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绪 论
1.1 研究背景
随着全球经济快速增长和世界人口数量的不断增加,对粮食的刚性需求日趋紧迫,而由于全球粮食危机造成的粮食市场动荡多变和粮价大幅上涨,使“粮食安全”问题成为目前世界三大经济安全问题之一,对世界各国的稳定发展产生了极大影响。同时,全球工业化的迅速发展,也给人类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造成严重破坏,使“食品安全”问题成为世界各国最紧迫的民生问题。处于发展中的中国,人口数量占世界人口总数的 1/5, “食品安全”同样也是中国政府亟需解决的问题。从 21 世纪初,我国政府就开始重视 “农村、农业、农民”的发展问题,并连续出台了以全面解决“三农问题”、促进我国农业快速发展和实现我国农业现代化为主题的“中央一号文件”, 各级地方政府也在“中央一号文件”的指导下加大了对农业生产的科技投入以及政策和资金方面的支持力度,使我国的农业生产及农业产业化发展迅速,并连续十年实现了粮食增产增收。但同时我们也看到,随着农业的进步与发展,我国的农业资源、生态环境以及生态平衡已经出现不同程度的破坏,并且状况日趋严峻,使我国的农业成为国民经济发展的最薄弱环节(胡晓凯,2012)。因此,如何实现我国农业现代化发展,同时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是我们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我国有近三分之二的人口以大米主食, 所以,水稻的生产在保障我国粮食安全问题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作为我国主要粳稻产区和商品粮基地的黑龙江省,被国家划为我国发展水稻生产的优势区域,从政策和资金的支持上加大力度以促进黑龙江水稻产业的发展。黑龙江省种植的水稻属北方粳稻,具有米质优、产量高、商品率高、效益高等特点,具有很好的发展优势和发展潜力。近年来,随着水稻经济效益的提高,黑龙江省水稻的种植面积迅速扩大,生产总量与商品量也随之不断增加。以 2011 年为例,水稻种植面积达到 294.6 万 hm2,总产 2062.1万 t,商品量高达 1662 万 t,产量与商品量排在全国首位,借此,黑龙江省也取代河南省成为“中国第一大粮仓”(曹东勃,2013)。 2013 年,随着黑龙江省农作物种植结构的继续调整,全省水稻种植面积增加到 317.56 万 hm2,总产量再创历史新高,达到 2220.5 万 t,同比增加 49.5 万 t,增幅 2.28%,商品量达到 1770.5万 t, 总产量和商品量继续排在全国第一位。毋庸置疑,黑龙江省的水稻生产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在当前甚至在以后相当的一段时间内,黑龙江省的水稻都将会以较高的生产率、稳步上升的产量来继续满足人口增长以及营养需求提高的需要。这些都得益于水稻新品种、种植新技术、新的灌溉方式以及有效病虫害防治措施的采用。
潘鸿(2009)提出:农业科技进步在促进农业经济增长的同时,同样也引发了人类对未来不可再生资源的恢复能力、土壤生产力维持、生态环境保护问题的关注。在目前黑龙江水稻生产发展过程中也不可避免地出现了亟待解决的类似问题。首先是黑龙江省水稻由于散、乱、小的生产方式导致投入产出比下降,具体表现在投入水稻生产的成本(人工成本、机械成本、生产资料成本)不断增加,而生产效益却相对增加不多。其次是黑龙江省水稻生产过程中,由于通过化肥、农药、小型机械动力等大量投入来维持水稻高产,直接导致耕地环境恶化、水资源利用率低下以及生产资源浪费严重。同时由于稻米生产近乎掠夺式的输出,造成了土壤有机质和养分的亏损,破坏了水稻生产在农业系统内部结构的自身调控机制,加速了自然资源日益减少及恶化进程。这些问题使黑龙江省水稻生产健康、可持续发展困难重重,并受到了极大的挑战。
