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理论文

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医学论文 > 临床医学论文 > 护理论文 >

宁波市临终关怀发展的困境与应对措施

来源:未知 作者:小韩
发布于:2014-09-22 共3918字
论文摘要

  一、临终关怀的起源和发展
  
  起源于西方的“临终关怀”又被称为hospice 、care或palliative care,当时是指给虚弱或生病的旅行者以庇护和救济。而在当今社会,临终关怀大多是指为那些生存时间有限(6个月或更少)的患者提供护理和照顾,帮助他们减轻生理痛苦和心理恐惧的行为,其目的既不是治疗疾病或延长生命,也不是加速死亡,而是改善病人余寿的质量。临终关怀旨在让人走得安详,主要针对临终病人死亡过程的痛苦和由此产生的诸多问题,为病人提供温暖的医疗环境、坚强的精神支持和亲密的人际关系,帮助病人完成人生的最后旅途,给予家属关怀和安抚的医疗卫生服务。

  随着社会人口老龄化速度的加快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临终前的生命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临终关怀事业已经成为发达国家人们关注的焦点。中国第一个临终关怀研究机构———天津医学院临终关怀研究中心于1988年7月15日成立,它是由美籍华人博士与天津医学院院长教授与崔以泰副院长合作共同创建的。它的创立标志着当代中国已开始步入世界临终关怀研究与实践的行列。与此同时,作为中国第一个临终机构的天津医学院临终关怀也引起了新闻媒介的兴趣和关注,通过报刊杂志的宣传,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的反响。

  1991年3月,临终关怀研究中心召开了“首次全国临终关怀学术研讨会暨讲习班”。在它之后又先后举办了五期临终关怀讲习班并举办临终关怀学术报告会或临终关怀系列讲座,并且先后有大量的相关方面工作的人参加。这就促成了从事临终关怀事业的队伍在中国的形成、发展及壮大。为了更好地做好临终关怀项目,建立健全社区临终关怀服务体系与网络,加强从业人员,建立一支具有中国特色的师资队伍,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于2006年6月29日共同制定了《关于印发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管理办法(试行)的通知》。 1992年5月,卫生部部长陈敏章等领导出席会议“首届东方临终关怀国际研讨会”,会上对临终关怀事业给予了充分的肯定。随即,如雨后春笋的临终关怀机构在全国很多省市建立,表明中国临终关怀事业开始进入了全面发展时期。

  二、宁波市临终关怀服务发展的必要性及意义
  
  宁波地处东南沿海,位于中国大陆海岸线中段长三角南 翼经济中 心。根据2011年宁波市市报,宁波市常住人口达760.57万 人,人 口 死 亡 率 为644.01/100000,死亡数为37163例,前五位死因为恶性肿瘤(死亡率204.57/100000)、脑血管病(死亡率113.47/100000)、呼吸系疾病(死亡110.91/100000)、心脏病(死亡率59.06/100000)、损伤中毒(死亡率58.49/10万),共占总死亡的84.86%。

  据调查,2012年宁波市60岁以上老人约有100万名,占全市人口总数的近14%。这些疾病以老年人发病率较高,而年轻人的工作生活压力也越来越大,对老年人的康复护理必将成为巨大的社会需求。宁波专门针对老年人康复护理的机构却很少,供需矛盾显著。眼下的老年康复医疗资源,远远不能满足日益增多的老年病人治疗的需要。宁波市是中国较发达的城市之一,不管在硬软件等方面都有着极好的发展条件。

  首先在经济上,2013年宁波按常住人口计算,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为93176元,按年平均汇率折算为15046美元。因此,在临终项目开展上有着强大的经济支撑。

  其次,在需求上,随着老龄化的增加及人们价值观的转变,越来越多的人逐渐接受临终服务,因此项目的开展也将得到民间力量的大力支持。在这些优越条件下,宁波市应积极探索居家、养老、专业康复医疗服务相结合的模式,建立满足不同层次需求的老年康复医疗服务链。例如,养老机构和医疗机构合作,让老人在养老机构养老的同时享受到便捷优质的医疗服务。大力有效发展临终关怀服务的积极意义体现在两方面。

  一是随着人类社会文明的进步,人们对生命的生存质量和死亡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临终关怀符合人类追求高生 命质量的 客观要求,能够让患者在死亡前获得安宁、平静、舒适,也能够让病人家属在病人死亡后没有留下任何遗憾和阴影。临终关怀能为人类的生命划上一个完美的句号,它是人类社会文明的标志。

  二是它能有效地节约医疗资源,为宁波市经济持续发展做出重要的贡献。

  三、宁波市临终关怀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临终关怀没有得到实际的开展
  
  虽然宁波市早在2004年8月就已成立首家老年护理专业医疗机构———宁波市老年康复护理中心,但临终服务的发展并没有实质性的推广。

  例如,早在2005年市卫生局与市规划部门就已制订《宁波市城市医疗卫生设施专项规划2004-2020年》,在规划中明确提出,要引进社会资金,新建一所规模约300张床位的老年病专科医院。而实际到目前为止,老年病专科医院建设仍未提上议事日程,政府或医疗机构的计划也大多停留在纸面上。

  (二)无完善的保障制度和医疗体制
  
  临终关怀服务是一项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参与和支持的社会化的系统工程,最重要的是政府的政策支持和医院的技术支撑。但是,就目前宁波市实行的医疗体制来看,并不健全和完善,政府对临终关怀服务项目的发展规划及相关的卫生政策还是一项空白,医院里也没有先进的设备用以临终关怀项目,这大大限制了宁波市临终关怀的发展。

