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持续发展论文

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经济学论文 > 可持续发展论文 >

资源型城市循环经济模式应用研究绪论

来源:学术堂 作者:陈老师
发布于:2017-02-08 共4662字
  本篇论文快速导航:

展开更多

  第 1 章 绪论
  
  1.1 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进步和人民生活质量的逐渐提高,以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低效益为特征的传统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越来越不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成为了制约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改革开放以来,利用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我国经济和社会实现快速发展,但同时也消耗了大量的能源资源。据统计,目前我国淡水、钢材、常用有色金属、一次性能源、水泥等主要资源平均消耗强度大约比世界平均水平高出 90%,是世界上最大的能源生产国与消费国[1].在依靠大量能源资源消耗实现 GDP 逐年攀升的同时,资源锐减、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等情况越来越严重,“酸雨”、“雾霾”、“赤潮”等现象频频发生,土壤不断荒漠化,水资源污染加剧,森林草原面积急剧减少……,人们的生存发展空间受到了严重的威胁,引起了人们对经济发展方式的思考。
  
  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问题在资源型城市发展过程中尤为突出。根据《全国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规划(2013--2020)》,目前,我国共有资源型城市 262个,这些城市依靠对资源的依赖,实现了经济的腾飞,也为我国经济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但由于长期对资源能源进行了大量粗放式、掠夺式地开发开采,而没有对生态环境进行有效保护,导致出现了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伴随着资源的逐渐枯竭和环境污染的加剧,经济发展和资源环境之间的矛盾越来越突出,成为资源型城市经济和社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一大掣肘,也对资源型城市现有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模式提出了严峻的挑战。
  
  如何实现经济社会和资源环境协调发展,成为了我国各级政府,尤其是资源型城市政府面前的一道难题,也是对政府执政能力的一大考验。近年来,我国的一些资源型城市通过探索实践,纷纷提出了发展循环经济、建设循环型社会的发展理念,收到了良好的效果。但从各地发展实践过程看,还存在一定的问题,如:技术力量支撑不足、资金投入不够、产业链过短等等,这些都需要我们在实践中予以解决和完善。
  
  松原市是一个典型的“因油而生”的资源型城市,也正面临着资源型城市发展过程中存在的共性问题--经济增长和资源环境的可持续发展问题。实践证明,发展循环经济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途径,也是松原市转型发展的必然选择。深入研究这一课题,对松原市坚定未来发展方向、化解发展过程中存在的各种矛盾、建设生态宜居城市等都有着积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1.1 关于资源型城市发展研究
  
  国外对于资源型城市发展研究起步比较早,大约在 20 世纪 30 年代就开始了这方面的研究。按照学术界共识,国外对于资源型城市发展研究主要分为三个阶段,即 20 世纪 30 年代--20 世纪 70 年代为第一阶段,也可以说是资源型城市发展研究起步阶段。这一阶段主要研究对象是单一城市和特定区域内的若干个体城市,重点是对资源型城市存在的社会问题、个体行为等进行研究评价,寻找不稳定因素,改进生活质量。主要代表是加拿大经济学家伊内斯。伊内斯(1930)对加拿大经济史研究后认为,加拿大向欧洲各国出口原材料,不但促进了自身的发展,还加强了同欧洲各国联系,在贸易过程中,逐渐形成了“核心--边缘”格局。伊内斯用“飓风”来形容这种使得单一产业城市由于资源的开采而快速发展,又因资源枯竭而迅速衰落的资源开发方式及其造成的严重后果。
  
  20 世纪 70 年代--20 世纪 80 年代中期为第二阶段,这个阶段主要偏重于对资源型城市群体的规范研究和实证研究,主要代表是加拿大地理学家布莱德伯里(1981),他深入研究了加拿大的资源型城市,指出资源型城市是高度依赖于不稳定的经济活动的,阐述和解释了资源型城市从兴起到衰落的发展周期以及社会经济特点。
  
  20 世纪 80 年代后期以来为第三阶段,主要研究对象为资源型城市经济、城市可持续发展和劳动力市场结构等方面。主要代表是海特、巴恩斯(1997)等,他们认为,加拿大资源型城镇早期劳动力市场和后期劳动力市场不同,早期劳动力市场采用了福特式生产模式,而后期劳动力市场则更为灵活。
  
