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文学论文

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文学论文 > 古代文学论文 >

语言要素的风格手段在《一个人和一条河》中的应用

来源:学术堂 作者:姚老师
发布于:2015-01-28 共3656字
论文摘要

  一、作者作品介绍

  陈漠,生于陕西省安康市,先在新疆某部队服役,后在电台、电视台、报社及出版社供职,兼任新疆门户网站艺术顾问和新闻频道业务总监。主要作品有散文集《风吹城跑》、《谁也活不过一棵树》、《你把雪书下给谁》等,现在居住于乌鲁木齐市,是中国作协会员。

  《一个人和一条河》通过散文化的笔调叙写了一个东北土匪逃到塔里木河,并且受其浸染,灵魂得到忏悔,继而娶妻生子,快乐的生活。当不幸再次降临的时候,用塔里木河做信念,继续坚强的生活故事。节选自作品集《风吹城跑》(云南人民出版社,2001年8月)。

  二、语言风格概念的界定
  
  黎运汉认为:语言风格是人们运用语言表达手段所形成的诸多特点的综合表现,它包括语言的民族风格、时代风格、流派风格、个人风格、语体风格和表现风格等。

  从语言学的角度看,制约语言风格形成的因素主要有语言要素和非语言要素,下面我们主要从语法手段和修辞手段这两个方面来简单分析一下陈漠的语言风格。

  三、语言要素的风格手段在文中的运用

  (一)语法手段在文中的运用

  语法手段主要指的是表达不同的句式,表达相同的意思。作为风格手段主要表现在常式句与变式句、长句和短句、紧句和松句、整句和散句等,下面就从这几个方面对文中的句式做一个统计。

  1.变式句。(1)塔里木河是由血组成的,鲜红的血,母亲的血,以及未成形便过早凝结的血。(定语后置)(2)一滴大山的眼泪,苦涩、咸。(定语后置)(3)他告诉我,跑得越远越好,因为我的名字上海报了。(因果倒置)(4)也许我什么都说了,用我的声音。(状语后置)(5)活着,存在着,紧紧依偎着这条河。(状语后置)(6)奇怪的思想,不论是可怕的或欢乐的,都在欺骗我。(定语后置)
  
  2.长句。(1)塔里木河就是命,是强大和重要得几乎看不见的、被人们熟视无睹的巨大生命。(2)塔里木河是由血组成的,鲜红的血,母亲的血,以及未成形便过早凝结的血。(3)我不相信那三个字是我的,并同我产生那样强烈的关系,成为我整个生命的一部分,但它们肯定是我的,是我的汉族父母在东北我的家乡起给我的。(4)在塔里木河两岸,在喀什噶尔河两岸及喀什我的另一个故乡,以及在克拉玛依我的儿子阿尔斯兰那里,有不少人知道艾合买江。(5)有时候我向内心观察,我看到了我秘密的自我,又笑又哭、又勇敢又害怕的、一个躲躲藏藏的自我。(6)照着最偏僻的地方走,夜行昼宿,跟着运送商品的驼队,依照一个方向,沿着漫漫风沙道路,就来到了塔里木。(7)从东北到西北,从松花江到塔里木河,从林子到林子,我在完成一次重大的生命转移。沿着山与河组成的道路走,沿着命定的路迁徙。(8)只是———这种声音不是由喉咙发出来,而是用心,用血液说话,用无尽的感激和关于活着的期待。

  3.紧句。(1)正如贫穷和无能、富裕和幸福不是一码事一样。(2)我的强大只为了征服自己,征服自己的血性、身体和内心。(3)塔里木河就是命,是强大和重要得几乎看不见的、被人们熟视无睹的巨大生命。(4)有时候我向内心观察,我看到了我秘密的自我,又笑又哭、又勇敢又害怕的、一个躲躲藏藏的自我。(5)眼看着这里的河水把绿色和生命交给了两岸的动物、植物和人群。(6)林子的不远处是一条宽阔而美的大河。(7)这条河和我一样,充分体现出了一种不易看见的紧迫、湍急、焦灼和恐慌,河和我一样看见了死亡———自己的死亡。(8)我可以清晰地感受到内心情感的复苏,并触摸到我的快乐正如塔里木河一样流淌或溢出。

  4.整句(因为整句与文中的修辞部分的内容有重复,所以就不在赘言)。文中共计304句,共计使用变式句6句,占总数的2%,适用于局部的反映丰富的内容,抒发微妙的情感,增强语言的韵律美,但是大部分篇幅还是使用的常式句,构成朴实、平易、典雅的风格。

  文中共计使用长句9句,占总数的3%,内容繁复,集中紧凑,构成表达细密、周到的风格。但是大部分篇幅还是使用了简练的短句,平均每句有24个字,因此更加符合汉族的民族习惯,构成了明快简约的语言风格。文中总计使用紧句8句,约占总数的3%,表达凝练严密。但是大部分篇幅还是使用了语气舒缓、轻松活泼的松句,体现出繁丰的语言风格。

  (二)修辞手段在文中的运用

  形成语言风格的物质材料,不仅选用语言要素中的表达手段,而且还要使用超语言要素方面的表达手段,其中修辞手段是最重要的一种。修辞手段是语言风格形成的一个基础,特定的风格要求有特定的修辞,而特定的修辞对语言风格形成起着重要的作用,下面我们就文中的修辞格做一个简单的统计分析。