  (三)资金不足,卫生资源分配不合理
  
  随着宁波市老龄化速度的加快,老年人的医疗、保健的需求也在快速增长,社会的压力大大加大。而在这种情形下,市政府对医疗卫生和社会公益的财政支出较少,因此专门的服务就难以设立;没有足够的资金支持,医院又不可能靠临终关怀赚钱。临终关怀这个项目的设立深受这些因素的影响。

  (四)医护人员总体素质不高
  
  临终关怀是一种对从业人员的素质要求特别高的新型的服务模式。在宁波市,临终关怀从业人员普遍存在着工作态度差、工作主动性欠缺、专业知识匾乏等各种问题,这与临终关怀从业人员要求必须经过专业学习和训练,具有广博的医学和人文科学知识、正确的死亡观、高度熟练的操作技能及崇高的职业道德不符合。这就使得临终关怀服务总体质量大大降低。

  (五)普通市民的接受度较低
  
  由于受传统死亡观和传统“孝道”的影响,在很多国人看来,如果把病人送到临终关怀医院,一方面这种行为无异于放弃治疗;另一方面还会妨碍儿女尽孝道,间接“宣判”病人死刑,在情感上就很难接受。在中国这种己经深深地印在了中国人的心里的传统伦理道德观念难以一时改变,所以对于临终关怀的接受度很低。

  四、宁波市临终关怀的发展对策
  
  要全面加快临终关怀在宁波的发展,就必须把限制其发展道路上的阻碍都解决掉,而解决这些问题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对所有的问题实行各个击破,一一解决,如法律制度、社会体制、大众文化等问题。这些都是系统工程,需要全社会长期的努力。

  (一)开设专门病区或病房,组建临终关怀专门医院组建临终关怀医院是开展临终关怀的一种重要实践方式,它可以集中配备专业的设施设备和医护人员,通过为临终病人提供专业的硬软件设施来提供专业的临终护理。为病人开设专门病区或病房不需太多额外投入,同时可以充分利用医院现有的病房、病区、医护人员等硬软件资源,使病人在舒适的、温馨的环境中度过有限的时光。

  (二)建立社区卫生服务站依靠社会力量,在社区兴办老年服务设施具有如下优势:一是资源使用效率高,能充分发挥社区的卫生资源优势,为其他综合性医院减轻了负担;二是服务贴近老年人生活需求,具有就近、方便、灵活的特点,能满足老人不脱离原来环境的心理需要;三是服务可以通过整合居委会的资源,对该区的居民及家庭情况有比较详细的了解,对个别病人的脾气、秉性、经历也有许多了解,这给临终关怀这项特殊的工作带来了诸多便利;四是覆盖面大,受益面广,社区老年人都可以享受到服务;五是服务收费低,适合于普通老年人的经济承受能力。在当前医疗资源相对紧缺、多数老人愿意生活在家中的现实条件下,利用社区卫生服务站的资源实施临终关怀是两全其美的实践方式。

  (三)完备的制度和资金支持首先,要保证充足的资金。临终关怀的实施需要软硬件各方面的支撑,也因此会涉及很多费用。其次,由于临终关怀工作人员工作性质特殊,还需要安排部分资金提高从事此项工作的医护人员的待遇,使临终护理医疗化、正规化、有序化。因此,政府应给予重视和支持,建议临终关怀护士的收入由保险机构及政府共同支付。其次,需要完善医疗保险体制。实施临终关怀,需要众多的社会资源和资金,对医院和被关怀的病人来说都是一笔不小的负担。具体来说,可以探索在医疗收费系统中建立临终护理收费标准,同时将临终护理收费纳入医保报销体系,从而直接或间接地推动临终关怀护理体系的发展。

  (四)转变市民固有观念宣传正确的死亡观念。在中国传统文化死亡观念里,对死亡总是有所避讳,“孝道”等观念仍然根深蒂固于人们的思想中。此外,中国目前的社会舆论和大众教育很少对国人进行正确死亡观方面的引导,这些直接限制了中国的临终关怀事业发展。因此,在中国发展临终关怀事业,首先的工作就是让人们认识了解临终关怀的工作理念、工作方法等,教育国人树立正确的死亡观,让人们正面地看待死亡,慢慢接受对临终病人进行临终关怀的护理模式,甚至参与和推广这项事业。

  (五)志愿者和社会工作者的参与据调查,大部分的临终患者喜欢阳光、积极的志愿者服务工作,所以志愿者是临终关怀护理团队中非常重要的一员。医护人员只能为临终病人提供局限于卫生护理的服务,而临终病人除了医护的需要外,更多的是需要心理上、精神上的照护和抚慰,而这些就需要社会志愿者和社会工作者的帮助。临终关怀事业的开展需要他们的参与,而他们可以从中找到自己的合适位置并发挥很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宁波市老龄人口现状分析及思考[J],经济丛刊,2006(02).
  [2]何则阴.宗教死亡观与临终关怀[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6(04)
  [3]孟宪武.中国临终关怀工作的开展极其前景展望[J].肿瘤防治杂志,2003(10).
  [4]闫安.中国临终关怀:现状及其发展探索[J].科学·经济·社会,2010(03).

作者单位:
相关内容推荐
相关标签:大专护理毕业论文
返回:护理论文