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持续发展论文

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经济学论文 > 可持续发展论文 >

资源型城市晋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潜力研究(6)

来源:学术堂 作者:原来是喵
发布于:2016-11-11 共9810字
  (1)分 析结果 表 明,2004-2013年 晋 城 市 人 均生态足迹呈递增趋势,10a间共增长了0.76hm2,年均增长率为4.22%,平均值为2.15hm2,低于全球水平(2.7hm2),人均生态承力载基本保持不变,总体略微减少,平均值为0.64hm2,远低于全球水平(1.8hm2),生态赤字呈现上升趋势,共增长0.78hm2,年均增长率为6.73%,平均值 为1.51hm2,比全国高0.28hm2,比全球高0.61hm2,表明晋城市的生态环境压力逐年增大,可持续发展能力逐年下降。晋城市单位万元GDP生态足迹逐年减少,生态多样性指数基本保持不变,生态经济系统发展能力有所提高,生态压力不断增大,经济的快速增长与生态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的矛盾仍很突出。
  
  (2)为提高晋城市可持续发展能力,改善晋城市生态环境状况,提出以下4条途径:第一,优化产业结构。改变晋城市过度依赖煤炭等能源发展经济的模式,减少对化石燃料能源的消耗,加大第三产业的发展力度。第二,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加大农业与生态建设的投入,提高农业产业化水平,提高耕地生产力,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加大经济发展由粗放向节约集约型的转变力度。第三,控制人口规模。要加强人口管理,控制人口数量过快增长,减轻人口对生态环境的压力。第四,保护生态环 境。加大 生态环境保护力度,严格耕地保护制度,减少污染物的排放,提高生态环境的承载能力。
  
  (3)利用生态足迹模型进行城市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动态分析,关键是参照指标和因子的确定,参照指标和因子选取是否合理,关系着利用该模型计算结果的精度与科学性。因此,选取参照指标与计算因子过程中要注重时效性、地域性和实际性。本文在生物资源平均产量采用方面,选取了FAO所提供的2004-2013年生物资源平均产量作为动态参考量,均衡因子采用了《LivingPlant Report》所提供的较新的2010年数据,产量因子则依据晋城市生物及能源资源生产状况的特殊性,利用净初级生产力(NPP)进行了确定,并提出了一套对应我国土地利用现状分类的生态生产性用地调整标准,此外还引入了与生态环境相关的生物多样性指数和生态压力指数,以及与经济发展相关的单位万元GDP生态足迹和生态足迹发展能力两项指标,从多方面综合分析了晋城市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其分析结果较好地体现了晋城市的可持续发展能力,为利用生态足迹模型分析资源型城市的可持续发展能力提供了参考依据。
  
  生态足迹计算模型虽然已经在国内外被大量应用,但仍没有形成一个最优的计算标准,对未利用地的生态价值也没有进行合理计算。本文虽然科学合理地确定了均衡因子和产量因子,并提出了一套详细的地类调整标准,却未考虑未利用地的生态服务价值。因此,在后续研究中,可以针对未利用地的生态价值对生态足迹模型进行更深层次的研究和完善。
  
