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相关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
一、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相关概念
(一)旅游产业
曹国新提出,一般而言,传统上的产业在定义时一般从生产的角度来界定,由于旅游业的特殊性,应该从消费的角度来界定旅游产业。与此同时由于旅游业与其他产业关联性较强,因此在很难将其确切的定义。
1.旅游学上的定义
旅游学从消费和功能两个角度对旅游业进行了不同的界定。功能性定义从产品提供者角度对旅游业进行界定。国内学者朱玉槐提出,从大旅游角度来看,凡是为消费者提供游览服务,并且可以从中获得效益的企业、组织都属于旅游业。
因此旅游业应该涵盖了衣、食、住、行、游、购、娱的所有部门。消费性定义则从旅游者角度来对旅游业进行的界定。联合国最早对旅游业的定义为:是指为满足国际和国内旅游者的需求而提供各种旅游产品和旅游服务的工商企业的集合。在旅游学导论中,田里认为旅游业是为满足旅游者的需求而提供各种产品和服务并且以获取经济效益为目的行业总称。
(2)从产业经济学上的定义
从满足的需求来看,旅游产业是为满足旅游消费者在游览过程中的需求,为其提供食住行游购娱等服务和产品的企业或部门的集合。以张凌云为代表。另外,宁泽群提出应当把旅游业当做产业来界定。而且,而且旅游产业不仅仅是由单一的产品构成,相反是一个较为宽泛的集合体,更为科学合理的说法是一组产业群。综合以上定义,旅游产业可以定义为凡是为旅游者提供服务的行业和企业, 并且围绕着旅游活动这个中心而形成的行业总和。
(二)文化产业
1.文化产业界定
“文化产业”一词最早出现在阿多诺,霍克海默所着的《启蒙的辩证法》(1947)一书中。书中将服务于大众消费的、商品化的文化生产界定为“文化产业”。随后,随着文化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越来越明显,文化产业的发展得到了更为广泛的关注。作为一种特殊的经济形态,许多学者给出了不同的定义。其中较为出名的是“精神产品和服务说”和“内容产业说”。一方认为文化产业是“提供精神产品及其相关服务的行业”;[4]另一方则认为只有具有“生产和销售意义”才能算是文化产业。
尽管国际上没有对文化产业的内涵作出严格和统一的界定,但通过以上定义,本文认为文化产业的范围应包括: 1.为了直接满足消费者的精神需求,围绕文化这个核心内容生产文化产品的生产活动,这一过程包含了产品的创作、工厂制造、后期的传播等; 2.辅助上述生产活动顺利完成的活动; 3.从事相关载体和使用工具的生产活动;4.服务于上述文化产品生产单位,为其提供设施设备的生产活动。
2.文化产业的分类
一般而言,通过三分法,可以将文化产业分为三类:核心层、外围层和延伸层。如图所示:文化产业基本上可以划分为三类: 一类处于文化产业的核心层,这类行业主要特点是以较独立的形式来生产文化产品并引导对其产品进行消费,较为代表性的是报刊、影视等行业;第二类处于文化产业的外延层,这类行业主要特点是进行劳务输出的文化服务行业,较为代表的是娱乐等;第三类处于文化产业的外围层,这类行业的特点是提供文化附加值的产品,较为具有代表性的是形象设计等行业。
(三)产业融合目前,很多学者从不同角度对融合进行分析,主要归结为 4 类:
1.产业融合最早出现在通信部门。发生在这类行业的融合最突出的特点是技术的融合远远早于其他方面的融合。在技术融合的过程中,产业与产业间的边界被打破,出现了模糊的边界。最初指的是计算机、通信的融合现象。
2.从过程上看,产业融合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一般而言,先从技术上融合,随后扩展到业务及产品的相互渗透,逐渐实现市场的融合,直至实现产业融合。
3.从提供的产品和服务上来看,随着产品用途和功能的变化,生产该产品的机组织之间的界限也将会被打破。
4.从创新发展角度来看,产业融合指包括两各类别。一类是发生在产业外部,融合双方并不属于同一产业,随着条件的成熟逐渐相互渗透并融合成新产业的过程;另一类是发生在产业内部,融合双方处于同一产业内部,但所从事的行业不同,由于生产的关联性等原因逐渐相互渗透并实现融合的过程。
二、产业融合基本理论
(一)产业融合的理论基础
1.分工理论
产业间分工的重组是产业融合的本质。在这一过程中,原有的产业链条被打破,通过重新组合产业分工,形成能够更适应现在经济发展的新的分工链条。因此,随着分工理论的不断成熟,其在经济学研究领域中占据了重要的地位,并逐渐成为研究产业融合的重要基础理论。
