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理论基础
3.1 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
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Maslow's hierarchy of needs)是行为科学的着名理论之一,诞生于1943年,最早出现在美国心理学家亚伯拉罕?马斯洛的论着《人类激励理论》中,又被学界称为“基本需求层次理论”。
如下图所示,依据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可以将需求归纳为五个层次,由低层次到高层次依次为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即爱和归属感)、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67]。虽然在自我实现需求之后还有自我超越需求这一概念,但自我超越需求通常被合并到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的自我实现需求中,而不作为必要的层次进行探讨。马斯洛于1954年在《激励与个性》一书中又提出了审美需要和求知需要,其实这两种需要在马斯洛的早期着作中已被提及,但是马斯洛认为这两种需要应该排在尊敬需要与自我实现需要之间,故未将这两种需要列入到马斯洛需求层次排列中。
马斯洛的需求层次论也是旅游动机研究中的一个重要的分类框架,是目前研宄休闲理论的学者使用最频繁的动机理论。根据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见图3-1),旅游者的生理需求主要涉及对食物、水、空气、住房等的需求,安全需求主要涉及对保护、秩序、稳定的需要,社会需求主要包括对友谊、归属的需要,尊重需求主要涉及对权威性、地位、自尊的需要,自我实现需求涉及对发挥潜能、实现理想的需要。其中,可以将旅游者需求归纳为两大类需求,即物质性价值需求与精神性价值需求。前者包括安全需求、生理需求,后者包括社会需求、尊重需求以及自我实现需求。【1】
3.2 旅行生涯阶梯理论
旅行生涯阶梯(Travel Career Ladder,TCL)概念的提出最早可追溯到1982年Pearce关于旅游者行为的研究,Pearce (1982) [68]研宄发现,关于过往的旅游经历,年长的旅游者更容易回忆起与“社交需求(即爱与归属感需求)”、“自我实现需求”相关的事件;相较而言,年轻的旅游者更关注与生理需求相关的事件;另外,旅游经验丰富的旅游者更关注自我实现、爱与归属感需求。随后,Pearce(1988) [69]在书中详细介绍了旅行生涯阶梯理论,自此,旅行生涯阶梯概念引起了学界的广泛关注。
Ryan (1998)指出,实质上,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是旅行生涯阶梯理论的理论基础之一,旅游生涯阶梯是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在旅游研究领域的应用。
旅行生涯阶梯理论(见图3-2)认为:(1)旅游者的动机可划分为五大类别:放松、剌激、人际交往、自尊和自我发展、自我实现;(2)旅游者的动机是呈阶梯分布的,位于基层的是“放松动机”,接下来依次是“刺激动机、人际交往动机、自尊和自我发展动机”,位于最顶层的是“自我实现动机”;(3)动机在每一个阶层都同时包括内在和外在导向;(4)旅游者因不同的旅游动机而处在不一样的旅行生涯阶层;动机分为高层次与低层次,前者包含了后者,而通常要在低层次的动机获得满足后,才会寻求更高阶层的动机;在一定的时间内,通常会有某一种动机会占据主导;(5)个人的旅游动机会随着年龄和旅游经验的变化而变化。该理论提出假设,认为人们拥有随年龄和累积旅游经验变化而变化的旅行生涯;当旅游者的旅游经验更为丰富,他们会更加追求更高层次动机的满足;大多数旅游者的旅游动机会逐步地从下往上慢慢发展,部分旅游者可能会由于某种原因而停留在某一层次,比如突发原因或其他限制性原因(如健康、支付能力)。Pearce&Lee (2005) [62]的研宄表明,对于旅游经验丰富的旅游者来说,旅游动机中的参与互动动机(例如体验不同的文化)及亲近自然动机是更为重要的动机;而对于旅游经验较少的旅游者来说,刺激、自我发展、关系(安全)、自我实现、怀旧、浪漫、声誉动机更为重要。【2】
