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学原理论文

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管理学论文 > 管理学原理论文 >

管理学理论、分析框架及工具的关系(5)

来源:学术堂 作者:原来是喵
发布于:2016-12-01 共7172字
  从更加动态的角度来看,“理论”、“工具”和“框架”的定位也是可以随着时间推移而发生变化的。比如,一些理论可以转变成为分析框架。Spender(2010)认为很多关于企业的理论都可以比较容易的转换成分析框架的形式。因此,与其去辨识因果关系中的规律性,不如辨识出主要变量,并且将这些变量作为可以指导管理实践的因素去考虑。
  
  然而,“理论”、“工具”和“分析框架”也可能是不自愿的发生变化,也就是说不自然的,在它们的传播过程中发生着变化。例如,分析框架就有两种典型的被转换的风险。一方面,当框架本身被实践者广泛传播时,它的使用可能会被标准化和常规化。比如 SWOT 模型的使用常常仅限于用行业内众所周知的情况填满模型中的格子,(Demil,Lecocq,Warnier,2013)而并不能够为战略的制定起到太大的作用。(Hill et Westbrooke,1997)这种情况下,“分析框架”也就成为了“工具”,它也已经不能够帮助构思管理系统和决策。分析框架中留给创造性的空间因此就变得十分有限,而SWOT 模型的使用也就更像是工具,而不是分析框架了。
  
  另一方面,跟前面的例子相反的,分析框架也可能被“偶像化”,而成为类似理论的产物。比如很多人指出平衡记分卡模型更像是一个理论模型,因为该模型的使用需要验证有效性。Norreklit(2000)也因此质疑说这个框架就像是一个理论 :
  
  值得一问的是这是否真的是一个有效的并能够得到我们想要的结果的模型呢?(p. 67)
  
  一个模型的有效性是建立在其衡量的领域之间存在着因果关系的这一假设的基础上的。(p. 68)
  
  然而,除了在“实证论”的角度外,验证一个分析框架的有效性是没有什么意义的。
  
  五、结论
  
  本文旨在强调“分析框架”是科研的重要产物之一,希望从而引起管理学领域学者对其的重视。作为一种“混合性”的产物,“分析框架”介于“工具”和“理论”二者之间的,它可以作为促进学者和实践者沟通的一种途径,也可以帮助各种“理论”想法的传播。当然,分析框架要求我们去到实际情况中去验证,并且根据实际情况进行修改,而不能仅仅停留在学术辩论的层面上。另外,分析框架对于实践来说也具有重要的意义。因为分析框架给个体行为留有一定的余地,那么这些运用框架的个体在具体情况中也将会面临一些伦理上的问题的挑战。(Spender,2010)当然,在理论的建立和工具的应用中也同样面临着不同形式的伦理层面的问题。理论中可能存在着有争议的世界观 ;(Ghoshal,2005)关于工具如何应用也同样的有着可争议的理念。(Moisdon,1997)
  
  然而,在理论和工具两者中,伦理层面的问题仅仅针对其创造者。这些理论或工具的创造者在创建过程中扪心自问他们自己的思想体系或他们的理论 / 工具的初始假设是什么,他们所创建的理论或工具在怎样的背景下适用等问题。但是,一旦理论或工具被使用者们所接受,它们的应用就几乎不会再产生伦理层面的问题了。相反的,分析框架来说,它的结果和它的使用本身并没有被限定。因此,分析框架给应用留下了很大的自由的空间。也正是由于这一特性使得使用者始终面临着伦理性问题和管理责任感的巨大挑战。
  
  注释(按出现顺序):
  ① 原文发表于 :Le Libellio,Vol.11,n?4,2015,pp.63-71.
  ① 尽管有时描述本身在某些情况下仍然可以成为改变现实的一种方式(Demil & Lecocq,2015)。
相关内容推荐
相关标签:
返回:管理学原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