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当前的社会经济发展比较迅速, 发展过程中法律制度的完善也愈来愈重要, 尤其是处在依法治国的发展时期, 就要将各个领域的法律体系进行完善。本文主要从法理学的角度对见危不救进行详细探究, 希冀能借此对实现法律体系完善有所裨益。
关键词:见危不救; 法理学; 入刑可行性;
处在法治社会, 为能进一步完善法律制度, 就要对见危不救从法律制度上进行完善, 将见危不救入刑是法治社会未来发展的重要方向。在深化对见危不救法理学的探究下, 能对见危不救从理论上有更深的了解和认识, 这对促进其立法是比较有利的。
一、见危不救的原因分析及类型体现
(一) 见危不救的原因分析
社会的发展过程中, 人们对于见危不救也有着新的认识, 尤其是处在法治社会, 法学界对见危不救入刑也有着激烈的争论。见危不救的原因是复杂的, 由于国家在见义勇为保障方面的不足, 就使得见危不救的现象也越来越多, 国家在见义勇为的制度保障上比较缺乏, 一些人见义勇为而造成受伤以及致残的现象常见, 而国家对此没有相应的奖励扶助, 见义勇为者自己过着艰难的生活[1]。还有是政府重视物质奖励而轻视精神方面的宣传, 最终使得见义勇为成了义和利的纠葛, 救人受伤以及致残的人没有得到人身损害人的救济。另外, 见危不救的原因还在于经济的迅速发展而在道德建设方面没有进行强化。经济迅速发展的过程中, 使得人们有着多样化的利益诉求以及价值观念, 人们对于道德的理解以及需求也随之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市场经济自主性使得人们更加注重个人的利益, 陌生人社会带来的负面效应也使得人们对见义勇为有着隔膜, 见危不救的比率大大增加。陌生人社会使得人们间的信任感愈来愈薄弱, 同时人们的同情感以及负疚感也大大降低。
(二) 见危不救的类型体现
见危不救的类型是多样的, 根据不同的标准能划分成不同类型, 如从主体角度进行划分就有特定主体以及一般主体的见危不救。所谓的特定主体就是有着特定职责以及救助义务的人, 警察、医生等即是此类。还有是和期待救助人有特殊社会关系人员, 夫妻间以及有着抚养以及赡养义务的人间见危不救[2]。而从一般主体的见危不救类型主要是没有特定职责以及救助义务的人群。见危不救类型从形式角度来看, 也可以分成几种不同的类型, 如不报告他人危难以及不应公务员请求协助救助等类型。
二、见危不救入刑可行性及构想设计
(一) 见危不救入刑可行性
见危不救入刑的争论由来已久, 社会上和法学界有着不同的观点, 有的认为见危不救应当入刑, 其主要的理由是见危不救对社会所造成的危害是相当大的, 对社会产生不良影响, 见危不救使得社会产生的影响和社会存在基础背道而驰。要把重大道德义务法律化, 将见危不救上升到法律的高度, 将法律和道德紧密的结合起来, 这对规范社会秩序就有着积极作用。还有的观点认为见危不救不应该入刑, 认为见危不救社会危害是非常小的, 法律规范还是威慑为主, 刑法处理力度就过度了[3]。道德不能够法律化, 两者总体是分离的, 不能将把法律等同道德。对于不同的争论就要对此进行详细的探究。
笔者认为见危不救入刑有着其可行性, 主要就是因为见危不救所呈现的社会矛盾已经愈来愈突出, 见危不救构成对公民生命健康权以及社会主义道德风尚和公共秩序等的破坏, 法律对这一趋势不进行规制, 就会对社会秩序造成很大的不利影响。再有就是道德已经无力规制见危不救, 当前必须依靠法律力量来规制。刑法以外的其他法律不能规制见危不救, 所以综合考虑见危不救入刑有着其可行性。
(二) 见危不救入刑构想设计
见危不救入刑要从多方面进行考虑, 制定和我国的国情发展相适应的规定制度。从见危不救犯罪构成要件方面来看, 犯罪主体救助主体要满16周岁, 对主体提出较高道德标准, 心理意识要是成熟的人。主体需是有着救助能力的, 救助能力是见危不救诸司法证明标准当中任意性最强的标准, 救助主体怎么样才算是有能力救助, 这需要在具体的情况进行判断。从主观层面来看, 见危不救者主观明知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放任发生的结果, 心态符合故意犯罪构成[4]。进行入刑确立的原则需要是能将刑罚的功能得以有效发挥, 以及达到刑罚的目的, 见危不救行为和危害结果并没有直接关系, 因此对见危不救定罪不能过重, 要以罚金为主, 轻度自由刑为辅, 自由刑在一年以下有期徒刑, 拘役等, 并处以及单处罚金, 造成他人死亡后果就要加大处罚的力度。
三、结语
总之, 当前对见危不救的入刑的考量, 需要和当前的社会经济发展现状紧密结合起来, 和我国的国情紧密结合起来, 还要能够依赖证据法以及民事诉讼法进行配合规定等, 保障见危不救的合理处置。
参考文献
[1]梁文彩.对“见危不救”犯罪化的合理性质疑[J].甘肃政法学院学报, 2016 (02) .
