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论文目录导航:
【题目】
沂水县地名的语言文化特征探析
【绪论】
沂水地名变更与文化特点探究绪论
【1.1】
沂水地名的语音分析
【1.2】
沂水县地名的词汇分析
【1.3】
沂水地区地名的修辞格分析
【第二章】沂水地名中的地域文化内涵
【第三章】
沂水地名的更替演变
【第四章】
沂水地名的语言问题与规范化
【结语/参考文献】
沂水地区地名演变问题研究结语与参考文献
第二章 沂水地名中的地域文化内涵。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也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游汝杰说:“语言和文化的关系很密切,语言不能脱离文化而存在,文化也不能脱离语言而存在,语言和文化是共生的,语言在历史上的宏观深化都与文化上的原因有关。”[1]地名作为语言的一部分,不仅具有标识地理的作用,更是作为一种文化的镜像而存在。
地名文化的内涵十分丰富,既包括语词文化,也包括地域文化。语词文化是基础,地域文化是深化。本文前面已经对沂水地名的语词文化进行了论述,本章将对沂水地名的地域文化进行论述。
沂水县位于鲁中南地区,地处沂蒙山腹地,民风朴实、淳厚,经济、文化长期地落后于其他地区。到了近代,其经济、文化才逐渐地发展起来。受这种社会历史背景影响,沂水地名中雅词少俗词多,地名的乡土气息非常浓厚。老百姓就地取材,很多地名词语直接来源于日常生活。如:拦马墙、马场峪、羊圈、猪栏峪、蟠牛场、滑石沟、苍子坡、十亩地、前坡、后坡、水汪、小湖、西河、杏山、大崖头、中梁子、大崮后、麦坡等。
第一节 沂水地名所反映的地域特色。
一、历史深厚的山崮文化。
沂水的地名词语深刻反映了沂水的地形特点---山地丘陵地面积广阔。沂水县为低山丘陵区,地势自西北向东南倾斜,地貌类型大体为“一山六岭三分平”.境内有大小山、岭头 3794 个,正如沂水县志(道光志)载:“齐地故多名山,而沂为诸镇之冠。”沂水的中部、南部为平原;东部、东北部为丘陵;西部、北部为低山区。尤其沂水的西、西北部,诸峰相连,群山竞秀,沂蒙山区独有的自然景观“崮”就孕育于此。“沂蒙七十二崮”,只沂水境内就有 47 崮。“七十二崮”之首,被誉为“齐鲁第一崮”的纪王崮就位于沂水县泉庄镇。
沂水的地形地貌特征深深地反映在了沂水地名中,全县 72 个地名通名中,有 31 个通名来源于地形地貌特征,如:“山、岭、崖、顶、崮、墩、良、坡、坪、洼、窝、滩、科”
等,而且专名中也有大量的地形地貌类语词。如:
崮前官庄:村名,位于诸葛镇。因村子处与土崮前,取名崮前官庄。
谷子峪:村名,位于高庄镇。因村子处于大坪崮后的峪中,得名崮子峪。后“崮”简化为“谷”.
涝滩:村名,位于高庄镇。因村子所在地地势低洼易涝,故名涝滩。
坡峪:村名,位于泉庄东镇。因村处于山坡下的山谷中,故名坡峪。
石汪峪:村名,位于泉庄镇。因村前有一大石汪,向东、西延伸形成一条长峪,以此得名石汪峪。
沙地:村名,位于泉庄镇。因村子周边多沙地而得名。
梁子沟:村名,位于夏蔚镇。因村子建在大山梁下的山沟里,故名梁子沟。
里尖子:村名,位于沂蒙风情旅游景区。因村子所处的山沟外面大里面尖,而得名。
我们对《沂水县标准地名录》中 1594 个村落名(含自然村名和行政村名,自然村名和行政村名相同的只计算 1 个村名)进行了统计,全县以地形地貌特征命名的村落名有 780个,占所有村落名的 50%,以山体形态命名的村落名有 658 个,占地形地貌类地名的 84%.
