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推广硕士论文

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毕业论文 > 在职硕士论文 > 专业硕士论文 > 农业推广硕士论文 >

牡丹江玉米产业深化探究结论与参考文献

来源:学术堂 作者:韩老师
发布于:2015-11-25 共5161字
  本篇论文快速导航:

展开更多

  第 7 章 结 论

  7.1 主要结论

  玉米是牡丹江市主栽粮食作物,其生产资源条件得天独厚,产业开发空间巨大,农产品市场前景好,玉米产业已经成为牡丹江市的主导产业之一。但从目前来看,牡丹江市玉米产业发展潜力还远未充分发掘出来,玉米产业发展存在一些问题。随着牡丹江市推出贸旅牵动发展战略,着力扩大沿边开放水平,加快建设哈牡绥东贸易加工区,为玉米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很好的机遇,迫切需要依靠玉米和特色玉米加工产品参与国际市场的农业竞争。因此,牡丹江市玉米产业必须做大做强。

  本文以牡丹江市玉米产业为研究对象,详细分析了牡丹江市玉米产业发展现状,提出应对发展劣势的解决对策。本文得出的主要结论如下:

  第一,玉米产业作为牡丹江市重要的支柱产业,拥有其它地区无可比拟的、优越的原料资源与产业基础,为牡丹江市带动以玉米为原料的化工产业发展提供了可贵的契机,对于带动当地农业的发展,有着重要的经济和社会意义。

  第二,玉米是世界重要粮食作物,国内外对玉米产业都非常重视,美国与吉林的玉米产业发展经验,值得牡丹江市在发展玉米产业过程中借鉴与学习。

  第三,牡丹江地区玉米产业在水平和规模都有一些优势和特点,在玉米产量、基地建设、龙头企业发展、打造品牌以及企农互利等方面都取得了长足发展。

  第四,随着玉米深加工业的发展,本身的问题也逐渐显现,包括生产力总体水平不高、玉米品种结构不合理、企业规模小、玉米深加工转化水平低、市场竞争力不强、先进栽培管理技术普及与推广力度不大、流通服务机制不畅等,上述问题的存在对玉米产业的发展提出了挑战。

  第五,对牡丹江市玉米产业发展存在问题的进行了剖析,提出农业结构调整与国家政策环境、基础设施建设不完善的瓶颈、农业科技有效供给与有效需求双向不足以及生产经营体系不完善致使玉米产业化增值不大等因素,是导致牡丹江产业发展制障的原因所在。

  第六,针对上述问题,笔者立足牡丹江市玉米产业发展实际,比较美国与吉林玉米产业发展的经验,从产业发展的合作机制、深加工转化项目、技术创新和科技推广、市场营销渠道等方面提出具有可操作性的玉米产业发展对策。

  7.2 论文创新与不足之处

  7.2.1 可能的创新之处

  第一,扩展了市级地区发展玉米产业的理论研究与实证研究。把玉米产业研究聚集于市一级的层面上,针对具体地区,通过对国内外相关玉米产业的经验,提出牡丹江玉米产业发展对策。

  第二,从“政会企农”合作机制、以项目为载体开展玉米深加工转化、技术创新和科技推广体系、玉米市场营销渠道四个方面提出了牡丹江市玉米产业发展对策。这些对策建议可以为牡丹江市政府、企业以及相关机构在推动牡丹江市玉米产业发展方面提供一定的启示,对其他县市玉米产业发展提供一定的借鉴。

  7.2.2 主要的不足之处

  本文重点对牡丹江市玉米生产、加工中的存在问题进行了分析,而对贸易及其他方面未作深入探讨,这是本文不足之处。另外,限于本人知识、能力以及农业资料统计缺陷和保密性,玉米产业在各个时期的精确数量与贸易状况难以深入研究,有待于今后进一步研究与拓展。

  7.3 前景展望

  玉米产业作为牡丹江市的支柱产业,其发展壮大着实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玉米种质、生产、加工、流通等诸多环节。近些年来,牡丹江市玉米产业得到持续发展,它所带来的意义,不单纯是解决生产资料市场与消费资料市场对玉米产品的需求问题,而是在工业经济乃至社会层面上给当地带来了很大的改观。虽然牡丹江市玉米产业尚存在一些劣势,但是牡丹江市自身拥有的较为优越的产业发展环境,玉米产业还具有明显的潜在优势没能发挥出来。能否提高牡丹江市玉米产业的市场竞争力,需要我们在实践中不断地探索。继续利用好牡丹江市玉米产业发展的资源优势,要以市场为导向,以龙头玉米加工企业为依托,以科技兴农为动力,以提高玉米产品附加值为重点,以加快市场网络建设为手段,协调好玉米种植生产、深加工与销售的关系,形成种植业、加工业与畜牧业一体化发展格局,全面提升玉米产业的整体发展水平,实现牡丹江市玉米产业持续健康发展,为保障粮食安全作出应有的贡献。

