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颀是盛唐著名诗人,其人物素描诗、咏乐诗、边塞诗等,在创造性及思想深度方面确实都有不凡表现,这几类诗歌论者较多。但李颀七律无论从合律程度、题材内容,或是艺术成就来说,则更迥出时辈。
今人孙琴安把唐代七律分为五派,他认为杜甫独开三派; 沈佺期为一派; 王维、李颀为一派,值得注意的是,孙氏指出,这五个派别被后人标榜为万世程法的,是以王维、李颀为代表的神韵一派。然或许由于李颀存世七律仅 7 首,学界对其律诗的重视程度实与其律诗的价值不符,这是令人遗憾的,笔者试具体分析之。
一、李颀七律之合律程度较同时代人的创作更高
李颀生活在开元、天宝年间,七律的创作经过初唐诗人的努力已渐趋成熟。李颀现存七律共 7 首: 《送魏万之京》《送李回》 《寄司勋卢员外》 《寄綦毋三》《宿莹公禅房闻梵》《题璿公山池》和 《题卢五旧居》。
以 《全唐诗》统计,李颀创作的七律,与同时代人相比,在作家的全部作品中所占的比例来说,仅次于王维; 但从七律的合律比例来看,李颀的 7 首七律全部合律却是远远高于王维的,李颀对七律创作 “粘对”规则的运用比同时代人更为规范。具体分析,李颀的七首诗歌的平仄,完全合律,无一失粘。其中有两处需要说明的是: 《送魏万之京》第三句末字 “听”,是可以平仄两读的,在这里读仄声; 《题璿公山池》中,首句 “远公遁迹庐山岑”, “庐山岑”三字都读平声,为三平调,但此乃地名,不可太过苛求。七首诗歌的对仗也是严密精谨,对仗工稳,而且还运用了 “一过”“三接”的数字对( 《寄綦毋三》: “顾眄一过丞相府,风流三接令公香。”) ,“不堪” “况是”的虚词对( 《送魏万之京》 “鸿雁不堪愁里听,云山况是客中过。”) 以及 “片”与 “孤”“清”与 “浩”的句中自对( 《题璿公山池》: “片石孤峰窥色相,清池皓月照禅心。”) 。许学夷正是从形式技巧方面,肯定了李颀七律受后人推崇的原因: “七言字数稍多,结撰稍难,故于稳帖、匀和、溜亮、畅达,往往不能兼 备……岑‘鸡鸣紫陌’、 ‘西掖重云’、 ‘长安雪后’、 ‘回风度雨’,王 ‘居延城外’、 ‘渭水自萦’、 ‘汉主离宫’、‘洞门高阁’,李 ‘流澌腊月’、 ‘朝闻游子’、 ‘远公遁迹’、 ‘花宫仙梵’诸篇,亦可称全作。但李较岑、王,语虽熔液而气稍劣,后人每多推之者,盖由盛唐体多失粘,讽之则难谐协,李篇什虽少,则篇篇合律矣。”
从平仄、押韵、对仗的形式而言,李颀的七律创作确实是完全成熟了。
二、对诗歌题材领域的拓展及杰出艺术成就
由于初唐律诗在题材和风格上的局限性,到盛唐时期,题材的拓展与艺术品位的提升就成了律诗 “提高”的关键。李颀的 7 首律诗在题材内容的表现范围方面,迈出了自成高唱的坚实步伐,他的作品涵盖送别、寄怀、干谒、题记、咏物诸方面,其中,《题璿公山池》和 《宿莹公禅房闻梵》两首表现释梵内容,以高远的诗歌意象展现深厚的艺术魅力,更开拓了七律题材新领域。
李颀送别类的 《送魏万之京》是历来被称道的一首诗:朝闻游子唱离歌,昨夜微霜初渡河。鸿雁不堪愁里听,云山况是客中过。关城曙色催寒近,御苑砧声向晚多。莫见长安行乐处,空令岁月易蹉跎。
诗歌采用平起平收、首句入韵的格式,内容高华俊亮,缠绵之致,表达了对魏万赴京行程的关注及勉励其进取的真挚感情。首句言明一大早为魏万唱歌送别,第二句中的 “霜”字,不仅交代了送别的时令,也为颔联作了铺垫,正所谓 “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表现了李颀对朋友魏万未来路程的担忧,所以颔联即是 “鸿雁不堪愁里听,云山况是客中过”。金圣叹评此两联曰: “一是正写题,如云: ‘子欲别耶?’二是题前添写一句,如云: ‘时至秋矣’。三却趁便反先接题前添写之一句,如云: ‘秋且不堪。’四方仍接正写题,如云: ‘乃又别乎?’质言之,只是如此四句,而其手法转接离即,妙至于此,真绝调也。”可谓李颀知音。颈联以冷寂之语表达酸楚之情。
