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推广硕士论文

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毕业论文 > 在职硕士论文 > 专业硕士论文 > 农业推广硕士论文 >

新农村文化建设概述

来源:学术堂 作者:韩老师
发布于:2015-06-01 共5729字
  本篇论文快速导航:

展开更多

  第 2 章 新农村文化建设概述
  
  2.1 新农村文化建设的内涵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一些带有社会发展进步印记的新名词应运而生,诸如“农民工、农业现代化”等等。“新农村文化”一词正是随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提出而产生的。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的“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总要求,揭示出了要建设的新农村与旧农村在本质上的区别,即新型的农村是富裕、民主、文明、和谐的农村,是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相协调统一的农村,而新农村文化作为新农村建设中的“软力量”,对于提高农民的精神需求,鼓舞建设家乡的感召力,将具有重要作用。当前,学术界对新农村文化建设的内涵尚无一个明确的定义,本文参照张庆满先生相关论述,将其理解为“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在加强农村公共文化建设的基础上,开展多种形式的、体现农村地方特色的群众文化活动,丰富农民的精神文化生活,涵盖农村教育科学文化建设、农村思想道德建设等诸多领域的建设工程,具体包括教育、文化、科技、卫生、体育、艺术等各项事业以及良好的乡风民俗、道德习惯的养成。”

  ①新农村文化建设是一项繁杂系统的工程,但总体说来主要有两个任务目标,一是夯实农村文化建设的基础成果,二是塑造符合时代和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新农民。夯实新农村建设的基础成果就是要千方百计促进农村经济加快增长,有效提高基层组织的工作效率,逐步改善和提高新农村文化建设的外部环境,实现农村文化事业繁荣发展。塑造符合时代和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新农民,农民是新农村文化建设的主体,没有高素质的新农民就不可能建成高标准的新农村,当前农民的整体文化水平较低,法制观念意识淡薄,农村社会整体精神风貌较差,因此要改变现状,就要通过思想引导、教育培训等多种手段,规范塑造农民的文明形象,培养知法、懂法、守法新农民。总之,新农村文化建设是软件建设与硬件建设的结合,只有二者相互协调发展,共同进步,才能推动新农村文化建设实现全面发展进步。
  
  2.2 相关概念
  
  2.2.1 文化的内涵
  
  据专家考证,“文化”是中国语言系统中早就存在的词汇。“文”的本义,指各色交错的纹理。《说文解字》称:“文,错画也,象交叉”.“化”,本义为改易、生成、造化,如《庄子·逍遥游》:“化而为鸟,其名曰鹏”等等,指事物形态或性质的改变。“文”与“化”并联使用,较早见之于战国末年儒生编辑的《易·贲卦·象传》。西汉以后,“文”与“化”方合成一个整词,如“凡武之兴,为不服也。文化不改,然后加诛”(《说苑·指武》),这里的“文化”,或与天造地设的自然对举,或与无教化的“质朴”、“野蛮”对举。因此,在汉语系统中,“文化”的本义就是“以文教化”,它表示对人的性情的陶冶,品德的教养,本属精神领域之范畴。随着时代的变迁,现在“文化”已成为一个内涵丰富、外延宽广的多维概念,成为众多学科探究、阐发、争鸣的对象。

  目前,学术界对“文化”一词还没有一致认可的准确的定义,从各自不同角度的定义至少有二百多种。百度百科中的定义为:笼统地说,文化是一种社会现象,是人们长期创造形成的产物,同时又是一种历史现象,是社会历史的积淀物。

  确切地说,文化是指一个国家或民族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行为规范、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是人类之间进行交流的普遍认可的一种能够传承的意识形态。

  2.2.2 农村文化的内涵
  
  农村文化,从狭义的文化角度,是指在一定的村落共同体中形成的以农民为载体的文化。它是农民的文化水平、思想观念以及在漫长的农耕实践中形成并积淀下来的认知方式、思维方式、价值观念、情感状态、处世态度、生活理想、人生追求、社会动机等深层心理结构。它表达的是农民的心灵世界、人格特点及其文明开放程度。农村文化具有传承性,它一旦形成,即通过社会化一代代传承下来,从而制约生活于其中的每一个人。农村文化又是动态演进的,随着历史时代、社会实践的变化,农村文化也会逐步发生变异。作为文化形态的一种,农村实际上也是一个由各种有机要素构成的复合性整体,包括四个层面:社会制度层面、价值观念层面、科学水平层面、文化艺术层面。①
  
  2.2.3 农村文化的基本特点
  
  受长期以来我国在农村经济、政治、地理等因素的特殊性影响,农村文化作为一种带有特殊区域性特征的文化形态,具有自身鲜明的特点。

  一是具有封闭而保守的特点。长期以来,我国农村基本上都是以村落为区域单位,从事传统的农业生产,过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很少联系村子以外的世界,因此,这种封闭性的成长环境,造就了农村文化也相对封闭的特点。