  参考文献:
  [1] 赵志强,李双成,高阳。基于能值改进的开放系统生态足迹模型及其应用:以深圳市为例[J].生态学报,2008,28(5):2220-2231.
  [2]Rees W,Wackernagel M.Urban ecological footprints:whycities cannot be sustainable and whytheyare a keyto sustainability[M].Urban EcologySpringer US,2008:537-555.
  [3]Simmons C,Lewis K,Barrett J.Two feet-two approa-ches:A component-based model of ecological footprint-ing[J].Ecological Economics,2000,32(3):375-380.
  [4]BickneU K,Ball R,Ross C,et al.New methodologyfor the ecological footprint with an application to theNew Zealand economy[J].Ecological Economics,1998,27(2):149-160.
  [5]Odum H T.Systems Ecology[M].NewYork:John Wileyand Sons,1983.
  [6] 顾晓薇,王青,李广军,等。应用生态足迹指标对沈阳市高校可持续 发 展 的 研 究[J].东 北 大 学 学 报:自 然 科 学版,2006,27(7):823-826.
  [7] 秦耀辰,牛树海。生态占用法在区域可持续发展评价中的运用与改进[J].资源科学,2003,25(1):1-8.
  [8]Krivtsov V,Wager P A,Dacombe P,et al.Analysis ofenergyfootprints associated with recyclingof glass andplastic-case studies for industrial ecology[J].EcologicalModelling,2004,174(1/2):175-189.
  [9]Gerbens-Leenes P W,Nonhebel S,Ivens W P M F.Amethod to determine land requirements relatingto foodconsumption patterns[J].Agriculture,Ecosystem andEnvironment,2002,90(1):47-58.
  [10]Hubacek K,Giljum S.Applyingphysical input-outputanalysis to estimate land appropriation(ecological foot-prints)of international trade activities[J].EcologicalEconomics,2003,44(1):137-151.
  [11]Lenzen M,MurrayS A.A modified ecological foot-print method and its application to Australia[J].Eco-logical Economics,2001,37(2):229-255.
  [12]Begum R A,Pereira J J,Jaafar A H,et al.An empir-ical assessment of ecological footprint calculations forMalaysia[J].Resources,Conservation and Recycling,2009,53(10):582-587.
  [13]张志强,徐中民,程国栋,等。中国西部12省(区市)的生态足迹[J].地理学报,2001,56(5):599-609.
  [14]张恒义,刘卫东,林育欣,等。基于改进生态足迹模型的浙江省域生态 足 迹 分 析[J].生 态 学 报,2009,29(5):2738-2748.
  [15]董泽琴,孙铁珩。生态足迹研究:辽宁省生态足迹计算与分析[J].生态学报,2004,24(12):2379-2735.
  [16]郭秀锐,杨居荣,毛显强。城市生态足迹计算与分析:以广州为例[J].地理研究,2003,22(5):654-662.
  [17]杨永奎,王定勇。重庆市直辖以来生态足迹的动态测度与分析[J].生态学报,2007,27(06):2382-2390.
  [18]惠丽,鲁小珍,张大勇,等。基于生态足迹法县级区域可持续发展趋势探讨[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0,20(S1):486-488.
  [19]姚争,冯长春,阚俊杰。基于生态足迹理论的低碳校园研究:以北京大学 生 态 足 迹 为 例[J].资 源 科 学,2011,33(6):1163-1170.
  [20]李兵,张建强,权进民。企业生态足迹和生态效率研究[J].环境工程,2007,25(6):85-88.
  [21]成淑敏,高阳,黄姣,等。京津冀及江浙沪经济圈生态足迹比较分析[J].长 江 流 域 资 源 与 环 境,2012,21(4):433-441.
  [22]曲哲,任家强,李红丹。基于生态足迹的朝阳市土地生态安全研究[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1,21(3):458-461.
  [23]唐湘玲,吕新,薛峰。基于生态足迹的新疆适度人口研究[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12,26(7):160-164.
  [24]黄羿,杨林安,张正栋,等。基于“国家公顷”生态足迹模型的广东省生态安全研究[J].生态经济2012(7):47-56.
  [25]王录仓,高静。高寒牧区村域生态足迹:以甘南州合作市为例[J].生态学报,2012,32(12):3795-3805.
  [26]马莉娅,吴斌,张宇清,等。基于生态足迹的宁夏盐池县生态安全评价[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11,25(5):57-62.
  [27]张芳,徐伟锋,李光明,等。上海市2003年生态足迹与生态承 载 力 分 析[J].同 济 大 学 学 报:自 然 科 学 版,2006,34(1):80-84.
  [28]卢明富,况明生,付树林。重庆市2006年生态足迹计算与分析[J].中国水运(下半月),2008,8(5):86-88.
  [29]Wackernagel M,Onisto L,Bello P,et al.National natu-ral capital accountingwith the ecological footprint concept[J].Ecological Economics,1999,29(3):375-390.
  [30]Wackernagel M,Yount J D.Footprints for sustainability:the next steps[J].Environment Development and Sustain-ability,2002,2(1):23-44.
  [31]Ulanowicz R E.Growth and development:EcosystemsPhenomenology[M].New York:Springer-Verlag,1986.
  [32]徐中民,张志强,程国栋,等。中国1999年生态足迹计算与发展能力 分 析[J].应 用 生 态 学 报,2003,14(2):280-285.
  [33]刘某承,李文华,谢高地。基于净初级生产力的中国生态足迹产量因 子 测 算[J].生 态 学 杂 志,2010,29(3):592-597.
相关内容推荐
相关标签:城市可持续发展论文关于可持续发展论文
返回:可持续发展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