旅行生涯阶梯理论本质上而言揭示了旅游动机是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并且随着生活阶段的改变,动机是不断向上发展的。有学者在研宄修学旅游时,对旅行生涯阶梯模型加以改进,构建了适用于修学旅游的教师与学生的旅行生涯阶梯模型[7G]。但是,也有学者对旅行生涯阶梯理论提出质疑。Ryan (1998) [71]的研宄结果表明,基于以往的旅游经历,在旅游者身上并未出现求知动机增加的现象。
Loker-Muiphy (1996) [72]引用Pearce的论点,对在澳洲旅游的自助旅游者的旅游动机进行研宄,按照旅行生涯阶梯理论以及动机差异将自助旅游者分为四个类别:逃离者/放松者(放松心情、逃避、寻求刺激),社会/刺激的寻求者(重视社会关系与新鲜事物),自我发展者(体验当地文化)以及成就者(自我实现动机);研宄结果显示,并非所有自助旅游者都处在相同的旅行生涯层次上。
3.3 认知心理学理论
作为心理学的重要分支学科,认知心理学(cognitivepsychology)兴起于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中期,其诞生标志是1967年Neisse的《认知心理学》教材的正式出版,到二十世纪七十年代,认知心理学己成为西方心理学的主要流派。认知心理学吸收借鉴了格式塔心理学和新老行为主义的成果与优点,将人类认识的信息加工过程作为主要的研宄对象,涉及概念的形成、问题的解决、语言及情感等。
其代表人物有Neisser、Allen Newell等。认知心理学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上来说,以皮亚杰为代表的构造主义认知心理学、心理主义心理学和信息加工心理学都被包括在认知心理学的范畴内,而狭义的认知心理学仅指信息加工心理学。
认知过程研究一直是心理学界的研究热点。与行为主义不同,认知心理学关注的是个体的高级心理过程。它将信息加工观点和计算机模拟法引入到认知过程研宄中来,将个体视为一个信息加工系统,对个体如何接受、编码、操纵、提取和利用信息的机制进行研究,认知过程是其研宄的主要关注点。在研究过程中,实验法、观察法和计算机模拟法等是学者们普遍使用的研宄方法。
依据认知心理学理论,认知指的是个体对接收到的信息进行选择、储存、内化和使用的加工过程。认知心理学将人脑看作是与计算机的信息加工系统相类似的系统,因而个体拥有与计算机相似的信息加工处理过程,即信息从输入、进行加工再到输出的过程。首先,每个个体的周围环境中都充满了各种信息、各种剌激,拥有丰富内在资源的个体在与周围环境的互动过程中会接收到信息,信息由环境向感觉系统即感受器输入,个体有选择性地对信息加以存储、转换;其次是内化过程,信息经过转换后,经过控制系统的一系列处理(包括符号重构、辨别以及比较),便开始进入长时记忆系统,将符号结构储存在记忆系统内;最后一个阶段,反应器对外界做出反应,即个体实施一定的行为。认知心理学理论认为个体的记忆有两种,包括长时记忆和短时记忆。前者又称为永久记忆,是间接记忆,相当于一个长期It存大量信息的仓库,It存的是当前意识以外的过去经验。
后者属于直接记忆,提供感知到的事物的重视图像,属于直接的意识经验,具有暂时性质;认知心理学理论将个体对信息的加工行为分为自动加工与控制性加工。
前者不受个体控制,一旦形成就难以改变,没有一定的容量限制;后者又称为注意性加工,受个体意识的控制,具有有限的容量,对于变化的外界环境具有灵活适应性。
3.4自我效能理论
