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文学论文

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文学论文 > 古代文学论文 >

唐代今安徽境的王希羽史迹与传世诗作考察

来源:学术堂 作者:韩老师
发布于:2014-08-08 共6602字
论文摘要

  诗坛誉为“元代四大家”之一的着名诗人、西域人辛文房,又是位“卓越的文艺评论家”,他以非凡的气魄,历经多年的广搜博彩、排比考订,于“元成宗大德甲辰写出唐才子传”。从“隋大业初年至五代末年约三百五十年间”浩瀚诗海中,精选出出类拔萃者“二百七十八人”,为之立传,“附传者一百二十人,共三百九十八家”。这是中国文学史上的开拓工作,更是一项宏大工程。“鲁迅先生开列的学习中国文学的书目, 所举十二种书,<唐才子传>列出首位”。 可见此书的崇高学术价值。 “元成宗大德甲辰”,即大德八年(1304),存世至今已七百余年,它的价值越来越为学术界所公认。

  更可贵地是,《唐才子传》 在对诗人能否入传时,则不论出身的贵贱、家族的地位,乃至诗人的性别及宗教信仰,一概取决于诗歌艺术造诣与诗作在诗坛的地位与影响力。 像唐朝名相姚崇、宋璟,硕学鸿儒颜师古,虽各有诗传世,但诗才不足,皆舍弃不录。 在历代文坛,这可谓是种破天荒的作法。 初步考索与统计,在今天的江淮大地安徽省境,《唐才子传》中的传主加上附传者,充其量也不过二十位左右。如果将这些人,落实到今天的市、县,不少的县、市,一位也没有,就更显得异常的珍稀。 “以史为鉴,不断深化对历史的认识,是中华民族的重要传统”。 继承这一“重要传统”,对入录《唐才子传》的传主和附传者进行深入研究,无疑是一种“深化对历史的认识”, 对入传人籍贯所在的今天地域社会经济的发展,对提高地域的文化知名度,皆大有裨益。

  下面,我们仍就来对《唐才子传》中的附传者,今安徽境的王希羽史迹与传世诗作, 一一予以追索、钩沉 、梳理与研究。

  1 王希羽人名、籍贯的考索与辩证

  由于 《旧唐书》、《新唐书》、《旧五代史》、《新五代史》,均未为王希羽畄下传略,因此给追踪、梳理王希羽的人生史迹,带来了很大的困难,只能从当时或以后的私家史书或其他着作里,去搜求、寻觅出个蛛丝马迹来。

  《全唐诗》在汇辑清代时尚存的王希羽遗作时,同时附有王希羽小传,云:“王希羽,一作王羽”。 正由于这一说法,现代人张忱石先生的《全唐诗作者索引》,也就有了“王羽,见王希羽”,“王希羽(王羽)”的记述。 其实,“一作王羽”,王希羽一人两名的说法,始于清代的《全唐诗》,清代以前记述王希羽的着作、史籍,包括《唐才子传》,都没有类似的记载。 无一佐证的说法,不足信也。 对“一作王羽”的说法,当代文学史大家傅璇琮亦云:“此题传写之讹”。足见王希羽并无异名。关于王希羽的籍贯,典籍记载亦有混淆。《唐摭言》明白的记载:“王希羽,歙州人也”。 因唐时的歙州,又称之为新安郡,故唐人罗愿《新安志》,也记载王希羽是“歙州人”;元人辛文房《唐才子传》,则没有 下王希羽是哪里人的记载, 清代成书的 《全唐诗》,在“王希羽”名下所附的小传却云:“王希羽,池州人”。 《唐 言》作者王定保,生于唐懿宗“咸通庚寅 ” 年, 即咸通十一年 (870); 唐昭宗光化三年(900)及第进士,《唐摭言》为王定保暮年所作,书成于后周“周世宗显德元年(954)以后”。 完全可以说:王定保与王希羽是同时代的人。 “同时代的人”记当代事,远比后代人记前代人事,来得准确,这也是历代学术界认同的观点,更何况《唐摭言》是记载王希羽史迹的第一部典籍。 看来,“王希羽,歙州人也”的结论,是确切地。歙州的属地有歙、休宁、婺源(今属江两省)、绩溪、祁门、黔六县,州治所在歙县(今安徽歙县 ),与北宋徽宗宣和三年 (1121)的徽州,辖境等同。