从诗歌尾联我们知道,魏万这次进京,是有志于仕进,所以李颀勉励魏万不要在长安这样的行乐之所蹉跎岁月,殷切叮咛却不着豪情壮语,而是平和温婉,正见友情之诚挚。
寄怀诗中的 《寄司勋卢员外》诗是望卢象荐引而作:
流澌腊月下河阳,草色新年发建章。秦地立春传太史,汉宫题柱忆仙郎。
归鸿欲度千门雪,侍女新添五夜香。早晚荐雄文似者,故人今已赋长杨。
司勋卢员外即卢象。此诗首联起得苍凉,对仗又极为工稳。“流澌腊月” “草色新年”,一寒凉一温暖;一清寂一喜庆; 一冷白一嫩绿,有感觉差异,又有色彩对比。颔联即由此承转而出,因立春而想到太史,此联谓卢象乃天子近臣。金圣叹评此四句云: “看其手下只是一折一迭,纸上早是七曲八曲,真为名家之名笔也。”
颈联两句把卢象为近侍之事写得芳香四溢,其羡慕之情溢于言表。前六句的蓄势,最后有力地收结在 “早晚荐雄文似者,故人今已赋长杨”两句,自然表达干讫之意,而李颀欲卢象引荐的资本是 “文似者”“赋长杨”,李颀以扬雄之文比喻自己的才华,其干谒之意一点即止,不卑不亢,诗歌结得可谓郑重,却又温婉和厚。全诗意绪隐僻,委婉含蓄,但又雅正鲜活,自然流畅,正如顾起纶所云: “律者以古雅沉郁为难……故在句句字字不可断为工。又以句句字字直属为病,在气贯节续,如脉络然。所谓圆如贯珠者,即衲子数珠,若减截一二子,便不成串矣。虽盛唐诸公,惟王维、李颀二三家臻妙。”
咏物类的 《宿莹公禅房闻梵》乃由咏物而参悟禅理之诗:
花宫仙梵远微微,月隐高城钟漏稀。夜动霜林惊落叶,晓闻天籁发清机。
萧条已入寒空静,飒沓仍随秋雨飞。始觉浮生无住着,顿令心地欲归依。
此诗得胡应麟盛赞: “咏物七言律,唐自 ‘花宫仙梵’外,绝少佳者。”
诗歌首句 “花宫仙梵远微微”即入正题, “花宫”即佛寺,所谓法师讲经,天花乱坠。“远微微”三字为一篇之纲,接下来的三句皆涉梵音,而又都没有直接写梵,手法极为高超, “隐”“动”“惊”几个动词,以动写静,衬托夜间梵音的幽微。居此一夜,第二天早晨醒来,听到天籁之声,顿发清机之心,真是写尽了梵音的妙谛。颈联继续写所“闻”之梵音,有声的梵音如入寒空般萧条,而心中梵声仍留。尾联以梵音之若无若有,体悟浮生无住之人生哲理,皈依佛法之思顿然而生。诗歌以写景起句,中间形容梵声清切,而以释理收结,最见梵释本色。
李颀的 7 首七律表现的社会生活更为广阔,抒发的个人感情更为真挚,反映的人生体验更为复杂。其中题记、释梵这两类诗歌实开七律表现内容之先河。李颀七律以音韵朗润,温婉平和,流利畅达,兴象超远的杰出艺术成就,在盛唐七律发展史上占有一席之地。
三、李颀七律之影响
李颀的七律以其杰出的艺术成就对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中唐时期的白居易对李颀 “韵高而体律”的成就非常仰慕,刘长卿则在具体创作中师法李颀,如其 《登润州万岁楼》: “高楼独上思依依,极浦遥山合翠微。江客不堪频北望,塞鸿何事亦南飞。丹阳古渡寒烟积,瓜步空洲远树稀。闻道王师犹转战,谁能谈笑解重围?”首联与颈联的写景得李颀悟佛理禅意之法,颔联则在用词、句法、诗意诸方面模拟李颀 《送魏万之京》中的 “鸿雁不堪愁里听,云山况是客中过”两句。李颀真正被认识并被肯定是在明代,明清唐诗选本对李颀律诗都非常关注,明清两代对李颀七律的评价也是一片誉美之声,如胡应麟在 《诗薮·内编》卷五云: “盛唐七言律称王、李。李律仅七首,惟‘物在人亡’不佳。‘流澌腊月’,极雄浑而不笨; ‘花宫仙梵’,至工密而不纤。 ‘远公遁迹’之幽, ‘朝闻游子’之婉,皆可独步千载。”
翁方纲更认为: “东川七律,自杜公而外,有唐诗人,莫与之京。”
