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持续发展论文

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经济学论文 > 可持续发展论文 >

审美经济生态的认识过程

来源:学术堂 作者:陈老师
发布于:2016-10-14 共5318字
  本篇论文快速导航:

展开更多

  第 4 章 审美经济生态的认识过程
  
  对审美经济的认识过程是以李泽厚先生的“审美的过程和结构”为基础,分为三个阶段进行分析。不同于李泽厚先生的审美理论,审美经济现正处于发展阶段,还未形成系统的理论,所以,暂时未达到实现阶段。对审美经济的认识过程加入一定的生态哲学理念,可以更好地思考如何使人与经济、人与人、人与自然达到整体和谐的关系,包括消费者与生产者之间的经济活动、人的审美认知与生态认知、环境保护意识与措施等之间的关系达到动态和谐的状态。
  
  4.1 审美经济生态之认识的萌芽阶段

  
  审美经济认识的萌芽阶段对应于李泽厚先生提出的审美过程的准备阶段,其包括两个方面:审美态度与审美注意。正如李泽厚先生所认为的,从事各种工作之前要有一个前提,即“准备阶段”,这是一个贮备阶段,分为两个要素,一个是“审美态度”,另一个则是“审美注意”.审美态度是进入审美感知的必要准备。审美注意就是审美态度碰到具体对象的时候,把注意力集中和停留在对象上面。
  
  在审美经济认识产生的准备阶段,中国是以实用性为开端,西方是以哲学与文艺学为开端。在中国原始时期,人的感官还尚未进化完全,对于外间的感受能力较低弱,在自我意识逐渐从劳动中分化出来时,人的审美感知力还处在相对较低的水平。在此时期,再加上人们对自然资源的获取能力有限,只能过简单的石器等工具获得最基本的物质保障。但正是由于这种有意识的获取资源的劳动,产生了最初的以劳动对象为主体的审美意识形态。与中国的审美认识不同的是,西方的审美认识是建立在哲学与文艺学的研究基础之上,研究内容以本体论为主。从希腊古典早期、希腊鼎盛时期,再到古罗马时期,美学思想的具体内容虽然有所变化,但主要还是以美的本质、艺术与现实的关系问题为主。希腊古典早期的审美理念以朴素与直观为主要特点,主要代表人物是毕达哥拉斯、赫拉克利特、德谟克利特、苏格拉底。但毕达哥拉斯、赫拉克利特与德谟克利特主要是从自然的角度出发,智者派与苏格拉底主要是从人的角度出发。希腊鼎盛时期的审美思想主要以柏拉图与亚里士多德为代表,并形成了两个截然相反的审美体系。柏拉图从理念出发,在感性的世界中寻找美;而亚里士多德则是从艺术与客观实践出发,注重在客观的现实世界中寻求美的本源。这两种不同的审美认识所形成的理论,深刻影响着后来的美学研究者,尤其是对西方美学的发展方向。
  
  在中国前工业时代,由于货币的出现,使审美态度转向审美注意,即有了接受美的态度,进而关注审美的趋势。在经济活动中,人的注意力也逐渐由物质生产转向物质交换,这也就是最初的经济模式。两次社会大分工,促使农业、手工业、畜牧业从生产活动中独立出来,并逐渐“出现了直接以交换为目的的生产,即商品生产,随之而来的是贸易。”
  
  这一时期,经济条件较之以前有所进步,人们的注意力开始集中到产品的实用性与外观的审美性,形成了最初的审美注意,但这种注意因素仍然是以物质为基础,例如,货币的出现。我国在商朝时期使用海贝货币,西周时有了铲形铜币,春秋战国时已出现使用金币作为流通货币了。货币在当时被人们认为精美难得的物品,除了有流通功能外,还具有一定的装饰性,使人赏心悦目。
  
  在西方的前工业时代,由于基督教强大的政治经济势力统治与经院哲学的影响,审美意识与经济严重脱节。从公元 5 世纪末西罗马灭亡(公元 476 年)到 14 世纪,美学被纳入神学,审美认识主要围绕于基督教神学。其代表人物是奥古斯丁与托马斯。
  
  14 世纪下半叶到 16 世纪末,受到文艺复兴运动的冲击,欧洲社会体制由封建社会转化为资本主义社会,社会体制的改革使学术界也受到很大的影响,人文主义的兴起将美学从神学中解脱出来,并赋予其鲜明的反封建、反神学等新的内容。文艺复兴时期的美学研究者为了使中世纪的美学研究摆脱神学的枷锁,开始提倡古希腊美学研究,重视人的审美取向,以及人类现实生活中的美;同时强调现实生活在艺术作品中的表现,以及艺术作品的创造形式。这一时期的主要代表人物是达芬奇,阿尔贝蒂等。文艺复兴时期的审美理论还未形成系统理论,但已有较深刻的哲学思考,成为西方美学由古代美学向近代美学转变的桥梁。
  
