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相关概念界定与基础理论
2.1 概念界定
2.1.1 可持续发展
可持续发展概念的形成存在不同的流派, 1987年由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在《我们共同的未来》中将可持续发展定义为“可持续发展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 又不对后代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该定义包含了可持续发展的公平性、持续性和共同性原则,同时也强调了“人类要发展, 尤其是穷人要发展”以及“有限度发展, 不能危及后代人的生存和发展”这两个基本观点(罗慧,霍有光,2004),这个概念目前影响最大、流传最广。
2.1.2 农业可持续发展
近百年来,全世界农业发展迅速,然而在上世纪 40 年代后期至今,为了提高粮食产量,农业生产过程中除了使用先进的农业机械设施外,同时通过大量使用化肥、农药来增加产量和减少病虫害。也就是因为化肥、农药的不合理使用,对土壤、空气、水资源特别是地下水等人类生存所依赖元素产生了负面影响,使国际社会开始认识到,农业生产造成的环境污染已成为制约世界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大因素。80 年代初,一些发达国家科学家集中讨论“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定义、范畴、特点以及实施途径,并发表了大批论文和专著。
1991 年 4 月,联合国粮农组织(PAO)在荷兰召开国际农业与环境会议,会议上发表的以“可持续农业和乡村发展”为主题的丹波宣言中提出(魏永红,2005):农业可持续发展是采取某种使用和维护自然资源的基础方式,以及实行技术变革和机制性变革,以确保当代人类及其后代对农产品需求得到满足,这种可持续的发展(包括农业、林业和渔业)能够维护土地、水、动植物遗传资源,是一种环境不退化、技术上应用适当、经济上能生存下去以及社会能够接受的农业。
《中国 21 世纪议程》指出中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目标是:保持农业生产率稳定增长,提高食物生产和保障食物安全,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改变农村贫困落后状况,保护和改善农业生态环境,合理、永续地利用自然资源,特别是生物资源和可再生资源,以满足逐年增长的国民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的需要。从农业资源角度来理解,农业可持续发展就是充分开发、合理利用一切农业资源,合理地协调农业资源承载力和经济发展的关系,提高资源转化率,使农业资源在时间和空间上优化配置达到农业资源永续利用,使农产品能够不断满足当代人和后代人的需求(王海燕, 傅泽田等,2000)。
2.1.3 水稻生产可持续发展
水稻生产在我国粮食安全中地位的不断提高和水稻生产快速发展的同时,面临水稻单产增长率下降、自然资源消耗过度、劳动力短缺和环境污染。使水稻可持续发展问题得到广泛认可和普遍重视。程式华,胡培松(2008)、徐德利,陆建飞,(2010)、袁隆平(2001)等国内外的水稻专家以及经济学家、社会学家从自身专业角度对实现水稻可持续生产提出了实际可行的见解和建议。参考以上专家学者的相关观点,本文对水稻生产可持续发展的概念界定如下:
通过对信息化、数字化等现代科学技术在水稻育种和栽培上的合理运用,来提高稻米的品质和产量以及在水稻经营、流通、管理、服务等领域的质量与效率,实现水稻生产过程中自身的产业化,并实现水稻生产过程中对自然资源高效的利用和生态环境的保护。
2.2 理论基础
2.2.1 可持续发展理论
可持续发展理论首先由西方学者在 20 世纪 80 年代提出 (朱海冰,蔡道成,张侨,2011)。作为一个全新的理论体系,目前仍然处于逐步完善的过程,不同学科的学者从各自的角度对可持续发展概念进行不同侧重点的阐述,在全球范围比较有影响力的有以下几种,一是着重于从自然属性定义可持续发展 ,二是着重于从社会属性定义可持续发展,三是着重于从科技属性定义可持续发展 .而 1987年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在《我们共同的未来》中提出的“可持续发展”概念(李龙熙,2005),得到了广泛的接受和认可,同时也标志着可持续发展理论的产生。
可持续发展理论的研究内容不是单纯的环境保护问题,而是更加深入针对环境、经济、社会以及区域等几方面与可持续发展之间的关系进行协调和统一的研究。首先从中可以总结出可持续发展理论具有以下几项基本特征 1、经济是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可持续发展在重视经济增长的数量,更要重视经济增长的质量,2、生态或环境是可持续发展的前提条件。也就是说,经济和社会发展不能超越资源和环境的承载能力,3、社会的全面进步是可持续发展的最终目的。这三方面是相互交融、相互影响的。其次,可以总结出可持续发展理论的基本原则:一是公平性原则。可持续发展的过程,同时要满足当代人之间以及当代人与未来各代人之间公平地对有限资源与环境的需求与消费;二是持续性原则。要合理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以达到资源持续利用和生态系统可持续性的目的;三是共同性原则。要达到可持续发展的目的,就需要全球范围共同配合,在尊重和实现各方的利益同时,来保护全球环境与发展(刘芃岩,2011),四是协调性原则。主要是指人口、经济、社会、资源、环境之间的相互协调和共同发展(陶佩君,2010)。