为了解释在特殊情境下动机是如何产生的,美国着名心理学家Bandura于1977年提出了自我效能理论,并引起了动机心理学家们的极大关注。自我效能指的是人们对自身完成某项任务或工作能力的信念,是对自己能否利用所拥有的技能去完成工作行为的自信程度,与技能本身的关系并不大。Bandura认为个体对自己的自信程度会对个体的行为动机产生直接影响;即便个体知道某种行为会导致何种结果,个体也不一定去从事这种行为或开展某项活动;个体在实施某种行为之前,会首先预估一下自己是否拥有采取这一行为的能力及信心,然后再做决定。这个预估的过程,就是自我效能的表现;除了直接学习外,个体还拥有间接学习途径,这里主要指通过观察进行学习。依据自我效能理论,除了来自他人的说服和评价、来自生理和情感上的信息会影响个体自我效能的形成与改变以外,相关影响因素还包括以往经验与替代性经验。
3.5 高校旅游
3.5.1 概念界定
高校旅游是一种新兴的旅游方式。目前,在高校旅游的概念上,旅游学界尚未达成共识,采用的称谓多种多样,如“高校旅游”、“校园旅游”、“高等院校旅游”、“高等院校校园旅游”、“名校旅游”等。概念的混乱及称谓的不统一,不利于相关理论研究工作的深入开展以及学界之间的交流,因此,旅游学界有必要加强对高校旅游的内涵界定并力求达成共识。
目前,学界关于高校旅游的研宄主要包括两方面,部分学者从客源地角度对高校旅游进行研究,部分学者则从旅游目的地角度来对高校旅游进行研究。本研宄亦是从旅游目的地角度对高校旅游进行研究,如徐凌(2000)[73]、金世祖(2004)[74]、成梁(2005) [75]。笔者将目前关于高校旅游(从旅游目的地角度)的概念整理成如下表格,并对其进行分析。【3】
与“校园旅游、高等院校旅游、高等院校校园旅游、名校旅游”等称谓相比,“高校旅游”更精确更简练地表达出所要研宄的旅游现象所发生的地点。因此,本文采用“高校旅游”这一称谓。
综上,尽管当前学界对高校旅游给出的界定略有差别,但内涵基本相同。无论何种概念界定,均认可高校旅游是以高校作为旅游目的地的一种新兴的旅游方式。
3.5.2 高校旅游概况
高校旅游的实践发展比理论发展更早。早在1997年裴泽生提出高校旅游概念的前一年,百名优秀中学生就已经参加了海淀区旅游局组织的“清华大学求知修学游”,该活动以“游校园、爱科学、听讲座、谈理想”为主题,备受社会各界关注。
作为文化圣地之一,高校所拥有的旅游资源异常丰富,不仅包括有形旅游资源,又包括无形旅游资源(见图3-3〉。其中,有形旅游资源包括自然旅游资源与人文旅游资源两大类。自然旅游资源除了高校校内优美的环境以外,还包括高校周边的环境。人文旅游资源种类繁多,包括参与型旅游资源、文物型旅游资源、教育型旅游资源、欣赏型旅游资源以及展示型旅游资源。无形旅游资源是高校旅游区别于其他文化旅游类型的核心,主要涉及高校的校风、观念等。高校旅游的形式主要包括七种,即观光游览、会议旅游、探亲访友、修学旅游、体育旅游、科技旅游及事件旅游等[65]。受样本的局限性影响,本研究实证调查的对象中鲜少涉及修学旅游者及事件旅游者。【4】
关注高校旅游资源,探宄高校旅游产生的原因,有助于深入了解高校旅游者的旅游动机。首先,高校尤其是知名高校具有优美的校园风光,如清华大学的荷塘夜色、北京大学的未名湖、武汉大学的樱花园等;部分高校周边还有优美的山水景观。这些自然资源可以契合旅游者的休闲放松、逃离现实生活等旅游动机。
其次,高校所拥有的丰富人文资源能满足旅游者精神层面、知识层面上的需求。
诸多高校的人文景点己经被列入《中国名胜词典》,如厦门大学的鲁迅纪念馆、北京大学的红楼等。再者,高校的无形资源对于旅游者有很强烈的吸引力。高校旅游的高参与性可以让旅游者尽可能地融入到整个校园氛围中,通过在高校食堂进餐、与在校生接触,通过彼此思想的碰撞,亲身体验高校独具的校园文化与校园思维。最后,教育热进一步催生高校旅游热。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自古以来,教育就深受人们的关注,校园也一直是人们心目中的“文化圣地”。
