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文学论文

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文学论文 > 古代文学论文 >

《聊斋志异》中另类婚姻观研究结语与参考文献

来源:学术堂 作者:陈老师
发布于:2016-11-16 共4161字
  本篇论文快速导航:

展开更多

  结 语
  
  毋庸置疑,《聊斋志异》这本文言小说是我国文学史上一本不可磨灭的经典,它不仅在内容上独具特色,在艺术上也为后世的创作留下了宝贵的财富。作者蒲松龄才思过人,19 岁时就应童子试,以县、府、道三个第一而名声大噪,当时受到了山东学道的文学家施润章的赏识,然而,在此后的考试中,却是屡试不中,直到古稀之年才取得了贡生科名。“十年寒窗苦,一朝得意回,禹门三汲浪,平地一声雷”;“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满朝朱紫贵,尽是读书人”.蒲松龄胸有功名大志,然而,路上却有万般艰难,生活的艰辛以及对科举制度弊端的种种不满,社会的黑暗,使他有了一种怀才不遇,知音难觅之感。所以,面对社会的不公,他在落魄之时渴望的理想状态即是才子佳人,他渴望得到赏识与理解,希望在社会现实中实现自己的价值,然而事实却总是事与愿违,他终究得不到那种生活,也追求不到自己的理想。生活的落寞状态是很容易在蒲松龄的创作中得到体现的,这样的经历就有了聂小倩用色相和金钱迷惑于书生宁采臣,在发现其是堂堂正气男子后,千方百计帮他脱险,并心甘情愿的嫁给宁采臣做妾;龙宫舞女晚霞随阿端来到人间,使阿端一家一夜暴富同时,蒲松龄有着喜欢搜集神鬼传说的雅好,他曾说:“才非干宝,雅爱搜神;情类黄州,喜人谈鬼。闻则命笔,遂以成编。久之,四方同人又以邮筒相寄,因而物以好聚,所积益伙”,可见,《聊斋志异》的创作和他的心性是密不可分的。蒲松龄之所以喜欢搜集神怪传说,是由于他对现状不满,他把不满的丑恶现实给予尖锐的揭露,无情的鞭挞;冷酷的人生并非使他绝望,亦没使他产生消沉颓废的情绪,他用执着的态度,坚持自己追求的理想,注视那些在人群生活中涌现的美好事物,从而加以歌颂。蒲松龄的人鬼世界是清朗有序的理想国,作者通过对鬼女们的塑造,真实地揭露了现实生活的矛盾,歌颂了生活的真、善、美,抨击其假、恶、丑。


  参考文献
  
  一、论着材料
  
  [1][清]蒲松龄。《聊斋志异》[M].张式铭校点,岳麓书社,1988.
  
  [2][清]蒲松龄。《聊斋志异》全校会注集评[M].任笃行辑校,齐鲁书社,2000.
  
  [3][清]蒲松龄。《聊斋志异中国小说史略》[M].任笃行辑校,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
  
  [4][清]蒲松龄。《蒲松龄全集》[M].盛伟编,上海学林出版社,1998.
  
  [5]鲁迅。《中国小说史略》[M].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
  
  [6]刘上生。《中国古代小说艺术史》[M].长沙: 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3.
  
  [7]周先慎。《明清小说导读》[M].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3.
  
  [8]钱锺书。《谈艺录》。中华书局[M].1984.
  
  [9]韩焕刚。《<聊斋>女性形象系列浅析》,载《泰安教育学院学报岱宗学刊》[M].1997.3.
  
  [10]袁行霈主编。《中国文学史》[M].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11]马瑞芳。《神鬼狐妖的世界--聊斋人物论》[M].中华书局,2002.
  
  [12]朱一玄。《〈聊斋志异〉资料汇编》[M].中州古籍出版社,1986.
  
  [13]周先慎编着。《明清小说导读》[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
  
  [14]卢润详。《谈狐说鬼录》[M].江苏古籍出版社,1992.
  
  [15]成瑞裕。《花妖狐魅话聊斋》[M].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1994.
  
  [16]吴组湘等。《聊斋志异欣赏》[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6.
  
  [17]李剑国。《中国狐文化》[M].人民文学出版社,2002.
  
  [18]汪玢玲。《鬼狐风情--〈聊斋志异〉与民俗文化》[M].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3.
  
  [19]人民文学出版社编辑部编。《聊斋志异鉴赏集》[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83.
  