因此,黑龙江省的水稻生产必须始终以遵循生态规律为基础,以保护环境及资源的合理利用为前提,在解决产需矛盾的同时,必须处理好生产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实现生产的可持续。如何做到一方面保持黑龙江省水稻高产、优质、商品率高的发展态势,同时另一方面兼顾环境、生态效益,保障黑龙江水稻健康、持久、可持续发展是本研究的出发点和选题依据。
1.2 研究意义
黑龙江省在全国是一个农业发展潜力巨大的省份。作为黑龙江省主要粮食作物的水稻,以其优异的品质而闻名于国内外。近年来,在国家不断加大对农业给予政策支持力度的基础上,黑龙江省的水稻生产由于水稻优质品种的不断更新、栽培新技术的广泛应用、植保措施的有效保障等因素,水稻种植面积逐年迅速扩大,同时产量和品质逐年提升,并因此推动水稻产业的迅速发展。然而飞速发展的黑龙江水稻生产也带来了一些新问题:一、随着水稻种植面积的不断扩大,所需灌溉用水量也迅速增加,造成了水资源的相对不足;二、多年连作造成耕地营养物质消耗严重;三、低温冷害频发;四、水稻病害逐年加重,加速了化学药剂对生态环境的影响。这些问题的存在直接导致了黑龙江省水稻产量高而不稳,以及现实生产力与潜在生产力差距加大等对全省水稻生产不利因素的产生。因此,我们需要在充分考虑到生态、经济、技术、市场等因素影响前提下,制定出科学的、具有现实指导意义的长远发展规划,形成黑龙江省水稻科研和生产发展可持续战略构想,和具有明确的发展目标和可操作具体措施,来引导水稻发展的科学化和可持续化,并用以作为行业参考性文献。
本文拟通过对黑龙江省水稻科研能力、产业化发展水平、水稻种植面积扩展潜力进行综合分析与科学评价,并对黑龙江省水稻种植的区域气候、水资源、土壤肥力等自然因素进行适宜性调查与评估,找出黑龙江省水稻种植业在发展过程中,由于缺乏宏观调控和微观指导而出现的水稻集约化、规模化生产力度不够,以及资源掠夺性消耗等对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不利的因素,提出解决措施,明确发展战略目标及对策。在提高水稻科技创新能力、加速科技成果转化平台建设的同时,使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为各级政府的宏观决策提供服务。并根据黑龙江省生态条件做出合理布局以及全方位统筹和整体规划,避免盲目扩大水稻种植面积,做到有计划有步骤的科学发展,创新水稻产业,适度发展水稻规模化经营,追求以绿色和有机水稻产品来赢得市场和效益,进一步实现黑龙江省水稻生产的可持续发展,并且这些措施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保证国家粮食安全都具有重大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
1.3.1 国外研究综述
(1)可持续定义的提出与发展
1981 年,美国农业科学家莱斯特 R·布朗对“可持续发展观”进行了系统的阐述,奠定了农业持续发展的理论基础。1991 年,国际粮农组织对“农业可持续发展”做出了定义,其主要内容为“采取某种使用和维护自然资源的方式,实行技术变革和体制改革,以确保当代人类及其后代对农产品的需求得到满足,这种可持续的农业能永续利用土地、水和动植物的遗传资源,是一种环境永不退化、技术上应用恰当、经济上能维持下去、社会能够接受的农业” (李秉龙,薛兴利,2009)。1990 年,在世界粮农组织的主持下创建了水稻的区域间合作研究网络,由保加利亚、埃及、法国、希腊、匈牙利、伊朗、意大利、葡萄牙、罗马尼亚、俄罗斯、西班牙、土耳其、英国和乌克兰等国家加入。针对水资源短缺的解决措施、水稻病虫害防治、杂草稻的控制以及水稻基因资源整理保存等内容进行网络化合作研究,共同制定应对措施,并已取得了不菲的成绩(Aldo Ferrero,2010) .