同时,我们对与山体形态有关的地名用字进行了统计,以含“峪”的村名最多,其次是含“沟”、“山”的村落名。详情见下表 2-1.
情况说明:表中用字不限于通名用字,包括专名用字;数目指用字的地名数目;比例是指该字在 1594 个地名中的比例;举例是使用该字的地名举例。
二、源远流长的沂沭河文化。
沂水县有大小河溪622条,主要河流有沂河、沭河等。沂河为沂水县第一大河,发源于沂源县鲁山南麓,经沂水、沂南,在江苏省入黄海。清末吴树声《沂水桑麻话》载:“沂河入夏、水势平槽,数百石粮食船可以直入运河。”沭河为沂水县内第二大河,发源于沂山南侧泰薄顶。《水经注》载:“沭水出(汉)琅琊(郡)东莞县西北大弁山,……引控众流积以成川。”沂沭河犹如姊妹河,自北蜿蜒南流,形成冲积平原。沂水地名中与水相关的地名用词主要有“河、汪、湖、泉、池、埠、汀、涧、湾”等。其中“河”最多,相关地名有58个;“泉”居第二,相关地名有50个;“湖”,处于第三位,相关地名有11个。其他各词,数目都较少。这与沂水的地形特征相适应。
丰富的水资源、适宜的气候条件使沂水县的自然资源非常丰富。清·刘书年曾在《刘贵阳说经残稿》言:“沂多山,山必有场,种桲椤以养山蚕,岁出山茧山绸无算。”记载了沂水多山、植物丰富的现象。沂水县自然村名中以动植物命名的多达150个,其中涉及到30多种植物,包括:梨、核桃、桃、皂角树、苍子、小麦、桑树、野麻、杨树、松树、柏树、槐树、鲁桑、柿子、茅草、柳树、芝麻、蓼子、蘑菇、荞麦、天麻、桲椤、杏树、榆树、黄连树、瓜荆树、金银花、荷花、菠萝、嵩子草等;涉及到10多种动物,不仅有鹁鸽、猪、牛、蜂、马、蝎子等常见动物,还有虎、豹、獐子等现代社会罕见的动物。如:
柏山:山名,位于沙沟镇。因山岭上柏树甚多,得名柏山。
生菜峪:村名,位于沙沟镇。因村子处于长有野生菜的峪中而得名。
麻竿子峪:村名,位于高庄镇。因村子处于长有野麻的峪中而得名。
兰香埠:村名,位于许家湖。因村西树林中盛产兰香蘑菇,村东有一小岭,以此得名兰香埠。
皂角树:村名,位于四十里堡镇。因村西北有三棵皂角树而得名。
蓼子沟:村名,位于高庄镇。村居山沟中,蓼子棵甚多,故名蓼子沟。
檗罗头:村名,位于泉庄镇。因檗萝棵多,故名檗萝头。
桃树土万:村名,位于诸葛镇。村处山前低洼处,桃树多,故名桃树土万。
松柏崖:村名,位于泉庄镇。村临山崖,崖上长有松柏树,得名松柏崖,以山名村。
鲁桑园:村名,位于圈里乡西北。据说早年此地有一大鲁桑园,遂作村名。
桲椤峪:村名,位于沙沟镇北。村处山谷中,因山谷中长有桲椤叶(阔叶灌木),得名桲椤峪。
花红峪:村名,位于沙沟镇。村处山谷中,因红色野花颇多,故名花红峪。
菠萝头:村名,位于诸葛镇。因村子周边的山上盛长菠萝棵而得名。
鹁鸽崖:村名,位于圈里乡。因村西山崖上有鹁鸽栖息而得名。
蝎子沟:村名,位于夏蔚镇。因村子盛产蝎子而得名。
上獐子峪:村名,位于圈里乡。村处峪中,传说昔时有獐子栖息,得名獐子峪。
大豹虎峪:村名,位于马站镇。村处山谷中,早年是虎豹出没之地,故名豹虎峪。
第二节 沂水地名所反映的人文特色。
一、重视姓氏宗族。