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提出通过分工能提高劳动生产力,同时如果生产力有极大的提高,相应的行业分工也会不断深化。产业的分工程度还受限于本身产业的特征。亚当·斯密的分工思想极大地促进了经济学的发展,但也有一定的局限性,如并没有提出适当科学的分析工具化等。
在批判和吸收亚当·斯密的分工理论基础上,马克思侧重于研究分工的效率及性质问题。他认为分工需要按比例进行,分工促使生产力提高并不仅仅是因为工人熟练程度的提高,更多的是源于工人之间的协作。
以马歇尔为代表的新古典经济学派认为分工的效益也受工作等级的影响。另外分工还与工业的区位有关系。在经过比较不同规模企业的分工程度后,马歇尔论证出在规模经济条件下分工的效益更容易获得。
2.产业集群理论
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一些相互关联的企业为了减少之间的交易成本,在一定的地域范围内出集聚的现象,这一过程为产业集群。在对工业组织的研究过程中,马歇尔发现企业集聚的重要原因是追求外部规模经济。
马歇尔认为对外部规模经济的追求已经成为促使企业集聚的重要原因。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克鲁格曼创新的从新经济地理学角度系统论述了促使产业集聚的原因。他提出之所以发生产业集聚的主要原因来自外部经济、历史因素和市场的需求这三个方面。随后,韦伯等学者将运输、地理区位因素及劳动力成本纳入集聚理论,强调了其经济作用。另外法国经济学家佩卢提出了增长极理论。佩卢从极化、扩散效应这两个角度进行分析,进一步丰富了产业集群理论。
3.产业组织理论
产业组织理论既是微观经济学的重要分支也是研究产业融合的重要基础。其中市场绩效、市场结构和市场行构成了组织理论的基本范畴。
哈佛学派逐渐形成于二十世纪三十年代。该学派提出了结构—行为—绩效的基本范式,并将其和产业组织政策结合在一起。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后,芝加哥学也派逐渐成熟。该学派信奉市场的自我调节能力,并以沉没成本为中心来研究产业组织的内生形成过程。
七十年代后,随着新产业组织理论的逐渐兴起,产业组织理论进一步发展,出现了许多新的分析工具,如不完全竞争市场的博弈论模型等。
(二)产业融合的动因
随着产业融合理论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学者致力于研究促使产融合产生的动因。其中植草益提出为了促成不同产业间的企业合作,可以利用技术进步和管制的放松来提高可进入性。另外波特则重点强调了信息技术的作用。经济的再发展本质上是在原先经济体中发生了技术革命。在融入新技术的过程中,产业领域内会促使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在企业层面则会使企业生产产品的多样化经营。综合国内外学者的研究成果,笔者认为,产业融合发展已经成为当代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具体的促成因素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如图2-1 所示。
1.经济的平稳发展
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良好的宏观经济条件是产业经济的得以健康发展的基础。经济的繁荣发展有利于产业机构不断地自我调整,以求规避无序的竞争和恶性发展。伴随这一过程的是各种经济力量由互不相关走向生产或消费关联,甚至通过融合形成新的产业。因此,经济的平稳发展是实现产业融合的有力保障。
2.市场需求的改变
市场需求的改变为产业的融合发展提供了必不可少的重要动力。在市场经济下,当消费者对现有商品的诉求逐渐增多时候,作为另一方的生产商必将会将其他产品的功能纳入到现有产品上,以此来满足市场的需求。在尝试满足消费者需求的过程中,原有的产品因此而逐渐赋予了新的功能或新价值,实现了产品的优化,这可以认为是产业间的产品实现了融合。同时在另一方面,随着产业融合的深化,必然会促进技术上的创新。生产商把此类技术融入到新产品的生产或销售中,这又进一步深化了产业融合。
3.技术的进步
产业融合的内因和催化剂是技术的进步。索罗在 1951 年较为系统的提出了技术创新的理论。他认为技术创新应该涵盖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具有新的思想,二是日后的实践。C.Freeman 提出技术创新的过程,他认为应该包括从产品设计、投入生产到产品的销售等多个流程。学者普遍认为在技术进步的过程中,会逐渐扩散到其他相关的产业中,催生新技术的产生,最终提高了相关的产业的总体技术水平。不同技术趋于融合的过程中,源于技术的通用性,两产业之间获得了共同的技术支持,因此可进入壁垒被降低,逐渐实现了业务和市场上的融合。