(2)灌溉与水稻可持续发展
多年来,国外的专家学者对节水灌溉技术理论进行了很多详细的研究,并对灌溉技术与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关系进行了分析。J.W.Knox,(2011 年)认为,灌溉经济效率是基于农户投入产出的视角来衡量灌溉过程的经济性,也就是在灌溉水不极度稀缺的情况下,农户对灌溉效率的理解是在灌溉带来最大的经济产出,而不是水资源使用的多少。Yilmaz 和 Harmancioglu(2008 年)对土耳其曼德莱斯三角洲地区 17 个灌区 2003-2005 年的技术效率进行测算发现,采用现代的灌溉方法可以提高低效率灌区的技术效率。McGockin J T 和 Asmild(2007 年)则对美国堪萨斯州西部地区 43 个农场的灌溉技术效率进行分析,研究发现灌溉系统类型与灌溉用水量过量没有明显关系,而管理水平在水资源利用效率上发挥着重要作用。由此看来,在加强灌溉水资源管理的同时,通过有效的灌溉技术可以提高灌溉效率,并可以保持水资源可持续利用。
就各国水田灌溉情况来说,欧洲水稻稻田大部分靠江河湖水灌溉,虽然其地表水和多数地下水水质都较适于水稻灌溉,但为了避免地下水过度开采导致生态环境遭到不必要的破坏,欧洲各国大力发展水利基础设施和节水灌溉设施的建设,只有不到 5%的稻田利用井水浇灌(Ferrero A,Nguyen N V,2002)。日本水田面积约为 170 万 hm2,占全国农作物生产面积的 50%以上,为此日本政府不断加大水田排灌设施的投资力度,上世纪 80 年代开始采取输水管道与预制混凝土衬砌输水干渠相结合的方式完善输水管网,杜绝了农业用水在输送过程中产生的浪费。在水稻生产上,则采取了中期搁田、延期灌水和间歇灌溉等多种分水管理措施,即达到了节水的目的,同时也起到了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和提高水稻产量的目的(林兴军,林贤青,Takeshi Horie,2006)。在埃及的水稻生产多采取相应的栽培方式来缩短水稻的生长期,进而达到节水目的(顾春梅,赵黎明,2012)。
(3)育种和栽培方式与水稻可持续发展
日本、韩国、泰国和澳大利亚等主要水稻种植国家,拥有较高的育种水平,并针对本国国情以及消费结构的变化进行育种方向和目标的制定。日本大约有2000年的水稻种植历史,早期主要以从其他国家引进的水稻种质资源进行水稻生产,从20世纪初开始,在引进的种质资源的基础上,通过系统育种方式和杂交育种方式开展适宜本国种植的水稻品种培育工作。20世纪50至60年代,根据本国各稻区地理、气候条件的不同,以双熟制的早熟以及高产为主攻育种目标。从二次世界大战后期至今,则将提高稻米品质列为主要育种目标。到20世纪80年代后期,随着日本水稻生产的迅速发展, 大米的人均消费量明显下降, 日本政府开始针对具有改善肾病患者状况以及镇静安神、降压等特殊功能水稻品种的选育(陈志德, 王才林, 赵 凌,2010)。近些年,随着日本对食品安全以及粮食安全要求的提高,开展了在保持米质优良的前提下能够抗病、抗倒伏品种以及饲料用水稻品种的培育。
20 世纪 60 年代中期,韩国通过籼粳杂交育种方式,加强了水稻的生态适应性、抗病虫性和抗逆性,并提高了水稻的综合丰产性能力。泰国是世界上稻米出口第一大国,其水稻育种是以提高稻米品质为主攻日标,以适应国际市场对泰国大米在口感上的要求,所培育的泰国茉莉香米已经闻名世界。在欧洲,水稻并不是主要粮食作物,欧洲各国主要从印度和巴基斯坦进口香型长粒稻米,同时建立了自己专门的水稻研究机构,培育并推广适和于欧洲的气候条件,并且食味好、增产潜力大、耐干旱及盐碱条件以及抗病虫草害能力强的杂交稻品种,结合相应的栽培措施以及科学的灌水管理、杂草管理等,以实现欧洲的水稻可持续生产。