受两千多年封建社会的影响,在中国的传统思想中,以封建宗法思想为核心的家族观念根深蒂固,聚族而居、累世同堂是中国社会一道独特的人文景观,尤其在偏远的农村,这种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家族思想观念更是深刻影响着人们的价值取向和行为方式。反映在沂水地名中,姓氏村名占了全县自然村村名的 40%.据统计,全县 1545 个自然村中有616 个村名是姓氏村名,包括了 157 个姓氏。如:顾家崖、武家洼、薛家庄、谢家官庄、贾贺庄、房家庄、高家岭、罗家庄、景家庄、薛家河、欧家庄、于家河、田家庄、苑家庄、郭家官庄、杨家沟、刘家沟、贾家庄、焦家庄、刘家洞、沈家洞、沙家庄、蒋家后沟、黄家后沟、张家后沟、姚洼、徐家店子、阎家店子、杨家珠江等;有的村还不止由一个姓氏命名,如朱刘店、贾贺庄等。
以姓氏为主的专名,多是“姓氏+家”的格式。个别情况下会只出现姓氏。非常简单,通俗易懂,没有什么深意。地名举例:
A.苑家庄、阎家庄、葛家马庄、柏家坪、欧家庄、毛家窑、马家林、牟家土万。
B.杨庄、李庄、张宅、高庄、姚洼、范峪、常庄、良疃、王庄、岳庄。
C.大罗张、张耿、贾贺庄、朱刘店。
A 组以“姓氏+家”作为专名,占姓氏村名的绝大部分。B 组单纯以姓氏作为专名。C组是以两个姓氏共同作为专名。例如:“大罗张”,村名,位于杨庄镇西南。相传元至元年间罗姓建村,后张姓来居,罗、张二姓共同商议以罗、张二姓为村名。后南部又建一村,名小罗张。村即改称为大罗张。
沂水姓氏地名的形成体现着这样几个原则:
一是先后原则,即谁先到某地建立村落,就以谁的姓氏作为村名,并以此来巩固家族的势力。这是最常见的地名命名方式。如:于家河,村名,位于四十里堡镇,于姓临河立村,故名于家河;李家洼,村名,位于沂城街道。李姓立村,村处洼地,故名。
二是强弱原则,即以人数最多的姓氏作为地名。主要归因于旧姓氏的消亡或人数减少,而新姓氏的家族势力正在增长。如:吕家官庄,村名,位于四十里堡镇,相传明嘉靖年间翟姓自今沂源县东里镇西河村迁此,继吕姓来居,此地原为官地,以姓取名翟吕官庄。后吕姓不允,改称吕家官庄;武家洼,村名,位于沂城街道,相传元初李姓立村,以村子处于土岭之南得名埠南头。后武姓人盛,地势低洼,遂更名为武家洼。
三是联合原则,即几个不同的姓氏家族和平共处,共同将姓氏作为村名。如:张耿,村名,位于泉庄镇。相传元末,张姓始居,继有耿姓迁入。村以张、耿二姓取名张耿;贾贺庄,村名,位于许家湖镇。相传明初张姓居此。后张姓无人居,明末贾、贺二姓来居。
贾、贺相处亲善,遂取村名贾贺庄。
四是继承原则,即之前的姓氏消亡,新姓氏依然继承老村名,将村名沿袭下来。如:
燕家庄,村名,位于沂城街道。相传明初燕姓定居成村,故名。后燕姓泯迹,新姓氏仍用其名。
二、重视历史文化。
古老的中国是世界文明的发源地,中华民族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在漫长的岁月里,我们的祖先给我们留下了巨大的文化宝藏。地名文化便是这宝藏中最美丽、最绚烂的一部分。地名作为历史的活化石,与历史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它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并随着时代的发展变化而发展变化。但是稳定性始终是地名的基本特征,地名能够比较真实的记载一些历史信息,记载一些历史人物、历史事件、民间传说等。
(1)与历史人物、历史故事和历史事件有关的地名。
孟母:村名,位于杨庄镇。传说,此地是孟子母亲的家乡,孟子的母亲就葬在这里,故名。
墓上贤:村名,位于许家湖镇。相传,明崇祯年间,一位叫穆德信的大将在此打猎时遇上偷袭的敌人,箭还未上弓就被敌人射杀了,人们为了纪念他将村名命名为“没上弦”,后演变为“墓上贤”.
