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推广硕士论文

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毕业论文 > 在职硕士论文 > 专业硕士论文 > 农业推广硕士论文 >

青年农民价值观的变迁与培育绪论(2)

来源:学术堂 作者:周老师
发布于:2015-11-25 共5337字
  本篇论文快速导航:

展开更多

  第四,对中央领导的农民价值观理论展开分析。通过研究我国中央领导集体的具体执政方案可知,农民问题始终是重中之重,中央领导集体对农民价值观也展开多次研究讨论。高占春与戴福元重点研究邓小平提出的农民价值观理论,并着有文章《论邓小平的农民价值观及其现实意义》。文中指出,邓小平的农民价值观主要包括农民利益观、讲求实效观、农民生产力观以及共同富裕观等。他的农民价值观极大程度上代表着以民为本的唯物主义以及现代伦理观,能够提高农民收入、协调工业与农业进步发展、缩小城乡差距、实现共同富裕,推动我国三农问题早日解决。与此同时,他们还提出邓小平农民价值观具有双重深刻意义,既蕴含着深厚的中国传统土地情结,又在改革开放的过程中持续吸取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精华,形成具有中国时代特色的农民价值观。周达疆在其文章《试论邓小平的农民价值观及其对解决三农问题的现实意义》中表示,邓小平提出的农民价值观可以总结为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哲学理论延伸,邓小平批判继承了列宁的新经济政策理论,并继承发展了毛泽东的农民价值观。文章还概括指出了邓小平农民价值观在三农问题解决上的现实意义,该套理论能够从根本上维护农民基本利益。实现共同富裕是邓小平农民价值观的目标,理论核心是提高农民收入。综上所述,邓小平农民价值观能够提高农民收入、协调工业与农业的进步发展、缩小城乡差距、实现共同富裕,促进我国三农问题早日解决。

  第五,对特殊群体农民的价值观展开分析。在分析农民群众价值观时,一部分专家对青年农民的价值观展开研究。黄进提出,新生代农民工各方面都与第一代农民天差地别,无论是受教育情况、外出务工原因、生活目标还是行为方式、社会阅历等,两代农民工由于所见城市文明程度不同,价值观也从整体上产生矛盾。新生代农民工的价值观现状是由其所处的社会环境引发的,社会组织、社会制度均对其产生影响。若要解除新生代农民工的价值观矛盾,首先应从社会入手,展开制度改革,对农民工给予善意的引导,努力提升和教育,指导新生代农民工的价值观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靠近。黄进还表示,我国社会目前正处于转型期,农民工群体中代际更替显着,新生代农民工已成为群体的主要组成部分,若能够有效解决三农问题,便可投入小康社会的全面建设中。因此,三农问题应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贺雪峰选取辽宁大古村的特殊农民群体展开研究,并完成名为《中国农民价值观的变迁及对乡村治理的影响》的研究报告,报告指出,大古村农民群众的生育观念已然产生变化,尽管国家放宽政策,允许头胎生女孩家庭再添一孩,大古村大部分家庭仍然放弃二胎,相对孩子性别,育龄夫妇更关注孩子的抚养问题以及入学负担。

  1.2.2 国外研究现状

  从当前来看,农民价值观的研究并没有得到重视,且很少有文章专门针对农民价值观进行研究与探讨,即使如今提高农民素质、更新农民观念已经得到了不少国家的重视。相比于对农民价值观的研究,农村文化建设、政治建设、生活建设等方面的研究与论着更多。

  针对农村建设方面,欧洲不少国家都有很好的方案,我国可根据国情进行适当借鉴,例如丹麦和德国等施行的措施就有很多优势。这些国家在建设农村中,给予技术和政策上的支持、补助,除此之外还由农民做主,自己决定自己的行动方向,从而全面提高农民的积极性与创造性,加强农村的建设,并以农民自主意识为主,提高原创造力水平。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开始,韩国国外乡村建设运动“新村运动”首次开展,其主要目的就是对农民的思想观念进行变更,有效促进农民精神状态的改善,提高物质条件。“新农村运动”有三个基本内容,分别是大规模建设生产生活设施、加强农民的新风尚教育、利用生产的发展促进农民收入的提升。除了韩国,日本也开展了新村运动,其主要目的是实现可持续发展,因此,日本也在不断加强农民价值观念的转变,加强人才培养。日本的农民教育体系有着很大的参与度,从长久的发展方面而言,日本的主要目的是对人的培养, “从长远来看,日本造村运动更重要的一个方面是‘造人’运动,以人才培育来带动村子的持续发展才是运动的最终目的”①。可以看出,日本为了促进整个村落的发展,采用了培养人才的手段,确保有效达成造村运动的实现。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1.3.1 研究内容

  论文以黑龙江省 18-40 岁农村户籍的高校毕业生以及长期生活在农村的富余劳动力、复转军人、返乡农民工等为研究对象分五个部分,对转型期黑龙江省青年农民价值观的变迁问题进行研究与探讨。

  第一部分为绪论,主要是对本文的研究方法进行阐述,介绍了文章的主要内容,分析了研究的意义和目的。

  第二部分详细的对青年农民价值观体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价值观等相关青年农民价值观理论进行了分析,同时还研究了黑龙江青年农民价值观变迁的时代背景。

  第三部分结合社会调查的从义利观、择业观、知识观、乡土观、婚育观、需求观为切入点介绍转型期黑龙江省青年农民价值观的变化,并对价值观的变迁状况进行评价。

  第四部分能够对青年农民价值观造成影响的主要有五个方面,即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农民自己等。主要存在的问题是:农村基层干部管理能力不足;农村基层干部威信低;社会转型促进了社会能力的分层;青年农民在社会转型中认清自我;社会转型拓宽青年农民视野;腐朽思想的影响;精神文明建设仍有不足;职业教育落后;青年农民科技素养差;农民参与公共文化事业的机会少;素质有待提高;法律知识匮乏;青年农民思维方式和需求的影响。

  第五部分介绍采用什么样的操作促进黑龙江青年农民价值观转型的工作有效进行。具体可以从五个方面进行: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当作工作重心和起点;对生活等方面的需求可以从经济上进行满足;通过改善社会现状,逐步影响人们朝积极向上的方向发展;给予青年农民一定的文化教育,提升素质;带领青年农民跟随党组织的要求和思想,提升政治觉悟。

  1.3.2 研究方法

  (l)文献研究法

  掌握国内外关于农民价值观问题研究的现状和价值观的相关理论。论述黑龙江省青年农民价值观现状特点、原因对策。以前人的文献资料作为研究依据,吸取有价值的观点。

  (2)社会调查法

  通过编制并下发调查问卷了解黑龙江省青年农民价值观的具体状况,明确价值观的发展趋势。青年农民价值观进行调查时,通常采用问卷调查法,即相关人员编制调查问卷,研究者通过农民填写的问卷了解其价值观发展方向。进一步分析后,还可以对现状、未来等发展方向有进一步的了解。本文为了更加直观、便捷的了解这些情况,使用了表格的模式,增加对比效果。利用实际的例子加强对价值观的分析,同时针对实际情况采取措施解决相关问题,基于过去几年施行的有效的措施进行分析和完善,从理论角度进行归纳。

返回本篇论文导航
相关内容推荐
相关标签:
返回:农业推广硕士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