  2 王希羽功名与仕途史迹的追踪

  王希羽能入录《唐才子传》,虽说是附传者,但标示着他具有一定深度地文化素质底蕴, 自隋朝始,尤其在文化昌盛的唐朝,品判一个人文化素养高低的一个主要标尺,是科举功名。科举取士,至唐时已“逐步制度化,成为选拔人才的主要手段。各科之中,尤重进士”,而每年举国上下,录取的及第进士“不过三十人上下”。 加之“由此出者,终身为闻人”,致使唐代“方今俊秀,皆举进士”。 故流传有“三十岁老明经五十岁少进士”的时谚,并将中进士誉之为“月中折桂”。 作为一位读书人,王希羽与其他学人、文士一样,循着这条拥挤不堪的科举之路,经过几十年的磨砺、奋斗,终成为及第进士。

  对于王希羽进士及第的年份,五代王定保《唐摭言》明确记载是“天复元年”。 之后,宋人洪迈的《客斋三笔》、计有功的《唐诗纪事》以及清代成书的《全唐诗》所附小传,均遵循《唐摭言》的说法。 唯元代辛文房《唐才子传》则说成是在“光化四年”。 其实,“天复元年”与“光化四年”,既同是唐昭宗的年号,又同是一年,即公元 901 年。 《资治通鉴》:昭宗光化四年夏四月“甲戍,上谒太庙;丁丑,赦天下,改元”。 所“改”的,即天复 元年。 按唐代科举制度,每年进士科全国会试和放榜日,一般均在农历的正月或二月,于“改元”之前完成,故有典籍把王希羽及第进士年份,记为“光化四年”;又因这一年大部分月份在 “天复元年”, 故多数典籍则载为 “天复元年”。 两种说法都没错。

  据《登科记考》,光化四年(即天复元年),及第进士二十六人,会试的考题是《天得一以清》赋与《武德殿退朝望九衢春色》诗,状元是苏州人归修 ,而主考官(即“知贡举”)则是礼部侍郎杜德祥。杜德祥,即唐武宗会昌年间池州刺史杜牧之子。 杜牧子女中,长子小名曹师、次子小名“柅柅”,“曹师柅名(杜)晦辞,名(杜)德祥。 晦辞位终淮南节度判官,德祥昭宗时为礼部侍郎,知贡举,亦有名声”。 在此“二十六人”新及第进士中,“(王)希羽名列第十二位”。 在正常年景,新进士只须通过吏部的“关试”,即可步入仕途,故时人说:新进士“既登第,遂食禄;既食禄,必登朝,……其利甚博”。 濒临唐王朝灭亡的昭宗“天复元年”,政治极度混乱,社会极度动荡,经济极度衰败,早已不属“正常年景”,可这一年,却是个特殊之年。光化三年(900)“十一月,左右神策军中尉刘季述、王仲先、内枢密使王彦范、薛齐偓作乱”将昭宗幽禁于“少阳院”,立“皇太子(李)裕为皇帝”,光化四年(901)“正月乙酉 ,左神策军将孙德昭、董彦弼、周承诲以兵讨乱,(昭宗)皇帝复于位”。

  于此“平难之年”,“复位之年”,新及第进士王希羽有无获得官职,请看《唐摭言》这样地一段记载:“天复元年,杜德祥榜,放曹松、王希羽、刘象、柯崇、郑希颜等及第。时上(昭宗)新平内难,闻放进士,喜甚。诏选中有孤平屈人,宜令以名闻,特赦新授官。

  故(杜)德祥以(曹)松等塞,诏各受正。制略曰:‘念尔登科之际 ,当予反正之年,宜将异恩,各膺宠命。 ’(曹)松、(王)希羽甲子皆七十余,(刘)象、(柯)崇、(郑)希颜亦皆年逾耳顺矣。 时谓五老榜”。

  可知王希羽登榜之年,岁数已“七十余”,名之“五老榜”,因时逢“新平内难”的“反正之年”,昭宗皇帝对所放“新进士”之事“喜甚”,故诏命给“五老”“各受正”,予以官职。 文中说到刘象等三人“皆年逾耳顺”的“耳顺”,即“耳顺之年”,是六十岁的代称。

