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论文目录导航:
【题目】扬雄处世哲学和价值观探究
【引言 第一章】论《太玄》创作动因
【2.1】扬雄对儒士身份的自我认同
【2.2】晚年顺世思想的集中体现
【3.1 3.2】独好圣贤之书与着意追摹经典
【3.3】 《太玄》中创新立异的寻求
【结语/参考文献】杨雄思想三论研究结语与参考文献
结 语
扬雄缘于对“德名”的追求而自觉以“文章成名”为价值取向,在作品中阐扬前代圣贤所着经典之精义,同时融入对现实社会的思考与关怀。这种关注作品价值和承当的意识对于当代社会仍然具有积极的借鉴意义。扬雄在学术道路上有自己明确的追求,不随波逐流,于治经学独有心得。他曾说:“观书者譬诸观山及水,升东岳而知众山之逦迤也,况介丘乎?浮沧海而知江河之恶沱也,况枯泽乎?舍舟航而济乎渎者,末矣;舍五经而济乎道者,末矣。”扬雄对于传统优秀文化有着一份与生俱来的特殊情感,这使得他于文化传承有一种责任感和使命感,成为他不懈创作的力量源泉。扬雄不是一个不闻世事,沽名钓誉的隐者,他的处世哲学虽然于道家多有所取,但他仍然保有对世道正直而良善的愿望和关怀。在他“用心于内”的深刻思考不为时人所注意和理解的时候,在遭受无妄之灾,流言蜚语的晚年,他能安于沉寂,向死而生,体现出一种生命的平静与韧性。“千秋万岁名,寂寞身后事”,这是杜甫对李白生平遭遇的痛惜之语,于扬雄又何尝不是如此?这样一道残酷的选择题,李白扬雄们或许并未见到题面,但他们对各自志向的积极态度和坚定毅力,应成为一种精神财富,沾溉一代代的人们。
扬雄的一生是汲汲追求,勇于开拓,勤奋不怠的。同时,扬雄的思想是不断变化发展,多层面而又充满矛盾的。作为一名初学者,不揣浅陋,对扬雄的思想进行这样一次论述,于我而言是一次挑战,更是一种帮助和提高。为知识积累和人生阅历所限,所论难免有错漏之处,还请各位老师指导。
参考文献
(一)参考书目
[1] [清]张玉书等。康熙字典[Z].上海:上海书店,1985.
[2] [汉]许慎撰,[清]段玉裁注。说文解字注[Z].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06.
[3] [汉]司马迁。史记[M].北京:中华书局,1959.
[4] [汉]班固撰。汉书[M].北京:中华书局,1962.
[5] [晋]常璩撰,刘琳校注。华阳国志校注[M].成都:巴蜀书社,1984.
[6] [清]陈立撰,吴则虞点校。白虎通疏证。北京:中华书局,1994.
[7] [清]王先谦。汉书补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
[8] 洪荣宝。法言义疏[M].北京:中华书局,1987.
[9] [汉]扬雄。张震泽校注。扬雄集校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
[10][汉]扬雄撰,[宋]司马光注,刘韶军点校。太玄集注[M].北京:中华书局,1998.
[11]郑文。扬雄文集笺注[M].成都:巴蜀书社,2000.
[12][清]严可均校辑。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M].北京:中华书局,1958.
[13][宋]洪兴祖。楚辞补注[M].北京:中华书局,1983.
[14][梁]萧统编。[唐]李善注。文选[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
[15][清]严可均辑,许振生审订。全汉文[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
[16]费振刚、仇仲谦、刘南平校注。全汉赋校注[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2005.
[17]诸子集成[M].北京:中华书局,2006.
[18]铃木虎雄着,殷石臞译。赋史大要[M].正中书局,1942.
[19]马积高。赋史[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20]万光治。汉赋通论[M].成都:巴蜀书社,1989.
[21]姜书阁。汉赋通义[M].济南:齐鲁书社,1989.
[22]龚克昌。汉赋研究[M].济南:山东文艺出版社,1990.
