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2.1 概念界定
2.1.1 农业技术推广
农业技术推广是指通过试验、示范、培训、指导以及咨询服务等,把农业技术普及应用于农业生产产前、产中、产后全过程的活动。它不仅包括农业技术的推广也包括对农民的农业科学技术教育,以及通过一系列方法改善农民生活水平、提高农民生活质量,从根本上提高农民使用先进农业技术的能力以及自主创新农业技术的能力。其中心任务是将农业科学研究成果应用于实际并转化为生产力,因而是联结生产的纽带和桥梁。在我国,目前农业技术推广的主要途径是由各级政府农业部门中的推广机构负责组织实施。同时,也存在农业教育、农业科学研究和农业推广相结合以及由农民自己的合作组织与政府的支持资助相结合,或由有关的企业结合推销技术、产品等形式。
2.1.2 高光效休耕轮作技术
高光效休耕轮作技术项目是由中科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研发的科研项目,该项技术在地势平坦的田间做好秋季深松整地的基础上,依据太阳高度角和方位角以及玉米株高,改变垄向为磁南偏西 18-20℃,提高光能利用率;实行大垄行距为 165cm 、小垄行距 35cm 的宽窄行增加播种密度,种植密度 6.5-7.0 万株/公顷,增强田间通风效果;采取休耕轮作,每年向同侧方向间隔 30厘米左右进行播种,三年完成一个耕作周期,四年为一个播种轮回;采用测土配方施肥,氮、磷、钾及微量元素相配施,底肥、口肥、追肥相结合,提高化肥利用率;1-3 年实现单位面积增加粮食产量 15-20%.高光效休耕轮作技术自 2004年起,已经在吉林省德惠、九台、榆树等地陆续实验 8 年,实验面积累计达 10000公顷以上,取得了很好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特别是休耕轮作对黑土地的保护意义非常重大。
2.1.2.1 高光效休耕轮作技术的经济意义
一是促进粮食增产、农业增效、农民增收。高光效休耕轮作技术的有效推广,在技术全面落实的情况下 1-3 年可以达到增产粮食 15%以上,仅辽源地区就可以增加落实产量 3 亿斤以上。按照 2013 年的粮食价格计算,可以为农民实际增加收入 2 亿多元,农民人均纯收入可增加近 400 元。
二是推动农业产业化、集约化、规模化发展。辽源市地少人多,特别是包产到户时“岗地、坡地、平地”等分分配,农户每户占有的土地地块多、规模小,难于集中连片开发,很难进行机械化耕作。高光效休耕轮作技术的有效推广,是进行土地集中整理的有利契机,是加快土地流转的催化剂,是加速辽源农业规模化、产业化发展的突破口,可以探索出一条推广农业技术推广带动农村土地流转,进而实现农业产业化、规模化经营的新路。
三是提高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当前市场对于农产品的质量标准要求越来越高,农药残留、重金属超标等越来越受到关注。高光效休耕轮作技术的有效推广,一方面通过增强采光和通风减少病虫害发病几率,减少农药的使用;另一方面通过采取休耕轮作的方式增强地力,减少化肥的使用,可以很大程度上改善农产品的生产环境和种植方式,提高粮食内在质量,从而实现增强粮食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2.1.2.2 高光效休耕轮作技术的社会意义
一是增强粮食安全保障。民以食为天,粮食对于一个国家的意义不言自明。中国是人口大国,粮食安全至关重要,解决好吃饭问题,才能保证社会的稳定,才有精力发展其他产业。在辽源地区粮食产量高基数连续增长的背景下,高光效休耕轮作技术的有效推广,对于增加粮食产量有着重要的意义,是辽源市粮食产量突破 45 亿斤大关的重要技术支撑。
二是促进劳动力转移。农业是支撑整个国民经济不断发展与进步的保证,农业劳动生产率提高了,才能可能使更多的人力、物力、才力转移到第二、三产业,以推动国民经济的现代化。高光效休耕轮作技术的有效推广,可以有效激活农村土地流转,使土地相对集中起来才更好地促进规模效益的体现,从而加大规模化、机械化耕作,提高劳动生产率,促进农民从土地中解放出来,实现土地的城镇化和农民的市民化。近年来,辽源市的产业发展带来大量用工需求,一定程度上出现劳动力缺乏,高光效休耕轮作技术的有效推广,可以推动劳动力转移,是解决辽源劳动力缺乏的可行途径,也是间接推进辽源城镇化发展的有效手段。