  国外对资源型城市的研究文章集中发表在 2000 年以前,2000 年以后老牌资源型城市或者完成转型,或者衰退,对资源型城市的研究便逐渐减少。
  
  在实证研究方面,上个世纪 80 年代后,欧洲、北美国家开始在实践中调整资源型城市的产业布局,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其中,德国的鲁尔区现在已经成为一个成功的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案例。
  
  1.2.1.2 关于可持续发展研究
  
  国外可持续发展理论萌芽于 18 世纪末,正式形成于 20 世纪 80 年代,被称为人类文明第三次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大转折,即从黑色工业文明向着绿色生态文明的转折。18 世纪末,英国经济学家马尔萨斯在《人口原理》中提出的“人口与生产资料的关系”理论,为可持续发展理论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1972 年,罗马俱乐部发表了《增长的极限》,指出了人与自然正处在尖锐的矛盾中,并对人类不断地追求增长的发展模式提出了质疑,直接拉开了可持续发展理论形成的序幕。
  
  同年,《联合国人类环境宣言》发表,这是各国政府间第一次正式讨论人类环境问题,是可持续发展理论形成的第一个里程碑。1992 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制定了行动纲领性文件《全球 21 世纪议程》,这是可持续发展从理论走向实践的重要标志。V.Jegatheesan(2009)从可持续发展协调性的角度进行了研究,指出人类对自然资源的消耗不断加快,必须要充分利用资源与废物间的协同效应,建立不同行业间的联系,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减少资源消耗量。Adam Douglas Henry(2014)将可持续发展理论推广到了社会网络中。
  
  国外对可持续发展理论研究不断深入,为世界各国开展可持续发展实践提供了理论指导。
  
  1.2.1.3 关于循环经济研究
  
  国外学者关于循环经济研究最早可追溯到 1960 年代。美国经济学家鲍尔丁(1966)提出了“宇宙飞船经济理论”,他认为地球和宇宙飞船相似,都需要不断消耗自身有限的能源才能运转,如果不节约和重复利用资源,地球就会像能源耗尽的宇宙飞船一样走向毁灭。他主张建立资源循环利用的循环式经济,被看作是循环经济的思想基础。
  
  美国巴里·康芒纳(1971)提出用生态学思想来指导生产和实践,主张追求适度消费而不是过度消费,主张无废物产生的再生循环生产方式,[10]被认为是把人类对循环经济的认识引向了深处。英国大卫·皮尔斯和图奈(1990)首次使用“循环经济”一词。
  
  2000 年后,循环经济思想在全球得到了广泛地认同,理论界也同步掀起了研究循环经济的热潮。M Bertram,T.E Graedel,H Rechberger, S Spatari(2002)对欧洲铜资源循环利用进行了研究,指出可以通过命令控制等来解决循环利用问题。
  
  Mikael Skou Andersen(2007)在对循环经济的研究中表明,环境除了为人类提供了大量的资源,同时也成为了人类从事经济活动造成的污染的回收站。
  
  Brian Chiang Lin, Yuan Chen, Donald A.R.George(2015)在对循环经济模型的研究中指出,环境质量应该通过环境回收率或自我更新来得到提升,而不能通过经济增长获得改善。
  
  在理论的指导下,自上世纪 80 年代以来,世界各国纷纷开展了循环经济的实践,循环经济已经在世界范围内蓬勃发展。
  
  1.2.2 我国研究现状
  
  1.2.2.1 关于资源型城市发展研究
  
  我国学者对资源型城市发展研究是随着我国工业经济发展进行的:从 1949 年--20 世纪 80 年代为第一阶段,即资源型城市产生和规划布局研究阶段。这一阶段主要从城市地理的角度,重点围绕资源型城市的建立、布局、人口迁移等方面进行研究的,以便能够为新中国工业经济建设提供大量的能源资源。从 20 世纪 80年代--20 世纪 90 年代为第二阶段,即资源型城市发展专题研究阶段。这一时期,对资源型城市的研究主要是围绕煤炭城市、矿业城市等专题进行的,这些城市在经历了迅速蓬勃发展后,开始出现经济发展速度放慢、企业下岗职工增多、环境污染严重等问题并日趋严重,成为了这一时期关注的重点。从 2000 年以来为第三阶段,即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研究阶段。这一时期,对资源型城市研究领域不断扩大,涉及到资源型城市的发展、转型、城镇化、生态建设等各个方面,学者们的理论研究也更加系统、全面。如:张秀生(2001)等从城市功能角度指出,资源型城市是主要或重要功能为向社会提供矿产品和初加工品等资源型产品的城市。
  
