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美国政党制度的演变
3.1 政党制度的萌芽。
3.1.1 建国初期政治派别的分裂。
在华盛顿就任美国总统的新政府里,由于政治分歧的日益加重,逐渐形成了以汉密尔顿为首的所谓"联邦党人"和以杰斐逊为首的"反联邦党人"两派。前者代表美国东北部各州工商业和借贷资本家的利益,主张建立强大的中央政府用以维护整个国家政权的运行;后者代表农民、手工业者、种植园主和边民的利益,主张维护州权,以防止联邦体制对公民权利可能造成的损害。此时在政府中形成的党派并非政党意义上的党派,更像是为了维护自身利益的需要,而自发结合起来的不同政见的政派组织。在美国建国初期,刚刚经历独立战争后的国家面临着包括内政外交在内的诸多困境,这些困境无疑都加剧了代表不同利益群体的政治派别的分裂,进一步推动了政党的产生,可以说内政外交层面的斗争是美国最初政党形成的主导因素。
在当时,关于内政层面的论战主要围绕汉密尔顿为了解决国家财政困难而推行的财政政策而展开,汉密尔顿不仅按票面价值兑换原债券及州债国偿,还在 1790 年 12 月,向国会提交了关于设立国家银行的报告,这一举措旨在通过国家银行的设立进一步促进美国工商业的发展,但以麦迪逊为首的反对派,对于国家银行的设立目的并不动心,他们怀疑这一举措会对美国的农业造成不利影响,因此在国会讨论中激烈地抨击该项计划。麦迪逊及其支持者所提供的理由没有直接反映他们的疑虑与担忧,他们搬出宪法,利用宪法中没有明文规定联邦政府拥有设立国家银行的权力,以此来证实联邦政府设立国家银行的举措是违反宪法的。此外,汉密尔顿还于 1791 年向国会递交了一份报告,即《关于制造业的报告》,在报告中,他阐述了美国制造业的发展与国家的利益有重大关系,美国想要与英法等国进行自由竞争,必须大力发展工业以弥补美国工业起步晚和技术落后的缺陷,为了进一步发展国家的工业,必须用关税将美国建立起来的工业加以保护,让其更好的生存和发展壮大。麦迪逊等人认同这种做法可以让国家工业水平得以提高,但与此同时他们担心国民的个人自由则会受到限制。
外交层面的分歧主要围绕美国应当亲法国还是亲英国展开的:一方面,杰斐逊把法国革命看成是"人类历史上最神圣的事业",认为法国大革命推翻了封建君主制是资产阶级革命进程中的重要事件,认为美国的处境和当时的法国"相类似",因而在外交事务上倾向于亲近法国,并且由于憎恨君主专制,对于实行君主立宪制的英国并无好感。与之相对立的是,汉密尔顿的外交政策更倾向于亲近英国,因为当时汉密尔顿所制定的经济政策需要以对英国开展经贸往来为条件,这就导致了他和他所代表的利益集团在外交立场上是倾向于英国的。
原本,这些外交立场上的分歧只存在于两派人的心中,各自都心照不宣,也就不会对美国当时外交政策的调整造成多大的影响,而且他们本人都是美国的爱国人士,也都不愿意为了其他国家的利益而出让美国的国家利益。然而,就当时的实际情况来看,美国的主要外交伙伴只有英法两国,当这两个外交对象之间发生战争时,现实就需要美国的两个派别进行利益考量并为此在外交立场上"站队",这时候双方原本只存在于情感上的倾向就会在现实中表露出,支持不同外交对象的派别,在意见上无法达成一致,形成对立的现象,这时候,政党变应运而生了。
3.1.2 简要评价。
随着联邦党和民主共和党在国家内政外交等等事项上出现的重大分歧,原来只存在于政治生活中、属于不同利益群体代表的不同政治派别开始过渡成为拥有严密组织形式、严明组织纪律、鲜明组织理念的政党。事实上,持有不同政见的利益全体由政派发展为政党,除了笔者在上文中提到的社会制度背景、思想背景这些外在因素以外,这也是美国自身政治体制进步以及政治人物追求自身利益的必然结果。
