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 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美国学者丹尼尔·贝尔(Daniel Bell,1919-2011)将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进程分为前工业社会、工业社会和后工业社会。前工业社会以农业与手工业为主,人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自己既是产品的生产者,又是这些产品的消费者,与大自然的关系处在比较和谐的关系中。在工业时代,生产技术不断进步,工业产值逐步超过了农业产值,劳动分工日趋细密,生产与消费的关系逐渐隔绝,生产者不再是自己产品的消费者。人们为了追求物质资源,可是不断改造自然并征服自然,与自然界的关系从依赖逐渐走向对立。众所周知,工业生产给社会发展带来的财富是任何时代都无法取代的,但同时,工业时代所带来的环境污染、生态破坏,也使人与自然的关系走向尖锐。后工业社会,被有些学者认为是人们现在所处的时代,出现了审美经济,即以审美意识为主导理念的经济发展模式,被认为是为市场经济发展带来新的机遇的时代。审美经济的出现,使人们的意识逐渐由物质转向精神,由传统物质消费转向了精神享受。
近代生态思想的奠基者吉尔伯特·怀特(Gilbert White,1720-1793)是“阿卡狄亚式”生态思想传统的代表人物。他认为“自然是一个伟大的经济师”,它可以“把一种动物的消遣转化为另一种动物生存的依靠”,致使整个自然经济体系的运行模式在个体与环境之间和谐稳定的运行着。小到每一个微生物,大到人们的衣食住行,都不是孤立的存在,它们在这个自然体系中相互关联。因此,在追求审美经济时代发展的背景下,人们是否应注意单纯的追求经济利益所带来的利与弊;在片面的追求审美经济所带来的审美体验、审美消费的同时,人们是否忽略了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在经济大发展的同时,人们不应仅仅只是追求审美经济所带来的享受,而更应该追求人与自然之间和谐、共生的生态关系。
从生态哲学角度对审美经济进行思考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它不仅丰富了生态哲学理论方面的研究内容,更是从新的视角对审美经济理论进行深入的探讨,沟通了生态思想与美学、经济学的桥梁,具有丰富的理论意义。
从生态哲学角度对审美经济进行思考也是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的。传统经济实践活动注重对物质的享受,而审美经济更注重人的内在精神需求与关注,这种由物质转向精神的转变被学者誉为“是经济对人性的回归”.但过度的精神需求却带来了严重的生态危机。例如,对奢侈品的过分追求,虽然人的无限贪婪开启了经济发展的新的大门,但这种对大自然过分的索取过程,直接影响着人与自然、人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从生态哲学这样一个新的视角思考审美经济,为经济实践活动中的消费者与生产者增加了新的内容与体验。
2004 年以来,国内学者对审美经济的关注热度逐渐上升,并认为审美经济中所涉及的审美要素会满足人的精神愉悦,从而促进购买的欲望,进而拉动市场经济的发展。
近些年来,高新技术的不断投入,使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得到很大的改善,内在精神享受成为生产与消费新的发展方向。从历史发展的过程中可以看出,经济活动逐渐由简单多变向稳定复杂转变,人们的物质生活需求也逐渐由低档次向高档次进化。但物极必反,对经济的过度追求导致了工业生产的废弃物排放、环境污染、消费无度,导致自然资源受到巨大的冲击,使自然的生态系统不堪重负。因此,对于审美经济的生态哲学思考,可以更好的理解审美经济发展过程中的缺失与利弊。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国内外学者对审美经济发展的研究观点存在一定的差距。西方的学者受主客二分思想的影响对审美经济的研究更注重人性化,将经济活动纳入审美体验,从而打破经济与审美之间的界限。中国的学者则更注重整体性,经济的富足导致了人类经济水平的提高,也因此使人类对审美体验的追求更趋于个性化、环保化、舒适化。审美经济所带来的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学者们就审美经济的产生与发展做了诸多探索,总结如下:
1.2.1 国外研究现状