水稻栽培一般分为育秧移栽和直播两种方式,其中直播栽培方式由于较育秧移栽方式省工省时、水稻生产成本低等优点,被美国、日本、韩国以及欧洲等水稻机械化生产能力较强的国家广泛采用。作为世界上科技发达、机械化程度较高的美国,是世界上最早开展水稻直播研究和应用的国家,目前普遍采用飞机“水播”的直播方式播种( Marc Vanacht,2012)。从上世纪60年代初开始,欧洲的水稻栽培方法基本上采用直播生产为主,主要采用机械化水直播,少部分水稻种植采取旱直播方式,以达到节水目的(Faure J,et al,1999;Ferrero A,etal,2002)。 日本也从上世纪60年代中后期开始加强水稻直播方式的研究和推广,并根据不同的水稻直播方式进行配套直播机械的研究和应用,大大促进了日本水稻直播技术的发展,目前日本水稻的栽培方式主要有水稻干田耕起直播、 湛水直播和飞机播种等技术(陈志德,王才林,赵凌,2010),其中有67%左右的水稻生产采取了以条播为主的湛水直播(吴丽华,金凤超,齐广义,2010),目前日本水稻机械化直播技术居世界领先地位。
在水稻生产的管理方式上,澳大利亚则采用水稻作物综合管理的方法(RICM)进行水稻生产,该方法的使用起到了增加水稻产量、降低成本,缩小实际产量和潜在产量之间的差距的作用(Aldo Ferrero,2010),而且该技术在印度尼西亚示范应用中使水稻增产23%,在巴西和委内瑞拉的应用使全国水稻增产30%左右。
(4)种植主体(农民)与水稻可持续发展
截止2013年,美国有100.7万hm2的水稻种植面积,而参与水稻生产的农民却不足万人,这与美国强大的科技实力、发达的农业机械化生产以及完善的大规模农业生产方式有关,这其中美国农业人口的高素质则起着决定性作用。相关数据显示,目前美国农民的平均受教育年限已达到12年,有20%以上的农民为大学学历(何龙斌,2012),有部分地区农场主的教育程度甚至超过当地的平均教育水平。同时,在美国有着完善的农业科技教育制度,使这些高智商、高学历的农民将土壤环境保护、生化病虫害防控、测土施肥、GPS卫星定位等高科技手段运用到农业生产中,在逐渐扩大农业生产规模的同时,获得更大的经济效益。同样,在意大利受教育程度高的农民是水稻生产的主体,仅受过小学教育的农民中拥有的农场最大面积不到50hm2,而受过大学教育的农民拥有的农场最大面积超过了100hm2,文化程度在意大利水稻生产上与种植面积呈现为正相关。
水稻种植户老龄化问题的出现,是直接影响世界各国水稻生产可持续发展的一个主要因素。2013 年日本农林水产省公布的农业白皮书指出:由于年轻人不愿参与水稻种植,使日本目前有 74%的水稻种植者年龄超过 65 岁,并因此导致大面积水田弃耕(王鹏,2013)。潘晓芳(2008)对韩国水稻生产现状的研究发现,韩国同样存在年轻人不愿参与繁重的农业生产所导致的种稻农业人口趋于老龄化问题。由于老年人观念的保守,导致新技术采用率较低,老年人对土地的依赖也导致土地流转速度减慢, 使水稻的规模化生产和水稻规模效益难以实现。目前,韩国和日本国家所采取的解决方式,一方面是给予水稻种植以高额补贴的激励措施,同时着力培育具有一定种稻规模的核心农户, 以及有文化、有能力的新一代年轻稻农,来应对稻农老龄化的挑战。
(5)发展战略及技术创新与水稻可持续发展
稻米为菲律宾人的主要食物。多年来由于人口呈快速增长状态,菲律宾的稻米消费需求压力很大,虽然通过大面积推广现代水稻品种来促进粮食产量的增长,但由于菲律宾的整体稻谷生产水平低,所增加的粮食产量不能完全满足人口快速增长的消费需求,每年还需要从其他国家进口 60 万 t 以上的大米。因此菲律宾政府制定了以发展杂交水稻为目标的战略措施,以此来解决国内稻米短缺状况,实现自给的同时,达到促进本国农业生产发展、增加农民收入和就业的目的(成良计,2005)。
作为世界著名大米生产和出口国的泰国,每年出口大米在 500-800 万 t,居世界首位。泰国政府在 2004 年初提出促进稻米生产和多样化销售形式的新思路,同时出台鼓励泰国稻谷加工企业主动进行双边和多边合作的政策,并制定出进一步扩大国内市场消费和增加农产品、农工产品出口的新计划,目的是到 2008 年使泰国成为世界主要食物产品出口国,成为“世界粮仓”,并生产出全球市场上最好的稻米,进一步实现提高泰国农民生活水平、提高农业生产效率、推动灌溉系统快速发展的目标。