  “各受正”中之“正”,即“正字”官名,职责是校对典籍,刊正文章。“正字”官名,始于北朝的北齐年间,唐朝沿用,如唐着名诗人孟浩然,就有《寄赵正字》诗。

  《容斋三笔·唐昭宗恤录儒士》 明确地告诉人们:天复元年新进士“王希羽年七十三”;王希羽、曹松所授之官是“秘书省正字”;刘象等三人的官,则是“太子校书”。 因“秘书省正字”、“太子校书”,均有着“校书”的职责,故《唐诗纪事》更清楚地记载:“五老榜”中的“五老”,“各授校书郎”。 宋代成书的《新安志》、元代的《唐才子传》也都有类似记述。

  校书郎,乃“北朝末期始有此官,属秘书省。 唐代为文士起家之美官,由此进身,往往得居清要,其地位颇似明、清之翰林院庶吉士,为正九品”。由此可以判定:王希羽屡经落榜,于七十三岁上方成及第进士,仕途之中的第一个官职,是“正九品”的秘书省校书郎的京官。 依天复元年七十三岁往上推,可以“推”出王希羽的出生年,是唐文宗大和三年(829)。至于王希羽在这个“唐代为文士起家之美官”的任上,究竟有多长时间,他有没有“由此进身”,去攀登“清要”的官阶等等,同样得从浩瀚的书海、典籍中,去探索,去钩沉,去寻觅。

  3 王希羽授官后的履历钩沉、寻觅

  古代俗称七十岁为“古稀之年”。 即使在今天,王希羽的登榜之岁, 也是职工退休后的第十三个年头了。 因时逢昭宗的“反正之年”,又处于新进士的“五老榜”之内,才得到低于当时县令官秩的“正九品”秘书省校书郎官职。 品 秩虽低,但毕竟是处于皇帝身边的朝中之官,更何况在兵荒马乱的末唐,寻取这样一个“进身”位置,是相当难得的。但王希羽在这个“美宦”任上的时间却十分短暂。 造成其弃官而去的主要原因,还是无法逆转的政治局势逼迫。

  唐朝末期,朝廷完全处于军阀与宦官的挟持之下。天复元年(901),昭宗平定“内难”,恢复帝位,杀了发起和操持“内难”的宦官头目,而自己又沦落为军阀控制下的傀儡,朝政完全溃散。即使是“新平内难”的天复元年,朝廷已沉陷为“百官皆不入朝,阙前寂无人”的状态,出现“士民衣纸及布襦者,满街极目”的惨景。昭宗被迫离开京师长安(今陕西西安市);昔日的权贵、重臣也纷纷出逃,乃至形成“是时京师无天子,行在无宰相”的悲哀局面。 在这种时局下,“正九品”微官的王希羽,则更是无人问津,无法生活了,只好随之弃官逃离。可以推测:王希羽在京师秘书省校书郎任上,仅仅几个月的时间。

  王希羽弃官逃离的去向,是他故里所在的歙州之地。一位七十余岁的老者,在时局动乱的环境里,从大西北的长安城,到东南的长江之南,至少得费去半年以上甚至一年的时间。 文献记载,王希羽从京师弃官回到故里不久,即被时任宣州都团练观察使、宁国军节度使的田頵招入幕府,去了宣州(今安徽宣城市)。 对于王希羽,是何时加入田頵的幕府,在宣州究竟多长时间的问题,得从田頵这个人仕途履历中求索。

  田頵,《新唐书》记载云:“田頵,字德臣,庐州合肥(今安徽合肥市)人。略通书传,沉果有大志,与杨行密同里,约为兄弟。…官宁国军节度使,累迁检校太保,同中书门下平章事”。 同时,他“善为治,资宽厚,民爱之,善遇士,若杨夔、康軿、夏侯淑、殷文圭、王希羽等皆为上客”。 宋代成书的《九国志·田頵传》也云:“(田)頵善抚将卒,通商惠民。 复疏财,爱乐文士,时游其门者,杨夔、康軿、夏侯淑、殷文圭、王希羽”。 其实,作为田頵幕府“上客”的,还有池州籍唐才子杜荀鹤,如《十国春秋·田頵传》记载:田頵“善为治,通利商贾,民爱之。尤善遇士,以是杜荀鹤等多为之用”。

