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推广硕士论文

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毕业论文 > 在职硕士论文 > 专业硕士论文 > 农业推广硕士论文 >

牡丹江大豆产业发展分析绪论(2)

来源:学术堂 作者:韩老师
发布于:2015-11-25 共7397字
  本篇论文快速导航:

展开更多

  城市自身发展的客观需求,决定了该城市在区域里的优劣势以及发展潜力,确定城市在这个区域内的作用和所扮演的角色。“比较优势理论”是包含在“区域分工”里面的,而“绝对优势理论”和“相对优势理论”是比较优势理论包含的两个基本理论。

  1776 年亚当·史密斯在《富国论》中对绝对优势理论进行了阐述。《富国论》系统的阐述了经济发展和国际分工两者之间的联系。他认为:不同国家或地区在不同产业和产品的生产上拥有不同国家和地区他们各自的优势。对于同一产业来讲,各国的生产成本是不一样的,贸易可以促使各国和地区按生产成本最低的原则来安排进行生产,只有这样贸易才能够获利。一八一七年英国产业革命高潮时期的资产阶级经济学家大卫·李嘉图在《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中提出并阐述了相对优势理论。大卫·李嘉图把劳动价值论作为基础,用两个国家、两种产品的模型作比指出,由于两个国家(或地区)他们劳动生产率的差距,在生产各个产品的时候是不均等的,因此产品生产上处于优势的国家(或地区)不必生产所有的产品,只应生产具有最大优势的商品,而处于劣势的国家和地区可以生产劣势现对更小的产品。这样彼此都可以在区域分工和贸易中获利。“相对优势理论”在相当长的时期内成为了指导各个国家(或地区)参与生产分工的基本原则,世界许多经济学家更进一步的阐释和发展了这个理论。“区域分工理论”除了优势理论还有一个就是新贸易理论,这是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美国经济学家保罗·克鲁格曼在 20 世纪 80 年代提出了的,随着当今社会的不断发展,经济的发展在现实世界中不断的变化和飞速前进,传统的产业理论逐步显现出缺陷。保罗·克鲁格曼说,不同国家或地区之间的贸易,尤其是那些优势相近的国家或地区同类产品间的贸易,与国家和地区的生产要素差异关系不大,而是由于这些国家和地区根据收益递增原理而发展专业化的结果,这些国家和地区发展某一种专业在某种程度上是具有历史偶然性的。起初新贸易理论旨在用实证的方法解释贸易格局,添补传统贸易理论的逻辑空白,后来发展成为以规模经济和非完全竞争市场为两大支柱的完整的经济理论体系。新贸易理论的目的在于用实证的方法来解释世界贸易的格局,填补传统的贸易理论逻辑空白。新贸易理论还认为,收益的递增和实际存在的不完全竞争,为国家、地区采取战略性贸易政策创造竞争优势提供了可能。比如,有一些外向型经济以及部门规模经济十分突出的地区,通过促进这些发展突出的部门出口及发展,从而获得竞争优势并改变其在区域经济中的专业化格局,向着有利的方面发展。

  (3)产业集群产业集群理论是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出现的一种西方经济理论。产业集群理论是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由美国哈佛商学院的竞争战略和国际竞争领域研究权威学者麦克尔·波特创立的。麦克尔·波特是国际竞争、竞争战略领域研究权威学者。他是当今全球第一战略权威,是商业管理界公认的“竞争战略之父”,在 2005 年世界管理思想家 50 强排行榜上,他位居第一。其含义是:在一个特定区域的一个特别领域,集聚着一组相互关联的公司、供应商、关联产业和专门化的制度和协会,通过这种区域集聚形成有效的市场竞争,构建出专业化生产要素优化集聚洼地,使企业共享区域公共设施、市场环境和外部经济,降低信息交流和物流成本,形成区域集聚效应、规模效应、外部效应和区域竞争力。例如美国的硅谷,就是互联网行业的集群,通过产业集群可以形成规模效益、外部效应和区域竞争力。在麦克尔·波特之前,早已经有马歇尔在 1890 年《经济学原理》中提出内部规模经济和外部规模经济概念。无论是外部规模经济还是内部规模经济,都 可以概念是指在特定区域的由于某种产业的使得生产企业的整体成本下降。马歇尔通过对英国传统工业企业集群现象进行考察发现,大量企业的集群是基于外部规模经济而形成的,马歇尔把这种专业化产业集聚特定地区称为“产业区”,大规模生产的可以在生产机器、运输成本、采购成本获得较低的价格,这是“产业区”的小企业无法比拟的优势。同时这些企业集聚在“产业区”内,还可以降低招聘劳动力成本,相关辅助生产材料的购买和制造成本。

  后来又发展出新产业区理论,新产业区理论在对美国的硅谷、意大利的爱米利亚-罗马格纳,德国的巴登-符腾堡等高新技术产业综合体的研究基础上,于 20世纪 80 年代产生。新产业区理论认为,决定一个国家或者地区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最主要的因素,是人力资本相关的经济文化社会环境以及经济组织结构等因素,而不是自然资源或者地理优势,例如对硅谷有深入研究的美国经济学家萨克森宁所言,硅谷成功奥秘在于有了一个良好的利于创新的人才成长的文化生态环境。