欧洲水稻生产可持续发展策略,主要是针对水稻生产过程中存在的低温冷害、水资源缺乏、肥水利用率低、稻米品质差、生产成本较高以及人们所关心的水稻生产对生态环境产生不利影响等主要问题,制定出相关政策和措施。欧洲的稻作工作者在地中海地区水稻国际协作研究网(MED-RICE)的资助下,引进其他国家先进经验,同时与之加强科研协作,一方面通过逐步改善稻米的品质来提高市场竞争力,并加强作物对稻瘟病、茎腐病等病害的抗性研究和应用。同时对水稻地方种质资源的编目分类,建立全面的水稻栽培管理和增产技术数据库(Ferrero A ,et al,2002;Clampett W S ,et al, 2001;Peng S B,et al,1999;Khush G V,Et al,2002)。
1.3.2 国内研究综述
(1)可持续定义的提出与发展
1994 年由国务院审议并通过的《中国 21 世纪议程》对中国的农业可持续发展做出明确阐述:保持农业生产率稳定增长,提高食物生产和保障食物安全,保护和改善农业生态环境,合理、永续地利用自然资源,特别是生物资源和可再生资源,以满足逐年增长的国民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的需要(李同华,2008)。我国越来越重视水稻可持续生产,2004 年在杭州举办的主题为“水稻可持续生产政策、技术与推广”的国际会议,就水稻可持续生产的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对策、研究现状、发展趋势、前景展望、应用现状、推广策略等方面进行了探讨(徐德利,陆建飞,2010)。
(2)灌溉与水稻可持续发展
目前我国的水资源相对贫乏,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4.
作为一个农业大国,农业生产灌溉是我国主要的用水大户(王在柱,李鹏,等,2013)。截至2013年,我国全年总用水量为6170亿m3,其中农业用水总量为3900亿m3,占社会总用水量比例高达63.2%(王威, 肖扬,2014)。我国又是一个水稻生产大国,水田灌溉用水量超过其他所有作物的生产用水,目前我国水田灌溉平均用水量占到农业用水总量的90%.作为我国水稻主产省的黑龙江,2011年的水稻年用水量高达260亿m3,占到全省农业用水量的95%,占社会总用水量的72%(黑龙江省水利厅,2013)。而由于我国农业灌溉基础设施落后、水资源管理制度不健全和水资源的不合理利用,造成在农业生产中水资源过度浪费,以及我国水资源分布不均衡的现状,已经严重影响到我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因此我们要通过大力发展节水灌溉设施以及加大节水灌溉技术的推广,提高灌溉水有效利用率,才能从根本上解决我国农业水资源严重匮乏的问题。
从 20 世纪 80 年代,我国开始进行水稻节水灌溉技术的实验、研究。通过对水稻节水灌溉技术实验和研究结果进行总结和分析后,贾宏伟, 王晓红等(2007)认为:水稻节水灌溉的节水机理是通过各种措施减少水稻生长过程中生态需水的消耗来达到节水的目的,而水稻节水灌溉的基本原则是根据水稻生长不同阶段的需水规律, 采取相应的节水灌溉方法来控制水稻生长的最佳水分环境。既能满足水稻生长的水分需求,增加土壤的通透性,为水稻生长发育创造良好条件,又能起到节约灌溉用水量、改善稻田生态环境和蓄水治涝的作用。黑龙江省科技厅(2011)在《黑龙江日报》专刊署名为《黑龙江省水稻控制灌溉 助推千亿斤粮食产能工程》一文中分析认为:通过对水稻节水控制灌溉措施的应用,一方面可以直接扩大水稻的种植面积,同时通过对水稻单位面积灌溉用水的控制,可以相应增加工业、日常生活以及自然生态环境用水,是促进粮食增长和保障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一项基本战略。目前来说我国的水稻灌溉技术已经逐步成熟,各水稻产区就根据自身的自然条件因素发展了水稻控制灌溉、薄露灌溉以及间歇灌溉等多种适宜本地区水稻生产的节水灌溉技术,并得到广泛的推广和应用。
