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经济学论文

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经济学论文 > 发展经济学论文 >

新常态下精准扶贫政策实施的必要性

来源:学术堂 作者:姚老师
发布于:2017-02-17 共1839字
  本篇论文快速导航:

展开更多

  三、新常态下精准扶贫政策实施的必要性

  (一)新常态下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必由之路。

  按照我党领导全国人民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总体战略部署,到 2020 年我国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这一宏伟目标还有大约 5 年时间,目前正处于决胜阶段。我们清醒地认识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还存在着很多短板,其中农村还有几千万人口的贫困则是最突出的短板,必须合理安排公共资源、动员全党全社会力量齐心协力打赢这场脱贫攻坚战。***总书记在贵州等地考察,都明确指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短板在农村,重点在精准扶贫上。现在距 2020 年全面同步建成小康社会仅有 5 年时间,从各地具体情况来看,最大的差距也在扶贫上,处在贫困线上的人口基数大。全国各地通过大规模扶贫开发让 7 亿多的农村贫困人口摆脱了贫困,成就举世瞩目。但是,全国仍然有几千万农村贫困人口,贫困人口规模庞大,更加严峻的是这些贫困人口主要分布在民族地区、革命老区、边疆地区和连片特困地区,基础条件差,开发成本高,脱贫难度相当大,而且这些贫困人口贫困程度深。2014 年全国 592 个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农民人均纯收入 6600 元,比全国农民平均水平低 3282 元,这还仅仅是一个平均数,不能反映贫困人口的真实经济状况。贫困地区的贫困人口收入水平更低,几千万农村贫困人口每年人均纯收入离 3000 元还有不小的差距,甚至有的家庭除了政府救济外都没有稳定的现金收入来源,面临着生计难题和困扰。精准扶贫是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必由之路。实施精准扶贫工作的必要性就在于加快贫困地区脱贫致富实现小康水平,进而间车全面小康社会战略目标的重要举措。对于新常态形势下,推进我国农村进一步发展,提升贫困地区人口的生活水平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所以,推进精准扶贫工作,实现全面小康是我国扶贫任务进入到关键时期而推进的深层次变革和升级。

  (二)新常态下协调推进区域发展的必然选择。

  我国国疆域辽阔,基于地理、资源等方面的区域差异尤为突出,且不可避免。更为重要的是,建立在地域资源禀赋差异基础之上的区域发展差异,特别是贫困地区与发达地区的巨大差距,成为我国现实国情不可回避的,而且是相对难以解决的历史性难题。

  协调区域发展,加快推进贫困落后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任务艰巨,关系重大。我国区域经济差异,特别是日益加大的经济发达区域相对于贫困地区的现状,越来越成为制约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障碍之一。这一障碍直接影响到的是发展不平衡所带来的各类负面经济社会效应。不仅如此,由此,带来的贫困地区人民群众生活质量的相对差距尤为突出,因此,国家级政府适时提出精准扶贫战略是符合我国实际国情,协调内部区域经济发展差异的必由选择。全局而言,精准扶贫对于目前农村贫困区域的现状给予了有的放矢的重视。也就是说,精准扶贫战略即是加快贫困地区经济发展,实现人民共同富裕的必然,也是协调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必须。同时,协调推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也要特别注重开发贫困区域内部的资源优势,合理利用外部有效资源途径,研究制定符合自身发展的路径选项,实现精准脱贫。

  (三)新常态下夯实执政兴国根基的关键举措。

  我国政府历来高度重视时刻保持同人民群众的密切联系,为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谋福祉。因此,扶贫工作为国家历届政府所高度重视,党和政府也将扶贫工作当成一项关系国家政权基础稳定的重大政治任务来抓。当前,我国经济处于新常态背景之下,在很大意义上,实施精准扶贫,实现全面脱贫是夯实我国执政根基,体现党性宗旨的关键举措。离开贫困地区人民群众的脱贫致富,实现共同富裕就无从谈起。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所面临的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就在农村,就在贫困地区。精准扶贫是保证人民占有、使用和支配生产资料的平等权利,保证人人获得财富的公平权利。国家给贫困地区改善平台、创造平等的竞争发展机遇,是国民共富、民族绵延、夯实执政根基的有效途径。党和政府通过深入推进精准扶贫工作,反映出更加结合实际、贴近群众、务实为民的施政方针。一是创新扶贫机制势在必行。为贫困户建档立卡分清致贫原因,精准识别,精准帮扶;对扶贫项目持续跟进、动态管理,有针对性地集中力量真帮实扶。这些都需要扶贫机制上的创新与改进。二是惠及民生成为当务之急。改善扶贫对象的生产生活条件、义务教育、基本医疗和住房条件。这些看似正常不过的扶贫任务,实际上连接的是广大贫困群体的心,团结的是全国人民对党和政府的坚定支持和高度信任。老百姓感受到实实在在的实惠,就会一如既往的地支持拥护党和政府,我国的政权根基才能扎稳扎实。

返回本篇论文导航
相关内容推荐
相关标签:
返回:发展经济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