首先,两党制的产生是为了适应美国国家政权运行的新机制。美国两党制自出现伊始,就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促使美国形成统一的联邦体制的国家,并且在最大程度上保障公民的基本权利。自从政党登上美国的政治舞台以后,也就通过选举的形式将广大的选民带入到了国家的政治生活中。在最初,政党将分散在不同州和地区的选民集中起来,让他们在政党组织下的选举的形式来表达自己对于政治分歧的立场。其中需要注意的是,虽然联邦党和共和民主党在一些问题上立场不同,并且矛盾十分尖锐。但是,所有的政党活动、政党体制都是在宪法的框架内完成的,都自愿在宪法的约束下进行政党之间的较量。因此,两党之间的斗争并没有导致国家分裂和内战的局面的出现,相反的是,在对某项议题双方达成一致意见以后,还极大的保持了国家的统一和团结。除此之外,两党开始充分的发挥民众利益表达的功能,并对部分利益群体进行了整合,这种功能的实现,就使得民众对于国家或者政府的种种意见和不满有了制度化的表达渠道,这便从根本上消除了潜在的分裂国家的情绪,避免国家的动荡。这对于刚刚成立的美利坚合众国来说,在保持统一的问题上具有积极地作用,这时候政党制度也就成为了国家政权运行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次,两党制的萌芽出现以后,以竞争总统职位为目标的选举制度开始以政党竞争的形式确定下来。这个时期联邦党与民主共和党在美国政坛上所扮演的都是独立政党的角色,而且也都是通过竞选的形式组建了自己的政府。经过两党之间不断的对立和斗争的实践,已经表明了如果对于政见不统一,那么双方就可以组织一个政党,在既有规则的范围内通过合法竞选的方式去战胜对手,获取政权,进而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为了在选举中获得胜利,竞争的两党都要从竞选的组织上和自身的党建着手。比如民主共和党,由于最一开始属于在野党,那么如果想要在接下来的选举中获取胜利,就需要在下次的选举中组织好竞选活动。一方面,可以在全国和地方各级建立党的组织机构;另一方面,充分发挥报刊等媒体的宣传作用,扩大自身政党影响,以获取广泛的舆论和民众的支持;此外,在选举过程中,还要精心组织竞选运动,建立竞选委员会,使得竞选活动更加制度化;创立国会党团核心会议,提名本党正副总统候选人等。
这些在选举中不断完善的做法为以后美国两党制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最后,决定美国政党制度产生并最终确立的因素还是对于财产利益的争夺。在资本主义社会里,私人财产权神圣不可侵犯,不同阶层所拥有的财产利益存在差异,在维护这项各自享有的基本权利的时候,势必会出现利益的冲突和对立。各阶级、阶层从维护自身合法利益的角度出发,会将同一利益群体团结起来以形成组织,以个体利益的结合形成组织利益,并通过参与政治过程的方式实现对于自身利益的扩展和维护,作为最为强大的组织形式--政党,在维护自身利益群体方面有着无可比拟的优势,这主要是因为政党存在的最大目标就是为了获取政权,获取政权以后政党就可以将政党意志通过国家意志的形式表现出来,国家意志具有最为强大的效力。除政党外,由于任何政治社团、利益集团均不以获得政权为目标,所以在维护利益或改善境遇方面,其作用或影响力是无法与政党的力量相提并论的。
3.2 两党制的初步形成。
3.2.1 美国两党制初步形成标志。
在 1820 年到 1850 年期间,美国政坛上开始出现两党(尤其是民主党与辉格党)轮流执掌政权的新局面,与之前不同的是,再也没有哪一个政党能够像 19 世纪初的民主共和党那样在美国政坛"一枝独秀"了。
在此期间,联邦党开始退出历史舞台,民主共和党在失去政坛的竞争对手以后,其内部由于利益的分歧逐渐开始发生分化。从 19 世纪 20 年代初开始,民主共和党内部开始分为两大派别,以约翰·昆西·亚当斯为领袖的一派沿袭了原联邦党人的思想,主张对于宪法的解释适用从宽解释的原则,还包括了主张征收保护性关税和建立国家银行的国家政策等,自称"青年共和党";而以安德鲁·杰克逊为首的一派仍然将从严解释宪法以及扩大州权作为自身的施政主张,改派被称为"老共和党".