  在审美经济认识的萌芽阶段,由于受到客观实践基础的限制,与对自然资源的依赖,人们的审美认知度还局限于自己所处的环境。中国的审美意识有了很大的进步,虽然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仍然占主导地位,但“天人合一”的生态思想是被人们所接受的,这一时期生产的产品“取之于自然,用之于自然”,就连造型方面也已具有一定的表现力。例如,山东大汶口出土的玉铲,造型十分规整,设计巧妙,线条流畅,色彩变化丰富,被视为我国艺术史上的珍品。西方的审美认知由于受到当时经院哲学与基督教的影响,形成了主客二分的思想,将自然界视为一部机器而不是一个有机体,完全背离了生态哲学的整体性原则。
  
  4.2 审美经济生态之认识的起步阶段
  
  审美经济的起步阶段相对应于李泽厚先生提出的审美过程的实现阶段。李泽厚先生认为,在审美认识的实现阶段是以审美感知为主要因素,但审美感知又引申出一系列的主观心理活动,如“感知”、“情感”、“想象”、“理解”等,正因如此,人们对美的理解才各有不同。
  
  审美经济认识的实现阶段是由于受到当时工业化流水线生产的冲击而产生。由于当时的人们追求经济的片面发展,对审美的感知与理解受到严重的束缚。尤其是西方的 17、18 世纪,自然科学理论渗透到应用技术上来,工业生产代替了手工业,人们的意识更多的集中于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与产品的数量上,甚至流水线生产代替了匠师的精雕细琢,每件产品都是多个人一起制造的复制品。生产过程受到严格的限制,就连生产者的身心都要限制在狭小的空间范围之内,生产出的产品更不可能带有任何个性特色。这样,一方面破坏了人的创造力,以及人的审美欣赏能力,对人精神上的压迫也与具有生态理念的审美意识背道而驰;另一方面,由于艺术元素与技术生产之间的关系相去甚远,生产的产品不论是在实用性还是外观上,与手工制品均相差千里,粗糙、晦暗、丑陋成了当时工业产品的主要特点,既浪费了生产的资源,又很不受欢迎。
  
  英国社会学家、艺术理论家约翰·罗斯金(1819-1900)1859 年在曼彻斯特发表的演说中提出审美化生产的问题,提出审美认知与经济结合的重要性,意图重新唤醒人们的审美意识。他强调指出,匆匆创造的东西,亦会匆匆灭亡;代价最低廉的东西,终究将成为最昂贵的东西。罗斯金在谈到日常用品的生产时强调,流水线的技术生产只是单方面解决日常用品的数量与实用,这完全限制并深深地伤害了生产者与使用者的审美能力。他号召人们欣赏能力的恢复,并提倡回归手工业,回归原有的生态生产,并将审美意识、审美要素重新融入到人们的日常生活当中。罗斯金所号召的回归手工业当然不可能实现,但他所提出的审美与经济相融合的问题却受到了广泛的关注。
  
  随着艺术设计的出现,审美意识逐渐觉醒,审美理论在经济领域的渗透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马克思在考查人与动物的区别时,就提出人的劳动目的与物质需求都蕴含了对美的追求,他指出:“人也按照美的规律来建造物体。”实践证明,什么时候违反了这个规律,人类就会遭到来自人本身的嘲弄与惩罚。18 世纪末叶,英国的工业革命成为世界经济发展有力的助推器,尤其是手工业完全被机械产业替代时,工业产值所带来的利润使手工业根本无法与其相比。在最初的生产中,各厂家只追求机器生产的“最大限度利润”,根本无暇顾及“审美要素”,致使生产出的产品毫无美感可言,而且也激起了消费者的极为不满与反感,这不仅对生产资料本身造成严重的浪费,更是破坏了人们的创造力。为此,人们大声疾呼“赋予机器以人性”,迫使各生产厂家在改变脏乱差的生产环境时,开始调整技术生产中艺术设计元素的投入,力争生产出物美价廉,造型新颖,具有一定的欣赏价值的产品,使产品更具人性化与审美化。
  
  但欲速则不达,审美意识与经济结合的实现是需要一个转变过程的。由于急需将审美理念投入到生产生活中,使产品的实用功能与审美功能之间存在着严重脱节现象。商品的设计与装饰应该与商品本身形成完整的、有机的统一体,入口的食物应将健康自然放在第一位,不能为了追求外形的美观而加入有害物质。衣服的舒适性应作为穿着的前提,不能为了引人注目将衣服裁剪的过大或过小。在 19 世纪 50 年代初,更是出现了矫枉过正的案例。在英国伦敦举办的“国际博览会”中,为了使展示的物品更具欣赏性竟把古希腊巴特农神庙的石柱头饰生搬硬套地堆砌在引擎上,结果不伦不类,啼笑皆非。
  
  在审美经济的起步阶段人们已经开始认识到,审美功能与实用功能的有机结合的重要性,这种有机结合的思想虽然体现了生态哲学的整体性,但由于后期过度的追求经济利益而忽视了生态环境,割裂了人与自然、经济与自然资源之间的关系。虽然在后期的生产经营过程中审美理念的运用得到了相应的重视,使人们意识到,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审美要素的投入会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但生态哲学的思想几乎完全被当时的人们所淡忘。
  
  4.3 审美经济生态之认识的发展阶段
  
  不同于李泽厚先生提出的审美过程的最后阶段,即以审美愉快为主要因素的成果阶段,审美经济由于受到审美意识与经济发展的多重影响因素,还未形成系统的理论与价值观念,因此,正处于发展阶段,但却同样体现出了“审美愉快”.
  