  [20]路大荒。《蒲松龄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
  
  [21]赵章超。《试论<聊斋志异>的女性主义色彩》,载《乐阳师范学院学报》[M].2001.3

        [22]马瑞芳。《幽冥人生一蒲松龄和<聊斋志异>》[M].三联书店,1995(9)。1.
  
  [23]李灵年。《蒲松龄与聊斋志异》[M].辽宁教育出版社,1992.
  
  [24]姜维枫。《<聊斋志异>女性形象浅议》,载《山东省农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M].2003.2.
  
  [25]张永政、盛伟。《国际第二届聊斋学讨论会论文集》[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2001.
  
  [26]陈炳熙。《论<聊斋志异>中的小文》[M].蒲松龄研究,2004.
  
  [27]尚继武。《对男权的冲击和消解--论<聊斋志异>女权伸张》,载《蒲松龄研究》[M].2004.3.
  
  [28]潘知常。《说<聊斋>》[M].上海文化出版社,2010.8.
  
  [29]蒲松龄。《聊斋自志》[M]见“三会本”《聊斋志异》,上海古籍出版社 1978(1)。1.
  
  [30]杨玉军。《论< 聊斋志异> 的创作动机兼议“孤愤”说》[M]蒲松龄研究,2002.3.
  
  [31]朱振武。《论<聊斋志异> 创作的心灵流变》[M]蒲松龄研究,2002.3.
  
  [32]张青。《论〈聊斋志异〉中的儒商形象》[M].蒲松龄研究,2001.
  
  [34]朱振武。《<聊斋志异>的创作心理论略》[M].蒲松龄研究,2001.
  
  [35]董国炎。《明清小说思潮》[M].山西人民出版社,2004.3.1.
  
  [36]张埝穰。《聊斋志异》艺术研究[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5.44.
  
  [37]李养正。《略论道教的中和思想》,《中国道教》[M].2009.5.
  
  [38]井玉贵。《略论蒲松龄的宗法思想》[M].蒲松龄研究,2001.
  
  [39]陈炳熙。《论<聊斋志异>中的小文》[M].蒲松龄研究,2004.
  
  二、论文资料

        [1]蓝翎。《略谈〈聊斋志异〉在中国小说史上的地位》,《文史哲》[J].1980.6.
  
  [2]袁益梅。《聊斋志异中狐女形象的成因探析》[J].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2005.24-4

        [3]王志勇。《聊斋志异中蒲松龄狐女情结原因分析》[J].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2008.10-1

        [4]张昳丽。也论《聊斋志异》中的悍妻妒妇形象[J].蒲松龄研究,2004.2.
  
  [5]陈炳熙。《论聊斋志异中的狐情》[J]聊斋志异研究,2003.
  
  [6]王平。《聊斋志异》在清代的传播[J].蒲松龄研究,2003.4.
  
  [7]李红萍。《<聊斋志异>中的狐性、人性与神性》,《福建广播电视大学学报》[J].2004.5.
  
  [8]邢玉霞。《聊斋志异》的爱情描写与文人心态[J].蒲松龄研究。2004.3.
  
  [9]孙树木。《谈<聊斋志异>中狐的描写》,《淄博师专学报》[J].1996.2.
  
  [10]文光富。《<聊斋志异>狐妖鬼怪描写的情感寄意》,《康定学刊》[J].1996.2.
  
  [11]陶祝婉。论《聊斋志异》中的悍妇与妒妇形象--从女权主义视角的观照[J].蒲松龄研究。2003.4.
  
  [12]王志勇。《聊斋志异中蒲松龄狐女情结原因分析》[J]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2008.10-1.
  
  [13]刘敬圻。《<聊斋志异>宗教现象解读》,《文学评论》[J].1997.5.
  
  [14]杜桂萍。《孤愤:《聊斋志异》的精魂》[J]蒲松龄研究,1994.
  
  [15]王秋萍。《论<聊斋志异>的民间故事特点--以<小翠>为例》,《青海民族学院学报》[J].2006.2.
  
  [16]赵俪生。《试论〈聊斋志异〉妇女形象中人性的异化》,《文史哲》[J].1980.6.
  
  [17]陈文博。《论聊斋志异中的狐女形象》[J]喀什师范学院学报,2000.21-1.
  
  [18]盛志梅。《<聊斋志异>的鬼小说文化解读》,《<聊斋志异>研究》[J].1998.3.
  
  [19]张艳君。《论聊斋志异对传统题材的拓展和超越》[J]聊斋志异研究,2004.
  