  《资治通鉴》:景福元年(892)八月,“杨行密为淮南节度使、同平章事,以田頵知宣州留后”。 这就是田頵于宣州任职的开始。田頵与杨行密虽然是“约为兄弟”的同乡同里密切关系,又是杨行密集团的骨干,但当不能满足他的权力欲望时,遂于天复三年(903)八月举兵反叛杨行密,此前“遣进士杜荀鹤至寿州(今安徽寿县)与(朱)延寿相结;”再谴杜荀鹤至大梁(今河南开封市)告知朱全忠(朱温),全忠大喜,遣兵屯宿州(今安徽省宿州市)以应之”。本年十二月“杨行密陷宣州(今安徽省宣城市),宁国军节度使田 死之”。 《旧五代史》亦云:杨行密“悉兵攻宣城,田 任宣州都团练观察使、宁国军节度使年份,是“景福元年~天复三年(892~903)”具体地是从景福元年八月至天复三年十一月。王希羽在宣州幕府“为上客”,只能在田頵死去之前,在他从京师长安回到歙州家乡期间。

  综合上述,可以推定:天复元年春,王希羽进士登榜,四月后在校书郎任上,是年底避乱弃官归江南,其在宣州田頵幕府的时间“约在天复二、三年间”。 也就是王希羽七十四、七十五岁间。 致于王希羽七十五岁以后的人生史迹, 由于书海文献里,均无涉及,无从求索,只能以当代唐代文学史研究大家傅璇琮“后不知所终”五字来做结论了。

  4 王希羽现存诗章的吟诵与赏析

  王希羽能以附传者的身份,入录《唐才子传》,能在以诗、赋为考题的会试中进士登榜,说明他的诗歌艺术造诣颇有厚度及影响力。

  王希羽一生诗作有集, 并在整个宋朝尚在。《宋史·艺文志·集部别集卷录》,即有“《王希羽诗,一卷》的记载。 《唐才子传校笺·补正》亦曰:“按<秘书省续编到四库阙书日>卷一有<王希羽诗>一卷,是南宋其集尚存》”。 由于政治风云的摧残与自然环境的损坏, 王希羽诗集至元代, 已荡然无存。 清代汇辑成的《全唐诗》,搜集到的是仅仅一首诗了,故所附小传称:“诗一卷,今存一首”可悲可叹也!现在我们来吟诵这首王希羽的现存诗:赠杜荀鹤金榜晓悬生世日,玉书潜记上升时。九华山色高千尺,未必高于第八枝。

  赏析此诗,必须了解诗的背景,而揭示诗的背景,又必须从了解诗的所“赠”人杜荀鹤的人生事迹着手。《唐才子传》有杜荀鹤的传略,云:“荀鹤,字彦之,(杜)牧之微子也。(杜)牧会昌末自齐安(今湖北黄州市)移守秋浦(今安徽池州市)时,妾有妊,出嫁长林(今安徽石台县境)乡正杜筠,生荀鹤,早得诗名。……大顺二年(891)裴贽侍部下第八人登科,正月十日放榜,正荀鹤生朝也。 王希羽献诗曰……,”并云:“荀鹤居九华,号‘九华山人’”。 其实早于《唐才子传》的宋人史料笔记《南部新书》,对杜荀鹤大顺二年中第、王希羽赠诗事已有记载。 同是宋人书的《唐诗纪事》,不仅记述杜荀鹤中榜、王希羽赠诗,而且进一步考证出:杜荀鹤“擢第年四十六矣”。 了解了这些背景,解析王希羽此诗的诗情诗意,就比较容易了。 同时也知晓《全唐诗》尚存的王希羽这首诗,则本于元、宋人的典籍。 杜荀鹤及第,早于王希羽九年。

