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管理硕士论文

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毕业论文 > 在职硕士论文 > 专业硕士论文 > 旅游管理硕士论文 >

景区环境承载力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来源:学术堂 作者:周老师
发布于:2015-03-11 共4305字
  本篇论文快速导航:

展开更多

  2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2.1国外研究现状述评

  2.1.1资料来源与分析

  通过 Elsevier 外文资料数据库以“open scenic/tourism attractions carryingcapacity/open carrying capacity"等为关键词进行搜索,未得到相关文献。以“tourismcarrying capacity/tourism capacity"等为关键词进行搜索,并根据题目和摘要进行筛选,选择相关度较大,比较有代表性的文章,最后得到论文16篇,作为研究国外旅游环境承载力的核心资料。这说明在国外关于开放型景区的旅游环境承载力研究还是空白,其研究主要侧重于自然生态型等封闭性景区的承载力研究,且研究内容主要是旅游环境承载力概念、分量及实际应用三个方面。

  2.1.2研究内容

  (1)旅游环境承载力概念研究

  国外研究起步于20世纪60年代⑴。关于旅游环境承载力的概念研究较多,这里仅介绍影响力较大、具有代表性的几种。1963年拉佩兹(Lapage)首次提出了“旅游环境容量”的概念,一些旅游学者和规划人员逐渐意识到旅游地所接待的游客数量在一定时间内应该有一定的限度,这样才能保证旅游环境的质量,使绝大多数游客满意。这种提法在旅游幵发中极具实际意义,但当时无学者对该概念做深入系统的研究。直到1972年,利姆?斯坦奇(Lim Stangey)在过去十年工作的基础上对旅游承载力做出更深入讨论,才使后来研究旅游承载力的人渐渐增多1977年,劳森(Fiaoson)在其出版的《休闲旅游发展:旅游资源评价标准》中,讨论了旅游承载力问题1972年杰弗里沃尔(Wall)和辛西妞?赖特(Wight)共同出版《旅游活动的环境影响》中,概括性提出了一个较为科学的定义:“旅游承载力指旅游区尚未收到损害时能承受的旅游活动量[4]。"他们主要从自然条件方面做了深入研究,涉及到对地质情况、地表情况如植被覆盖率、水资源状况、生物多样性、空气质量等方面,并提出了较为系统的解决承载力不足的措施。世界旅游组织78-79年度公布的“世界旅游组织六个地区旅游规划和区域发展的报告”[5]成为了旅游环境承载力研究的一个转折点,报告中正式提出了旅游承载容量的概念,从此旅游环境承载力的问题正式在国际性的研讨会上进行讨论。随着生态旅游兴起和旅游业可持续发展概念的提出,旅游环境承载力开始作为一个重要的概念应用于有关生态旅游和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书籍当中。

  (2)旅游环境承载力分量研究

  1986年,Shelby和Heberlein在他们合作着作的《游憩地的环境容量》中对"社会心理要素”的重要性做了较为深入的研究[6]。1981年,爱德华(Edward)对旅游容量的内容分支进行了总结,他指出“旅游承载力在考虑环境因素的同时,还应考虑旅游区的服务能力,还包括当地社会对旅游活动的接受能力,当地经济条件的维持能力。并进行了深入研究。”[7]Wall,Wight, Peace,O.Rally对旅游的地方文化、经济社会、风俗民情、居民心理承载力等方面进行过一定研究,其中赖利(O. Rally) [8]对旅游承载力的解释较全面,他指出旅游容量应包括自然环境容量、经济容量和社会容量;学者纠正了旅游容量即最大游客量的观念,指出应当充分考虑当地社会经济条件、居民心理接受能力等方面,旅游容量是导致游客体验降低,以致游客减少这种程度的水平。然而,这些研究侧重于自然环境承载力,对旅游地的经济环境承载力、社会环境承载力、旅游心理承载力的研究虽有所涉及,但缺乏系统性和深度。