  [20]唐莉。《论<聊斋志异>狐意象的文化意蕴》,《甘肃高师学报》[J].2008.6.
  
  [21]付岩志,黄金元,《简析二十世纪八十年代<聊斋志异>影视改编中的道德旋律》[J].蒲松龄研究,2004.2.
  
  [22]袁益梅。《聊斋志异中狐女形象的成因探析》[J]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2005.4-24.
  
  [23]曾朝阳。《多具人情,忘为异类--说聊斋志异之狐》[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08.2-29

        [24]朱振武,从《聊斋志异》看蒲松龄对科举制度的认识[J].蒲松龄研究,1996.1.
  
  [25]崔蕴华,从《聊斋俚曲》中“银纽丝”小曲看明清民歌艺术的发展[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3.
  
  [26]刘敬圻《<聊斋志异>宗教现象解读》,《文学评论》[J].1997.5.
  
  [27]陈江,《略论中国传统民俗的基本特点》,《烟台大学学报》[J].2000.1.
  
  [28]蔡勤禹,《明清时期民间宗教的社会心理分析》,《东方论坛》[J].2000.2.
  
  [29]郭迎晖,《近十年<聊斋志异>研究综述》,《语文学刊》[J].2001.2.
  
  [30]田鲜蜜,《论<聊斋志异>中的异类崇拜民俗》,《陕西师范大学学报》[J].2001.9.
  
  [31]胡遂,《佛教三业理论与<聊斋志异>之伦理道德思想》,《湖南大学学报》[J].2004.1.
  
  [32]郑志明,《关于“民间信仰”、“民间宗教”与“新兴宗教”之我见》,《文史哲》[J].2006.1.
  
  [33]葛蕊,《<聊斋志异>的宗教杂糅性及其产生原因》,《安徽文学》[J].2007.12.


  后 记
  
  一个人往往要在一生中做出很多重要的选择,三年前,选择古代文学这一学科作为研究对象时,并未想到在这条路上的探索会是如此的艰辛与坎坷。当面对各种困难和诱惑时,曾经失落过,彷徨过,也常常伴随着焦躁与不安。但知道今天我仍然无悔于当初的选择,也在为自己的理想而继续努力着。伴随着毕业论文的完成,我的学生生涯也即将告一段落了,回首这三年的学习生活,更加深刻的了解了古代文学这一学科,也对这一学科有了更为深厚的情感。
  
  本文能够顺利完成,得益于我最尊敬的导师--黄季鸿教授的亲切关怀和悉心指导,他严肃的科研态度,严谨的治学精神,精益求精的工作作风,都深深地感染和激励着我。从选题到开题答辩,再到最终完成,黄老师都始终给予我认真指导和不懈支持。黄老师不仅在学业上助我前行,而且在做人和处事方面也对我教导良多,在此谨向黄老师致以诚挚感谢和崇高敬意。
  
  想想在东师三年的求学时光过得飞快,在校期间,我有幸成为李老师的硕士研究生,并能跟随他学习,这段经历终身难忘。还有就是有幸聆听到黄季鸿老师、高长山老师、曹胜高老师、王立民老师、陈向春老师、张洪兴老师在课堂上对我的传道授业,还有开题时一针见血的为我提出中肯的意见,他们的学识修养和人格风范都曾深深感染到我,他们在学术研究上给我的启迪是我毕生值得珍藏的宝贵财富,在此我深表感谢。我特别感谢我的母亲和父亲,没有他们的理解和支持,没有他们的宽容和坚忍,很难想象我今天仍然走在我选择之路上。我也感谢在三年的学习和生活中对我关心的亲朋好友以及其他的同学,正是有了他们的帮助和支持,才让我得以顺利完成学业。
  
  学术之路是寂寞的,任重而道远,需要长期艰苦的不断努力,我自感还未曾完全叩开古代文学研究的大门,得以窥见其中的玄奥。毕业论文只是习作,虽然不会令人很满意,但是,至少我是在这条路上行走着,如果我有任何的优势的话,那就是对文学研究事业的热情和执着。我常以下面自写的一句诗自勉“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最后,我要感谢东北师范大学文学院这片沃土对我的培育,感谢我的同窗好友在平淡生活中的陪伴,感谢我的父亲母亲对我含辛茹苦的养育!应该感谢的师长与朋友有许多,千言万语无法言尽,谢谢你们的无私帮助,我一定不辜负各位的期望。
  
  谨以此文作为结束研究生生涯的告别礼。
返回本篇论文导航
相关内容推荐
相关标签:
返回:古代文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