三是提高人民群众生活质量。高光效休耕轮作技术的有效推广,可以减少化肥、农药的施用量,一方面可以有效减轻粮食中的有毒成分残留,防止危害人体健康;另一方面也有利于推动生态农业发展,从根本上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改善,提高人民群众的生存质量和生活质量。
2.1.2.3 高光效休耕轮作技术的生态意义
一是保护黑土。高光效休耕轮作技术的有效推广,可以有效的增强地力,起到保护黑土的作用。一方面通过秋季留高茬,有效防止风蚀水蚀,达到保持水土、防止流失的目的;另一方面通过休耕轮作,四年一个轮回,可以使土地修养生息,防止因过度耕作、过度施肥造成的土壤板结和土壤钙化,有效保护黑土生态系统。
二是减少污染。高光效休耕轮作技术的有效推广,可以减少化肥和农药的使用,起到减少污染的作用。一方面通过科学测土配方施肥,机械深挖施肥,提高化肥的利用率,从而达到减少化肥使用的目标;另一方面通过增强采光利用率和农作物间通风效果,并结合利用赤眼蜂防治玉米螟等生物防治病虫害,从而达到减少农药使用量的目标,有效减轻引起水体污染的面源污染,减轻化肥农药残留造成的土壤污染,减轻对生态环境的破坏。
2.2 理论基础
2.2.1 需要理论
心理学家认为行为动机的产生主要有两个来源:一是需要,二是刺激。需要是内在条件,人们的生产活动、经济活动、社会活动的内在原因都是为了满足单一个人或者整体的某种需要。人类的一切行为都具有一定的目标,这种有目的的行为就源自于人类的各种需要。心理学家马斯洛将这些需要分为 5 个层次,并形成了需要层次理论。当需要得不到满足时,个人的生理上或心理上就会产生的兴奋,导致个人从事满足需要的某种行为,从而缓和兴奋的心理。而当这种活动达到目标时,个人的需要就得到了满足,需要的过程也就暂时的完成了。刺激是外部条件,也会引起动机的产生。而当外部条件不变时,内在的需要是个人产生动机的根本原因。需要理论是行为科学一个十分重要的理论,也是农业推广的重要理论基础。高光效休耕轮作技术的推广就是基于这个重要理论,根据粮食增产、农民增收的实际需要,推动该项技术的推广使用。
2.2.2 技术创新理论
技术创新理论由熊彼特的《经济发展理论》首次系统的提出。“创新”就是“一种新的生产函数的建立,即实现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的一种从未有过的新结合。并将其引入生产体系。创新一般包含 5 个方面的内容:(1)制造新的产品:制造出尚未为消费者所知晓的新产品;(2)采用新的生产方法:采用在该产业部门实际上尚未知晓的生产方法;(3)开辟新的市场:开辟国家和那些特定的产业部门尚未进入过的市场;(4)获得新的供应商:获得原材料或半成品的新的供应来源;(5)形成新的组织形式:创造或者打破原有垄断的新组织形式。熊彼特认为,创新并不仅仅是某项单纯的技术或工艺发明,而是一种不停运转的机制,只有引入生产实际中的发现与发明,并对原有生产体系产生震荡效应,才是创新。
技术创新理论提出需求拉动的创新具有特殊的意义和作用,后来的许多实证研究方面证实了这一看法。社会需求规模的增长,可以通过市场中介,影响技术创新的速度和规模,国家粮食安全意识的进一步增强、农民对粮食种植增收的需要,是高光效休耕轮作技术创新的基础,也是技术推广的原动力。因此,技术的创新与推广只有把握住市场和农民的实际需求,才能使技术的创新和推广事半功倍。
2.2.3 创新扩散理论
美国新墨西哥大学的埃弗雷特。罗杰斯教授做了许多关于创新扩散的研究,出版了《创新扩散》一书。他研究了创新扩散的过程和各种影响因素,总结在社会系统中事物的创新扩散的基本规则,提出了着名的创新扩散的 S -曲线理论。
罗杰斯认为,创新扩散总是在一定社会网络的帮助下进行的,在创新的过程中促进传播,信息技术可以有效地提供相关的知识和信息,但在说服人们接受和使用创新的过程中,人际沟通是更加直接的和有效的。因此,促进创新的最好办法是将信息技术和人际沟通结合应用,他把创新采用者分创新者、早期采用者、早期追随者、追随者和落后者,所以他也把创新扩散相应的分为五个阶段:了解、兴趣、评价、试用和采用阶段。创新扩散的传播过程可以用一条 ”S“ 形曲线来描述。在扩散的早期,采用者很少,进展速度也很慢;当采用者人数扩大到居民的 10%-25% 时,进展突然加快,曲线迅速上升并保持这一趋势,即所谓的”起飞期“;在接近饱和点时,进展又会减缓。整个过程类似于一条 ”S“ 形的曲线。在创新扩散过程中,早期采用者为后来的起飞作了必要的准备。这个看似”势单力薄 “的群体能够在人际传播中发挥很大的作用。在罗杰斯看来,早期采用者就是愿意率先接受和使用创新事物并甘愿为之冒风险那部分人。