研究经济审美化的内在动因的美国普林斯顿大学教授卡尼曼(Daniel Kahneman)获得 2002 年诺贝尔经济学奖①。卡尼曼区分出两种效用:一种是主流经济学定义的效用;另一种是反映快乐和幸福的效用。卡尼曼把后一种效用称为体验效用,并把它作为新经济学的价值基础。最美好的生活应该是使人产生完整的愉快体验的生活。这成为经济学 200 多年最大的一次价值转向②。换句话说,只有在物质生活生产资料富足的情况下,精神的享乐才会与物质需求相区分,如果连最起码的温饱问题都无法解决,精神享乐就无从可谈。审美感知也是受物质生产资料的影响,最低水平的生活保障都无法满足的情况下,审美感知就无法从生产劳动中脱离。
2001 年,德国学者格尔诺特·伯梅(Gernot Bhme)在《审美经济批判》中提出了“审美经济”的概念,即超越以产品的实用功能和一般服务为中心的传统经济,代之以实用和审美。据其定义,审美经济引入了马克思的使用价值与交换价值之外的第三种价值即“审美价值”,从而呈现为一种新的经济形态①。在市场经济中,人们的关注点已不仅是商品的实用性,对商品的外观,以及商品销售前后所提供的各项服务等要求越来越高。
“审美经济”一经提出,很快就得到了广泛的使用,同时也出现了不少学者对此概念进行丰富与发展。大卫·罗伯兹(David Roberts)在《只有幻象是神圣的:从文化工业到审美经济》一文中认为,在审美经济时代,商家出卖的重点往往不是物质产品,而是一种情调或氛围,一种梦想。而且,这些梦想性质的东西,与时代科技联系密切②。
有别于传统经济,审美经济更加突出经济活动中的审美要素,这些审美要素为传统经济行为增加了新的内容,也就是为消费者增加了新的消费理由和全新的体验。③英国经济学家约翰·凯生动地描述说:“当我洒上我的名牌香水时,我说,我是不可征服的;当我从我的宝马车中钻出,我说,我是一个商业银行家;当我倒上一杯超浓储藏啤酒时,我说,我是不谙世事的青少年;当我穿上我的莱维牛仔时,我说,我是英俊的。”在产品相对丰富的情况下,消费者的物质需要得到满足后,他们对产品的审美需要、他们的情绪和兴趣就成为消费行为的内驱力。在这些超经济行为中,买卖除了具有经济行为特性之外,也被赋予了社会行为和审美行为意义。对以满足使用需要而进行生产的艺术设计来说,实用性被认为是其第一特性。这决定了它的三个设计形态划分:产品设计、视觉传达设计和环境设计,而且均实用目的明确。相比而言,艺术性的要求主要体现在设计产品和谐的外在形式上。艺术设计通过与功能相协调,最大限度地给消费者提供和谐的、美的体验,从而使实用性和审美性完成新的融合与构型,这在现代生活中早已司空见惯。
在威尔什所描绘的全面的审美化进程中,经济的审美化占有主要地位的。因为在审美经济中,消费不仅是消费本身,更是在消费中获得美或情感的体验④。旅游行业的兴起,互联网游戏的推广,这些产业的出现并不是为了帮助人们从中获取某种物质,而是单纯为了享受与体验。
审美经济的不断发展,其文化产业链也得到健全与发展,给受众提供内容消费之外的更多感知意义①。以全球第三大娱乐公司--迪斯尼为例,迪斯尼影视公司是典型的体验式销售的代表。公司主要的产业支柱就是将动画中出现的各种动漫人物或场景搬到现实世界中,让参与的人们能够尽情的享受动漫所带来的现实体验。中国世界园林博览会在沈阳举行,与会者来自世界各地,参与园林博览会并不会使人获得物质上的回报,但是却能使人一次就能欣赏到来自世界各国的奇花异树,沉浸在自然优美的环境中,使人精神得到放松,这种积极向上的体验式营销已受到人们广泛的欢迎。
1.2.2 国内研究现状
在国际金融危机持续蔓延、全球经济增长明显减速的情况下,我国文化产业已由探索、起步、培育的初级阶段步入快速发展新时期,面临新的机遇与挑战。“在这样一个体验经济的时代,这样一个大审美经济的时代必须要求文化产业的大发展。这样来认识文化产业才能把握它的时代特点,从而具有一种理论的高度。”北京大学教授叶朗在《文化产业与中国文化走出去》一书中这样说②。目前,国内学者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审美与经济发展的关系来进行研究。
(1)经济的相对富足决定了审美活动的产生。
有学者认为,审美感知是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经济富裕了,才有精神的高层次追求。人类文明的历史证明:社会经济水平的提高和富足,是审美感知发生发展的前提。这体现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在生产力水平较为低下,物质资料比较贫乏的时代,人们把食能果腹、衣能蔽体、屋能遮雨当作理想的生活状态,所以生产的理念只停留在廉价、耐用的非审美水平上,停留在“经济实用”的原则上,生产经营活动与审美活动之间有一条界线,二者是被分开的。随着经济水平的提高,使人们不仅满足于吃饱,穿暖, 还要吃讲究营养合理,穿讲究品位美观,住讲究个性化、环保化、舒适化,这就使得审美活动与审美因素进入经济活动的空间。经济活动的审美化打破了生产经营与审美之间的界限,这也导致了审美文化的产生③。
