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推广硕士论文

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毕业论文 > 在职硕士论文 > 专业硕士论文 > 农业推广硕士论文 >

推进牡丹江玉米产业发展的策略导论(2)

来源:学术堂 作者:韩老师
发布于:2015-11-25 共6589字
  本篇论文快速导航:

展开更多

  第一,关于玉米经济与玉米产业内涵的研究。目前,关于玉米经济与玉米产业的内涵,还没有统一的表述。许多学者倾向于将玉米经济等同于玉米产业经济。比较有代表性的表述是杨庆才(2003 年)科学界定的玉米经济内涵,指出玉米经济以玉米生物产品为基础,以流通、加工、转化为手段,用工业化思维向现代农业转变。玉米产业是一个包括玉米的生产、玉米的过腹转化、玉米的加工转化、玉米的原粮贸易、玉米及加工转化产品的市场开拓和支撑体系在内的多链条组合。

  第二,关于玉米产业竞争力的研究。国内对于玉米产业中贸易的研究并不多见,尤其是玉米农产品竞争力的研究更为鲜见。潘力(2007)从六个方面,即玉米生产能力、龙头企业、投融资、市场流通、营销体系以及政府服务等方面,提出了提高玉米产业竞争力的对策与建议。张彬(2010)借鉴美国玉米产业竞争力实践经验,提出了提升玉米产业竞争力的四大对策:一是加强宏观调控,二是加强政策扶持,三是推进玉米区域化、专业化、标准化生产,四是提高企业的创新能力。赵晓丽、吕礼良(2013)立足于吉林省玉米产业化的发展现状,深入分析吉林玉米产业竞争的优势与劣势,提出了提升吉林省玉米产业市场竞争力的对策,即一是降低种植成本,二是提高品质,三是适度规模经营,四是坚持绿色生产,五是实现产业升级,六是延长产业链条。

  第三,关于玉米产业比较优势的研究。中国加入 WTO 以后,关于 WTO 框架下比较优势理论与中国产业发展的问题,再度成了理论界的一个热议的话题,争论的焦点放在对外开放背景下,比较优势原则是否还有意义,集中于我国能否继续运用比较优势原则来促进我国产业结构的调整与升级。1994 年林毅夫等出版了《中国的奇迹:发展战略与经济改革》,在这本书中详细分述并论证了作为理论假说的比较优势战略,深入分析比较优势战略提出的背景、理论存在依据以及这一理论的现实意义。李聪敏、赵邦宏等(2009)从分析河北省发展玉米产业的玉米生产、加工、畜牧转化三个方面的比较优势,提出了使玉米生产从求数量到求质量转变的建议,即发展玉米生产,加大科技投入,提高玉米单产。

  第四,玉米经济总体发展状况的研究。这类一般性探讨流于经验性的规范研究,许多成果往往是玉米产业发展中存在的一些具体问题的归纳,缺乏严格的理论逻辑与实证检验。一些学者开始转向综合研究(王楠,2001;李聪敏,2009;杨红旗等 2011;仇焕广等,2013),都从不同角度综合分析了中国未来玉米生产面临的制约因素,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促进我国玉米生产、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建议与措施。

  第五,关于玉米产业生产与加工环节的研究。如佟屏亚(2000)、郭庆海(2008)、郭志超(2009)、张越杰(2008)、于松林等(2011),这些学者对玉米生产函数的构建、玉米生产成本与生产效率分析等方面进行了有价值的研究。关于玉米产业加工环节的研究,在此方面我国起步较晚,许多专家学者在不同的发展阶段,探寻着不同的玉米加工业发展路径。杨金兰(2007)运用比较分析方法,研究分析黑龙江省玉米产业加工能力与玉米产品品种之间的关系,得出结论,指出黑龙江省玉米产业加工现在已趋近饱和,在玉米加工生产中仍然存在着产品结构单一、技术含量低下等弊端,文章分别从制度、政策及创新研究等三个方面提出了合理化的建议。贺燕丽(2008)在对国内外玉米生产与消费现状、发展趋势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我国玉米加工业发展的基本原则、总体目标及政策措施。高玉林(2011)侧重玉米加工环节的研究,提出可以通过改进玉米加工技术,改善加工工艺,提高生产率,增加玉米的价值,拓宽玉米用途等五个方面的路径提高玉米加工水平与效益。

  第七,关于玉米产业市场环节的研究。(董雅珍,2000;张春晖,2001;郭庆海,2004、2009;王春玉,2007),大多注重定量分析,对年度玉米市场供求形势进行分析,对后市进行预测展望,但对玉米市场进行系统深入剖析的文献并不多见。