韩家曲:村名,位于道托镇。相传,后周大将韩通在此地被赵匡胤擒获,并屈死在这里。韩姓为纪念先祖韩通屈死,取村名韩家屈。后“屈”演变为“曲”.
南朱冬:村名,位于黄山铺镇。相传,元末,朱元璋带兵北征曾于此扎寨,时值隆冬,后人称为“住冬”.后“住”演变为“朱”.
金钟峪:村名,位于沙沟镇。村处山谷中,谷中有一盅形石窝,传说昔日曾有沙金沉积,以此得名金盅峪。村以峪命名。后“盅”演变成“钟”.
古坟坦:村名,位于高庄镇。传说此处有一古坟地,筑有祭坛,以此取名“古坟坛”.
后“坛”演变为“坦”.
狼王峪:村名,位于崔家峪镇。传说唐朝时,郎姓居此,其女郎金静自幼习武常在此地较平坦的山梁上练习骑射,传称此山梁为“跑马道”.该女死后葬于村前狼窝沟,今存残迹。
东郭庄:村名,位于泉庄镇。传说北宋真宗至仁宗时期郭姓建村,取名郭家庄。郭槐任宫廷太监,因犯上被抄无人。明宋刘、李二姓迁此。西郭庄建村后,即改称东郭庄。村名沿用至今。
藏兵万:村名,位于高庄镇。村处山坳中,传说唐朝薛刚谋反,曾在此藏兵数万,以此得名藏兵万。
留虎峪:村名,位于沂蒙风情旅游景区。传说古时五台山一和尚法号三脱化,修道多年,临下山时师傅赠给一只虎两个钟,嘱咐三脱化:如虎住你莫住,如钟住你就住。行至今留虎峪处,虎不走了,于是三脱化把虎杀了,继续挑钟前进。此地留有杀虎石和杀虎峪之名。后“杀虎峪”演变为“留虎峪”.村以峪取名。
大伴城:村名,位于沂城街道。传说古代此地曾建过城池,因半途而废,故有半城之说。以此得名半城。“半”演变为“伴”.后与同名村对称大伴城。
(2)与古代经济活动相关的地名。
油坊沟:村名,位于沙沟镇。村处山沟中,刘姓曾开设油坊,故名。
店子:村名,位于诸葛镇。因以开店为业,故称朱崔店子。建国后简称店子。
瓮山:村名,位于高桥镇东。相传此村初名大芙蓉,后因该村靠山,且以烧制陶瓮作为主要副业,而改称瓮山。
窑峪庄:村名,位于高庄镇。村处峪中,尹姓最初以烧窑为业,故名窑峪庄。
(3)与军事活动相关的地名自古以来,沂水就不是兵家必争之地,文献书籍中也鲜有古代沂水军事的记载,但在沂水地名的考察中发现,有少量地名词语蕴含着古军事的信息,作为历史文化的组成部分,这些地名也被传承下来。如:
庄家营:村名,位于许家湖镇。民间传说宋朝穆桂英曾带兵在此扎营。
前朱营:村名,位于圈里乡。相传明太祖朱元璋率师北征,曾在此扎营。
营盘:村名,位于龙家圈镇。传说古代有军队在此扎营。
三、重视吉祥如意。
吉祥对于中国人而言,是一种梦魇、一种祈盼。古往今来,没有人不追求吉祥。趋吉避害,人皆有此心。《易经·系辞下》云:“吉事有祥”;《庄子·人间世》云:“虚室生白,吉祥止止。”成玄英疏:“吉者,福善之事;祥者,嘉庆之徵。”也就是说,所有与祥瑞、吉利、喜庆、美好、幸福相关的语言、意象、行为等,都属于该词的语言范畴。吉祥即好运之征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祈盼促使了吉祥意识的出现和产生。地名作为人类认知活动的产物,总是和人们的思想观念、思维方式联系在一起,因此,人们祈求幸福安康的思维观念也往往寄托于地名词语中。