  我坚信牡丹江市玉米产业有着巨大的发展潜力,只要采取相就的措施,科学规划,牡丹江市的玉米产业一定会得到不断的壮大,市场竞争能力将会大大增强,进而推动牡丹江市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参考文献
  
  [1]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2] 邓小平文选,第 3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3] 刘江。中国农业发展战略[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0.
  [4] 农业部软课题研究组。中国农业发展新阶段[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0.
  [5] 中国科学院农业领域战略研究组。中国至 2050 年农业科技发展路线[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9.
  [6] 杨庆才。玉米产业经济概论[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
  [7] 程国强。农业国际化是中国农业发展的必然趋势[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98.
  [8] 农业部。中国 21 世纪议程农业行动计划[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99.
  [9] 国务院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农业产关于当前农业生产结构调整若干意见的通知,载:新阶段农业结构调整的实践[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0.
  [10] 任和平。玉米[M].郑州: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81.
  [11] 佟屏亚等。现代玉米生产[M].北京: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1998.
  [12] 佟屏亚。当代玉米科技进步[M].北京: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1993.
  [13] 骆世明等。农业生态学[M].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87.
  [14] 沈享理。农业生态学[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93.
  [15] 杨公朴,夏大慰。现代产业经济学[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1999.
  [16] 王松霈。生态经济学[M].西安: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
  [17] 李维岳等。吉林玉米[M].长春:吉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
  [18] 吴文良。农业系统理论和方法及应用[M].北京: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1994.
  [19] 于立,李平。产业经济学理论与实践问题研究[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0.
  [20] 张世煌,彭泽斌,袁力行等。玉米杂种优势与我国玉米种质扩增[A].21 世纪玉米育种展望-玉米遗传育种国际学术讨论会文集[C].北京: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2000.
  [21] 姜会明。吉林省发展玉米经济的政治经济学分析[J].吉林农业大学学报,2003(1)。
  [22] 杨庆才。发展玉米产业经济的主攻方向是实现高产量、高质量、高效益[J].玉米科学,2003(11)。
  [23] 崔宁波。黑龙江省玉米市场竞争力探析[J].饲料博览,2003(11)。
  [24] 佟艳杰。美国玉米经济的发展战略[J].农村科技,2003(11)。
  [25] 王同刚,王凌汉,付春。拓展玉米产业经济,建设农村小康社会[J].玉米科学,2004(3)。
  [26] 王春玉。我国玉米市场供求状况分析及对策研究[J].农业展望,2007(1)。
  [27] 姜长云。粮食加工业迅速发展对中长期粮食安全的影响--以东北地区玉米加工业为重点的分析[J].宏观经济学研究,2007(4)。
  [28] 郭庆海。中国玉米加工业发展探析[J].中国农村经济,2007(7)。
  [29] 曲克竹。吉林省玉米产业化发展问题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7.
  [30] 张越杰。中国东北地区玉米生产效率的实证研究--以吉林省为例[J].吉林农业大学学报,2008(4)。
  [31] 杨庆才。关于玉米产业经济发展战略的思考[J].农业经济问题,2008(7)。
  [32] 郭庆海。中国玉米市场分析[J].农业经济研究,2009(2)。
  [33] 赵贵玉。黑龙江省玉米生产效率研究[J].玉米科学,2009(4)。
  [34] 王楠。WTO 框架下中国玉米产业发展战略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硕士论文,2001.
  [35] 佟屏亚。中国玉米生产形势和技术走向[J].农业科技通讯,2012(10)。
  [36] 孟春红,卢振广。粮食安全与玉米增产潜力研究[J].中国农村水利水电,2012(9)。
  [37] 魏斌。近期玉米市场分析及未来展望[J].农业展望,2012(9)。
  [38] 张世煌。中国玉米种业发展的现状与未来十年发展现状[J].作物杂志,2012(5)。
  [39] 王波。农业推广与粮食安全人[J].粮食问题研究,2012(6)。
  [40] 齐涛。中国玉米出口贸易竞争力分析[J].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学报,2011(1)。
  [41] 习银生,杨丽。中国玉米需求形势和进口前景分析[J].中国农垦,2012(11)。