  1.3.2 国内研究现状

  1.3.2.1 大豆产业的理论研究我国在大豆产业的理论研究方面比较着名的有中国人民大学毛学峰教授的《中国大豆进口与大豆产业发展研究》,他认为当前我国大豆进口依存高,外资在大豆加工业中占有绝对份额,整个行业利润率低,资产负债率高,大豆产业发展处于困难的境地。因此解决大豆进口突然增加、大豆产业发展困境以及外资如何进入并控制我国大豆压榨业,总结其经验及教训,以促进大豆以及其他玉米、小麦、大米、食用油行业乃至涉农产业的发展。

  四川师范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讲师刘海月的《国际粮食垄断资本跨国投资及其影响研究:以大豆产业为例》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对以四大粮食跨国公司为代表的国际粮食垄断资本在世界上四大大豆主产国的扩张方式、扩张目的、扩张结果和由此所引发的相关问题进行理论结合实践的分析。重点阐述了以四大粮食跨国公司为代表的国际粮食垄断资本针对可以形成大豆种植规模效益的巴西和阿根廷所采取的控制方式,以及对不可能形成大豆种植规模效益的中国所采取的控制方式,进而控制全球大豆产业链的过程和内含的资本扩张本质,使世界粮食安全和中国粮食安全都受到严重威胁,并做出了简要的结论。并针对前文所述的理论和实证分析结果,以及中国目前所处宏观经济和政治背景的变化,结合中国大豆产业实际所面临的困难和对国际粮食垄断资本现状的分析的基础上,给出了若干政策性建议。

  南京农大黄武博士的《贸易自由化对中国大豆产业的影响》 (2012-11) 主要对中国大豆产业现状分析,使用数据模型研究理论、方法与模型,对大豆的方案进行模型模拟设计并分析出模拟结果,然后在贸易自由化和国内产业政策的福利效应分析,最后提出相应的结论与对策建议。

  通过对这些大豆产业的理论文章着作的系统学习,对本文的研究及成文奠定了非常坚实的理论基础,对牡丹江市大豆产业发展的影响因素、存在的问题的探求及提出相应解决对策起到了理论基础的作用。

  1.3.2.2 大豆产业的区域化研究在大豆产业经济的区域化研究有冯晓、 张来武的《黑龙江省大豆产业发展战略研究》 (2011-06)从黑龙江省大豆产业发展现状入手,分析了我国大豆供求状况、国内外大豆支持政策及效果和外部市场环境。在此基础上,详尽论述了黑龙江省大豆生产现状、豆农的生产行为、大豆加工技术和加工企业行为;阐明了黑龙江省市场供求、流通环节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提出了黑龙江省大豆产业发展战略改革方向和具体措施。

  马增林的《黑龙江大豆产业发展问题研究中》(2011-12)在产业发展理论、竞争理论、比较优势理论等相关理论的基础之上,首先回顾了我国大豆产业的历史发展历程并对此方面的经验进行了总结,进而深入的调查和研究了黑龙江大豆产业的发展状况和存在的问题,通过应用需求函数、供给函数、比较优势竞争力指数以及其他定性定量经济方法分析影响黑龙江大豆产业发展的关键性因素,同时借鉴美国、巴西、阿根廷等世界大豆主产国的成功经验的基础上,提出黑龙江大豆产业发展的战略与对策建议。以上都是黑龙省大豆产业发展的研究,对本课题的所研究的牡丹江市大豆产业发展有较好的启发作用。

  1.4 研究内容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包括:(1)产业相关理论的梳理和阐述;(2)牡丹江市大豆产业目前状况以及优劣势的分析;(3)牡丹江市大豆产业发展的建议。

  1.5 研究方法及思路

  本文使用到的研究方法主要有:

  (1)文献研究法。通过到图书馆、互联网的文献和资料搜索,整理产业理论、其他农产品产业发展研究以及牡丹江市大豆产业有关的文献,从而全面地、正确地了解掌握与牡丹江市大豆产业有关的、真正所需的多方材料,已达到全面了解我国以及牡丹江市大豆产业发展的历史以及地理气候科研各方面状况的目的。

  (2)调查法。通过到牡丹江市大豆种植生产区以及各大主要市场进行实地考察,了解牡丹江市大豆产业及市场的真实情况,掌握第一手准确可靠的数据。为牡丹江市大豆产业优劣势分析以及提出建议提供依据。

  1.6 可能的创新

  通过大量的文献阅读发现,截至目前为止还没有任何一个文献系统的全面的来研究牡丹江市大豆产业发展。因此,本文的创新点第一是在于对牡丹江市大豆产业的发展现状和优劣势进行全面系统的总结和分析;其次,是根据国外大豆产业的先进经验对牡丹江市大豆产业提出了一些有建设性的发展对策。

返回本篇论文导航
相关内容推荐
相关标签:
返回:农业推广硕士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