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推广硕士论文

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毕业论文 > 在职硕士论文 > 专业硕士论文 > 农业推广硕士论文 >

海林市加强新农村文化建设的对策

来源:学术堂 作者:韩老师
发布于:2015-06-01 共5119字
  本篇论文快速导航:

展开更多

  第 5 章 海林市加强新农村文化建设的对策
  
  新农村文化建设是一项需要投入大量资金、精力、时间的长期的系统化工程,新农村文化建设作为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其发展建设取得的突出成效,将对促进和谐幸福社会建设起到积极有力的推动作用,针对于海林市新农村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因地制宜地提出破题路径,将对海林市新农村文化加速发展具有积极的意义。

  5.1 提高新农村文化建设的思想认识
  
  切实通过有效有段,使海林市干部群众准确定位和清晰认识新农村文化建设的目的,任务和意义,强化其在新农村文化建设中的角色意识、责任意识和危机意识,是确保新农村文化建设成效的基础保障和关键要素。一是提高领导干部对新农村文化建设问题的思想认识深度和高度。真正将文化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放到同等重要的位置,将农村文化建设放到与城市文化建设同步发展的平等地位,在制定相关制度政策和目标考核细则时,充分体现新农村文化建设的重要性,使各级领导干部对新农村文化建设的认识真正由“虚”转“实”,由表面重视到真正重视。二是努力提高农民群众对新农村文化建设的认识。农民是新农村文化建设的主体和受益者,要通过创新引导方式、创新活动形式等多样化的有效手段,充分调动农民参与新农村文化建设的热情和积极性,使农民群众真正认识到文化建设是开阔视野、增加收入、提高修养、强健体魄的有力途径,并通过开展相应的文化技能培训,让更多的农民自己动手兴办适合自己的新农村文化。三是提高社会各界对海林市新农村文化建设的认识。借助牡丹江日报海林专版、海林宣传网、海林电视台等网媒、纸媒、传媒多种形式,广泛宣传海林市的新农村文化建设成果,推介海林市的资源、人文优势和发展潜力,通过扩大海林的对外知名度和影响力,使社会各界提高对海林市新农村文化建设的关注度,并积极发展和引导社会文化服务志愿者的力量,使更多的有识之士参与到海林市的新农村文化建设中。
  
  5.2 多渠道加大新农村文化建设资金投入比重
  
  新农村文化建设中,政府投入是主要力量,然而门路单一,日显不足,近些年来,因资金受限制约新农村文化发展的瓶颈问题日益凸显,构建农村文化建设的多元投入机制刻不容缓。一是将农村文化建设纳入经济建设的总体规划之中。

  县乡两级政府积极筹措资金加大对农村文化设施和活动经费的投入,设立海林市新农村文化发展专项基金,专款专用,专人负责,严格审计监督,将农村文化阵地设施建设、图书购置、文物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农村公益电影放映、农村文化市场执法稽查、农村文化人才培训、农村文艺创作奖励、农村群众性文体活动补助等经费列入财政预算,确保建设有资金,活动有保障。二是千方百计壮大农村经济总体实力,增强村集体自身造血能力。要坚持“一村一品”的发展思路,大力发展农村特色经济。深入挖掘村屯本土特色资源,发展高效农业,积极吸纳社会力量,探索合作社+农户及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等现代经营模式,形成规模化生产格局,加强包装和深加工,提升档次,增强产业附加值,形成品牌优势,壮大集体经济。三是广泛吸纳民间有识之士投资海林市新农村文化建设。采用政策引导、社会荣誉等多种手段,积极鼓励和引导社会力量和民间资本投资建设农村各类文化设施,也可采取“企业抬台,文化唱戏”等互助共赢方式,增强筹资自建能力。大力引导社会志愿服务力量举办农村公益文化活动,支援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和文化技能培训等,通过有效引导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参与,从而解决由于公共财政投入不足造成农村文化发展滞缓的问题,并使之成为新农村文化建设的有益补充。

