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哲学论文

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哲学论文 > 东方哲学论文 >

中国科学精神推进研究结论与参考文献

来源:未知 作者:陈赛楠
发布于:2017-02-09 共3284字
  本篇论文快速导航:

展开更多

  结 论
  
  当代中国正处在历史发展的新起点上,正是由于中国坚持和弘扬科学精神,中国才有了现在综合国力,科学精神是促进中国向前发展的核心动力与精神力量之基,中国要实现预定的发展目标,必须坚定不移地坚持和倡导科学精神,大力弘扬和培育科学精神,及时发现与纠正影响与制约坚持和培育科学精神的非理性观念,探索培育科学精神的规律,不断创新科学精神的理论,建立起实现中国科学发展的哲学基础与精神动力。
  
  本文通过研究当代中国科学精神现实状况。从科学精神的内涵、特点和历史演变入手,从不同的角度对科学精神的概念进行了界定,概括了科学精神的特点。科学精神的发展是一个中西交替,曲折渐进的过程。在西方的发展从古希腊的勃发到中世纪的低谷,从中世纪的低谷到文艺复兴提升直至启蒙运动时期的高涨,科学精神的发展经过一个逐渐蓬勃的发展过程;科学精神在近代中国的发展有“三个彰显点”,形成了一个上升曲线。纵观世界,可以说科学精神是人类永无止境、永不会停止的生长点。对正处在一个新起点上的中国培养科学精神所具有的价值进行分析是必要的。从现实的角度看待科学精神培养的价值,可从推进人的全面发展与社会的现代化二个层面进行概括。科学精神既是“推进”的动力,又是“推进”的内容。在当代中国科学精神得到大力弘扬与培育的同时,也无庸置疑,在一些领域亦存在一定程度的不足和问题,并且有着极其复杂的原因,分别从社会生活、经济发展、思想文化、教育科研四个领域对科学精神的现实状况进行了逐一分析,并归结出了导致这种状况的原因分别是封建思想的束缚、科学教育的欠缺、科普的薄弱以及自利的限制。最后主要阐述提升中国科学精神的主要路径,分别从教育、社会、思想三个方面进行分析。本文是一种开放的理性和实践的现实的学术态度对科学精神的诸多方面,进行多层次,多维度的研究,试图从宏观经济分析的角度,同时结合微观研究考证,用科学的,哲学的,历史的,视野及理论方法进行探索。同时还依托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的方法论和世界观为指导,努力实现整个社会的科学精神的推动和普及,体现历史和逻辑一致的原则。
  
  当代中国正处在历史发展的新起点上,正是由于中国坚持和弘扬科学精神,才取得了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科学精神是推进中国发展的核心动力与精神力量之基,要实现中国发展的预期目标必须继续坚持与培育科学精神,因此,深入探讨科学精神的内涵、特点与历史演变,客观评估科学精神的现实价值,“精准”分析当代中国科学精神的现状,找出存的问题与原因,合理设计提升科学精神的途径是实现中国科学发展的哲学基础。


  参考文献
  
  [1][美]R.K.默顿。科学社会学[M].鲁旭东,林聚任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0 年
  
  [2]梁启超。科学精神与东西文化[J].民主与科学。2006 年,第 12 期
  
  [3]彭炳忠论科学精神[J].自然辫证法研究。1998 年,第 10 期
  
  [4]王大珩,于光远。论科学精神[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1 年
  
  [5]巨乃岐。试论科举精神[J].科学技术与辩证法。1998 年,第 l 期
  
  [6]江泽民。论科学技术[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1 年。
  
  [7][美]爱因斯坦。A.爱因斯坦文集(第三卷)[M].许良英等编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0 年。
  
  [8][美]爱因斯坦。A.爱因斯坦文集(第一卷)[M].许良英等编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0 年。
  
  [9]任鸿隽。科学救国之梦--任鸿隽文存[M].上海: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2 年。
  
  [10][英]皮尔逊。科学的规范[M].李醒民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2 年。第 10 页、第 13 页。
  
  [11]萨立凡(J. W. N. Sullivan)。科学的精神[M].萧立坤译。台北:商务印书馆,1971 年。
  
  [12][美]克里斯托弗·托默。科学幻象[M].王鸣阳译。江西:江西教育出版社,1999 年。
  
  [13][美]伯纳德。巴伯。科学与社会秩序[M].顾昕译。北京:三联书店,1991 年。
  
  [14]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着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M].第三版。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年。
  
  [15]乔治·萨顿。希腊黄金时代的古代科学[M]鲁旭东译。河南:大象出版社,2010
  
  [16][德]卡西尔。人论--人类文化哲学导引[M].甘阳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13 年。
  