  1.排比句。
  
  (1)这条河并没有使我诞生,但却使我获得了新生,使我认清了自己的世界,使我一天比一天诚恳、平实和强大起来。
  
  (2)眼看着塔里木河水由清变浊,再由浊变清。熬过漫长的枯水期,再游蛇一般欢腾着,由西往东,翻滚而去。眼看着这里的河水把绿色和生命交给了两岸的动物、植物和人群;眼看着生与死的界线清晰和模糊;眼看着因为河流的改道,大片的植物经受不住这种疏离而一夜之间萎缩和枯死。

  (3)我的那个名字就将彻底被遗忘,彻底消失或抹去,不再存在。不产生善恶因果报应,不被人们猜疑追问和耻笑。
  
  (4)这根若有若无的游丝可以无限拉长,使得我们谁也不理谁,甚至———谁也不认识谁,谁都可以离开谁。
  
  (5)苦难把一个人压扁压碎的时候,苦难已不再是苦,难而成为一种习惯,成为必然承受的东西,成为血液或空气的一部分。
  
  (6)他们知道我是一个沉默寡言的维吾尔族人,知道我的仁慈和无能,同时也知道我关于塔里木河的所有记忆。
  
  (7)我就来到塔里木盆地的北部,来到沙漠深处的一片茂密的胡杨林里,来到我安身立命的新的家园。
  
  (8)一顿饭、一碗肉、一句话,甚至一声好听的鸟鸣都会使你心满意足,浑身透亮。
  
  (9)你也有突逢不测的时候———被一场革命、一场运动、一次天灾或一件意外的事击中。

  2.比喻。
  
  (1)水就是命,塔里木河就是命。
  
  (2)塔里木河是由一大滴眼泪组成的。一滴大山的眼泪,苦涩、咸。
  
  (3)熬过漫长的枯水期,再游蛇一般欢腾着,向西往东,奔腾而去。
  
  (4)仿佛这个名字同我有着某种隐隐约约的联系。它像一个远房亲戚,我和它似曾相识,但又完全不敢相认。
  
  (5)树木的枝丫在我眼前掉到低地上,变成了黑色的蛇。(6)我的到来或死去不会在整个人类社会里溅起一朵浪花。
  
  (7)我是一股刮过胡杨林的野风,来无影去无踪。我只是一股风!
  
  (8)人死如灯灭,一口气上不来就完蛋。
  
  (9)野兔、野鸡、沙鼠、沙蛇、天鹅、野猪和狼等都成了我的伙伴,大家和睦共处,互不侵扰。
  
  (10)夏天则直接饮取这些滔滔不绝的生命的汁液。

  3.移就。我嚼碎了人间的苦难,并使其碎屑一天天融入我和血脉,成为我的一部分。

  4.拟人。
  
  (1)她总是无声地向前,连奔和滋润大地的时候也是无声的,在内心歌唱,在大地的皮下歌唱。

  (2)歌和泪一起滴进了塔里木的心脏。
  
  (3)眼看着这里的河水把绿色和生命交给了两岸的动物、植物和人群。
  
  (4)仿佛一切都在拒绝我。
  
  (5)林子里的动物接纳了我。
  
  (6)肯定是老鹰想救我,不想让我这么平白无故地死去。
  
  (7)河———是这条河滋养了两岸的大片树林、大量动物和我。这条河养着这一切,造就了这一切,使这里的一切依照原始的模样和谐相存。
  
  (8)他忠实的牧羊犬在那个积水坑旁守望了三天三夜
  
  5.设问。
  
  (1)你能理解吗?一个人在性命难保的时候,才真正懂得去珍惜生命,才知道生命的温暖和重量,并看清活着的种种好处及光泽。
  
  (2)为什么活?我一直在想这件事。为了命。
  
  (3)这林子的具体名字叫什么?塔拉恰特吾、古勒巴格、肖塘、库刹克、喀尔曲尕、墩阔坦、普惠或阿克苏甫?我不知道。

  6.反问。我要倾力摆脱的究竟是死亡,还是关于死亡的恐惧?

  7.对比。不同的是,塔里木河流进了罗布泊,流进了沿途的沙漠戈壁里。而我的生命却流进时间,流进无边无际的寂寥和恐惧之中。

  文中总共使用了排比、比喻、对比、设问、反问、拟人、移就等7种修辞方法,其中比喻句共计15句,占修辞句的36%;排比句共计12句,占修辞使用句的29%;拟人句共计9句,占修辞使用句的22%;设问句共计3句,占修辞使用句的6%;对比句和反问句、移就句各1句,占修辞使用句的6%。总共字数是1564,本篇文章总字数是7425,修辞手法使用句占了全篇的21%。

  黎运汉在《汉语风格学》一书中提到:“修辞格在语言风格的构成中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每一种修辞格都有美学功能,都可以做风格表达手段,有些修辞格有多种风格功能”。下面我们简单的分析一下文中的修辞格所体现的语言风格。

  排比这种修辞格可以表达充沛的思想情感,使内容和语势得到增强,可以将感情抒发得淋漓尽致。体现出来的语言风格则为气势浩瀚的豪放,词腴意丰的繁丰。反问和设问也有这种风格功能。比喻和拟人可以起到形象生动化的作用,体现在风格学上则是新殷秀美的柔婉、明快、华美和简约。

  四、结论

  从以上两个方面,我们可以看出,陈漠的这篇《一个人和一条河》的语言风格是柔婉中兼具豪放,简约与繁丰并举,追求明快典雅。

  参考文献:
  [1]黎运汉.汉语风格学[M].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2002.
  [2]矫健.葡萄的精灵[M].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2006.
  [3]黎运汉.汉语表现风格概论[J].平顶山师专学报,1999,(8).

相关内容推荐
相关标签:
返回:古代文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