  [42] 冯敏。中国玉米需求分析[D].陕西杨凌: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
  [43] 陈传兴,李静逸。中国大豆与玉米进出口贸易的“大国效应”分析[J].国际观察,2011(3)。
  [44] 彭超,全世文。当前中国玉米市场与贸易分析及未来展望[J].农业展望,2011(6)。
  [45] 马兴林,屈宝香,王庆祥,凌碧莹。中国玉米产业贸易现状与趋势[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04(6)。
  [46] 曹庆波。2002 年我国玉米市场分析与 2003 年展望[J].北京农业,2003(5)。
  [47] 刘笑然。中国玉米中长期供求分析及调控研究[J].粮食与油脂,2001(2)。
  [48] 秋子。2002 年玉米市场行情回顾暨 2003 年展望[J].粮食与油脂,2003(4)。
  [49] 谭向勇。我国玉米市场供求状况及其发展趋势分析[J].中国粮食经济,1997(2)。
  [50] 陈世军,蒋和平。中国玉米供给与需求[J].调研世界,1998(10)。
  [51] 刘笑然。“入世”对我国玉米生产和流通的影响及相关对策(上)[J].粮食科技与经济,2000(6)。
  [52] 屈宝香等。加入 WTO 后我国玉米市场前景分析[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02(6)。
  [53] 郭清保。当前中国玉米产业发展现状及趋势[J].农业生产展望,2008(6)。
  [54] 张彬。美国提升玉米产业竞争力研究及对中国玉米产业发展的启示[J].世界农业,2010(3)。
  [55] 王永春,刘洪霞,赵伟,司陟智。世界玉米产业发展形势分析[J].经济研究导刊,2011(33)。
  [56] 杨卫路。世界玉米生产贸易概况[J].中国粮食经济,1999(5)。
  [57] 邝嫜娟。我国玉米生产态势与生产布局方向[J].农牧产品开发,1996(4)。
  [58] 梅方权。中国农业信息技术的发展分析[J].农业信息探索,2000(5)。
  [59] 朱再清,张国忠。我国可持续农业发展的特点及技术体系的探讨[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2000(1)。
  [60] 苏俊。黑龙江省玉米育种现状、问题及对策[J].黑龙江农业科学,1998(1)。
  [61] 张研,钱春荣。黑龙江省玉米单产水平现状与发展策略[J] .东北农业大学学报,2010(7)。
  [62] 于松林,葛永群,王明俊。牡丹江市玉米收获机械化现状及发展对策[J] .农业机械,2011(9)。
  [63] 赵晓丽,吕礼良。吉林省玉米生产国际竞争力分析及提升对策[J] .现代农业科技,2013(1)。
  [64] 仇焕广,张世煌,杨军,井月。中国玉米产业的发展趋势、面临的挑战与政策建议[J].中国农业科技导报 2013(1)。
  [65] 杨红旗,路凤银,郝仰坤,董兵。中国玉米产业现状与发展问题探讨[J] .中国农学通报,2011(6)。
  [66] 刘海云。供应趋紧玉米价格仍有上扬空间[J] .北方牧业,2011(11)。
  [67] 张智先。中国玉米消费的空间颁布分析与展望[J] .农业消费展望,2009(9)。
  [68] 万宝瑞。适应农业新阶段,推进农业产业化[N].人民日报,1999-07-01(5)。
  [69] KRYLOV A V,PFEILW,LISDAT E.Denaturation and renaturation of cytochrome immobilized on gold electrodes in DMSO-containing buffers[J].J Electronal chem,2004,569.
  [70] Roger Navarro.The Philippine peasant household possibly starts to Taiwan and South Korea exports the corn[J].Round the world viewpoint,2008(8)。
  [71] Nichlas Minot.Effect of Transaction Costs on Supply Response and Marketed Simulations Using Non-Separable Household Models[J].IFPRI.MSSD Discussion Paper.1999(36)。
  [72] Askari,H&Cummings,J.T.Estimating.Agricultural Supply Response with the Nerlove Model:a suwey.International Economic Review[J].1997(18)。
  [73] Nerlove,M.The Dynamic of Supply:Retrospect and Prospect[J].American Joural of Agricultural Economics,vol.1979.
  [74] The USDA economist anticipated in 2009 the American corn sown area increases,the wheat area reduces[EB/OL].2008-12-03.
  [75] American corn resource development use new tendency[EB/OL].2008-01-31.

  致 谢

  本文是在我的导师王浩教授的精心指导下完成的。论文的写作从题目的选择、结构的安排,到最终的修改定稿无不凝聚着导师的心血。在我三年的硕士学习生活中,导师在各个方面都给予了我无私的关怀与帮助,我将永远铭记在心中。

  同时,导师严谨勤奋的治学态度,诲人不倦的师表风范以及宽宏大度的处世胸襟也令我终生受益。在此谨向我的导师表示最诚挚的感谢。

  此外,我要特别感谢吉林大学军需科技学院的多位老师多年来给予我的支持和帮助,使我从中受益非浅。他们对论文提出许多宝贵的意见和建议,使论文日臻完善,在此表示衷心的感谢。

  同时,还要感谢我的同窗同学,我的同门师兄妹在学习生活中给予我的支持和关心。

  最后,我还要感谢的我的家人,多年以来,是他们的关怀与支持伴我成长,促我进步。

  

返回本篇论文导航
相关内容推荐
相关标签:
返回:农业推广硕士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