1828 年,杰克逊筹建了民主党,并在同年的总统竞选中击败国民共和党后登上了美国总统的宝座。反对杰克逊的人则自发成立了另一名为辉格党的政党,并在 1840 年的总统竞选中获得了入主白宫的机会。
由于两党内部的组成结构均非常复杂,这就直接导致了双方以及双方内部的矛盾和冲突不断,尤其是涉及到奴隶制的议题,双方的矛盾更是尖锐到无法调,这对两党的组织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民主党更是从最初要求实行平民政治的政治主张逐渐发展为公开主张维护奴隶制。然而,这些矛盾的集中对于辉格党的影响更为直接,以至于由于内部矛盾的无法调和终于导致了内部分裂严重而渐趋衰落,在 1852 年的总统选举中辉格党败北,自此此后,其组织也逐渐瓦解。
也是在这一时期,两党开始就选举本党总统候选人的工作进一步规范化,通过召开全国代表大会的形式予以确定,这一举措的实行,极大地增强了政党本身对于选举的组织力度。
两党(尤其是民主党与辉格党)制度化的政治较量由于对美国政党政治的重大影响,这就意味着着美国两党制初步形成。
3.2.2 美国两党制初步形成期的局限。
在美国两党制初步形成的时期内,两党通过完善自身的选举组织形式,使得对于政权制度化的竞争模式得以确立,但是在这一时期,由于外在因素的影响和两党本身所存在的局限性,使得两党制度并没有完全确立。这种制约美国两党至完全确立的局限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在两党以及两党内部,政治、经济的观念严重对立,这同代表同一利益群体的政党观念是相违背的,而且这种观念上的对立甚至超出了资产阶级政党政治自身的范围,矛盾无法调和,这就使得政党内部很难通过自身的利益调节机制去平衡、消弭内部的这种矛盾。
由于民主党是南方大庄园、奴隶主利益的代言人,而辉格党则基本上代表了北方工商业主的利益,这就注定了双方在国家政策的制定上存在着重大分歧。由于这种矛盾过于尖锐,导致了两党内部也都出现了北方派与南方派的分裂,北方派主张发展工商业,通过国家制定政策,刺激国家经济的发展,促进工商业资本的积累;南方派则坚持维护奴隶制度,反对征收保护性关税,希望国家政策大力发展奴隶制种植园经济。这种激烈的冲突与对立的存在,注定了两党不可能长期和平地轮流执政,而且也无法保证政党的团结局面的延续。
其二,两党都没有建立完善的组织体系。尽管从 19 世纪 30 年代开始,民主党与辉格党就已开始通过全国代表大会制度来确定竞争美国总统职位的参选人,但对于从国家到地方各级常设委员会的建立则要推迟到很晚时候,而且建立起来的常设委员会组织体制松散,完全没有达到政党严格组织结构的要求。例如,民主党直到 1848 年才首次设置了全国委员会,由该委员会组织全国代表大会的召开,并负责筹集政党竞选美国总统职位的经费,开展总统候选人的组织筹备工作事项等,可想而知,地方级别的州和地方委员会建立时间更晚。与之相对立得辉格党则始终没有将筹建健全的各级委员会纳入到制度设计中,它的总统竞选筹备工作大多属于临时设立的,有本党在各级地方的议员临时筹备,并没有常设的委员会机构。
除此之外,两党在国会这一重要场所也都没有建立常设机构来组织领导本党的议会党团和负责议员的竞选。政党组织的不完善,不仅直接制约了政党行动的协调性,降低了政党的号召力,而且也严重削弱了政党的代表性,使两党制赖以确立的社会基础没有真正奠定下来。
3.3 两党制的确立。
3.3.1 美国两党制的最终确立。
到 19 世纪 50 年代,南北双方在奴隶制存废的问题上矛盾日益尖锐,由于对于奴隶制问题在两党内部也存在明显分歧,这也导致了两党最终都走向了分裂。出于对奴隶制限制的考虑,1854 年 2 月,由辉格党人、自由土壤党人和反奴隶制民主党人等共同组成了一个新的利益集团,并在在威斯康星州一个教堂集会,组织成立了一个新的政党,其设立目的就是为了反对奴隶制继续向西部的非蓄奴州进行扩张,并且还倡议将新政党的名称确定为"共和党"(Republican Party)。在 1854 年 7 月,辉格党人、北部民主党、反对奴隶制的自由之土党人及其他反对奴隶制的派别联合起来,正式组建共和党(Republican Party),并且将个人自由和国家团结作为该党的价值基础。共和党出现以后支持率很高,深受欢迎,这也是其能够迅速取代辉格党,成为了在美国政坛上与民主党并驾齐驱的两大政党之一。
从此以后,与民主党相对抗的政坛角色就变成了共和党,而不再是以前的辉格党。