  (3)旅游环境承载力应用研究

  1979年,RvFakson在《湖区休闲容量估计的序谱模型》中探讨了湖区环境对于休闲活动的承受力。1982年,C. Michael Hall& Alan A. Lew在其编辑的《可持续旅游》中探讨了旅游容量及其评估的方法论[9]。1986年,皮尔斯(D.Pearce)等在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出版的《产业与环境》中论述海岸环境的旅游承载力[10]。FredP. Bosselman、Craig A. Peterson& Claire McCarthy 从管理政策的视角探讨 了 旅游容量管理与目的地的可持续发展路径["]。2001年,Alexis Saveriads研究了塞浦路斯东海岸旅游地的心理环境承载力,指出要反映某区域的环境承载力,需对资源环境承载力(environmental capacity)、设施承载力(physical capacity)、经济环境承载力(economic capacity)及社会心理承载力(sociological capacity)进行综合研究[12]。Fernando J?等发表的《旅游业承载力研究以Hengistbury Head为例》,进一步将承载力拓展到旅游产业层面的研究。

  关于旅游环境承载力主要研究成果还有WiUins.P.W和Gin于1991年的《旅游环境容量管理:一种旅游增长管理过程》[I4]、NelsoiU.G等于1993年的《旅游与可持续发展》[15]等。除此之外Smith,Frdl和Rimyan等都从不同角度对旅游环境容量进行了一定研究。

  2.1.3小结

  通过梳理上述资料,笔者发现国外学者对旅游环境承载力概念研究较为深入,但提法较为混乱,如旅游承载力,旅游环境容量,旅游容量,旅游环境承载力等,目前在使用上混靖不清,没有形成统一标准。另外,在研究中,学者已经开始重视旅游环境承载力的分量研究,但研究较为片面,对不同类型景区分量的侧重以及分量之间的相互关系等方面鲜有涉及,没有形成完整的体系。在实证研究方面的研究较为丰富,虽没有对幵放型景区旅游环境承载力的专门研究,但某些结论与研究方法对于我的研究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2.2国内研究现状述评

  2.2.1资料来源与分析

  笔者通过CNKI数据库以“开放型景E、"承载力"、"容量”为关键词进行搜索,未得到符合条件的结果。又以“旅游承载力”“旅游容量”为关键词进行搜索,并根据题目和摘要进行筛选,选择相关度较大,比较有代表性的文章,最后得到核心期刊相关论文48篇,硕士论文12篇,博士论文2篇。作为研究国内旅游环境承载力的核心资料。这说明在国内,幵放型景区旅游环境承载力的研究亦是空白,国内的研究在借鉴国外研究经验的基础上,经历了初步研究阶段、深入研究阶段和分类研究阶段,来对旅游环境承载力进行研究。

  2.2.2研究内容

  (1)初步研究阶段

  国内学者在借鉴国外生态环境容量、旅游承载力等研究方法的基础上,在20世纪80年代就幵始了旅游环境承载力问题的研究。赵红红1983年在《苏州旅游环境容量问题初探》一文中对苏州园林的旅游容量进行了研究。1987年,保继刚在系统阐述了旅游环境承载力概念体系的基础上,对北京顿和园旅游环境承载力现状进行了系统分析,定量计算了顿和园承载力大小,同时指出旅游环境容量概念体系应包含五种基本容量:旅游资源容量、旅游经济容量、旅游心理容量、旅游生态容量、旅游社会容量,进而从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提出了具体调控措施[18]。1989年,楚义芳在其博士论文"旅游的空间组织”中提出,旅游容量可分为基本容量和非基本容量,前者包括了旅游资源容量、旅游心理容量、旅游生态容量和经济发展容量,并给出了具有一定代表性的承载力测定公式[19]。这一时期我国学者对旅游环境承载力问题的探讨仅处于理论和相关概念的初步介绍层次上。

  (2)深入研究阶段

  90年代以后,许多学者幵始结合实证对旅游环境承载力进行深入研究,旅游环境承载力的研究进入新阶段。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学者就是崔凤军。1995年,他首次阐释了旅游环境承载力的概念及特征,他认为旅游环境承载力是一个概念体系,应包括资源空间承载量、环境生态承载量、心理承载量和经济承载量等四个分量[20]。他的研究不仅完善了国内学术界对旅游环境承载力的研究,同时也为以后的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础。2001年,在其《风景旅游区的保护与管理》一书中指出,旅游环境容量等同于旅游环境承载力,并指出它的组成包含空间承载量、环境生态承纳量、心理承载量、经济社会承载量四项内容,具有客观性和可量性、可变性与扬控性、值域范围等特征,是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判据之一[21]。