2.2.2 农业技术创新理论
国外经济学家对农业技术创新的研究开始于 20 世纪 60 年代,我国从 20 世纪 90 年代重视并加大这方面的研究力度。但总体来说,对于农业技术创新理论的研究仍处于起步状态。目前对农业技术创新的研究范围主要侧重于农业科研、农业技术扩散和推广、农业技术选择和采用等几方面(胡虹文,2003)。对农业技术创新理论的概念、特征以及农业技术创新模式与主体在理论的上的见解也不尽相同。
关于农业科技创新的概念,高启杰(2004)定义为:新的农业技术成果从产生到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过程。其中包括农业新技术设想的产生、研究开发、商业化生产、市场营销或推广应用等一系列的活动。宋桥生,娄光新,等(2011)则对农业科技创新定义为:构成农业生产力的诸要素和相关单元,根据农业发展的要求,在分工和整合中研发新技术产品、运用新组织形式、采用新体制机制,推进农业经济发展并取得实际效果的活动或过程。
至于农业技术创新本质特征,肖焰恒(2003)从区别于传统农业技术创新特征的角度分析认为:农业技术创新具有可持续性、风险性、高效性和公共物品性。
而高启杰(2004)从创新经济学和管理学的角度总结为:创新主体的多元化特性、创新客体的公共物品属性、创新过程的非连续性和创新环节的相对独立性和用户系统的特殊性这四个本质特征。
本文在写作过程中,主要结合宋桥生,娄光新等(2011)所提出的农业科技创新理论,对如何实现黑龙江省水稻可持续生产进行了分析和探讨。笔者认为:要实现黑龙江省水稻产业上科技体系的创新,则需要在充分发挥黑龙江的水稻科研实力,以及黑龙江省在水稻科研机制的不断完善和发展基础上,根据黑龙江省水稻生产现状以及对未来发展的要求,通过水稻科研主体的多元化发展,以及农技推广和农业服务机构的组织化和产业化发展,来持续推动水稻科技成果的研发以及推广应用的科研体系创新,并进一步推动水稻相关科研成果转化率的不断提高。
第4章双鸭山市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存在的问题及原因4.1存在问题4.1.1农村公共文化设施陈旧,总量偏少随着社会各界对农村公共文化服务建设的重视程度加深,双鸭山市建立的多个文化设施在上级部门的支持下得到了快速发展。但是目前而言,文化站的场地...
第三章沈北新区失地农民安置现状及存在问题3.1失地农民安置现状3.1.1失地农民现状失地农民主要集中分布于沈北新区近郊处,主要有沈北新区道义街道、虎石台街道、辉山街道、新城子街道等一系列街道村屯。这此街道紧连沈北新区区中心,经济基础相对较好...
第4章养猪业可持续发展存在问题及成因分析4.1养猪业可持续发展存在问题结合可持续发展理论及养猪业访谈调查结果,我国目前影响养猪业可持续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有以下几点:4.1.1产业环境缺乏压力我国养猪业所存在最为关键的问题,在于养猪业是一种...
第1章绪论1.1研究背景当前,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快速发展,造成了大规模的城市扩建行动。当城市扩展到城中村、周边村时,自然而然产生了大量的失地农民,他们因为想种地却无地可种、想上班却无班可上、想买房却无钱购买而成为了一个庞大的特殊群体,现在...
第7章结论7.1主要结论玉米是牡丹江市主栽粮食作物,其生产资源条件得天独厚,产业开发空间巨大,农产品市场前景好,玉米产业已经成为牡丹江市的主导产业之一。但从目前来看,牡丹江市玉米产业发展潜力还远未充分发掘出来,玉米产业发展存在一些问题。...
第3章牡丹江市大豆产业发展现状3.1牡丹江市大豆生产情况大豆产业是牡丹江市重要的粮食作物,又是重要的油料作物,是部分农民收入重要来源。在2009年数据来看,全市现有耕地面积641万亩,2009年全市大豆播种面积348万亩,大豆总产量在50万吨左右...
第四章农村信息化的未来发展趋势4.1农村信息化发展现状及趋势4.1.1当前我国农业发展的特点解决三农问题的主要手段就是农村的信息化,这也同时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中之重。从古今中外的发展历程与经验看,农村信息化主要经历了三个阶段:一是以建设...
第五章湖南林业可持续发展的对策湖南省是我国南方的重点林区,实现全省林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5.1树立生态文明理念在新的历史形势下,实现林业可持续发展必须切实转变旧有思想观念,以生态文明的理念统领林业的可持续发展,全面加强林业...
第二章研究的目的、意义、内容、技术路线及方法2.1研究的目的、意义在国民经济发展中,林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是不容忽视的,这也是一个国家是否繁荣昌盛,是否达到文明和发达水平的一个重要标志。一段时期以来,湖南作为南方的重点林区,现有的森林...
农村垃圾处理与城市垃圾处理同等重要,农村生活垃圾如果不能得到及时的处理或者处理不当,可能滋生一些病毒细菌,这将直接影响着人们的健康状况,它将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道路上的拦路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