(3)育种和栽培方式与水稻可持续发展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进行水稻种植的国家之一,在近万年的水稻生产中,劳动人民创造了极其丰富的水稻栽培经验。建国以后,经过不断对现代水稻栽培的研究与创新, 已经形成了较为成熟的、具有中国特色的水稻栽培理论和技术体系(凌启鸿,2008)。凌启鸿(2008)认为:我国水稻栽培技术的发展目标,是在确保我国水稻种植面积相对稳定的前提下, 不断提高水稻单产,同时必须兼顾“优质”、“高效”、“生态”和“稻米安全”.而能够实现这一目标的每一种栽培方式,都需要围绕精确定量栽培这一方向进行发展。
为了发挥最大化发挥水稻的增产潜力,近十几年来,我国的农业专家开始进行超高产水稻栽培技术的研究,目前的超高产栽培基本是在水稻稀植的基础上所发展的强化栽培、寒地“三超”栽培、群体质量栽培和超级稻栽培等模式。张洪程(2012)也指出,加强水稻超高产栽培理论与技术研究仍是今后水稻栽培发展的重要方向。同时,在水稻生产过程中需要注重农业资源与生产资料的高效利用,将水稻超高产与资源高效利用结合,发挥水稻生产的最大效益,实现超高产并更高效。随着超级稻品种的育成与推广,与之相适应的配合栽培技术的研究已经成为每一位水稻专家的研究重点,目前,“超级稻与超高产”相结合的“双超”配套栽培模式已经成为取得稻谷最高产量指标的途径(龚金龙, 张洪程等,2010)。
随着水稻集约化、规模化种植的发展,以及新的耕作技术的复杂化和精细化,传统的种植方式的已经无法适应新形势下的水稻生产要求。所以,通过水稻的机械化栽培,即降低了劳动强度,又可以用最少的劳动力获得更高综合效益,则成为我国现代水稻生产发展的必然选择(张洪程,郭保卫等,2013)。
张鸿(2011)认为,水稻是四川人民的主食和稻区农民收入的重要来源,选育新品种是提高水稻产量的最重要途径。根据四川省的具体情况,建议重点开展野生稻、粳稻、爪哇稻有利基因的发掘以及向籼稻的转移,增加水稻的遗传多样性,通过多种育种手段组配出丰产、高品质、抗病性强的突破性杂交稻组合和超级稻品种。张淑华(2012)通过对黑龙江水稻育种成就与展望分析后认为:采用常规育种和生物技术育种相结合等综合技术育种手段,以及通过多亲本配组、多桥梁传递、多技术结合、多学科协作和多区点选拔鉴定等技术路线进行水稻育种,可以不断提高水稻产量,逐渐改善稻米品质,不断增强品种抗性,进而达到高产、优质、多抗的水稻育种目标。
(4)种植主体(农民)与水稻可持续发展
水稻的可持续生产,避免不了考虑到种植者自身的素质因素,因为人是水稻生产的主体。而提高种植者素质、提高种植者的种植能力、改善种植者的种植意识,也是水稻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李厚(2010)针对我国乡村精英在农民职业技术教育进行了分析认为,虽然农民职业技术培训存在着师资不足、课程设置不合理以及社会环境对农村职业教的忽视等一些负面影响,但农民技术培训对推动农村经济的进步,在当今社会仍然起到示范、组织凝聚、技术支持等不可替代的作用,所以国家在政策和资金上应不断加大对农民技术培训的支持力度。在培训内容上和教育方式上,董国忠(2009)则提出,针对农民这一种植主体,应形成“一主多元”的社会化服务体系,即以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体系为主体,以科研、教学单位为辅,以各种专业协会、企业、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等为补充,为农户提供农业生产的全程服务,以保障黑龙江省水稻生产健康可持续发展。
(5)发展战略及技术创新与水稻可持续发展
王敬华,钟春艳(2012)认为,要实现我国现代化农业快速发展,需要农业发展方式的转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大幅提高、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增强、农业现代化水平的全面提高以及加速科技进步和科技成果的转化应用作为有力支撑。