  此外还有学者从不同角度进行了研究,如杨锐对风景区环境容量概念体系的研究[35],刘玲对旅游环境承载力的概念体系和指标体系的研究[22],吴人韦提出的简化容量评价体系的研究等,推动了旅游环境承载力研究的进一步发展。

  (3)分类研究阶段

  2000年以后,国内学者不仅对一般意义上旅游环境承载力进行深入研究,而且开始针对不同类型的对象进行旅游环境承载力的研究。具有代表性的就是吴必虎在总结国内外学者关于旅游容量的研究进展的基础上,从旅游资源的旅游承载力评价以及可持续旅游环境管理的视角系统地讨论了旅游容量的分类、应用及分析方法。[24]此外,2002年,文传浩对自然保护区旅游环境承载力综合评价指标体系进行了初步的研究[25]。2005年,胡希军等利用社会学民意调查的方法对浙江省金华市的旅游社会承载力进行了研究[26]。曲小溪则对旅游环境承载力的测量方法进行了研究[27]。2011年马扬梅以西溪国家湿地公园为例,对旅游心理承载力进行了研究[28]。

  近几年随着生态旅游在国内的兴起,生态旅游环境承载力、生态旅游环境容量的概念被提出,并取得了丰硕成果,2002年,孙道讳等在对净月潭国家森林公园生态旅游环境承载力的研究中提出了生态旅游环境承载力的概念。章锦河、张捷(2004)等利用生态足迹的概念对黄山市的旅游环境承载力进行了预测分析[29]。

  2006年,杨春宇对生态旅游环境承载力的预警系统进行了研究[3G]。2008年,赵志友等从基础理论研究入手,通过建立计算模型对四川省九寨沟风景区的生态旅游环境承载力进行了计算分析,同时提出生态旅游环境承载力的管理对策[31]。

  2.2.3小结

  从以上三个方面,简要总结出国内研究的特点:

  (1)基础研究系统全面

  国内学者在借鉴国外研究理论与方法的基础上,对旅游环境承载力进行了较系统和全面的梳理,如科学地界定了承载力的概念,统一了混乱的提法,构建了较完善的理论体系,形成了较科学的实践方法,为以后的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实证研究丰富多样

  国内学者在借鉴国外研究经验基础上又有所发展,研究对象较全面,包括了自然型风景区和人文型风景区(当然这与我国地大物博、资源丰富的国情有关),在研究中以自然封闭型景区旅游环境承载力、生态旅游环境承载力等的研究为主,对开放型景区旅游环境承载力的研究还属于空白,但是已有的研究对探索开放型景区的旅游环境承载力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如心理承载力、经济承载力的测定、对不同景区承载力分量所占比例的合理分配等。

  (3)定量研究相对缺乏

  通过以上资料的研读发现,关于区域旅游可持续发展的综合测度指标的定量研究还比较少,特别是涉及区域内部差异、旅游环境承载力与可持续发展相契合等方面的研究还需要进一步的加强。

  2.3综述小结

  根据国内外有关旅游环境承载力的相关文献研究,可以看出:一方面,国外对旅游环境承载力的研究要优先于我国,较早的?始了旅游环境承载力的概念、理论体系、方法体系、实证的研究,我国的研究是在借鉴国外研究经验的基础上展幵的,另一方面,我国学者对相关理论的研究较为系统,对实证的研究也较为丰富多样,为我国旅游环境承载力的研究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概括来讲,国内外对开放型景区旅游环境承载力的研究还属于空白,但对于旅游环境承载力理论与方法的研究和实践经验是十分有价值的。开放型景区有其自身的特点,笔者要在遵循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原则的基础上进行学习借鉴。

返回本篇论文导航
相关内容推荐
相关标签:
返回:旅游管理硕士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