[23]费振刚、仇仲谦编。汉赋辞典[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24]张立文。周易思想研究[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1980.
[25]高亨。周易大传今注[M].济南:齐鲁书社,1998.
[26]张立文主编,莫艮副主编。和境--易学与中国文化[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
[27]张涛。秦汉易学思想研究[M].北京:中华书局,2005.
[28]金生杨。汉唐巴蜀易学研究[M].成都:巴蜀书社,2007.
[29][魏]王弼,[晋]韩康伯注;[唐]陆德明音义;孔颖达疏。周易注疏[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12.
[30]王国维。观堂集林[M].北京:中华书局,1961.
[31]鲁迅。鲁迅全集[M].上海:人民文学出版社,1973.
[32][法]列维-布留尔着,丁由译。原始思维[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1.
[33]陆侃如。中古文学系年[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5.
[34]金春峰。汉代思想史[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7.
[35]余英时。士与中国文化[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
[36]张正明。楚文化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
[37]詹锳。文心雕龙义证[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
[38]冯天瑜、何晓明、周积明。中华文化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
[39]许结。汉代文学思想史[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0.
[40]张岱年、成中英等。中国思维偏向[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
[41]袁珂译注。山海经全译[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1.
[42]杨向奎。宗周社会与礼乐文明[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2.
[43]崔大华。庄学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2.
[44]顾易生、蒋凡。中国文学批评通史(先秦两汉卷)[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
[45]顾颉刚。汉代学术史略[M].北京:东方出版社,1996.
[46]《民国丛书》编辑委员会编,民国丛书·第五编·经学历史[M].上海:上海书店,1996.
[47]于迎春。汉代士人与文学观念的演进[M].北京:东方出版社,1997.
[48]钱钟书。管锥编[M].北京:中华书局,1999.
[49]李学勤主编。十三经注疏·尚书正义[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
[50]郑文。金城丛稿[M].济南:齐鲁书社,2000.
[51]王青。中国思想家评传:扬雄传[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0.
[52]张强。宇宙的寂寞:扬雄传[M].北京:东方出版社,2001.
[53]徐复观。两汉思想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54]苏俊良。汉朝典章制度[M].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2001.
[55]周振甫。诗经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2002.
[56][美]史华兹着,程钢译。古代中国的思想世界[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3.
[57]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M].北京:新世界出版社,2004.
[58]杨天宇。礼记译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
[59]梁漱溟。人心与人生[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
[60]刘大杰。中国文学发展史[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
[61]郭君铭。扬雄《法言》思想研究[M].成都:巴蜀书社,2006.
[62]吕思勉。吕着中国通史[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8.
[63]万志全。扬雄美学思想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
(二)参考论文
[1] 吴则虞。扬雄思想平议[J].哲学研究,1957.6
[2] 刘保贞。《太玄》赞辞所倡明君、贤臣思想述评[J].齐鲁学刊,2001.2
[3] 李乃龙。符命的文体渊源与《文选》“符命”模式[J].学术论坛,2006.12
[4] 孙少华。扬雄的文学追求与文学观念之迁变[J].清华大学学报,2012.1
[5] 高旭。《周易》“井”卦政治思想发微[J].内蒙古大学学报,2013.7
[6] 林晓雁。一个汉代儒者的执着与徘徊[D].北京大学,2004.5
[7] 朱敏芳。扬雄的三种意识研究[D].漳州师范学院,2008.5
致 谢
三年前,我带着一份求知的热忱来到河北大学读书。在这三年间,我聆听了各位老师们的精心授课,帮助我提升对于专业知识的认知。我结识了很多优秀的同学,他们正如一面面镜子,帮助我发现自身不足,进而促使我找到改进的方向。感谢人生中能有这三年的时光,让我成长。
这篇论文的写作,使我获益良多。不仅在于知识的获取和对研究方法的初步感悟,而且包括这一过程中所得到的指导和帮助。首先感谢我的导师李金善老师,李老师治学严谨求实,处事平和通达。在教学上,培养和尊重学生的自主能力,适时提出中肯的建议和点拨。特别是在论文写作过程中,给了我悉心的指导和鼓励。三年来,李老师是一位温厚的长辈,常在细微处为学生考虑,在生活中给予了我耐心的教导和关怀。
还要感谢姜剑云老师、田小军老师、孙微老师、孙光老师、韩宁老师、陈玉强老师为我这次论文写作提供的帮助。感谢各位老师!