在目前阶段,我国农业科技发展主要是面向“农业、农村和农民”进行科学技术的应用与发展,最终目的是通过着力解决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中所存在的科学技术问题,完善和实施科教兴农战略,提高农业科技的创新能力,构筑新型农业科技创新体系等一些措施,来提升我国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以实现维护生态平衡、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业效益,保持农业和农村经济持续、稳定、协调发展的总体目标。所采取的农业科技发展战略措施主要有两方面,一是通过科研体制的改革,来调整农业科技发展方向,由单纯侧重农产品的高产向高产、优质、高效转变,并着眼于降低成本与节约资源,拓宽农业科技研究领域,改革农业科技体制与创新体制。二是加速成果转化,坚持以政府为主导,充分发挥市场作用,坚持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统一,农业科技开发和成果转化并重,立足自主创新,积极引进和消化吸收国外先进的农业科技,统筹规划,提高科技要素的利用效率等(胡金有,2005)。程式华(2008)研究认为,现代水稻科技的发展已经呈现新的趋势,需要我们一方面充分吸收传统农业精华,同时需要分析和掌握我国未来水稻发展趋势,通过现代科学技术的运用,创建具有中国特色的水稻科技创新体系,并全面部署现代水稻科技发展战略,对实现我国水稻生产的“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目标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综上,黑龙江省水稻的可持续生产研究具有重要意义。黑龙江省水稻发展只有建立在充分开发、合理利用资源,合理协调资源承载力和经济发展的关系基础上,才能不断提高资源转化率,促进黑龙江省稻谷生产在时间和空间上达到最优化配置,实现资源永续利用。
1.4 研究目的、方法及内容
1.4.1 研究目的
通过对可持续发展理论的农业技术创新理论的解析和应用,与黑龙江省水稻生产实际情况相结合,通过 SWOT 分析方法对黑龙江整体的水稻生产情况加以总结和分析,进而找出黑龙江省水稻可持续生产的方式方法,一方面加深了自己对黑龙江省水稻生产更深层次的了解,丰富了自己掌握的知识,同时能为黑龙江省在水稻持续生产方面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
1.4.2 研究方法
(1)与笔者工作单位水稻研究科室的科技人员沟通协作,扩大调研的深度和广度。
(2)以省内调查分析为主,借鉴国内外相关研究经验,逐步加强和完善本文数据和内容结构。
(3)与省内其他水稻科研机构沟通,并与黑龙江省植保站、黑龙江省粮食局等省内农业管理部门建立联系,以完善数据内容和提高数据的可靠性。,(4)信息查询与资料查阅相结合。通过网络数据库和文献资料查阅,拓宽数据来源渠道,进行数据整理分析。
(5)直接访问和学术交流相结合。与基层农业推广人员、水稻种植户进行交流和相关问题研讨。直接访问有关专家,吸纳最新研究成果,了解掌握科技发展趋势。
1.4.3 研究内容
本文主要采用 SWOT 分析方法,对黑龙江省的水稻生产自然条件以及水稻生产现状进行详细客观的分析,结合国家与地方进行政策、资金支持为黑龙江水稻生产所带来的机遇,从中体现水稻的可持续生产对于黑龙江省乃至全国在农业增收以及粮食安全中等方面所体现出的重要性,同时也从相关政策、自然条件、生产技术条件等角度找出制约其持续发展的各方面因素。然后针对这些因素进行全面、系统地分析,找出解决办法,同时也为政府以及农业科研单位、农业管理部门在水稻生产可持续和健康发展提出行之有效的政策建议和参考。
全文共分七个主要部分。第一部分为绪论,对本文的研究背景、目的和方法做出阐述,并对国内外与本文相关的研究做出分析;第二部分为文章中所应用的相关概念以及基础理论进行界定和详细阐述;第三部分为国内外水稻生产可持续发展的经验与启示,本部分将国内外水稻生产可持续发展的先进经验进行总结和分析;第四部分对黑龙江省的水稻生产现状进行描述;第五部分用 SWOT 方式对黑龙江省水稻可持续生产中的优势、劣势以及所面对的机遇和威胁作出详细分析,并找出能够促进黑龙江省生产可持续发展的相应策略;第六部分则通过以上内容的分析和讨论,为黑龙江实现水稻生产可持续发展制定出对策与建议;第七部分针对全文作出总结和结论。