  [17][法]卢梭。论科学与艺术[M].何兆武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 年。
  
  [18]席勒。审美教育书简[M].张玉能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12 年。
  
  [19][美]萨顿。科学史和新人文主义[M].陈恒六、刘兵、仲维光译。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7 年。
  
  [20]丁祯彦、臧宏。中国哲学史教程[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年
  
  [21][英]波普尔。猜想与反驳:科学知识的增长[M].傅季重等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5年。
  
  [22]黄济。中国传统教育哲学思想概论[M].河南:河南教育出版社,1994 年。
  
  [23]席泽宗。科学史十论[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 年
  
  [24]吴国盛。科学的历程(第二版)[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年
  
  [25]殷登祥。科学技术与社会概论[M].广东省出版集团,2007 年
  
  [26]海森堡。范岱年译,物理学和哲学[M].商务印书馆,1999 年
  
  [27]魏宏森。系统科学方法论导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 年
  
  [28]李醒民中国现代科学思潮[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4 年。
  
  [29][英]理查德·道金斯。自私的基因[M].卢允忠。张岱云。陈复加。罗小舟译。北京:中信出版社,2012 年。
  
  [30]叶福云等。科学精神是什么[M]江西:江西高校出版社,2003 年。
  
  [31][英]皮尔逊。科学的规范[M].李醒民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2 年。
  
  [32][英]约翰·西奥多·梅尔茨。 十九世纪欧洲思想史(第一卷)[M].周昌忠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 年。
  
  [33]方舟子。论科学精神[EB/OL].新浪博客。2015 年 4 月 16 日
  
  [34](法)加斯东·巴什拉着,钱培鑫译。科学精神的形成[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 2006年
  
  [35]罗志希。科学与玄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 年
  
  [36]汪子嵩。希腊的民主和科学精神[M].北京:三联书店,1988 年
  
  [37]肖峰。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4 年
  
  [38] 毛建儒。 论科学技术发展的社会因素 [M]. 山西人民出版社, 2004
  
  [39] 王国忠。李约瑟与中国[M].上海:上海科普出版社,1992.
  
  [40] 刘彦玲。 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并重--谈高校实验室管理理念[J]. 才智。 2011.(32)
  
  [41]石华。科学精神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文化基础[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 年,(02)
  
  [42]赵杰。科学与人文的结合[J].华章。2011.(29)
  
  [43]宋海龙。论科学对道德建设的推动作用[J].自然辩证法研究。1999 年,第 9 期
  
  [44]江泽民。用现代科学技术知识武装起来─-现代科学技术基础知识(干部选读)序[J].中国科技论坛。1994 年,第 2 期
  
  [45]姜桂兴、武夷山。发达国家的国家创新战略对我国的启示[J].世界科技研究与发展。2005年 12 月
  
  [46]王步前。论科学精神培养的当代价值[D].北京交通大学,2010 年
  
  [47]王璇。胡锦涛新闻思想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1 年
  
  [48]陈勇。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关系探析[J].自然辩证法研究。1997 年第 1 期
  
  [49]***。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的说明[EB/OL].新华网。2015 年 11 月 3 日
  
  [50]胡适。我们对待西洋近代文明的态度[EB/OL].腾讯网。2013 年 4 月 10 日
  
  [51]周自横。庞加莱:伦理和科学[EB/OL].豆瓣小组。2009 年 2 月 8 日


  致 谢
  
  本论文是在我的导师秦裕华教授的悉心指导下完成的。秦老师在专业上给予我耐心、细致地指导,无论是在文章的选题、结构的调整,还是在内容的修改增删,都得到了秦老师极大的帮助和指导。同时,导师严谨治学作风和踏实的工作态度都让我受益匪浅。在生活中,秦老师给予了我亲切的关怀,她一向和蔼可亲、平易近人的态度,让我学会了拥有一种平和的处事心态。导师的言传身教,将令我终生受益匪浅。在此,谨向导师表示深深的谢意和崇高的敬意。
  
  赵新居老师、罗淑荣老师、郝新鸿老师、许玲老师、魏莉老师、郭玉云老师在我三年学习过程中给予了很大的帮助。尤其是在我的论文进行开题报告之时,她们提出了许多有针对性的意见和建议。我的论文得以按时完成,与她们的帮助与关怀是分不开的。在此,我真诚地感谢每一位老师!
  
  感谢本文所引用参考文献的作者们。
  
  感谢各位老师和专家学者对本论文的评阅与赐教。
返回本篇论文导航
作者单位:
相关内容推荐
相关标签:
返回:东方哲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