  受到 20 世纪科技进步的影响,人们对物质消费与享受最能体现对“审美愉悦”的认可。现代社会经济发展模式的多样化,深深地影响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尤其是互联网金融,以及电子技术的普及,人们可以足不出户就可以享受到优质的购物服务。审美经济带动了经济增长的同时,开始关注于人的主观体验。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物质资源逐渐富足,人们的精神需求也日益高涨。艺术理论与企业生产实践的结合成为当时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的显着优势,例如美国别克公司,为了迎合大众的审美趣味,聘请艺术家为别克汽车设计汽车外形,使别克汽车不论是在外形设计还是人性化应用上都更胜一筹。德国着名建筑家沃尔特·瓦格罗佩斯在 1913 年提出,技术进步产出的优质产品必须充满时代精神,并从审美上加以修饰。有学者进一步补充道,在工业生产中所追求的审美要素或艺术设计形式,都应具备有机的统一性、协调性,以及实用性。贪图外观的欣赏性,忽略产品本身的实用性,虽达到了审美体验却失去了生产产品本身的意义。生产与销售的过程都应遵守实用、舒适、愉悦的原则,这才体现出审美经济的发展的目的与方向。但审美经济的发展还应受到生态哲学的限制与指导,不论人类怎样发展经济,都应将人与自然的和谐放在首位,自然生态环境的失衡,人类就毫无经济发展可言。
  
  首座艺术学院的建立,代表了人们对审美理念融入经济发展中的认可与推从,更代表了审美经济进入一个崭新的时代。1919 年德国建筑家瓦尔特·格罗皮乌斯在原有两座古老的艺术学校基础上建立起包豪斯学院(建筑和艺术设计学院),并在其他美学家的帮助下将包豪斯学院建为研究技术美学的中心。包豪斯的宗旨在于培养更多的审美创造力人才,以及实用美学人才,努力克服技术与艺术之间的脱节现象。格罗皮乌斯指出:“新时代要有它自己的表现方式,通过精通的、不含糊的形式、清新的对比、各种部件之间的秩序、形体和色彩的匀称与统一来创造自己的美学章法。这种审美理念正是社会与经济所需要的。也只有这些方面的和谐一致,才能显示出产品的艺术价值;如果仅仅在产品外观上加以修饰和美化,而不能更好地发挥产品的效能,那么,这种美化就有可能导致产品的形式上的破坏。”
  
  美学在技术生产中的应用,使生产出的产品更具有人性化,更受大众喜欢。受到德国包豪斯运动的影响,欧洲其他各国也纷纷将实用美学投入到工业生产当中,同时建立起与美学、设计学相关的高等教育院校。在亚洲国家,中国由于受到当时日军的侵略,1953 年成立的上海“中国商业美术家协会”也宣告失败,致使中国的审美经济发展远远地落后于其他发达国家。
  
  审美理念在生产生活中的渗透使人们的世界更加的多姿多彩,以审美意识为主导理念的审美经济的兴起使人们看到:经济发展与审美理念紧密相联的重要性。审美理念在实用价值中的重要性随生产发展而逐渐显现出来,人们开始对产品的审美标准要求越来越严格,不仅产品本身具有审美特性,产品的生产过程也应具备审美要素的特性。具有审美要素的生产生活方式已对人类的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都产生了广泛的影响。不论是衣食住行、商业娱乐还是其他领域,审美经济皆符合人们求新、求美的享受心理。科技的发展,文化素质的提高,皆对审美意识起着推动作用。审美意识的觉醒带动着经济利益的增加,审美体验让人们可以尽情的享受生活,但无论审美经济的如何发展,都应遵循人与自然有机整体的生态指导理念,不论技术如何进步,经济如何发达,自然资源都是人类得以发展的根基,万丈高楼平地起,再高耸壮阔的大楼都需要根基来支撑。
  
  在这一时期,由于生态学与生态经济的相继提出,审美经济的兴起,不再只局限于审美意识与经营理念,而是逐渐推广到宽广的心胸,健康自然的生活态度,以及具有生态理念的生产生活方式。生态学的融入为审美经济带来了更深层次的内涵,拓展人们的审美心胸,使具有经济行为的所有参与者都能够在生态理念中不断的树立正确的经济发展观和审美意识,以实现人与自然、经济与自然环境之间的良性循环。只有人的认识观念改变了,行为才会真正的改变。
返回本篇论文导航
相关内容推荐
相关标签:生态可持续发展论文
返回:可持续发展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