  5.3 开展教育培训,提高农民文化素质
  
  新农村文化建设的主体力量是农民,长期以来,农村落后的教育水平导致了农民整体文化水平偏低,并影响了农村各项事业的发展建设,因此,通过有效途径,提高海林农民群众整体素质是确保新农村文化建设成效,培养懂技术、有文化、会经营的新型农民的有力保障。一是抓好基础教育。首先县乡两级政府部门要高度重视农村教育问题,加大对农村教育的资金投入,用于改善农村学校校舍,购置相应的科技、体育、文化器材,拉小市区学校和农村学校教育环境之间的差距。其次,面对教学质量不高的问题,可出台相应政策鼓励优秀教师到农村支教,对于教师资源严重不足的村屯,实行市区专业教师到农村学校轮岗的制度,并相应提高农村教师的福利待遇水平,也可以通过积极吸纳优秀大学毕业生到农村支教,特聘村镇文化人才到学校做课外辅导教师等办法多渠道解决农村师资不足的问题。二是抓好职业技能培训教育。一方面,针对农业发展实际情况,聘请专业技能培训教师开展提高劳动生产效率及农作物病虫害等方面的知识,提高农民抗风险能力,增加劳动收益。另一方面,根据社会需求情况,培训农民相应的特殊技能,从而鼓励其从事第三产业等其它高附加值行业,增加经济收入。三是加强思想道德教育。要广泛在海林农村地区中开展以邓小平理论、毛泽东思想为代表的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广泛开展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引导教育,积极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广泛开展职业道德、社会公德、家庭美德和个人品德教育,全面提高农民素质。

  5.4 加快推进新农村文化产业化建设
  
  农村文化产业是文化与经济接轨体现的最好的融合点,构建完善的农村文化产业化发展体系,是实现农村经济发展和文化腾飞双赢目标的破题点。根据海林农村文化产业初始状况及资源优势,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强化发展。一是抓好农村地域文化与乡村旅游的结合,发展乡村旅游文化产业。以镇域内的文物保护单位及非物质文化遗产为积淀,认真挖掘海林市的金源文化、宁古塔文化、满族文化、朝鲜族文化、俄罗斯风情文化及红色文化等文化内涵,与“雪、虎、山、水、情”五大资源紧密结合,打造富有海林特色的乡村旅游文化品牌,提高旅游产业的竞争力,拉动海林地域经济增长点。二是要造就一批农村文化企业家。制定落实优惠政策和人才激励新机制,引导文艺工作者、文化企业经营者大力发展生态文化旅游业、图书发行及影视音像业、艺术培训展演、歌舞娱乐业、网络信息服务、体育健身业等各类农村文化产业,扶持、培养、造就一批市内外知名的农村文化企业和农村文化企业家。三是改变依靠单一的财政投入和文化企业自身积累扩大再生产的方式,采取政府搭台宏观调控,企业唱戏多元投入,拓宽融资渠道,鼓励和引导更多的社会资本进入,进一步建立和完善农村文化产业的发展体系,及时解决大型文化企业营结症,推动农村文化产业健康运行。四是文化产业丰富的高智力内涵,决定文化人才在产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为更有效地把握农村文化产业发展的脉搏,采取行业自主引进、强化素质提升相结合,重点培养农村文化产业管理人才和农村文化产业创意包装项目人才,造就涵盖宣传文化、旅游、招商引资、项目包装等管理部门和信息产业经营、私企等农村文化产业管理经营的人才队伍,促进海林市农村文化产业基础框架的形成。

  5.5 进一步繁荣新农村文化人才队伍
  
  新农村文化体系建设的好与坏,离不开农村文化人才作用的发挥,因此应紧紧抓住培养人才、吸引人才、用好人才三个环节,大力加强海林市农村文化人才队伍建设。一是积极引进优秀文化管理人才,强化文化站服务功能。打破人才流动体制性、制度性障碍,深化文化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完善竞争择优、双向选择、岗位聘任等选人用人方式,大力推行公开选拔、竞争上岗等制度,将一批在热爱文艺,具有较强组织能力的人才充实到海林市的农村文化建设事业中来,使乡镇文化站的作用得到最大的发挥。二是特色化开展农村文化人才培养工程。

  要充分发挥乡村文艺人才的作用,进一步建立海林市乡村文艺人才库,建立一支兼职的文化辅导员队伍,解决基层文化工作人员不足的问题。运用办培训班、走出去、请进来等多种形式,对业余文艺骨干、积极分子进行培训,在乡村两级学校广泛开展乡村学校少年宫建设,开办文艺特长辅导班,培养农村文化建设后备力量。积极组织开展乡镇、村组文艺汇演、调演、比赛,发掘培养乡村文艺人才,繁荣农村文艺队伍。三是完善人才激励机制。建立以业绩为衡量标准的海林农村文化人才考评机制和奖惩制度,建立奖励基金,对在国家、省级奖项中获得大奖的农村文化人才予以重奖,激励优秀人才脱颖而出,把冒尖的农村文化人才,作为海林农村文化管理队伍的后备力量进行动态管理。适度提高农村文化工作人员福利待遇,在新农村文化工作中表现突出的人员给予嘉奖并优先提拔使用。