[2]贾健.法益还是规范:见危不助究竟侵害了什么?--以德国刑法典323条c为基点[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 (人文社会科学版) , 2016 (02) .
[3]刘泉.增设“见危不救罪”的冷思考[J].北京化工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5 (01) .
[4]梅云露.见危不救入罪之探讨--一个道德刑法化问题之我见[J].法制与经济 (中旬) , 2016 (02) .
时代的不断发展中, 网络技术的应用愈来愈广泛, 网络技术的应用给人们的生活以及工作带来了便捷, 但是也存在着一些新的现象。...
在美国学术界,多数学者习惯上把美国法律教育的发展划分为不同时期,尽管存在分歧,但基本上可以达成共识的是以下三个阶段:第一个时期是从18世纪80年代独立战争结束至19世纪60年代南北战争爆发,在这一时期,逐渐发展形成了一个鲜明的法律职业,产...
法理学具有一定的理论性和抽象性,很多教师在教学中都在不断尝试不同的教学方式,但是,教学效果仍不尽如人意,致使很多学生没有形成系统的法力知识结构,更加无法掌握法理的本质。法理学除了要传授法学的基本理论知识外,还要实现对法学方法和法律思维的培...
在凶手的丑陋背后, 并非没有你和我的暗暗承诺。”法律的职业道德不允许我们自己成为破坏法律名誉的枯叶, 但是最可怕的并不是恶者的嚣张, 最可怕的是善者的沉默, 所以我们也不能成为枯叶萎黄的隐匿允诺者。...
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AI)已不再只是一个技术问题,而越来越紧密地表现为一个法学问题,尤其是法理学问题。法律作为社会控制的主导方式,其功能就在于“以各种各样的方式来指引、计划和控制我们的生活。”...
在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中,公平和效率是两个永远不会落伍的话题,从柏拉图时代人类就开始以各种方式来追求自身所要实现的公平和效率,一直发展到今天,我国从上个世纪末期开始实现经济体制改造之后,学术理论界和法学界针对公平、效率以及正义等价值的相关论...
一、群体性事件的概述及影响近年来,群体性事件频繁发生,往往事件现场表现为大量群众聚集游行,进行暴力打砸国家机关、暴力打伤民众和国家工作人员,政府派大量警察参与维护社会秩序,现场极其混乱。对于这些现象,大部分民众认为其是骚乱或者是暴乱,部分...
国家的综合实力更多的是要依靠每个法律人秉持一颗信仰法律的赤子之心, 将自己放在正义天平的中心, 保持敬畏, 为纸面上的法律赋予生命, 为国家的司法风气和司法人格贡献自己绵薄之力。...
题目:社会改革中合理与合法的冲突与缓解目录摘要(详见正文)关键词一、法理学中的合理性二、法理学中的合法性三、中国法治发展进程、问题、及完善参考文献以下是正文摘要:法律是理性的,但这种理性不因情感、私欲和偏见而产生的激情来评判是非纷...
题目:从法理学问题看法理学教育目录摘要(详见正文)关键词引言一.法院司法行政化的表现1.司法行政化的外部表现2.司法行政化的内部表现二.法院司法行政化的成因1.历史和体制原因2.社会经济原因三.司法行政化的危害1、司法行政化破坏司法审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