这些人不仅对创新初期的种种不足有着较强的忍耐力,还能够对自身所处各群体的意见领袖展开”游说“,使之接受以至采用创新产品。之后,创新又通过意见领袖们迅速向外扩散。这样,创新距其”起飞期“的来临已然不远。创新扩散理论是多级传播模式在创新领域的具体运用。这一理论说明,在创新向社会推广和扩散的过程中,大众传播能够有效地提供相关的知识和信息,而在说服人们接受和使用创新方面,人际传播则显得更为直接、有效。因此,罗杰斯认为,推广创新的最佳途径是将大众传播和人际传播结合起来加以应用。按照创新扩散理论,高光效休耕轮作技术推广也会经历了解、兴趣、评价、试用和采用 5 个阶段,并在传播的过程中形成一条 ”S“ 形的曲线,也就是说技术推广的初期通常会遇到一个低谷期,这个阶段要重点培养技术推广过程中的早期使用者,让这些早期使用者推广技术应用获得更好的收益,并充分发挥技术早期使用者的推广作用,形成带动效应,促进技术的进一步推广。
第4章双鸭山市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存在的问题及原因4.1存在问题4.1.1农村公共文化设施陈旧,总量偏少随着社会各界对农村公共文化服务建设的重视程度加深,双鸭山市建立的多个文化设施在上级部门的支持下得到了快速发展。但是目前而言,文化站的场地...
第三章沈北新区失地农民安置现状及存在问题3.1失地农民安置现状3.1.1失地农民现状失地农民主要集中分布于沈北新区近郊处,主要有沈北新区道义街道、虎石台街道、辉山街道、新城子街道等一系列街道村屯。这此街道紧连沈北新区区中心,经济基础相对较好...
第4章养猪业可持续发展存在问题及成因分析4.1养猪业可持续发展存在问题结合可持续发展理论及养猪业访谈调查结果,我国目前影响养猪业可持续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有以下几点:4.1.1产业环境缺乏压力我国养猪业所存在最为关键的问题,在于养猪业是一种...
第1章绪论1.1研究背景当前,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快速发展,造成了大规模的城市扩建行动。当城市扩展到城中村、周边村时,自然而然产生了大量的失地农民,他们因为想种地却无地可种、想上班却无班可上、想买房却无钱购买而成为了一个庞大的特殊群体,现在...
第7章结论7.1主要结论玉米是牡丹江市主栽粮食作物,其生产资源条件得天独厚,产业开发空间巨大,农产品市场前景好,玉米产业已经成为牡丹江市的主导产业之一。但从目前来看,牡丹江市玉米产业发展潜力还远未充分发掘出来,玉米产业发展存在一些问题。...
第3章牡丹江市大豆产业发展现状3.1牡丹江市大豆生产情况大豆产业是牡丹江市重要的粮食作物,又是重要的油料作物,是部分农民收入重要来源。在2009年数据来看,全市现有耕地面积641万亩,2009年全市大豆播种面积348万亩,大豆总产量在50万吨左右...
第四章农村信息化的未来发展趋势4.1农村信息化发展现状及趋势4.1.1当前我国农业发展的特点解决三农问题的主要手段就是农村的信息化,这也同时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中之重。从古今中外的发展历程与经验看,农村信息化主要经历了三个阶段:一是以建设...
第五章湖南林业可持续发展的对策湖南省是我国南方的重点林区,实现全省林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5.1树立生态文明理念在新的历史形势下,实现林业可持续发展必须切实转变旧有思想观念,以生态文明的理念统领林业的可持续发展,全面加强林业...
第二章研究的目的、意义、内容、技术路线及方法2.1研究的目的、意义在国民经济发展中,林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是不容忽视的,这也是一个国家是否繁荣昌盛,是否达到文明和发达水平的一个重要标志。一段时期以来,湖南作为南方的重点林区,现有的森林...
农村垃圾处理与城市垃圾处理同等重要,农村生活垃圾如果不能得到及时的处理或者处理不当,可能滋生一些病毒细菌,这将直接影响着人们的健康状况,它将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道路上的拦路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