杨天石的《泰州学派》是大陆较早研究泰州学派的着作,虽然带有阶级分析的观点,但是一些观点依旧很有启发意义;龚鹏程的《晚明思潮》发前人之未发,使得读者耳目一新,对于罗近溪的分析尤为独特;屠承先的《本体工夫论》以本体工夫论为主线,揭示出了泰州学派的即本体即功夫的特质;林子秋等所着《王艮与泰州学派》对泰州学派进行了三段分期,对于现在的学者研究依旧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之后针对泰州王学学人的个例研究佳作不少,其中涉及到了王艮、罗汝芳、李贽三人的专着实在不在少数,基于本文是对泰州王学做整体性的研究,这类研究学人思想的成果在此就不做文献的归类整理了。
季芳桐的《泰州学派新论》主要理清了泰州学派与儒家、佛教、道教的关系,尤其对泰州学派中诸如"诚意说"、"大成学"、"百家日用是道"等核心命题进行了较多创新的研究,这为学界后期的泰州学派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视野31.就国内关于泰州学派研究最新动态可以归结为两个中心。
其一,以吴震先生和钱明先生为中心的阳明学及阳明后学研究体现了国内阳明后学的最高成果。吴震的《阳明后学研究》32是以哲学史、思想史、考据学、学术史、社会文化史等多方面为研究进路,对王艮、罗汝芳的思想及概念进行了细致的论证。钱明的《阳明学的形成与发展》其中中篇和下篇的论述中对于泰州学派皆有相关的涉及。近十年来,浙江省国际阳明学研究中心已经在搜集整理的基础上出版了《王艮、王襞、王栋集》和《罗汝芳集》.由吴光教授策划与主编的《阳明学研究丛书》,包括专着十部,论文集一部,历时二十余年,业已全部发行,这是进入二十一世纪之后,我国阳明学研究成果的集结。其中,吴震先生的《泰州学派研究》是现当今国内研究泰州学派的最新力作,本书从"泰州学派"的重新厘定着手,对那些没有明确师承关系的学人予以暂时搁置,集中探讨了王艮、王襞、王栋、颜钧、何心隐、罗汝芳的思想学说,提出了泰州学派具有浓厚的社会、政治、宗教取向。
其二、以扬州大学为中心的泰州学派研究。近年来对泰州学派的美学思想进行了全面而创新的诠释,并在扬泰文库·审美文化系列丛书中出版。其中姚文放的《泰州学派美学思想史》是国内第一本系统介绍和论述泰州学派美学思想的专着。胡学春的《真:泰州学派美学范畴》从"真"所具有的美学内涵出发,从理论上揭示了泰州学派与中晚明时期求真思潮的内在学理联系。
(二)泰州王学研究趋势。
进入二十一世纪之后,在泰州王学的研究上,泰州王学的思想不仅在通过义理、考据的方法得到发展,而且延伸向了经学与宗教、社会与心理、文化与士人心态及文史哲等交叉方面,极大的拓展了研究的方向,呈现出从人物到流派、从概念到义理、从个案到学系的总体性的具有交叉研究的特色。加之,大陆学者借鉴和吸收了学者牟宗三、唐君毅、刘述先、冈田武彦、荒木见悟、沟口雄三等人的研究方法和学术成果,自觉吸收西方哲学、宗教学、社会学等相关理论资源,逐渐开辟出一条具有新的学术视野、新的问题意识、新的研究方法的路径。
三、研究方法和思路。
本文采用了劳思光先生所提倡的"基源问题研究法":以逻辑意义的理论还原为始点,以史学考证的方法为助力,以统摄个别哲学活动于一定设准之下为归宿。
同时,也兼容地采用了传统哲学问题中以范畴概念为中心的考察路径,旨在以传统的哲学术语来体现泰州王学心性自然思想的内涵。现将论文的研究方法与技术手段清晰地表达如下:
第一步,泰州学派中从王艮"学宗自然"开始,罗汝芳和李贽进行了二次、三次的义理发挥,"心性自然思想"从一而贯,这是这一思想的总脉络。从王艮到王襞、罗汝芳、李贽三人的心性论无不是在向自然阐释方向靠近,所以,我将"心性自然的思想"作为本论文研究着手的"基源问题".从而广泛地阅览四人的文本以及涉及四人思想言论的着作,收集四人关于"心性自然"的一切论述。
第二步,掌握这一"基源问题"之后,理清因这一问题而引发的每一次论述,每一问题(每一个问题都是围绕其核心范畴而展开的,这些核心范畴的诠释中有着许多学理上的共性特征)的解答,即形成了整个论文理论框架的一部分,这里极其注重理论构建的"真实性"和"系统性".