  第八,关于玉米产业面临的挑战与政策选择的研究。(刘海燕,2013),提出重视玉米新品种选育,推广标准化生产技术,壮大龙头加工企业,优化产业结构和布局,提高产业组织化程度以及建立产业信息网络平台,促进玉米产业发展的策略。(农业部农业贸易促进中心课题组,2014)提出,随着玉米净进口的增加,国际市场对国内产业的影响将不断加深,产业政策与贸易政策的选择关键在于加强“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的统筹,在开放中保障我国玉米产业安全。

  综上所述,不难看出,国外关于农产品产业发展问题主要以研究美国为主,对中国研究极少,国内相关研究多是全面研究,理论性过强,针对性不足;有些研究虽然微观层面的分析与研究较强,但囿于玉米产业发展的区域研究,其研究成果难以体现一般指导与借鉴意义。因此针对玉米产业研究的理论基础比较薄弱,缺乏对玉米产业系统而规范的研究,更是鲜见具体到县域经济层面的研究成果,需要我们从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角度加强研究,以保进我国玉米产业的稳步发展。
  
  1.4 研究思路、内容及研究方法

  1.4.1 研究思路【1】

  
  1.4.2 研究内容

  论文共分为 6 章:

  第 1 章为导论。主要包括选题背景、研究目的与意义、国内外研究综述、研究的思路、主要内容以及主要研究方法等内容。

  第 2 章为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相关概念主要涉及到对产业的界定,概述玉米产业、玉米产业链的内涵及特点;比较优势理论、产业竞争力理论及农业产业一体化理论成为本文研究的理论基础。

  第 3 章为牡丹江市玉米产业发展现状。详细介绍牡丹江市玉米产业发展的现状,表现为高产品种种植面积增幅较大、生产基地集中连片规模扩张、龙头企业牵动能力不断增强、打造品牌拓宽市场营销渠道、企农互利互惠联结关系得以增强、结构调整和农民增收的带动作用日益增强。

  第 4 章为牡丹江市玉米产业发展存在问题及成因分析。本章首先总结了牡丹江市玉米产业发展存在问题,主要表现为机械化水平低,整体效益差;玉米品种结构不够合理,出现结构性过剩;玉米品质不佳,市场竞争力不强;玉米深加工转化水平较低;先进栽培管理技术普及与推广力度不够;地方政府支持力度不足,流通服务机制不畅。在此基础上,本章深刻分析了牡丹江市玉米产业发展的影响因素,主要表现为:农业结构调整与国家政策的影响;玉米机械化水平的相对滞后;种植玉米成本、价格与收益的变动;农业科技有效供给与有效需求的双向不足;玉米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影响等因素。

  第 5 章为国内外玉米产业发展的经验与启示。本章首先以美国为例,概括了美国玉米产业发展的经验,即玉米资源综合化开发、封闭型长产业链、现代新型工艺技术、财政金融政策支持、现代化管理和社会化服务。其次,本文概括了吉林省玉米产业发展的经验,即发展战略明确;注重产业布局;借力引资,多元发展;精深加工,拉长产业链;集团规模化发展。最后,本文总结国内外玉米产业发展带给我们的启示:严格执行产业政策,合理规划玉米产业布局;加强科技自主创新能力,注重精深产品发展;建设大型玉米商品粮生产基地,建立一体化的玉米产业服务体系。

  第 6 章为牡丹江市玉米产业发展的对策建议。本章提出如下对策与建议:第一,积极构建“政会企农”合作机制,为发展玉米产业奠定基础。提出合理规划,逐步建立和完善玉米产业的政策支持体系;发挥玉米协会作用,做好各项服务工作;实施龙头企业带动和名牌战略;大力开展玉米订单,增强企农互惠联结关系。

  第二,以项目为载体开展玉米深加工转化。要调整玉米产品结构,强化精深加工产品的研发,充分发挥玉米加工链条的集聚优势。第三,构建技术创新和科技推广体系,包括提高玉米种植户的科技水平,加强农业科研的研发和推广,大力发展循环经济。第四,拓宽玉米市场营销渠道。提出要优化产品营销组合,深化流通体系建设,强化产业链中的信息流建设。

  第 7 章为结论。包括主要结论、论文可能的创新之处、存在的主要不足以及前景展望。

  1.4.3 研究方法

  第一,文献综述法。在阅读大量相关文献的基础上,系统整理牡丹江市玉米产业发展的相关研究成果,形成较为全面的认识,为本题目研究提供理论支撑。

  第二,比较分析法。一方面对已有文献中关于同一个问题的不同研究方法及结论进行对比分析,发现其创新点及需要改进之处,作为本题目研究内容的一部分。另一方面通过与美国与我国吉林省玉米产业发展的比较分析,汲取玉米产业发展的成功经验与有益启示,深入分析牡丹江市玉米产业发展的不足之处,提出应对对策与建议。

  第三,统计分析法。本文在对大量相关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的基础上,客观、科学地评价牡丹江市玉米产业发展的存在问题,提出解决对策。

返回本篇论文导航
相关内容推荐
相关标签:
返回:农业推广硕士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