沂水地名也不例外。主要表现在:一通过吉庆的图腾。图腾作为最早的特殊的吉祥物,自古以来,就是我们祖先的精神寄托。我们的祖先借助于这些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的图画符号,表达生存繁衍的原始吉祥寓意。龙是吉庆图腾的代表,古代的中国皇帝都是以真龙天子自居,现在我们中华民族也自称为“龙的传人”,龙在沂水地名中出现了 38 次。二通过对“神灵”膜拜。人们在日常生活中遇到困难、挫折、不幸时,都希望有神灵来保佑或助自己一臂之力,这是一种心理安慰,也是人们的心理需要。人们通过对神灵的敬仰,来表达自己追求美好生活的心愿。表现在地名中,往往会借用其庙宇名称作为地名用词。
三通过美好的祝愿,表达对幸福美满生活和财富的热切和渴望。四通过吉祥的话语,表达人们美好的心愿,这是最为直观的祈福方式。地名举例:
凰龙湾:村名,位于崔家峪镇,原名黄落土万,为图吉利,以吉祥图腾凤凰、龙命新名。
龙凤湾:村名,位于崔家峪镇,原名黑土万。为图吉利,以吉祥图腾龙、凤命新名。
圣水坊:村名,位于黄山铺镇。村南山上一洞,终年流水,名“圣水龙宫洞”.传说唐朝在此建一庙,名“圣水祠”,为图吉利,村以庙得名圣水坊(坊即村坊)。
佛庄:村名,位于高庄镇。唐朝时此地曾建有一佛殿,佛庄由此得名。
保安官庄:村名,位于高桥镇。因村后有“保安寺”古庙。故名保安官庄。
庙峪:村名,位于沂蒙风情旅游景区。村子所处峪中,曾建有山神庙,取名庙峪。
太平官庄:村名,位于道托镇。早年村前山上有太圣寺,村得名寺后。因名不雅,民国初年以吉祥意改称太平官庄。
余粮:村名,位于道托镇。此处土地较平坦,武姓来此勤于耕耘,期每岁有余粮,故以余粮名村。
长安庄:村名,位于沂城街道。因村西北沟涧中多桃树,春天桃花盛开,得名 “桃花涧”,1914 年以吉祥意改称长安庄。
上江峪:村名,位于夏蔚镇。于姓于明洪武年间建村,以鱼(于)得水(江)吉祥意,取名江峪。下江峪建村后,与其对称为上江峪。
向阳:村名,位于沂城街道。1967 年,因跋山水库续建,诸葛镇小诸葛村部分村民迁此立新村,以吉祥意取名向阳。
祉村:村名,位于马站镇。原村址地势低洼,易遭水灾,后迁岭上,祈福之意取名祉村。
富裕:村名,位于沙沟镇。以吉祥意名富裕。
四、重视经济文化。
沂水处于沂蒙老区,经济文化曾经长期落后于周边地区,因而在沂水老地名中经济、文化因素并不多。新中国成立以后,沂水的经济和文化开始逐步发展,持续发展,加速发展,工业经济门类从无到有,农业经济特色优势明显,服务业全面推开。沂水县先后被誉为“中国布鞋城”、“中国食品城”、“全国旅游标准示范县”,同时文化教育事业出现了蓬勃发展的局面。新形势下,沂水地名也出现了许多新情况,与当地经济文化相关的地名不断涌出。如:
青援路:道路名,以当地食品企业沂水青援食品厂命名。
恒泰路:道路名,以当地纺织企业恒泰纺织命名。
一中路:道路名,以当地重点中学沂水一中命名。
文化路:道路名,以靠近大学城命名。
雪山河路:道路名,以靠近雪山风情旅游景区命名。
沂蒙风情旅游景区:乡镇名,为适应沂水县沂蒙风情旅游产业而命名,辖沂水地下画廊、沂水地下大峡谷两个景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