  由于缺少与外面世界的有效沟通和融合,导致农民在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等方面固封自守,不愿接受新鲜事物。封闭式的、重复式的农业生产劳作习性,以及长期固定的农村文化的基本形式,也造就了农业文化狭隘、保守的特点。

  二是具有多样而兼容的特点。我国是一个幅员辽阔的多民族国家,且地理环境多样、复杂,村庄散集,不同的自然地貌形成了不同的生产生活方式,同时,也孕育了形式各异的农村文化;民族是建立在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以及表现在共同文化、共同心理素质上的稳定的共同体,而不同的民族在保持民族特色上也发展和衍生出了不同的艺术表现形式及各自的民族文化特色。近年来,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民族间的交流、沟通日益频繁,文化也在互相借鉴、吸收和融合,因而,体现出了农村文化多样而兼容的特点。

  三是具有继承与创新并存的特点。悠久的中国历史文化留下了无数的优秀传统文化精髓,成为我国不断发展和发扬中华传统文化魅力的宝贵财富,随着时代的发展,国际间交流进一步加深,农村文化在继承中国古文化精髓的同时,外来文化也进入到中国人的视野,各民族文化相互渗透,相互汲取精华,不断创新创造,使农村原有传统文化形式不断丰富完善,形成了富有时代气息,融会贯通的新农村文化。

  2.3 加快新农村文化建设的重要意义
  
  2.3.1 新农村文化是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组成部分
  
  众所周知,中国是一个 13 亿总人口,其中 9 亿人口生活在农村的超级农业人口大国。这一现实情况告诉我们,建设社会主义强国的道路上,农村是最大的短板。因此,解决好“三农”问题是使中国走出贫穷落后,走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全面建成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必由之路。中央高层深刻认识到这一问题,并积极寻找对策,下大力气,从资金、政策等方面有针对性地向农村地区倾斜,自 2003 年起,中央连续 11 年聚焦“三农”问题,惠农政策如雨后春笋普惠广大农民百姓,改变了他们的生活,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正是在结合中国特色“三农”特点的背景下,提出的全面改变农村面貌的新标准、新思路。新农村建设中所提出的“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五个方面具体要求,作为农村全面发展进步的新目标,涵盖了“经济、文化、政治”等多方面的内容,从精神文明、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全方位为农村的发展指明了努力方向。而新农村文化建设虽然没有明确在五个方面的要求中指出,但却是涵盖在这五个方面的要求之中,和这五个方面的要求有着相互联系,相到作用,相互影响的关系。

  新农村文化建设的好,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得到了满足,农民的整体素质得到了有效提升,必然会对提高生产力,加快经济发展速度,使人民生活更加宽裕,促进乡风文明的形成,实现村容村貌整洁,做实民主管理、科学管理、有序管理产生积极的推动作用。由此可见,新农村文化作为新农村建设中的软力量,是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经济发展的助力器,更是政治文明、社会和谐的奠基石,农村文化建设抓的不好,社会主义新农村和谐发展和国家的全面复兴也不可能实现。然而,就目前来看,农村的文化建设还很薄弱,不利于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的制约因素还有很多,因此,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将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过程,在关注经济建设和政治建设的同时,必须切实加大文化的建设力度。

  2.3.2 抓好新农村文化建设有利于提高国家综合实力
  
  经济、政治、文化历来被视为是社会有机体中的三大要素,他们之间既相互独立,又是互为条件、互相推动和影响的。经济实力决定了文化的发展程度,文化又为经济的发展提供了精神力量和智力支持,文化与经济的相互交融甚至出现了文化经济一体化的现象。文化因素和文化内涵几乎融注在所有的物质产品和经济活动之中,成为推动社会生产力和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没有文化的参与和支撑,生产力水平不可能实现质的提升和跨越。因此,农村文化发展对农村经济的推动作用表现在:一是文化的加强和普及,将有效提高农民的内在知识素养,有利于培养有文化、懂技术的新型农民,为农民驾驭和从事高附加值的行业生产提供了智力保障。二是市场经济的高速有序运行,使得具有高科技含量的文化产品企业大量涌现,文化产业作为朝阳产业,必将成为农村经济新的增长点。三是文化的发展带来了人们观念的更新,并为新产品的研发带来了商机。由此可见,文化的发展,无疑大大促进了经济的发展,而新农村文化的发展也必将有效提高农村经济的增长速度。

  在国际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综合国力的体现不再仅限于经济实力的强大,更重要的还有来自精神和文化的力量,***总书记说:没有文化的民族,将是一个无灵魂的民族。一个民族和国家受人尊重,固然离不开经济、科技、军事的硬实力,但也离不开文化的软实力。所以,我们必须清醒认识到,在国际竞争中,文化是不可或缺的重要方面。另一方面说,文化与经济本就是互为影响、互为作用的,经济的发展从来就离不开文化的支持,文化的发展将从多方面提高决定经济发展各因素的层次,从而提高经济发展速度,随着国家对文化重视程度的提升和文化行业自身的蓬勃发展,文化产业在经济发展中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所带来的社会效益越来越丰厚。因此,文化已经成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重要因素,加强文化建设将对国家综合实力的提升产生的重要作用。而中国 70%人口在农村的国情又决定了大力发展农村文化将对综合国力的提升产生深远的影响。