后来,随着土地制度以及奴隶制废除制度的矛盾日益激化,美国内战最终于 1861 年爆发。历时 5 年的内战是美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转折时期,不仅是因为这是美国资本主义自身发展的一个重要标志,也是美国初步形成的两党政治巨大的考验期。内战中,时任美国总统林肯曾经发表著名的葛底斯堡演说,他说"我们的先辈在这个大陆上创立了一个崭新的国家。
这个国家孕育在自由之中,奉行人人生来平等的原则。如今,我们正在进行一场伟大的国内战争,以检验我们,也检验任何一个奉行同样原则的民族能否长久地存在下去。"极大的肯定了美国内战在美国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最终,内战于 1865 年以北方获胜而宣告结束,奴隶制在美国全境内得以全面废除。经过内战的洗礼和南方重建,美国的两党政治趋于成熟,两党制度也完全确立起来,并一直延续至今。
这一巨大的社会变革使得美国的两党政治得以实现全面的制度化,自此以后,两党制因此被最终确定下来。相比之前,此时美国政坛上的两党的性质都发生了根本性变化。由于民主党在南方具有传统的影响,以及美国内战给奴隶主造成的创伤,所以这些新兴的资产阶级都趋附于民主党。这样,先前代表南方各州奴隶主利益的民主党在奴隶制度废除以后,已成为了代表新兴资产阶级利益的政治集团,具有了浓厚的资本主义色彩。同时,共和党这个内战前由各阶层组成的反奴隶的革命联盟,也完全演变为一个纯粹的资产阶级政党。
经过战争洗礼以后共和、民主两党,在原则问题上已趋同一。而且,两党都逐步建立起一套比较完善的组织机构。在选举制度方面,随着战前普选权的扩大以及战后选民登记等具体选举制度的不断完善,从制度上保障了两党在竞选活动中的有序进行。原则问题的统一、组织性质的趋同以及组织机构和选举制度的完善,成为了美国两党制最终得以确立的标志,这种局面的出现对于两党社会基础的扩大与政党机器的有效运转起到体制上的保障作用。
3.3.2 美国两党制的进一步发展。
从 1884 年民主党重新入主白宫至今,得以最终确立的美国两党之已经运作了超过一个多世纪的漫长岁月。在这一过程中,受国内和国际因素的影响,两党制的发展可以分为以下三个大的阶段。
1884 年至 1932 年为第一阶段;这一阶段的主要特征是民主党作为美国政坛的重要角色打破了共和党长期保持政权的局面,在此期间的 12 次美国总统竞选中,民主党获得四次入主白宫的机会,前后执政时间达 16 年。但不可否认的是,共和党在两党的较量中,略胜一筹,仍处于主导地位,这事实上反映出了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共和党推行的高关税政策、金本位制的货币政策及国家干预政策更适合美国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更能代表资产阶级的利益。为此,即使民主党上台执政,也并未从根本上对这些实行的政策进行改变,仅是为了适应具体的情况而作了某些局部的调整。
1932 年至 1968 年为第二阶段;这一时期两党制发展的重要特征就是民主党得以连续执掌政权并推行新政。20 世纪 20 年代末、30 年代初出现的资本主义经济大危机使得资本主义世界面临空前严重的挑战,民主党人富兰克林·罗斯福上台伊始,就开始实行以"新政"为名的社会改革,改变之前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通过加强国家干预的手段来调整美国经济与社会关系,顺利地带领美国经济和社会走出了"大危机".新政为罗斯福的政坛表现加分不少,使其在人民群众中赢得了巨大社会声誉,再加上二战的特殊条件,使他连续 4 次当选总统,民主党也因"新政"的功绩和领导战争所获得的国内民众支持而得以继续把持美国政坛。
1968 年至今为第三阶段;"新政联盟"的瓦解标志着美国的两党制再次进入了新的时期,共和党和民主党开始重新交替、轮流执掌政权,没有哪个政党能够连续执政超过三届。1968年,共和党人理查德·尼克松当选美国总统,意味着"新政联盟"长期执政局面的全面结束。
此后,两大政党根据其政策纲领与社会经济发展方向的契合程度而交替上台执政。
导言本文旨在通过对北洋政府时期和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的相关立法和司法进行考察,对婚姻法制中变迁内容较多、独具特色的几种主要法制在这两时期的适用情况加以分析,呈现民国婚姻法制基本变迁的脉络及本质。另外,本文的论述还将结合彼时的社会现状,以期对...