  5.6 创新形式,发展新农村特色文化
  
  鉴于海林市新农村文化活动存在形式不新颖,活动群体老龄化,参与面不高的情况,因此,创新活动表现形式,是吸引各年龄阶层群体广泛参与,活跃新农村文化的必行之路。一是与新时期时代特色相结合,促进农村文化形式多样化。将传统文化形式赋予新的时代时尚元素,借助于网络等新兴传媒形式播放学习资料,或邀请专业的文艺志愿者老师下乡进村进行辅导,开展街舞、爵士舞等现代舞蹈培训,开展艺术设计,网络常识辅导等新媒体应用知识教学,调动更广大农村青少年群众的活动热情,扩大农村文化活动参与面。二是与本土地域优势相结合,壮大特色文化品牌。继续坚持“一村一品”的发展思路,在已经形成特色文化活动品牌的村镇,如新安镇朝鲜族管弦、电声乐队,海林镇共和村的书法,横道镇的文学社等,进一步通过借鉴学习他山之石,探索完善表现形式,积极发挥传帮带的作用,不断壮大活动队伍,扩大品牌在农民群众中的影响力和感召力;在尚没有形成品牌文化活动的村屯,要在地域特色和本土文化人才上深入挖掘,激发潜在活力和创造力,逐步形成有感染力,有带动力的新农村文化品牌活动,让农民在活动中陶冶情操,加强沟通,健美身体,愉悦心情,从而提升生活幸福感。

  5.7 营造积极健康的新农村文化环境
  
  目前,海林市农村文化市场整体环境不容乐观,非法经营活动屡禁不止,封建迷信,黄赌毒等现象暗流涌动,无证经营,非法书籍、非法淫秽音像制品冲击着农民的眼球,扰乱了市场环境,尤其是给价值观尚不健全的广大农村青少年和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造成了巨大威胁,加强思想、法制教育,加大农村文化市场的监管力度,活化监管手段,营造积极健康的农村文化环境无疑是当前海林市新农村文化建设急需解决的重点问题。一是加强农民的思想引导,严堵消费渠道。

  广大农民群众盲目崇拜神佛,崇尚迷信,以及购买非法书籍和音像印品和本身的教育程度不高有很大关系,因此,要通过法制下乡宣传,送文化下基层等活动的机会,用典型案例和视频图片等资料更加直观地向农民宣传封建残余和非法出版物的危害,引导其树立积极健康的生活观念。二是加强农村文化市监管,严把流通渠道。将定期检查与不定期抽查和暗访相结合,文化监管部门加大下乡抽检的时间和频率,一经发现非法经营活动要予以吊销营业执照和停业整改等严厉惩治手段,对于煽动、从事法轮功等封建迷信活动的,将教育与惩治相结合,对于造成严重社会危害的要从重惩处。三是积极发动社会监督力量,设立举报电话和举报信箱,对于举报有功人员给予适当奖励;同时,发挥媒体监督的作用,对于违法经营活动给予负面曝光,引导积极社会舆论,传递正能量。

  5.8 加快城乡发展一体化进程
  
  走城乡发展一体化的道路是解决当前中国农村突出问题,破解城乡二元经济体制的一剂良药。统一城乡发展规划,统一城乡文化发展,加速城际间文化整合,是改变落后的农村文化面貌的根本解决办法。海林市对于城乡统筹发展一体化问题高度重视,2011 年,成立了由市委书记和市长为组长,部分市委常委、各分管副市长及森工、农场常务领导为副组长,相关市直部门、森工、农场为成员单位的城乡统筹工作领导小组,组建了城乡统筹办公室。制定了《中共海林市委关于统筹城乡发展推进新农村建设的若干规定》,加大公共财政对农业产业化、农村城镇化、农民市民化覆盖范围和领域,规定市财政每年预算安排 1500 万元专项资金用于城乡统筹建设,并根据实际需求按照一定比例逐年增长。围绕投入机制、产业发展、农民就业、生态建设、新型社区、小城镇建设等 9 个方面制定了19 条扶持政策。2013 年 6 月 26 日,与清华大学、黑龙江日报报业集团、省科顾委共同举办的中国海林县域经济发展论坛在海林召开。其中清华大学教授蔡继明发表了“城镇化”引领“四化”协调发展的重要讲话,对于海林市如何推进城镇化发展,以及城镇化对于打造海林县域经济模式的重要作用做出了理论分析和说明。当前,海林市应紧紧抓住良好的发展机遇,深入研究城乡统筹政策,继续坚持“做强食用菌产业、做精蔬菜产业、壮大劳务产业、推进农业产业化”的发展思路,实施“新型农村社区试点工程、示范区提档工程、示范带整治工程、民生改善工程”四大工程,将城乡统筹一体化建设推向更高的发展阶段,以此为基础,使城市文化和农村文化相互促进,各取所长,并逐步实现城乡文化一体化。

返回本篇论文导航
相关内容推荐
相关标签:文化建设论文农村文化建设论文
返回:农业推广硕士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