明代李攀龙等的七律创作尤以王维、李颀为尊,如其 《送大中丞王丈赴山东》中的 “汉宫旧题骢马使,名家接武佩刀才”两句, 《早春得汝思蜀中书》中的 “莫言羽猎誇胡后,不教扬雄作赋才”两句,皆学习李颀 《寄司勋卢员外》: “汉宫题柱忆仙郎……早晚荐雄文似者,故人今已赋长杨。”李攀龙 《送皇甫别驾往开州》诗则有更多模仿李颀的痕迹: “衔杯昨日夏云过,愁向云山送玉珂。吴下诗名诸弟少,天涯宦迹左迁多。人家夜雨黎阳树,客渡秋风瓠子河。自有吕虔刀可赠,开州别驾岂蹉跎。”首联和颈联糅合了李颀《送魏万之京》中 “朝闻游子唱离歌,昨夜微霜初渡河。鸿雁不堪愁里听,云山况是客中过”的诗句。结尾一句更是在用词、诗意上袭用 《送魏万之京》尾句“空令岁月易蹉跎”。李颀七律在明代的影响,王士祯有一段很概括的话: “明末七言律诗有两派,一为陈大樽,一为程松圆。大樽远宗李东川、王右丞,近学大复,松圆学刘文房、韩君平,又时时染指陆务观,此其大略也。”
综上所述,李颀创作了比同时代人更为成熟的七律,他以完全合律的形式、宽阔的题材内容,高超的写作技巧,站在了七律发展阶段的较高点上,并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李商隐(813-858),是中国爱情诗创作上的杰出代表。他继承前人的诗歌成就,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取得了巨大的艺术成就,对后世诗歌创作产生了重要影响。李商隐的诗歌被历代评家视为侧僻、难解。元代著名历史学家元好问(11901257)就曾叹道:诗家总爱西昆好,...
\郑珍,字子尹,1806年出生于贵州遵义的一个儒医之家,卒于1864年,清代诗人,经学家,古文家,在绘画、书法等方面也有较高的造诣,《清史稿》称他为西南巨儒。他在少年时代就充满豪迈之气与宏伟之志,《和渊明饮酒二十首》道少志横四海,夜梦负天飞,二...
2古典诗歌竹文化的历史发展脉络中国是竹的故乡,又是世界竹类资源最为丰富的国家之一,中国竹植被的种植范围辽阔,种植竹的历史悠久,竹成为人们日常生产生活中的一部分,这些优越的物质条件为竹能够成为中国人的精神财富创造了先决条件。中国人发现竹的...
王安石的诗歌创作,前后期有较大不同。早期,他多以诗针砭时事,怀古讽今,言辞激愤,风格浓烈;晚年,多作诗吟啸讴歌,怀古悼今,意境闲远,诗风恬淡。南宋陆游与杨万里对王安石的诗艺称赏不已,尤其是杨万里,在诗歌创作上大量师法荆公暮年小诗的流丽风格...
1绪论竹属于禾科竹亚科植物,种类繁多,主要分布在热带、亚热带地区,东亚、东南亚和印度洋及太平洋岛屿上分布最为集中1,中国是竹的故乡,中国西南部地区是竹的主要盛产地,如云南省的南部和中部。中国种植竹子历史悠久,早在7000多年以前就已开始种植...
结语张祜乐府诗是乐府研究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弥补了前人之于张祜乐府研究的不足。从张祜乐府诗文献留存情况谈起,继而论述张祜乐府诗的创作背景、张祜乐府诗之复与变、张祜乐府诗的文学特点。明晰张祜乐府诗在文学史、诗歌史和乐府诗史的意义和地位...
赵伯陶有清一代涌现出大批诗人,他们丰富的诗歌理论和创作,在我国古代诗歌史上独具特色,值得我们深入探讨。为了研究工作的便利,如果分清代为初、中、晚三期,那么从清代初期至中期乾嘉时期是清诗发展的关键阶段。钱谦益、王士镇、袁枚又是这一阶段...
百戏,虽然在汉代大为流行,由于司马迁《史记乐书》和班固《汉书礼乐志》以记载雅乐为主,所以对百戏涉猎极少。百戏一词最早出现于《后汉书孝安帝纪》,书中记载:延平元年十二月乙酉,罢鱼龙曼延百戏。鱼龙曼延只是百戏的一种,此处的百戏,包罗众多的表演...
3唐宋诗歌中竹的审美特征及文化意蕴自魏晋南北朝以来,我国文人士大夫就开始关注竹,开始对竹进行描摹和书写,文人笔下的竹既是现实生活中的竹形象,又不仅仅是现实中的竹,它们在文人笔下获得了新的生命,被赋予了新的意义和审美特征,它们象征着坚贞高节...
唐代海纳百川的胸襟与兼容并蓄的文化措施,促使文学与艺术全面发展与繁荣。统一的唐朝有利于西域与中原的交流。西域歌舞传播流行,促成了唐十部乐①的形成,西域乐舞、乐器、乐师遍布朝野,备受唐人的喜爱,这不仅给唐文学注入新的内容,而且成为唐代艺术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