对于大部分人而言,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高校是许多人梦想的地方,但并非所有人都能进入这些高校就读,这些高校外的人会怀端一种向往感,怀瑞对教育的渴求,想体验一下在这些地方学习、生活的感觉,而高校旅游就是一种途径。此外,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教育观念的改变,人们愈来愈重视和关注高等教育,甚至将对高等教育的重视和投入提升到实现个人理想、提升家庭成就感的高度。部分家长鼓励孩子到高校尤其是名校旅游,参观校园、提前感受大学生活,并将高校旅游视为一种课堂外的现代教育方式。
参考文献:[1]李伟,马波.中国旅行社业集中度变迁的初步研究[J].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01:71-75.[2]翟向坤,黄绍梅,李连宇.中国旅行社业市场绩效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旅游经济,2012,379(3):137-140.[3]Lee,Kwak,Han.Developingabusinessperfor...
中国旅游保险要走协同发展之路,要加强与国内外相关行业合作交流。要抓住国家进一步扩大开放和“一带一路”战略机遇,努力对标世界一流行业标准,坚持“引进来、走出去”并重,引资引智引技并举,在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合作交流中不断发展自身。...
第一章导论1.1研究背景旅游业是经济社会发展的组成部分。我国领导人习近平在考察中做出指导,旅游行业是需要综合性发展的重要行业,旅游行业要为新阶段人民群众提高的精神生活和娱乐水平提供内生动力。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大局看,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
5银座佳悦酒店人力资源培训管理5.1银座佳悦人力资源培训的种类5.1.1员工职业生涯发展的培训作为员工职业生涯发展的培训,就是提升员工发展素质或晋升的培训,与员工职业生涯各个发展阶段相联系,主要包括:(1)新员工入职培训和上岗前培训银座佳悦...
古镇旅游是一种近代兴起的旅游方式,古镇因它特有的文化底蕴和世外桃园般的意境,越来越受旅游者的喜爱。近几年来学术界对古镇旅游的研究又有突破,参与研究的学科越来越多,研究队伍越来越壮大。...
第二章国内外相关研究进展2.1主题公园的研究进展1955年7月,第一座主题公园迪斯尼乐园在美国加利福尼亚诞生,由于其主题性突出、娱乐性与休闲性并存,适宜不同年龄段的游憩,很快的被大众接受并喜爱。1989年9月,我国第一座主题公园锦绣中华在深圳...
2理论研究从国内外已有的饭店对员工的社会责任与饭店员工离职倾向关系的诸多成果来看,集中的研究领域在于企业的社会责任、饭店行业的员工社会责任、利益相关者等方面。本章将从如下角度着手,对相关内容进行回顾和述评,为后续的实证研究提供理论基...
摘要改革开放30多年,互联网在中国的发展方兴未艾,我国的网民人数正在奔向6亿,网民的消费观念和行为也在发生着深刻的变革,利用互联网进行营销活动已成为21世纪市场营销的主旋律。旅游业作为一个融合性较强的行业,在互联网的推动下,旅游网络营销...
第5章诸城旅游营销策略要保证县域旅游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首先要根据本地旅游资源特点和旅游目标市场,针对具体的客源市场,幵展有计划、有步骤的营销活动,并在此过程中针对出现的问题,及吋加以解决,以保证最终目标的实现。对本地旅游者可以通过开发...
本文选取三清山为研究对象,从携程旅游网、同程旅游网上选取三清山相关的网络口碑文本,运用文献分析法分析三清山在旅游虚拟社区中的网络口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