第三步,提出设准,即对自我研究中产生的心得体会进行整理,但是不可独断、空疏。便于文章的畅达通顺,现将一些基本问题的界定交代如下:
1、关于"心性自然"概念的界定。
王艮所创泰州学派即是王学的重要一支,其"学宗自然"理论特质构成了它心性论的主体。后人多称为一种自然人性论,以偏概全的做法往往使得思想的精华丧失。泰州学人面对的正是"道德泛化"和"自然欲求"紧张的历史局面,由此而发挥出的义理阐述,笔者认为是一种心性自然的思想,即泰州王学心性论传承阳明"以心统性"的特征,在本体上,重在对"心"进行自然而然存在状态的考察和描述,并对"私"和"情"进行了先天本体上的升格;以此为逻辑点,在工夫上,围绕"百姓日用"和"道"的关系对"心"的日常功夫的落实找到了自然流化、简易直接的路径;最终在境界上实现了一种既尊重人性欲求,又强调内化之礼的自然和乐人生状态。我认为"心性自然"这一概念更为全面的概括出了泰州王学中对自然性、道德性和超越性的完善融合。
2、关于"泰州王学"称谓的选定。
儒学学派受见地或师承的不同,形成了不同的学问学术或思想体系,而学派的名字多是由后人命名。诸如宋代紫阳学派是以朱熹的别号得名;清代的乾嘉学派是以时代命名;传统意义上的姚江学派则是以王守仁的出生地为名,在学派中,还会出现宗、门之类的分支,姚江学派中就有浙中王门等六门;清末太古学派后也分为北宗与南宗,后来南宗传人黄葆年创建了"归群草堂",世人称为"黄门".可见,学派是比宗、门大的学术群。
黄宗羲所撰《明儒学案》,出于正统儒学家的学理分析,认为:"阳明先生之学,有泰州、龙溪而风行天下,亦因泰州、龙溪而渐失其传。泰州、龙溪时时不满其师说,益启瞿昙之秘而归之师,盖跻阳明而为禅矣。"把泰州学派划分在了王门之外。尽管如此,不难看出泰州学派在王门中的重要地位,可以确定泰州学派是阳明后学的重要一支。黄宗羲视泰州学派为王学歧出,就掩盖住泰州一脉与阳明学的内在关系和学术理路的延接。加之学界对这一称谓已达成惯例,本文遂沿用"泰州王学"这一称谓,旨在表达泰州学派和阳明心学的重要传承关系以及对泰州学派性质的基本态度。
3、关于文章人物脉络的厘定。
本文对泰州王学心性自然思想的考察基于王艮、王襞、罗汝芳、李贽一脉。之所以以四位为依据,原因在于:其一、后人对泰州王学人物思想分析注重个案的分析和比较研究,对于整体性上探讨是缺乏的,笔者认为其四人在心性的自然存在状态表达上有共通性。其二,王艮、罗汝芳、李贽三人在"百姓日用"和"道"的命题诠释上是从一而贯,皆有创新的。其三,后人在泰州王学的人物分析中已形成了一条较为清晰的线索,皆与四人有着重叠。
其四,基于泰州王学学派内部人物繁杂,要想把握这一学派的特质就要在思想贯通的情况下,择取出几位最具代表性的人物予以分析,笔者认为此四人最为适宜。二王、罗、李四人可谓师承相传,虽思想各异,但就"心性自然"的一面,是有共通性,所以兹取四位为考察对象。
王艮(1483--1541),本名银,号心斋。后由王守仁改为名艮,字汝止,皆取自《易·艮卦》"道止于至善"之意,为明南直隶泰州安丰场(今江苏东台市安丰镇)人。王襞(1515--1587),字宗顺,号东崖,王艮的次子。九岁起,随父至会稽,在阳明门下游学,师事王畿等,先后停留越中将近二十年。王守仁死后,王艮回到家乡开门授徒,王襞成为其父的得力助手。罗汝芳(1515--1588),字维德,号近溪,江西南城人。在 16 世纪 40 年代拜颜钧为师,成为颜钧的高徒。
李贽(1527--1602),号卓吾,自称温陵居士,为福建泉州府晋江县人。李贽尝师王艮之子王襞,虽与罗汝芳没有直接的师承关系,但是思想上是相通的,可以看作是罗汝芳之后的思想高峰,也是泰州王学的终结。当然本文也偶有将泰州王学其他学人的文本引入,皆是为了文章的顺畅。
四、研究创新点和不足。
(一)研究创新点。
1、以"基源问题研究法"和"范畴分析法"相结合的研究方法,理清了泰州王学心性自然思想主要内容和共性特征,打破了以人物为中心的观点论述方式。
2、"心性自然"既是一个概念,也是一种思想。较之以往"自然人性论"和"道德人性论"两分法,"心性自然"更可以直接反映出泰州王学心性论的内在实质,体现泰州王学在心性论上的特色。