  2.3.3 抓好新农村文化建设有利于提升农民生活品质
  
  人的需求分为物质需求和精神需求两个方面,一个人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指数高低不能单纯取决于物质生活水平的高低,而应从物质和精神两个方面来综合评价和衡量。在生活中,我们常常会看到,有的人物质生活非常宽裕,然而由于精神生活的匮乏,总觉得生活乏味、无趣,缺乏愉悦感,因此生活幸福感较低;而也有些人虽然不富裕,可精神上乐观积极向上,使得他们觉得生活充满阳光,内心充满幸福。由此可见,精神需求的满足与否对于人生活品质的高低起着重要作用。然而,长期以来,在城乡二元结构的影响下,城乡之间差距较大,农村的精神文化产品严重匮乏,本就物质生活水平较低的农民,没能享受到同城里人一样的文化设施、文化产品、文化活动带来的精神愉悦,大多数人仍停留在吃饱穿暖的基础阶段,文化的缺乏导致他们的思想保守闭塞,视野狭窄,社会竞争力较低,对生活没有较高的追求,生活质量自然可见一斑。因此,只有从根本上全面加强新农村文化建设,才是解决这一突出问题、提高农民生活质量的一剂良药。我国的新农村文化建设就是要在广大农民中广泛开展科学文化教育和思想道德教育,大力兴建文化基础设施,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文化娱乐活动,丰富和改善农民单调的业余生活,形成健康向上的社会风气,使农民有条件接受文化,有场所享受生活,从而通过不断满足广大农民日益增长的精神需求,全面提高农民的生活愉悦感和幸福指数。

  加强新农村文化建设有利于提高农民生活品质表现在:一是加强农民的文化素养,可以使其开阔视野、增强技能,提高服务社会的能力和本领,增强社会竞争力,从而通过改善经济条件提升生活品质。二是可以增强农民的自信心和意志力,在遇到困境时,精神文化上的充实和激励可以增强其战胜困难的决心和勇气,提高抗压能力,为创造更好的生活提供了精神动力。三是可以为其身体健康提供有利条件,农村文化基础设施的健全,为农民开展文化娱乐活动开辟了空间,农民在农闲和业余时间可以到村级的文化广场参加广场舞等群众文化活动,既锻炼了身体,又陶冶了情操。

  综上,加强新农村文化建设作为内生因素,在提升农民的精神追求,提高农民的生活品质,增强生活愉快感和幸福感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2.3.4 抓好新农村文化建设有利于维护农村社会的和谐稳定
  
  受长期以来二元经济体制的影响,中国的大部分优秀资源和基础设施都优先投放到了城市,农村在经济、文化等方面发展缓慢,并出现了一系列较为突出的社会问题,解决好这些问题对于实现农村的和谐稳定和加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绝大多数农民的文化层次较低,综合素质较高的农村孩子通过自身努力进入到大城市开拓新的发展空间,部分农民利用农闲到城市做农民工,通过辛勤付出改善物质生活条件,而留在农村的一部分是思想保守、安于现状的农民,另一部分是老人、留守妇女和儿童,文化知识上的缺乏,导致他们思想较为简单,判断是非的能力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容易被不良风气所感染,一些农民染上了赌博酗酒的恶习,酒后闹事,打架斗殴事件时有发生,农村社会治安混乱,现状令人堪忧,和谐稳定受到威胁。还有一些农民没有足够的科学文化知识做指引,在生活遇到不如意时,常常把希望寄托在求神拜佛身上,封建迷信活动猖獗,腐朽思想根深蒂固,甚至有些人缺乏根本的判断能力,容易被法轮功、全神教等邪教组织进行精神教化和洗脑,导致误入歧途,害人害已,造成了不良的社会风气。一些地区对文化工作不重视,文化站形同虚设,不能发挥正常功能,群众文化娱乐活动匮乏,打扑克、打麻将成了大部分的农民在农闲时最主要的休闲和娱乐方式;还有些人当个人利益受到影响时,不能从国家政策和法律的角度思考问题,也没能从合理合法的途径寻求相关咨询和帮助,而是通过上访和寻衅滋事等形式引起相关部门的注意,强化了社会不必要的社会矛盾,严重影响了党群、干群关系,形成了不稳定的社会因素。也有一些农民,当个人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不知道如何拿起法律的武器维护自身利益,由于没能得到很好的解决,甚至利于极端的方式造成了一些社会惨剧的发生。综上,加强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将有效扩展农民的知识面,扩大视野,增强农民辨别是非的能力,有利于切实解决好当前在农村社会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化解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的和谐稳定。

返回本篇论文导航
相关内容推荐
相关标签:文化建设论文农村文化建设论文
返回:农业推广硕士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