  朱明峰(2005)从发展规律角度认为,资源型城市的发展都有一个由兴到衰的过程,这一过程是不可避免的[16]徐君(2015)等从对资源型城市脆弱性研究角度,指出资源型城市脆弱性研究目的是衡量比较资源型城市安全程度,洞悉发展中的问题,提前采取措施进行防范,为地方政府决策提供科学依据,使资源型城市实现稳定、健康、快速的可持续发展。
  
  这些学者对资源型城市研究的角度更多、范围更广、程度更深,进一步丰富了资源型城市研究的理论成果。
  
  1.2.2.2 关于可持续发展研究
  
  与国外相比,我国可持续发展研究起步较晚,20 世纪 90 年代才开始这一领域的研究与实践。1992 年我国在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上正式签署了环境与发展宣言,开始了可持续发展方面的研究和探索。学者们也开始从不同角度对可持续发展理论进行了研究,刘培哲(1994)从概念研究的角度指出,可持续发展是指社会、自然、经济复合系统的可持续发展,并研究探讨了可持续发展社会生活理念和模式。
  
  许光清(2006)从城市可持续发展角度进行了研究,认为应该着重从经济、生态和空间等多角度对城市可持续发展问题进行研究。
  
  支大林(2015)从资源型城市转型与可持续发展关系角度,对我国资源型城市转型与可持续发展面临的困境进行了总结,提出了具体破解措施。
  
  学者们的研究各有千秋,从不同层面对可持续发展理论进行了阐述和发展,推动了可持续发展理论的创新,为我国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
  
  1.2.2.3 关于循环经济研究
  
  循环经济作为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践模式,其概念直到 20 世纪 90 年代中期才被引入我国,目前仍处在探索实施阶段。2000 年后,我国学者开始对循环经济进行了大量的研究。曲格平(2001)认为循环经济是生态经济,是可持续发展战略的经济体现,是一种善待地球的经济发展模式。
  
  吴季松(2005)认为,循环经济是把传统依靠大量消耗资源来实现经济增长的方式,转变成主要依靠资源循环的方式来实现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经济。
  
  孙启红(2014)等从规划的角度,对循环经济规划指标体系进行了论述,提出了在生态文明建设中,要加强循环经济规划的理论、方法、制度创新。
  
  张永凯(2015)等从循环经济发展模式上对其进行了研究,他以甘肃金昌为例,从金昌循环经济发展的现实需求与潜在优势、模式与做法、模式的效益分析等方面,对金昌发展循环经济模式进行了研究论述。
  
  学者们丰富的理论研究成果,为各地发展循环经济奠定了理论基础。
  
  1.3 研究目标和总体框架
  
  主要目标是以可持续发展理论和循环经济理论为指导,以松原市为例,研究资源型城市发展循环经济问题,解决其发展过程中过于依赖资源,与资源、环境矛盾日益严重的问题,实现经济社会和资源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本文按照“发展现状--发展水平评价--困境分析--对策建议”这一研究思路,分六个章节,对循环经济和资源型城市相关理论、松原市发展循环经济的现状、发展水平评价、面临的困境等方面进行详细地阐述分析,并从观念、制度等方面提出有针对性的合理化对策建议。
  
  1.4 本文的研究方法
  
  本文将采用概念分析、文献研究、个案研究、实地调研等研究方法,以松原市为例,结合国内外学者的研究成果,综合运用可持续发展经济学、资源与环境经济学等多学科的方法、理论和成果,对资源型城市发展循环经济问题进行研究。
  
  通过构建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分析评价了松原市循环经济的发展水平,指出其发展过程中面临的困境,并提出了对策和建议。
返回本篇论文导航
相关内容推荐
相关标签:城市可持续发展论文
返回:可持续发展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