(2)审美文化渗入经济领域的深广程度与经济效益成正比。
国内也有学者认为,经济条件决定审美文化,审美文化推动经济生活。审美文化一旦产生,作为一种意识形态,就会对经济生活产生巨大的冲击。产品销售过程中的审美要素投入,必然会提高其在市场经济中的竞争力;而企业提供相关的服务及其附加值,也会使使购买者身心愉悦,从而使企业获得更高的经济利润。所以,审美文化渗入经济领域的深广程度与经济效益成正比。更高层次的消费需求,会促进企业生产、服务的更高层次的审美文化渗入:这种无限的良性循环将是未来经济发展的大趋势①。
(3)经济发展的趋势决定审美取向的发展。
有学者认为,从世界经济发展的趋势看,全球化或者说经济全球化已经成了一个不可抗拒的潮流。这种世界经济的大趋势,使当代社会中,人们日常生活的审美取向发生了很大改变。从中国经济发展的趋势看,20世纪90年代开始中国处于由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转型时期。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体制共同发展新型模式,这一新型模式对经济体制的竞争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新旧观念的交替演变促使经济的发展必须同人的精神生活相结合,审美意识与审美实践活动在经济活动中的投入,深刻地影响到人们的审美取向。大众的审美趋势也从简单的追求精致走向了展现气魄,从追求统一走向追求个性,从清淡朴素走向美味华丽,从工业文明审美观走向后工业文明审美取向②。
(4)正确的审美文化取向是提高企业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
2003年,南开大学哲学系的薛富兴教授在他的《生活美学》一文提出了“审美经济”的观点,指出将人类审美需要纳入产品价值系统,以满足和开发公众审美需求,来实现国民的经济增长。因为作为美化的商品的本质抽象,是商品使用价值的物质性因素与社会性因素的完美结合。商品使用价值的物质性因素构成了商品美的形式,而商品使用价值的社会性因素则构成了商品美的内容,这一切都是为了满足消费者求新、求异、求舒适、求快乐、求尊荣、求跟随社会文明脚步的审美体验。因此,今后发展经济,就需要审美文化站在市场对面,眺望市场所不能眺望的深度和整体性,才能保持生产营销具有永久的创新能力③。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1.3.1 研究思路
审美经济学可以认为是一门边缘性学科,它将经济学与美学在哲学层面进行辩证研究。审美经济以社会、自然、人类思维为背景,将审美要素与物质交换活动相分离再结合,并不断切换侧重点,从而进行深入研究。
自然资源是经济发展的基础,审美经济的发展与自然环境也必定是分不开的,但过分的追求经济发展,超出自然界的承载能力,必将导致生态环境失衡。从实践基础与认识过程两方面对审美经济发展的相关理论观点进行梳理,以马克思主义的辩证法和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适当的引用经济哲学、美学、生态哲学的相关理论来探讨生态哲学对审美经济发展的影响,从审美经济的相关内涵解读,以及构成审美经济的实践基础和认识基础等方面加以研究,充实和完善基本框架,最后说明只有从生态哲学的视角对审美经济进行再思考才能进一步促进人类社会与自然关系的和谐发展。
1.3.2 研究方法
第一,文献研究法。对与审美经济有关的文献进行梳理,并借以生态哲学为背景,对所搜集的资源进行归纳总结,并得出自己的观点,从而全面、深入的研究与审美经济、生态有关的问题。
第二,跨学科研究法。运用经济学、生态学、美学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审美经济的产生、认识、概念等进行综合研究。
第三,历史研究法。运用历史资料,按照历史发展的顺序对过去已发生的经济与审美活动有关的理论进行深入研究。
1.4 创新点
从生态学哲学这样一个新的维度对审美经济发展进行再认识、再思考,对过度追求经济利益和审美体验而造成的生态环境问题进行深入探讨,并通过研究审美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利弊缺失,从而可以更好的研究生态哲学对审美经济发展所产生的影响以及可能带来的改变。
从主客二分的角度到生态整体性视角对审美经济的实践基础与认识过程进行研究,从生态哲学角度思考经济发展与审美意识、审美经济与生态哲学之间的关系,以及对审美经济的起步、产生、发展等进行更全面的分析与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