3、本文对泰州王学心性自然思想的探究,是在概念界定,人物厘定,称谓选定的基础上而进行的共性分析,对泰州王学这一学术群中的核心命题进行了阐述。
4、本文考察泰州王学本体与工夫统一的路径是在"百姓日用"与"道"的统摄上实现的,具有很强的现实性指导意义。
(二)研究的不足。
泰州王学心性自然思想的研究,是阳明后学的学案研究,是对泰州王学心性论主体内容的研究,对于文献的把握程度和思想的诠释路向有很强的要求。受限于自身专业知识、素养和理论水平,在本文的写作和表达上存在的问题肯定不少。尤其是"心性自然"这一概念的把握是否准确,的确是一个不小的问题,仍需要继续深入的思考。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中华文化在世界东方走过了自己独具特色的辉煌历程,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出现了诸子蜂起、百家争鸣的现象。同时中华民族重视历史经验,重视保存历史资料,其中《论语》作为其中代表流派儒家的经典被流传下来。古人云:半部《论...
儒家文化在中国古代社会具有普适性价值,无论是意识形态功能还是教化功能都在中国文化体系中居主导地位。而在近代中国,儒学的普适性受到了西方文化大规模涌入的挑战和中国传统社会解构的影响,在中国文化体系内的地位开始发生动...
春秋战国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动荡、大变革的时期,在此历史背景下产生的诸子百家思想以其大视野、多元性、开放精神、独创精神闻名于世.我们今天在研究这段以复杂、深刻、广大、精彩着称的思想史时,同样要秉持多元、开放的姿态,不要被固定的方法、单一的立...
摘要习近平指出:中华民族历来崇尚和为贵、和而不同、协和万邦、兼爱非攻等理念。兼爱是人立身处世的准则,是社会和谐发展的保障,是国家繁荣富强的基石,是世界和平共荣的依托。兼爱思想展现出墨子一生摩顶放踵利天下的人生追求,在国家、社会和个人层面...
持而盈之,不如其已语出《道德经》第九章,意为执持盈满,不如适时停止,正所谓月满则亏,水满则溢,老子想要表达的正是适可而止的思想。对企业而言,不唯利是图、贪得无厌,理性追逐利润,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同时,企业也要有长远的眼光,不涸泽而渔,不...
丹斋申采浩(18801936)是20世纪韩国最杰出的人物之一。他是一位以主体哲学为根基的宁死不屈的抗日斗士、独具一格的历史学家、夙夜不懈的爱国作家。正如韩国近代著名作家洪命熹对申采浩的高度评价丹斋怀有惊人的彻头彻尾的朝鲜之心脏,丹斋就是民族魂的象征。若...
一《周易》最初是为占卜服务的,其中包含丰富的哲学思想,是我国古代思想史上最为奇特的哲学着作.这些思想是我国上古人民认识外部世界过程中高度抽象认识的结晶,包含丰富的辩证法思想,体现了古代人民的高超智慧.现传《周易》由经、传两部分构成,经包括六十...
四、完善科学技术发展的舆论控制对策(一)提高公众媒介素养水平,规避舆论失真和恐慌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公众科学素质水平的普遍提高,现代公众基本上都具备了媒介的使用素养,具备阅读媒介信息和应用新媒介的操作能力。而随着社会对于知识保护意识的不断提...
一、引言所谓养心,就是指立足于个体之心,探讨如何使个体之心合于天、道,从而重建社会秩序与价值体系。[1]在中国的大量典籍中,古代圣贤都把养心作为养生修为的第一要务,养心成为传统文化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儒家以诚正、仁智养心,道家以虚静、真常养...
一、关于《庄子》研究方法与范围的讨论《庄子》长期以来一直受到中外众多学者的关注,学界对其的研究方法也可谓是百花齐放。在此,我们重点关注和反思对《庄子》研究的突出特性和趋势。比如,当我们讨论《庄子》哲学,是否有绝对充分的理由将讨论范围限制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