感谢家人一路的支持与陪伴。三年的学习生活即将结束,我会将这份师恩的温暖、友情的甘甜,永远珍藏心中。
宋代的宗教表现出了明显的时代特色,这一时期可以说是中国古代宗教史上的一大转折。赵宋王朝是民族矛盾尖锐、民族战争频繁的朝代,社会的苦难成为滋生宗教的温床。。其间佛道俩教虽有冲突,但总体上呈现了一种兼容并蓄、文化共融的特征。受此影响之下,成书...
一、陶渊明的出仕思想千百年来,人们囿于先贤的成见,而难以透过历史迷漫的烟尘,一睹陶渊明的庐山真面目,认为陶渊明是一个单纯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高大隐士。其实不然,陶渊明并非自始至终地离群索居,他孜孜以求并为之奋斗的大济于苍生和猛志也曾是他生...
《聊斋志异》为古代小说巅峰之作,作者将其中男子塑造为情痴、朋友、清官、孝子、儒生、商人、僧侣等形象,从不同的角度折射出了不同的思想文化内涵,寄喻了作者矛盾的仕途观念,憧憬向往男女的美好爱情等。一、矛盾的仕途观念(一)科举为上的思想文化观...
王世贞文学思想呈现出流变的特质.他早年随李攀龙倡导复古运动,强调对前人经典的学习,努力学习曹、韩遗迹以获取创作灵感,然后再进行创作.随着学习的深入,王世贞意识到学习前人经典会对学习者产生一定的约束和限制,于是开始关注经典是如何产生的,即注重从现实...
与诗在唐、词在宋一样,戏曲发展到元代也进入了辉煌时期。在这一时期,包括杂剧、南戏在内的戏曲形式日臻完善,既出现了关汉卿、王实甫、高明等一批优秀的剧作家,也出现了《西厢记》、《琵琶记》这样耳熟能详的文学名著。由于元曲的卓越成就,加之文人崇古...
出仕思想,可以说是所有深受传统儒家文化浸染的文人士族所毕生追求的理想。谢灵运作为出身于魏晋时期的名门望族的一员,自然也会怀有强烈的出仕思想。其主要原因便在于,一方面谢灵运的父辈们多担任朝廷要职,他从小便深受家族传统思想影响,另一方面还与他...
南朝偏安中国南方,地域是很有限的,如荆州与襄阳已经是它的边镇了,尽管地域狭小,但南朝一些拥有豪情壮志的文人,仍然心飞万里,幻想着能在秦皇汉武时期的边疆,策马扬鞭、杀敌建功。所以在他们的作品里经常会见到轮台、祁连、龙城、马邑这些前朝重要的边...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著名文学家。他22岁考取进士,名动天下。然其仕途坎坷,大起大落,一生之中多次遭遇贬谪,尤以元丰二年(1079)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为人生转折点。此次贬谪是苏轼仕途和人生的低谷,却也成了他文学创作的高峰。在黄州5年间他写下...
解读孔子思想要在领悟其微言大义.而研究孔子思想的最可靠的文献资料,当首推《论语》.《论语》中所言五常之事甚详,然孔子重直,则论者鲜矣.唯钱穆在所着《论语要略》一书有《论直》一节,对此有所阐发.后此节被冯友兰收入其所着《中国哲学史》书中.然钱、冯二先...
历来对陶渊明的研究,学者们偏重对其总体文学作品中的哲学思想阐释,并以写意田园总括其诗文特征,在这一基础上,重点对其某类作品的分析更能发现他思想中的突出特征。陶渊明的总体诗文包涵其栖田园之心、抒归隐之志,但是作品中的酬、答、和、敬诗以及咏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