  诗中的“金榜”即古代金质的匾额,上书本年度科举中榜者名单,故民间至今流传有“金榜题名”的俗语。 “玉书”本意指天降之书,寓指“天子”皇帝的诏命之书,如唐诗人李郢《上裴晋公》诗中即有“天上玉书传诏夜,阵前金甲受降时”诗句;“生世日”,即人的出生日, 这里是指大顺二年 (891)“正月十日”进士放榜日,正是杜荀鹤的诞辰日;“潜记上升时”,意思是说“金榜题名”标示着杜荀鹤将有好前程,因为进士登榜之后,即将登上仕途的台阶,这里也含有对杜荀鹤的祝福之意;因杜荀鹤及第前寄居于九华山(今安徽池州市境),又自号“九华山人”,故诗中用九华山的高度来比譬其“金榜题名”之事,说“高千尺”的九华山,也“未必高于”被杜荀鹤“折”下的“第八枝”月中之“桂”。 “第八枝”,寓指杜荀鹤在新及第本榜进士中名列第八位。此诗句不仅有力渲染了唐朝进士及第似“月中折桂”般地艰难,更衬托出杜荀鹤的可贵才华。

  稍加咀嚼王希羽这首诗,即可悟出:诗的主题明确,笔法新颖,文字生动,妙趣横生。诗的内容,既立足于生活现实,又充溢着浪漫色彩,不愧为这位《唐才子传》附传者的佳品之作,也充份显示出王希羽“与杜荀鹤友善”的深情意韵。 难怪宋、元及以后多家典籍,将此诗各选录于书中。同时也可以说,王希羽是以诗的形式传递、庆贺、祝福、赞美杜荀鹤“金榜题名”的最早人群中的一位中心人物。 向杜荀鹤为此事赠诗的,当时还有“居于九华山中”的殷文圭等人。

  大顺二年(891)及第进士发榜日,是“正月十日,”以当时的交通条件和时局混乱环境,信息自京师长安(今陕西西安市),传至身居江南山区的王希羽,最快也得正月底或二月初,所以《唐五代文学编年史》,将王希羽《赠杜荀鹤》这首诗的写作时间,标在“大顺二年二月,是王希羽六十三岁的作品。

  俗话说:“一滴水中能见太阳”。品诗,不在于诗的多少。元代着名文学评论家辛文房,慧眼视珍珠,从王希羽的诗歌艺术造诣和它的影响力,从而确立了王希羽的《唐才子传》附传主的殊荣地位。

  5 余言

  文化是社会经济的支撑,是民族的灵魂,是民族的血脉, 是人民的精神家园。 “文化实力和竞争力,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首位重要标志”。 中国古代的优秀历史文化, 则是中华民族的珍贵资源,同样是“民族血脉”、“人民精神家园”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是有不可替代的功能价值。 在特殊的时局混乱环境中,七十三岁方“金榜题名”的王希羽,拥有浓馥的文化造诣与艺术魅力,以仅存的一首诗的意韵与影响力而作为附传者入录价值宏博的《唐才子传》,理应成为“优秀历史文化”中的一份子,理应得到尊重。 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进程里,他的人生史迹与文化底蕴,也理应得到发掘、钩沉与研究,以发挥他的力量贡献。本于此,故笔者下力气写下了这篇拙文,就教于各路方家。

  参考文献:

  [1]唐才子传全译·前言[M]. 李立朴,译注.贵阳 :贵州人民出版社,1995.
  [2]傅璇琮:唐才子传校笺[M].北京:中华书局,1987.
  [3]杨美艳.读<千古兴亡>[J].炎黄春秋,2013 (7):84-85.
  [4] [清]彭定求,杨中讷. 全唐诗·卷七一五[M].北京:中华书局,1960.
  [5]张忱石.全唐诗作者索引[M].北京:中华书局,1983.
  [6][五代]王定保.唐摭言·卷八[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
  [7][宋]罗愿.新安志·卷六[M]. 线装书.安徽省博物馆藏本.
  [11][清]徐松.登科记考·点校说明[M].北京: 中华书局,1984.
  [12][唐]李肇.唐国史补·卷下[M].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57.
  [13][宋]司马光.资治通鉴·卷二六二[M]. 北京:中华书局,1956.
  [14]缪钺.杜牧转[M]. 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7.
  [15] [ 宋]. 洪迈. 容斋随笔·三笔·卷七[M]. 南京 : 南京大学出版池州学院学报 第 28 卷

相关内容推荐
相关标签:
返回:古代文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