4.管制的放松
产业间相互渗透并走向融合的另一重要外部动力是政府管制的逐渐放松。自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在自然垄断产业内,由于技术的进步其自然垄断的性质逐渐被改变。在政府管制放松的过程中,市场上的产业或企业的竞争关系也逐步从完全垄断变化为市场上的完全竞争。因此可以理解为由于管制的放松,在一定程度上某企业参与其他产业生产的门槛将会降低,继而产业间出现融合[5]。
(三)产业融合度的测评方法
目前,由于学者们对测算产业融合程度的方法方面研究的不多,较为分散,因此还没有大众所普遍接受的方法,也没有形成较为系统的理论。1998 年 Gambardela 和 Trrisi曾尝试利用用赫芬达尔指数法来计算产业融合的程度。这两位学者尝试的产业是电子信息产业,用这一方法计算了发生在信息产业融合的技术融合程度。另外,在 2001 年,Fai and Tunzel-mann 也利用了赫芬达尔指数来计算产业融合的程度。两位学者创新的利用技术专利的相关系数来计算两产业的融合程度,经一部丰富了这一方法。这一方法在测算技术融合时具有很大的优势,计算也较为简便。但由于旅游产业内的技术专利较少,所以这一方法并不适合测算旅游产业和文化产业融合的程度。在 2012 年,支 燕、白雪洁、王蕾蕾等学者用投入产出表法对两化融合的程度及动态演变特征进行分析,进一步丰富了关于产业融合程度计算的理论知识。
参考文献:[1]李伟,马波.中国旅行社业集中度变迁的初步研究[J].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01:71-75.[2]翟向坤,黄绍梅,李连宇.中国旅行社业市场绩效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旅游经济,2012,379(3):137-140.[3]Lee,Kwak,Han.Developingabusinessperfor...
中国旅游保险要走协同发展之路,要加强与国内外相关行业合作交流。要抓住国家进一步扩大开放和“一带一路”战略机遇,努力对标世界一流行业标准,坚持“引进来、走出去”并重,引资引智引技并举,在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合作交流中不断发展自身。...
第一章导论1.1研究背景旅游业是经济社会发展的组成部分。我国领导人习近平在考察中做出指导,旅游行业是需要综合性发展的重要行业,旅游行业要为新阶段人民群众提高的精神生活和娱乐水平提供内生动力。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大局看,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
5银座佳悦酒店人力资源培训管理5.1银座佳悦人力资源培训的种类5.1.1员工职业生涯发展的培训作为员工职业生涯发展的培训,就是提升员工发展素质或晋升的培训,与员工职业生涯各个发展阶段相联系,主要包括:(1)新员工入职培训和上岗前培训银座佳悦...
古镇旅游是一种近代兴起的旅游方式,古镇因它特有的文化底蕴和世外桃园般的意境,越来越受旅游者的喜爱。近几年来学术界对古镇旅游的研究又有突破,参与研究的学科越来越多,研究队伍越来越壮大。...
第二章国内外相关研究进展2.1主题公园的研究进展1955年7月,第一座主题公园迪斯尼乐园在美国加利福尼亚诞生,由于其主题性突出、娱乐性与休闲性并存,适宜不同年龄段的游憩,很快的被大众接受并喜爱。1989年9月,我国第一座主题公园锦绣中华在深圳...
2理论研究从国内外已有的饭店对员工的社会责任与饭店员工离职倾向关系的诸多成果来看,集中的研究领域在于企业的社会责任、饭店行业的员工社会责任、利益相关者等方面。本章将从如下角度着手,对相关内容进行回顾和述评,为后续的实证研究提供理论基...
摘要改革开放30多年,互联网在中国的发展方兴未艾,我国的网民人数正在奔向6亿,网民的消费观念和行为也在发生着深刻的变革,利用互联网进行营销活动已成为21世纪市场营销的主旋律。旅游业作为一个融合性较强的行业,在互联网的推动下,旅游网络营销...
第5章诸城旅游营销策略要保证县域旅游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首先要根据本地旅游资源特点和旅游目标市场,针对具体的客源市场,幵展有计划、有步骤的营销活动,并在此过程中针对出现的问题,及吋加以解决,以保证最终目标的实现。对本地旅游者可以通过开发...
本文选取三清山为研究对象,从携程旅游网、同程旅游网上选取三清山相关的网络口碑文本,运用文献分析法分析三清山在旅游虚拟社区中的网络口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