1.5 论文的创新之处
论文在以下三个方面有一定的创新。一是将可持续发展理论和农业技术创新理论运用的本文当中,使文章的内容更有理论指导性;二是数据采集更新更及时,并从水稻科研角度进行整理分析,使其更专业化;三是本文主要是从水稻科研角度,并与水稻生产实践经验相结合,对黑龙江省的水稻可持续生产全面进行分析和研究,摒弃了单纯的理论分析。
第4章双鸭山市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存在的问题及原因4.1存在问题4.1.1农村公共文化设施陈旧,总量偏少随着社会各界对农村公共文化服务建设的重视程度加深,双鸭山市建立的多个文化设施在上级部门的支持下得到了快速发展。但是目前而言,文化站的场地...
第三章沈北新区失地农民安置现状及存在问题3.1失地农民安置现状3.1.1失地农民现状失地农民主要集中分布于沈北新区近郊处,主要有沈北新区道义街道、虎石台街道、辉山街道、新城子街道等一系列街道村屯。这此街道紧连沈北新区区中心,经济基础相对较好...
第4章养猪业可持续发展存在问题及成因分析4.1养猪业可持续发展存在问题结合可持续发展理论及养猪业访谈调查结果,我国目前影响养猪业可持续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有以下几点:4.1.1产业环境缺乏压力我国养猪业所存在最为关键的问题,在于养猪业是一种...
第1章绪论1.1研究背景当前,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快速发展,造成了大规模的城市扩建行动。当城市扩展到城中村、周边村时,自然而然产生了大量的失地农民,他们因为想种地却无地可种、想上班却无班可上、想买房却无钱购买而成为了一个庞大的特殊群体,现在...
第7章结论7.1主要结论玉米是牡丹江市主栽粮食作物,其生产资源条件得天独厚,产业开发空间巨大,农产品市场前景好,玉米产业已经成为牡丹江市的主导产业之一。但从目前来看,牡丹江市玉米产业发展潜力还远未充分发掘出来,玉米产业发展存在一些问题。...
第3章牡丹江市大豆产业发展现状3.1牡丹江市大豆生产情况大豆产业是牡丹江市重要的粮食作物,又是重要的油料作物,是部分农民收入重要来源。在2009年数据来看,全市现有耕地面积641万亩,2009年全市大豆播种面积348万亩,大豆总产量在50万吨左右...
第四章农村信息化的未来发展趋势4.1农村信息化发展现状及趋势4.1.1当前我国农业发展的特点解决三农问题的主要手段就是农村的信息化,这也同时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中之重。从古今中外的发展历程与经验看,农村信息化主要经历了三个阶段:一是以建设...
第五章湖南林业可持续发展的对策湖南省是我国南方的重点林区,实现全省林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5.1树立生态文明理念在新的历史形势下,实现林业可持续发展必须切实转变旧有思想观念,以生态文明的理念统领林业的可持续发展,全面加强林业...
第二章研究的目的、意义、内容、技术路线及方法2.1研究的目的、意义在国民经济发展中,林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是不容忽视的,这也是一个国家是否繁荣昌盛,是否达到文明和发达水平的一个重要标志。一段时期以来,湖南作为南方的重点林区,现有的森林...
农村垃圾处理与城市垃圾处理同等重要,农村生活垃圾如果不能得到及时的处理或者处理不当,可能滋生一些病毒细菌,这将直接影响着人们的健康状况,它将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道路上的拦路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