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持续发展论文

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经济学论文 > 可持续发展论文 >

资源型城市晋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潜力研究

来源:学术堂 作者:原来是喵
发布于:2016-11-11 共9810字
  本研究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城市生态安全研究案例,为经济发展转型中的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提供决策依据。大家在相关论文写作时。可以参考这篇题目为“资源型城市晋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潜力研究”的城市可持续发展论文。
  
资源型城市晋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潜力研究

  原标题:基于生态足迹的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能力分析---以山西省晋城市为例
  
  摘要:以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典型资源型城市---晋城市为研究对象,采用生态足迹综合法账户模型,以2004-2013年共10a的生物资源平均产量作为动态参照,选取了较新的均衡因子,利用NPP(净初级生产力)客观合理地确定了各土地类型产量因子,在此基础上对晋城市2004-2013年的生态足迹进行了计算,并引入单位万元GDP生态足迹、生物多样性指数、生态足迹发展能力和生态压力指数四项指标,多方面综合分析了晋城市的可持续发展能力。研究表明:2004-2013年晋城市人均生态足迹呈递增趋势,人均生态承载力略微减少,生态赤字呈现上升趋势,单位万元GDP生态足迹逐年减少,生态多样性指数基本保持不变,生态经济系统发展能力有所提高,生态压力不断增大。其主要原因为人口总量增加、经济增长带动消费水平提高、能源需求所占比重较大以及土地利用效率较低。据此,提出优化产业结构,提高土地利用效率,控制人口规模,保护生态环境的对策以提高晋城市可持续发展能力。该研究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城市生态安全研究案例,为经济发展转型中的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提供决策依据。
  
  关键词:生态足迹;生态承载力;可持续发展;资源型城市;晋城市
  
  进入21世纪以来,经济发展成为我国各地区的主要目标和任务,但随之也给人类所处的生态环境带来巨大压力,资源、环境与经济三者的矛盾日益突出,各类生态问题的不断出现严重威胁到人类的生存环境。科学合理地评价人类活动对区域自然环境的压力和区域生态系统的承载力,是实现社会经济及生态可持续发展面临的重要问题[1].生态足迹法,由加拿大生态经济学家William和其博士生Wackernagel提出,用于衡量人类对资源的利用程度以及生态环境为人类提供的服务功能。自其提出以来,生态足迹的研究广泛应用到了不同领域和方面。在模型计算方法方面,经济学家William和其博士Wackernagel建立了生态足迹综合法账户模型计算框架[2],Simmons和Chambers提出了成 分 法,之 后Lewis和Barett又 对 其 进 行 了 完善[3],Bicknell等提出了投入产出法的计算模型[4],生态学家HTOdum提出了生态-经济系统研究方法,也就是能值分析方法[5],国内学者侧重于对模型方法的应用研究,如顾晓微等运用成分法对东北大学生态足迹的研究[6],秦耀辰等对生态占用法在区域可持续发展评价中的运用与改进[7].在研究领域与范围方面,生态足迹由最初的生态研究扩展到能源[8]、土地[9]、国际贸易[10]等领域,在空间上则从全球的应用推广到国 家[11-12]、省[13-15]、城 市[16-17],县[18]、学 校[6,19]、企业[20]等层面,而针对能源型城市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分析非常少。在生态足迹模型产量因子计算方面,当前国内的生态足迹研究中通常采取Wackernagel等计算的1993年中国平均产量因子,如成淑敏等[21]对京津冀及江 浙 沪 地 区1996-2008年 的 生 态 足 迹 研究,曲哲等[22]对朝阳市2004-2008年生态足迹的研究,唐湘玲等[23]对新疆2001-2007年生态足迹的研究,采用过去年份的全国平均产量因子去研究地区的生态足迹在时间与空间上都不合理,不能体现区域的生产特征,而黄羿等[24]对广东省生态足迹的研究,采用各类生态生产性用地的实际产量与全国平均产量的比值计算产量因子,虽解决了时效问题,但实际上是在假设区域内生产活动不会超出土地的承载力,不能合理地体现生产强度对土地的压力。在均衡因子与生物资源平均生产力计算方面,无论是单一年份的生态足迹计算还是引入时间序列的生态足迹分析,均采用了Wackernagel等计算得出的1993年全球均衡因子和平均生产力,如王录仓等[25]对甘南州2010年生态足迹的研究,很少有人采用较新的全球均衡因子并依据研究时段选取各年全球平均生产力。在生态承载力计算方面,生态生产性土地面积调整标准不统一,其中马莉等[26]在实践中将园地划入林地类型,张芳等[27]把园地划入耕地类型,卢明富等[28]将园地单独作为一类生态生产性用地进行计算,而土地类型归属划分的不同又会明显影响生态足迹计算结果,所以有必要明确生态生产性用地调整的标准。
  
  山西省晋城市作为典型的资源型城市,依靠煤炭等资源带动其经济迅速发展,资源消耗严重,区域可持续发展面临严峻挑战。本文以晋城市为例,利用生态足迹模 型,选 取 了FAO所 提 供 的2004-2013年的生物资源平均产量作为动态参考量,采用了《Liv-ingPlant Report》所提 供 的 较 新 的 均 衡 因 子,参 照《LivingPlant Report》计算生态承载力中对FAO统计的各类土地面积数据的归类标准,对我国土地利用现状分类进行了地类的调整,提出了一套调整标准,之后依据晋城市生物及能源资源生产状况的特殊性,利用净初级生产力(net primaryproduction,NPP)更加合理地确定各土地类型产量因子,在此基础上对该12004-2013年的生态足迹进行计算,并引入与生态环境相关的生物多样性指数和生态压力指数,以及与经济发展相关的单位万元GDP生态足迹和生态足迹发展能力两项指标,从多方面综合分析晋城市的可持续发展能力,为利用生态足迹模型分析资源型城市的可持续发展能力提供参考依据。
  
  1研究方法
  
  1.1生态足迹模型
  
  生态足迹模型是通过将区域的生物资源和能源消费转化为提供这些物质流所需要的各类生产性土地类型的面积,并同区域内能提供的生物或能源资源生产性土地面积比较,从而判断这一区域的生产和消费活动是否在当地生态系统的承载力范围内。
  
  生态 足 迹 模 型 的 建 立 基 于 以 下 两 种 基 本 事实[29];一是人类可以估计自身消费的绝大多数资源、能源及其所产生的废弃物的数量;二是这些资源和废弃物能折算成生产和消纳这些资源和废弃物流的生物生产面积或生态生产面积。其计算模型为:
  
  式1
  
  式中:ef---人均生态足迹(hm2/人);i---消费项目的类型;rj---均衡 因 子;Ai---第i种 消 费 项 目 折算的人均生态足迹分量(hm2/人);Pi,Ii,Ei---第i种 消 费 项 目 的 年 生 产 量、年 进 口 量 和 年 出 口 量;Yi---生物生产土地生产第i种消费项目的世界年均产量(kg/hm2);N---人口数(人)。
  
  式2
  
  式中:ec---人均生态承载力(hm2/人);aj---人均生物生产面积(hm2/人);rj---均衡因子;yj---产量因子。
  
  将区域总的生态足迹(EF)和生态 承 载力(EC)进行比较,当生态足迹小于生态承载力时表示生态冗余(ER),说明生态环境具有可持续性;当生态足迹大于生态承载力时,表示生态赤字(ED),说明生态环境不具有可持续性[30].
  
相关内容推荐
相关标签:城市可持续发展论文关于可持续发展论文
返回:可持续发展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