中华法系发端于夏商,而形成于隋唐,期间西周和汉朝的法律制度为中华法系的产生奠定了基本框架,而《唐律疏议》的完成则标志着中华法系的最终确立。本文便在此以时间为序对一些笔者认为我国法制史上较为经典的制度进行剖析,以阐述中华法系的精髓之所在。一...
第三章宋代房屋租赁纠纷的解决机制宋代房屋租赁市场发达,参与房屋租赁市场的出租人和承租人也是人数众多,为适应这种局面,引导房屋租赁业的发展,宋代官府加大了对房屋租赁市场的干预,如上面提到的保障性措施之要求订立房屋租赁契约、调控房屋租赁价格...
一、问题的提出依据相关法律,中国当代的法律解释可以分为立法解释、司法解释、行政解释和地方法律解释四种形式,但是任何一种法律解释都没有一种统一的文本形式。以最主要的司法解释为例,其文本形式十分繁杂,各类司法解释的名称就多达十余种。①毫无疑...
第3章:传统文化知识产权保护的基本法律特征功夫熊猫的热播,在全世界掀起了一股中国元素风潮,其中的熊猫是中国特有的珍惜物种,在世界范围内它已然成为了中国的代名词。其无可争议的也成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当前世界环境下,我国传统文...
引言孟子云:食色,性也。饮食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最基本需求,也是推动历史进程与文明进步的重要力量。据甲骨文及金文记载,早在170万年前的元谋人时期,我们的祖先就学会用火加工食物,这标志着中国的先民从此告别了茹毛饮血的荒蛮时代,迈入了吃熟食的文...
符合社会公平和正义的罗马嫁资制度,通过罗马法的传播对各国的婚姻财产制度产生重要影响。基于传统习俗,我国在短时期内,彩礼和嫁妆婚俗仍将活跃于我们的日常生活。虽然出台了(《婚姻法司法解释(二)》),但由于中国独有的婚嫁习俗十分复杂,因此,要建构...
陈焕镛为中国近现代植物学研究事业奠基人之一,自幼在美国求学,后入哈佛大学,于1919年获硕士学位,随即回国。回国之时,即只身一人前往海南岛采集植物,其为采集海南岛植物第一人。自1922年起陈焕镛往南京任教于金陵大学,后因与外籍教授不谐而转入东南大...
仁是孔子思想也是其法律思想的核心。但是,在迄今为止的研究成果当中,有几个问题似乎并没有完全解决,需要深入探讨:一是孔子仁的思想是怎么形成的?二是孔子之仁的内涵是什么?三是在孔子法律思想当中,仁的核心地位是如何体现的?笔者不揣冒昧,就此发表...
作为民事矛盾化解的主要路径,诉讼和调解已然成为了各大法系化解民事矛盾的共同选择,而商事纠纷的处理也是不例外的。19世纪末清朝尝试了新政,在社会各个领域仿效西方,中国法律及习惯的范围逐渐成形,包括《大清律例》、习惯和习惯法、情理等,形成了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